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穿戴

   2023-03-26 08:50:26 网络560
核心提示:可穿戴led服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光污染问题。目前是特种岗位才采用这种特殊的led标志。但是也不能。成为普通民众普通穿戴。出现于公共场合。所以led服装。最大的挑战。是公共无法接受的问题。智能可穿戴市场迎来新技术!低功耗Wi-Fi标准专为

目前可穿戴

可穿戴led服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光污染问题。目前是特种岗位才采用这种特殊的led标志。但是也不能。成为普通民众普通穿戴。出现于公共场合。所以led服装。最大的挑战。是公共无法接受的问题。

智能可穿戴市场迎来新技术!低功耗Wi-Fi标准专为物联网打造

前言

在2021年,随时掌握自己的心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6月25日,苹果旗下的Apple Watch终于拿到了拿到国药监局心电图、房颤监测医疗器械上市批准。实际上在2018年,苹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4就已经有了心电图检测功能。只不过由于心电图属于医疗器械功能,苹果当初没能通过认证,无奈“锁区”中国。

入局国内可穿戴设备 健康 领域的,不光有姗姗来迟的苹果。国外厂商有Fitbit,国内厂商有华为、华米。这些厂家目前的智能手表、手环产品都可以进行心率、血氧等数据的监测,甚至在未来还可能“不扎针测血糖”。

厂商能够如此发力,也是因为相关领域市可观:据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到2025年,医疗可穿戴设备市场价值将超过480亿美元。

听起来,“ 健康 手环”的市场红红火火。然而戴上手环监测心率的消费者,可能并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数据的主导权,到底在谁手里?

01 同样心率,不同的数据

问题的起源,源自一次统计学研究。负责研究的,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JP Onnela。

在学术领域,他一般不会引入Apple Watch这类消费级产品,而是用实验室设备做研究。不过他最近与一家医院合作研究,使用了Apple Watch收集数据。

他因此对“心率手环”产生了兴趣:不管是厂家还是研究者,大家都知道设备收集的数据有问题。他和团队也想看看,数据问题究竟有多大。

研究团队收集了2018年底到2020年9月的心率数据,并且把数据通过 Apple Watch导出:第一次是2020年9月,第二次是2021年4月。也就是说,既然原始数据没变,Apple Watch处理数据没问题,两次的数据处理结果应该很接近。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原始心率不变的前提下,两次数据的重合度并没有那么高。黄色曲线和蓝色曲线“各玩各的”,根本看不出是同一个人的心率。

如果从数据离散程度来看,其中一组数据比较扎堆,还算是“联系紧密”。另一组数据则到处都是,“放飞自我”。两组数据放到一起,几乎没有什么关联性。

根据Onnela自己博客的说法,“两组数据的结果,可能是这类偏差中最明显的代表”。

02 你的心率,算法说了算?

同一组心率,同一个Apple Watch,输出结果为啥差异这么大?答案很简单,算法。

在传统的心率测量中,收集数据很简单:患者贴上电极,设备导出心电图。心电图的结果,就是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没有算法,没有AI。测出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

可是到了手环这里,规则就变了:智能手环测量之后,并不会立刻导出,而是进行算法的分析和过滤。研究人员接触的,就是被“优化”的数据,跟实际心率相比,就会产生偏差。

单纯的“优化”,还不是问题全部。分析的算法,也会被“优化”成“一天一个样”:在之前提到的研究中,Onnela就表示,可穿戴设备算法就是“黑匣子”:设备厂商只知道定期更新算法,然而研究人员根本不知道算法怎么统计数据。导致输出结果缺乏可比性。

现有的结果加上可能的担忧,让Onnela在后续研究中,已经放弃用消费级可穿戴设备收集数据。他也很含蓄地表示,算法的“黑匣子”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密歇根大学的Olivia Walch说得就比较直接:虽然她也研究可穿戴设备,但她让研究团队直接使用原始数据。因为她研究的是睡眠监测,需要长期跟踪,试验成本也很高。如果靠“智能手环”的算法输出结果,那研究就要因为版本变动重新开始。

从Walch的角度来看,就算自己能接受算法更新,她也没法提前知道变动:企业没什么理由去特意通知研究人员算法有变化,但是因为产品更新,企业往往会主动更新算法。

对于严谨的研究而言,频繁变动规则得到的数据,本身就不值得信任。对于 健康 监测的应用而言,Apple Watch也应该提供持续稳定的医学数据,而它显然没有做到。

03 使用偏差,“手环”不智能

实际上,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 健康 监测”设备,从官方审批中就透露着一股不靠谱。

