如何提高茶叶品质

   2022-12-14 07:20:11 网络580
核心提示:还是有很多的方法。施肥时间上 采取茶园种绿肥、覆盖保湿的方法。每次采摘茶叶后,必须施足农家肥,要巧用叶面肥,施肥时间控制在:春、夏、秋各轮茶叶萌发新梢长出一芽一叶初展时,选择无风晴天清晨、傍晚或阴天喷施,每周一次连喷2-3次。喷到叶面滴水为

如何提高茶叶品质

还是有很多的方法。

施肥时间上

采取茶园种绿肥、覆盖保湿的方法。每次采摘茶叶后,必须施足农家肥,要巧用叶面肥,施肥时间控制在:春、夏、秋各轮茶叶萌发新梢长出一芽一叶初展时,选择无风晴天清晨、傍晚或阴天喷施,每周一次连喷2-3次。喷到叶面滴水为止。

肥料配比上

以氮、磷、钾为主,微肥为辅,比例为4∶1∶1,微肥根据茶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配比。

施肥浓度上

施肥浓度与肥料品种、天气条件因素有关。据试验,尿素为0.5%、过磷酸钙1%。硫酸钾0.5%、硫酸锌50-100ppm、钼酸铁20-50ppm。如浓度过大易产生肥害,否则起不到效果。

茶叶行业面临的威胁

标准化,政府一直都在努力。什么商品都是有一定标准,茶也不例外。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标准。也许你会说为什么有了国家标准还有个地方标准呢?现在我们国家是要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包括方方面面的。茶叶,我们大半个国家都有种植,其品种可以说你这一辈子也不能全部尝过,每个地方每个地方的特色茶,所以才有国家标准这个大范围为根本,加入地方标准为特色。至于透明化,你说说看现在就全世界来说有什么东西是完全透明化的?

与茶叶的相关产业政策是什么

茶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转化产能刻不容缓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数据显示,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300万公顷,占世界茶园面积的65%左右。与此同时,茶叶产量也大幅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为255万吨,较上年增产6%,2018年茶园面积预计达到310万公顷,茶叶总产量有望达到270万吨。

然而,我国茶产业发展进行规模扩张同时,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这一现实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压力增大。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消费者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几乎是“零容忍”;

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新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一方面通过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叶未被利用而浪费在茶园,保守估算,全国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鲜叶未能采收,资源浪费严重。

茶园 面积的过度扩张,茶产量大幅增加,但茶叶消费并未相应增加。据中国产业流通协会报道,2017年国内茶叶年消费量达190万吨,增长4.4%。说明我国茶叶消费增长已低于产量增长,茶产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供过于求问题已显现,如果市场开拓跟不上,将会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轻则影响整个茶产业的经济效益,重则影响茶产业稳定发展。

对此,各级政府及广大茶产业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研究对策,解决好茶产能过剩问题,确保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

一、坚持生态、有机是茶产业发展方向

生态有机是茶产业永恒的主题,科学越发展,国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MRL)标准要求越严格,尤其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标准要求更严。从出口看,进口国的安全限量标准越来越严,部分水溶性农药超标和环境污染物超标已成为近年我国茶叶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竞争加剧,势必会加速茶产业的重新洗牌。一些不按规范管理与加工的茶企将被淘汰,只有坚持生态、有机标准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茶园标准化和作业机械化、加工自动化应用研究。

集成各项先进技术,形成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模式,从而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加快茶产业多元化研究与应用,转化过剩产能

茶产业集合了天然、养生、健康和文化的消费基因,只要我们把眼界放宽便可以发现更多市场“蓝海”。

1、拓展茶叶新用途。这是当前茶叶界必须思考的迫切问题,研制以茶粉、茶叶提取物或茶叶副产物等为原料的茶食品、茶饮料、茶添加剂、茶用品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如速溶茶、果茶、奶茶、茶膏、茶面膜、茶色素等。

2、开发功能茶。通过一定的科技创新,将中药、其他食物与茶进行配伍融合,使茶叶具有保健养生功能,如利咽茶、养胃茶等。

3、大力发展茶旅文化。茶旅文化融合是茶产业链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旅文化已成为茶产业竞争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茶文化的融入,茶叶也仅仅是单纯的农产品,很难发展成现代产业。

目前已有很多茶企将亲子、旅游、体验、教育、探险、禅修、休闲、度假、博物馆、博览园、婚庆等融入茶文化。

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中,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茶艺教学与茶艺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与教育。

4、引入仓储陈化理论。仓储陈化是将成品黑茶、白茶或毛茶存放于标准仓库,通过长时间陈放后,吐故纳新,醇化沉淀,越陈越香,从而减少茶叶的苦涩味,使口感变得更柔和,而且,经过陈放后的茶叶成为年份茶,升值空间更大。

5、全力打造茶叶公共品牌。在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上,茶叶品牌多、乱、杂,“有好茶、无大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区域品牌的引领,是绝对难与大市场、大营销对接的。

茶叶公共品牌是一个区域内茶叶的整体形象和特征,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容易辨识、购买。它对内整合各种资源,促使茶企抱团协调,同时可以规范行业标准,管控茶叶源头质量,保障茶叶品质;对外可以强化宣传推广力度。

产茶区的政府要引导茶企,朝着区域化、品牌方向发展,整合资源,共享品牌,唯有如此才能作大作强。

四、认真做好大众茶,提高人均茶叶消费量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已成为是国人的生活习惯。然而我国茶叶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茶叶消费大国,据有关资料: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1.248磅,只有土耳其的1/4,在世界排名第19位。

从茶叶消费结构上看,我国茶叶消费主要在国内市场。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观念在改变,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各类茶事活动也越来越多,广大茶企要借鉴英国“立顿”茶,培养大众消费市场。将茶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品,降低生产成本,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让优质低价的大宗茶进入普通百姓消费市场,从而提高人均茶叶消费量。

五、建立危机意识,学会跨界思维。

如今社会已从互联网时代,向大数据、云计算发展,企业的新陈代谢比以往哪个时代都来得更快,未来的行业竞争,是一场跨界竞争,跨业洗牌,跨界分金的竞争,各种新的业态将模空出世,随时将你打入深渊,做外卖的打了方便面,做手机的干掉了做相机的。

作为竞争激烈的茶企,应充分利用茶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优势,开发出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更具有消费体验的新商业模式。

相关政策:

(一)建设高效规模基地,优化区域布局。一是建设规范现代茶叶基地。二是建设高效优质茶叶基地。三是加强良种繁育,改造低产茶园。

(二)培植现代化产业龙头,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培植加工龙头。二是培植服务龙头。三是加强后续产品的研发立项。

(三)搞好优势品牌营销,提高市场分额。一是提升传统品牌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开拓市场。二是设立优质茶产品专营点,提高知名度。三是参与或召开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宣传、推介茶产品。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

拓展茶资源综合开发空间,从单一饮用品向医用、化工等多途径利用拓展,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弘扬赤壁茶史文化,充实发展灵魂。

重点搞好“中国·赤壁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探索茶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开发全新模式。

(六)强化产品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扩展资料

其他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政策。建立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

(二)强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出台茶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信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立奖惩制度。支持产业力度大、深得好评部门和乡镇要评先表彰。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有关单位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并限期完成相关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摘要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高茶叶品质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