峃前村白龙山

   2022-12-27 20:06:23 网络270
核心提示:白龙山 风景古迹 白龙山,古称丫髻山、窑奥山(窑岙山)、仙鹤山(仙磑山、石骨山),后因“白龙圣母”的传说而改名白龙山,位于乐清市虹桥、淡溪、芙蓉三地交界处,东经120°59'59" ,北纬28°14'52"。白龙山系括苍山余脉,横亘乐清市境

峃前村白龙山

白龙山 风景古迹

白龙山,古称丫髻山、窑奥山(窑岙山)、仙鹤山(仙磑山、石骨山),后因“白龙圣母”的传说而改名白龙山,位于乐清市虹桥、淡溪、芙蓉三地交界处,东经120°59'59" ,北纬28°14'52"。白龙山系括苍山余脉,横亘乐清市境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南临虹桥平原,北接芙蓉镇,西接中雁荡山,毗邻淡溪水库、龙潭水库,东北与雁荡山相连。

白龙山海拔716.1米,面积约50平方公里。白龙山以巨石阵和奇石著称,“仙人床、鲤鱼岩、乌龟岩、猩猩岩、龙抽岩”等岩石较为出名。环山碧绿,鸟声啾啾,流泉不息,风物壮美。唐代温州刺史韦庸曾作《丫髻岩》诗云:

丫髻山头残月,腊岩洞口斜阳。啼鸟唤人归去,此身犹在他乡。

白龙山的传说

白龙山山名的来历,有个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南宋嘉泰元年(1201),白龙山麓的峃前村有一个名叫江琼玉的少女,与兄嫂在村口溪边浣纱时,发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五彩石卵,因为双手扶纱桶,没有口袋放,就将石卵含在口中,不慎吞入腹中,几个月后竟然怀孕了。肚子一天天长大凸出,遭到村民耻笑,被她的父亲忿然逐出家门,在嫂嫂的指点下,她沿着峃前后山的山路一直爬呀爬呀,终于登上了山顶,在巨石阵的洞窟中,生下了三条小白龙,两条白龙飞天而去,留下一条白龙潜入山中的深潭中,为大地送去甘霖,滋润禾苗,造福百姓。

江琼玉诞下龙子后旋即羽化升天,被民间奉为神仙,曰‘’白龙圣母娘娘‘’。其肉身殓入石棺准备推入山洞安葬,可刚推进一半,突然天色骤变,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村民们四散逃离。现在,山上有块石头与半截棺材一模一样。自那以后,人们便把丫髻山改称白龙山,还在山顶建起宫观供奉白龙圣母。如今,白龙山上还有龙水喷、白龙坟和龙潭的存在。

白龙山的抛歌

乐清著名民歌《对鸟》就出自白龙山牧童抛歌,牧童们在白龙山放牛,隔条溪隔个山峰,便互相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放声高唱原生态的抛歌,看见什么就对什么,有对山,对水,对人,对树,对天,对地,比较出名的是对鸟:

“吤呣飞过青又青哎?

吤呣飞过打铜铃哦?

吤呣飞过红夹绿?

吤呣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青翠飞过青又青哎,

白鸽飞过打铜铃哦。

雉鸡飞过红夹绿,

长尾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这首《对鸟》自1949年由朱一正老师向虹桥的牧童季良洪、倪孔恭采风记谱并经改编后,由朱玲仙、温玲菊唱响,一路从乐清唱到温州杭州上海南京,唱到莫斯科,获得国际殊荣,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民歌教材,还被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首悠扬动听的原生态白龙山抛歌,源于虹桥方言区域,流传于虹桥、淡溪、芙蓉等地。曲调高亢,旋律优美,流畅清新,词曲朴实,成为乐清的经典民歌,也是乐清的一张城市名片;一首白龙山抛歌,抛向全国,走向世界。2018年11月20日晚上,这首温州人耳熟能详的民歌《对鸟》在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大放异彩。

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于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省德清县举行。大会由联合国主办,中国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是联合国主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地理信息大会。大会文艺演出晚会,乐清青年歌唱家朱琴燕和白龙山抛歌原生态唱法传承人连旭辉(虹桥人)带来了精彩的歌曲表演《对鸟》。

因去年的“非遗薪传”——浙江省传统音乐展演展评活动,连旭辉和朱琴燕等表演的《对鸟》突出,荣获最高奖——薪传奖,此次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文艺演出,也就相中了这个独具特色的节目。当天晚上,连旭辉和朱琴燕用动人的声音,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唱响《对鸟》。