2018年9月,苹果公司宣布,Apple Watch Series 4的心电图 (EKG) 和心率监测功能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的许可。

然而FDA的用词却十分值得玩味,因为FDA对新器械的评级分为三个指标:公示、许可和批准。

公示的产品不需要FDA的专业审查,标准最宽松。需要批准的产品有不小的使用风险,需要大量测试评价,也让需要批准的III类产品,仅仅占据器械市场的10%。

如果把“智能手表/手环”放到这个体系中评价,就会发现。这些设备有技术门槛,需要把关,光是公示肯定不够。但是“监测心率”的功能,也没有深入到疾病治疗,使用风险很低,整体来看,还是许可比较合适。

“许可”的定位,也代表了可穿戴监测设备的产品困境:生产不简单,使用不靠谱。

以苹果、华米等厂家对外宣传的心电图和房颤监测功能为例。厂商之所以推广这一特定领域,是因为目前技术条件下,“智能手环”只能做到单导联心电监测。和临床的12导联相比,监测方式比较“粗枝大叶”,无法给出精确的数据。

苹果在Apple Watch相关功能的宣传中,也只能表示“数据仅供参考”。告诉消费者“掌握 健康 ”,实际使用却说“想掌握 健康 请自己找医生”,未尝不是在玩弄消费者的预期。

除此之外,可穿戴设备在使用体验上依旧比较模糊。“数码设备”加上“医疗功能”的双重属性,让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是“既方便又精确”。

然而使用“智能手环”的消费者并不是专业的医生,使用习惯也存在着差异,导致产品体验缺乏合理标准:手环调的太紧,出门剧烈运动,都会导致手环的“ 健康 警告”。“仅供参考”的价值更是无从谈起。

04 智能监测,先要定规矩

不论是“数据筛选”还是“仅供参考”,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行业依旧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技术条件依旧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在专业层面上,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说服力的产品。

目前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不论是传统的医疗器械厂商还是新兴的数码设备企业,都想在行业发展早期野蛮生长,从而占据市场。去年,有14款可穿戴设备产品通过了FDA审批,国内也有18款设备获得药监局认证,相当于之前三年获批产品的总和,可穿戴设备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华为、歌尔、OPPO纷纷下场,行业热度急剧攀升。

不管可穿戴设备有多么“数码”,实际应用的分类依旧是“医疗器械”。既然涉及到了医疗 健康 ,就要按照医疗 健康 领域的标准对产品进行管理。然而从相关产品的市场来看,不论是数据收集还是实际使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最终解释权”有太多都跑到了企业手里。

这样的市场,光靠企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显然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针对行业现状,推出专门的行业标准。2015年,FDA将可穿戴 健康 设备划入“一般 健康 ”设备的范畴,并制定了相关法规。作为对比,2017年底,药监局对外发布了《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然而这些规则的具体执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明晰。

使用智能手环的消费者,要的是监测 健康 带来的安心生活,而不是数码行业的高强度竞争。如果企业沉迷更新产品和算法,无视真正的需求,那么他们就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因为代表消费者 健康 的数据,只有消费者说了算。

来源|科工力量

智能可穿戴式设备优势有哪些?

在互联网时代,Wi-Fi如同我们生活中的氧气一般无处不在。它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无线网络传输协议,承载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流量。Wi-Fi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用于描述不断发展的802.11协议家族。

而Wi-Fi联盟是推动Wi-Fi发展的组织,他们通过数字命名法简化了Wi-Fi名称,例如Wi-Fi 6对应802.11ax、Wi-Fi 5则是802.11ac、Wi-Fi 4为802.11n。

5G的到来,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像自动驾驶、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智能可穿戴等,都是物联网的应用场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Wi-Fi联盟推出了覆盖距离更广、功耗更低的Wi-Fi HaLow认证方案。

Wi-Fi HaLow是基于IEEE 802.11ah技术的认证标准,同时也是针对IoT市场量身打造的低功耗Wi-Fi技术。

众所周知,适用于物联网的低功耗传输标准,还包括ZigBee、Z-Wave、蓝牙以及Thread。ZigBee和Z-Wave的缺点在于频宽较低,并且两者在设定时的弹性较弱。以ZigBee为例,它无法进行跳频,在网络布建时容易受到干扰。因此,ZigBee不太适合射频环境不稳定的物联网或M2M应用(基于特定行业的终端)。 而Wi-Fi HaLow单个节点最多连接设备超过8000个,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墙壁穿透性。

至于蓝牙,它的缺点在于通讯距离,一般不会超过10米。 而Wi-Fi HaLow的最大传输距离达到了1000米。

作为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一种,Wi-Fi HaLow低功耗、长距离的特性,除了适用于工业物联网、无人机、安防监控等领域外,还可以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

目前,主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致可分为三大类:TWS、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 首先是TWS, 消费者在选购TWS耳机前,通常会比较在意耳机的音质、降噪以及续航能力。

为了更好的便携性,TWS耳机的体积基本上做得都比较小,大概只有一根大拇指那么大。在有限的体积下,TWS耳机内部需要塞入很多元器件,包括音频单元、降噪芯片、电池等。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TWS耳机,单次使用时间基本都能达到5~8个小时。想要进一步提升TWS耳机的续航能力,厂商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大电池容量;另一种则是引入快充技术。

虽然增大电池容量并不难,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加,电池的体积也会增大,这样一来,耳机腔体部分也会变大、变重,不仅牺牲了部分便携属性,还会影响耳机的佩戴舒适度。而且,在TWS上加入更多的功能,也会加快电池消耗的速度。

至于引入快充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TWS耳机的续航问题,因为用户需要将耳机放入充电盒,等待5分钟后,才可以继续使用1小时。 而Wi-Fi HaLow低功耗的特性有助于改善TWS耳机的续航能力,尽管不难带来质的提升,但是最起码要比以前更好一些。

其次是智能手表。 以Apple Watch为例,它可以通过e-SIM功能脱离手机独立运作,而且拥有专门的应用商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下载对应的App,这些操作均离不开移动蜂窝数据和Wi-Fi。

传统Wi-Fi最大的瓶颈在于功耗问题。Wi-Fi HaLow在功耗表现方面,由于采用了700~900更低的频率,以及更窄的频道占用宽度,使得功耗与蓝牙、ZigBee等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也就是说,无论是下载安装应用还是长时间使用需要联网的App,支持Wi-Fi HaLow标准的智能手表功耗表现会更低,与之对应的就是续航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智能眼镜。 现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智能眼镜有家用或户外使用两种类型,前者主要用来影音 娱乐 ,比如看电影、玩 游戏 等;后者则更倾向于接打电话和听歌。

而Wi-Fi HaLow除了低功耗的特性外,还支持远距离传输、多设备连接、更好的穿墙能力以及更强的抗干扰性。 对于家用型智能眼镜,如果路由器位于客厅,在房间内使用时,WiFi连接性会变差。再加上如果家里不止你一人,路由器又不支持Wi-Fi 6的情况下,使用智能眼镜可能会因为网络拥堵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如果家用型智能眼镜支持Wi-Fi HaLow标准,上述问题或许都能得到解决。

对于像华为Eyewear这类户外使用的智能眼镜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连接的稳定性。 举个例子,在地铁、公交等信号复杂的应用场景下,使用户外型智能眼镜听歌时,可能会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导致设备经常断连。相比传统Wi-Fi和蓝牙,Wi-Fi HaLow拥有更强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可以大幅降低外接信号对智能眼镜的干扰性。

其实,相比智能可穿戴设备,Wi-Fi HaLow更多的作用在于布局AIoT市场。比如智能安防,由于Wi-Fi HaLow最大传输距离为1000米,并支持最多1万台设备同时接入同一连接点,大型商场只需要在一个位置搭建Wi-Fi HaLow的接入点,即可覆盖一公里以内所有支持该标准的监控摄像头。对于商家来说,布局安防监控成本会更低。

而且Wi-Fi HaLow有助于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体验,现阶段的智能家居,体验上都不是太好,不是经常断连,就是受到家里其他设备的信号干扰,导致实际使用起来延迟偏高。如果智能家居全部支持Wi-Fi HaLow标准,那么这些问题可能都会得到解决。

事实上,Wi-Fi HaLow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2016年,Wi-Fi联盟就已经公布了这项标准,只是没有厂商愿意去跟进, 直到2020年,国内珠海泰芯半导体才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Wi-Fi Halow标准的量产芯片,但应用场景与普通消费者没有太多联系。

说实话,Wi-Fi HaLow在定位上,与Wi-Fi 6多少有些重叠,毕竟室内应用场景,两者区别并不大。相较之下,Wi-Fi HaLow更适合户外场景。很显然,Wi-Fi联盟在这个时间节点再次宣布该标准,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不过,考虑到之前该标准从公布到芯片量产再到商用的进度,厂商们可能没有那么跟进并推出相关产品。虽然加入Wi-Fi联盟的厂商不在少数,包括上游芯片厂商英特尔、高通等,下游终端品牌厂商包括微软、苹果、华为等,但是Wi-Fi HaLow标准是否会应用于智能可穿戴领域,最终还要看厂商们愿不愿意,毕竟已经有了“前车之鉴”。

物联网可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哪些贡献?

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等。主要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凭借着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大趋势,打造的智能化、商品化可穿戴设备,如今俨然成为新世纪“宠儿”。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可穿戴设备操作更加便捷。 像智能手机相比PC可更加便于携带一样,可穿戴智能设备相比其他移动设备不仅更加便携,在使用上也更加便捷,它几乎可以完全依靠人体的自然动作实现操作,比如通过眨眼进行拍照,挥手开启录音等。这显然比双手捧着设备按钮、滑动、翻菜单、搜索更加诱人。

二、可穿戴设备是24小时携带。 智能手机虽然普及,总不可能晚上抱着睡觉,但手表、腕带等可穿戴设备可以。当然,抱着睡觉算不上优势,可是,能够全天候携带特性有利于方便对用户进行持续的健康或医疗监测。另外,通过皮肤震动进行无声的睡眠唤醒等等。24小时贴身的特性,让可穿戴设备不容易被盗或丢失。

三、可穿戴设备更美观和时尚。 许多人购买iPhone5,是因为时尚漂亮被吸引,而不是顾及功能强大,甚至有的纯粹为炫耀的虚荣心所满足,真正用在功能上仍限打电话发短信聊天,少使用其它软件。相信将来生产的智能项链、智能耳环或智能手镯,胜过毫无实际用途的首饰饰品。自然不排除用珠宝黄金钻石镶嵌的可穿戴设备,这才是炫富的首选。

四、可穿戴设备增强人体能力。 随着云计算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带给用户的计算能力将是极其强大的。由于可穿戴设备几乎跟人体融为一体,所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就如与生俱来一般,就像每一个人拥有了超能力般。不难想象:不需要打开手机、打开浏览器,眨眨眼睛,就能够知道明天的天气扫一眼英文报纸,就可以出现即时翻译的结果站在商场外,就看到有没有商家在打折坐在车里,就能看到十公里外的路况……当然优势还有很多,ofweek可穿戴设备网望采纳

原标题:2019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规模化应用时,融合各行各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融合各行各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他表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应加快推动布局,抓智能化转型机遇。

工业物联:助制造业实现“智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在雷军看来,推动工业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现制造业“智能+”的必要途径。

他表示,随着数字经济新引擎5G技术的布局,将能满足机器类通信、大规模通信、关键性任务通信对网络速率、稳定性和时延的高要求,因此物联网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尤其与车联网、无人驾驶、超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应用到制造业、农业、医疗、安全等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仅仅38亿台。截止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19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83亿台。并预测在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

全球物联网市场的支出预计将在2017年增长37%,至1510亿美元。由于物联网的市场加速,这些估计数已向上修正。201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美元,截止至2018年末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长至1510亿美元,并预测在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670亿美元。

2015-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雷军表示,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推动工厂向智能化转型,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即将布局的5G技术优势,将能够较好满足工业控制需求,同时为制造企业提供远程控制和数据流量管理工具,以便更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的设备,并通过无线网络对这些设备进行软件更新。

雷军建议,我国应加大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中央、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围绕大型制造企业上下游进行垂直改造,加强自动化产线、无人工厂等重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虚拟的产业闭环,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整体国际竞争力。

农业物联万物生长数字化:物联网+农业会迎来怎样的“春天”?

雷军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

他认为,随着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G技术的应用将为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奠定坚实科技基础,带动农业实现发展变革。

什么是智慧农业呢?

按照业界的说法,智慧农业以智慧生产为核心,智慧产业链为其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撑。目前我国智慧农业有四大应用场景:数据平台服务、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以及精细化养殖。

雷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台5G农业应用补贴和优惠政策,并鼓励社会资本、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共同参与,因地制宜规划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试验区,并在经验成熟后进行全国推广,全面提升农业领域的高新科技应用程度。

例如在养殖业,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基本信息管理、疾病档案管理、防疫管理、营养繁殖管理,发展智慧养殖,实现数字化养殖。

在植保方面,借助物联网技术自动探测和记录区域内的微气候、墒情等环境信息,并结合植物保护专家系统来精确地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精准高效解决农业生产的植保问题。

交通物联:无人驾驶或将最早“引爆”

“在5G众多的应用场景中,无人驾驶和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引爆点。”雷军表示,智慧交通对通信网络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大带宽、低时延、海量的连接数量、严密的覆盖,这些都是5G技术的核心优势。

在雷军看来,智慧交通最可能爆发,一方面因无人驾驶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在减少交通事故、改善拥堵、提高道路及车辆利用率等方面意义深远,并可直接带动智能汽车后市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智能化引领,全球车联网服务需求逐渐加大。基于5G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将快速进入发展上行区间。

了解到,在重庆,长安、小康、力帆等汽车企业,均与百度的智能驾驶Apollo开放平台展开合作,包括自动驾驶全技术链流程、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车联网、云服务等领域。

雷军建议,国家应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智能交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支持产业发展。尤其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责任问题、技术试验问题、车联网的国家标准规范、智能芯片应用等产业发展关键点进行前置研判,通过鼓励性政策支持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安全、可控发展。

医疗物联:智能化就诊为“健康中国”加速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也有很广泛的应用空间。”雷军说,服务患者方面,可以采用LBS技术实现智能导诊,优化就诊流程,还可以借助可穿戴传感器和服务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护理。

在保障设备质量方面,可以采用各类专用传感器,跟踪设备使用情况,借助预测性维护来修复关键医疗设备存在的潜在问题,完善设备运维体系。

环境监测方面,可以通过传感器对ICU室、手术室等特殊地点进行环境监测和预警。同时,基于医疗护理全流程的健康大数据,在安全保护前提下的数据标准细化、完善,以及数据网络的综合利用也显得尤为迫切。

在业界看来,在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有多个方面的需要关注。比如,互联网医疗相关服务体系,包括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等另外还有医疗行业数据安全和服务质量安全。

雷军表示,要推动医疗实现智慧化,国家有关部门应逐步推动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快完善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大数据相关标准,制定医疗智能可穿戴设备及配套信息平台行业标准。

同时,出台针对物联网企业在医疗领域投入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的鼓励政策,使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更好地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新需求。

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

关注物联网发展的同时,雷军今年参会还重点关注了在2018年热火朝天的商业航天的发展。

在雷军看来,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在运载、卫星和空间应用等领域,涌现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蓝色起源(BlueOrigin)、一网(OneWeb)等大批商业航天公司,被认为是最为活跃的创业领域之一。

雷军说,商业航天行业规模未来预计可达数万亿美元,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可重复使用火箭、巨型商业星座、商业载人空间站等航天计划,正在逐渐成真,彰显出商业航天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雷军建议,首先,我国应加快推动航天立法,确保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权利。建立商业航天市场准入退出、公平竞争、保险和赔偿、安全监管等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律体系。

雷军表示,商业航天属于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门槛高、投资大、战略意义显著,比多数产业更容易受到政府监管和行业政策的影响。

雷军建议,可由政府统筹,国企、民企多方聚力,布局商业航天产品智能制造,鼓励民企参与航天装备制造相关的国家重点项目,加速颠覆性航天技术创新与应用。

同时,制定商业航天装备产品量产及上下游企业的培育政策及实施细则,加大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共享和转化力度,开放国家航天制造基础设施,颁布航天试验设施共享目录、有偿使用收费标准等。

在此基础上,雷军建议,应完善落实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开放商业航天公司的行业准入,拓展商业服务与应用领域。

例如,可以简化商业火箭发射、航天测控、无线电频率等审批程序,引导鼓励民营企业战略性空间资源布局,承担轨道环境有序可控的应尽责任可以进一步开放已有发射场,新增发射工位,满足高频次商业发射服务需求等。

以上就是关于目前可穿戴 LED 服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