‘’北登白龙山,一石一奇景‘’,登临白龙山,有三条路可达,一是驾车从淡溪水库经上东田村直达白龙山顶龙水喷停车场,往南只需步行登岭五六分钟即可到达龙水喷巨石阵景区,往东步行数百米即可登上顶峰。二是驾车至淡溪龙潭村步行登山40分钟,可观赏山中美景;三是从虹桥镇溪西村沿登山游步道徒步上山,喜欢健身锻炼的人可选择这条山路,每天清晨都有近千人从这里登上白龙山。

白龙山主要景点

白龙山最高峰(主峰)称九州岩、连霄嶂,双岩对峙,蔚为奇观 。一为九州岩,巨石横竖交错,砌墙似的垒叠成城堡型状,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与之对峙的另一主峰,称连霄嶂,虽也是巨石垒叠,但垒法另类,一块块都竖立的,此岩叠得潦草,岩石又不方正,上小下大,犬牙交错,洞隙纵横,摇摇欲坠,且高且险,胆怯者不敢攀援,当地俗称“喜鹊巢”、“凤凰洞”,像与九州岩对面而立的大鸟,故也俗称“玉燕谈阴阳”(“燕恋岩”)。

连霄嶂附近奇峰怪石众多,奇趣横生,有仙鹅石、猩猩岩、仙劈岩、听月峰、古碑岩、透天甑、万猿石、秋荷峰(莲子峰)、现雁峰、鹤冠峰、追马岩、古碑岩、剑门岩、九州岩和山顶饭甑洞穴、后洞(千化洞),各类奇石或吟咏眺望,或悬空献技,或移步换形,又有松泉伴奏,使满山灵气生机盎然。

【凫湖】

凫湖在白龙山林场停车场旁,俗名野田汪,又名龙湖。据清吴永佶《白龙山志》 凫湖“在龙山巅,方二里许,水春夏不涸,望之如湖,一曰龙湖,邑志作凫湖,俗名野田汪。与雁湖并列,真可谓凫湖哑哑(指禽鸟鸣声。汉.焦赣 《易林·师之萃》“凫雁哑哑,以水为家”)”,今仅余池塘状,已近涸,面积也仅原来的一半。

【九州岩】

九州岩,也称“仙叠崖”。九州岩常被云雾飘绕,可验晴雨,当地有俗语说:“白龙山戴帽夏日丽”,意为山顶有云则晴,无云则过数日就有雨,甚是灵验。

【观雁石】

在九州岩北侧,游者踞石向北遥望雁荡,隐现在目。

【木鱼岩与仙人脸盆】

九州岩西侧为有一巨石,形似木鱼,故名。木鱼岩旁的岩坦上有仙人脸盆。岩坦下方有仙人铡刀岩。

【观音岩】

九州岩下方有一立石,古名观音岩;侧面看,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

【万猿石】

在九州岩侧,往龙宫背下阴面,乱石万点,若群猿奔走。

【连霄嶂】

连霄嶂也称“饭甑岩”( 饭甑磕),俗称“透天饭甑”。“透天饭甑岩”的径长远远大于高度,形态扁圆,与通常所见的“饭甑”不大相象,更象一个巨大的磨盘。透天饭甑形象逼真,甑上有洞穴,有文记载:“如甑上有斜口,如甑盖半掩。气蒸盖石,淋漓若汗,手下探,有势气在龙宫背。”附近有一洞穴,名为山顶洞穴、凤凰洞,古云白龙穴。攀爬两侧路线可达顶端,中间洞穴互通。寒冬时,洞内热气蒸蒸上升,好似洞内白龙呼吸吐气,气体发源深入莫测,甚为奇怪。

连霄嶂为白龙山最高峰,顶端海拔716.1米(按3个航标水平高度测定),峰顶实际海拔应为717米。立于峰顶登天台,居高临下,视野甚是开阔,很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遥望东海观日出,云蒸霞蔚。当风和日丽,气清地明时,可看到温台两州五个县,往东越海望至玉环、洞头,南可及瓯海、灵昆,西抵永乐边界,北触雁荡百冈尖,山海在望,风光绝胜,“拟上仙岩览九州,满城风雨一齐收。” 据永乐《乐清县志》 “窑岙山,即丫髻山,去县东五十里。山北曰山门乡,山南曰瑞应乡。山绝高,海舰皆以为准。”(清)陈绅、郑琛光绪《乐清县志》记载:“丫髻山(引《名山胜概记》),山高数千切,海舟望以为准”。 连霄嶂的顶峰上至今尚存有航标遗迹。清代诗人戴朝元曾在《游龙山》诗中写道:“振策龙山顶上游,欲穷名胜更登楼。晴岚涌翠开图画,孤嶂撑空逼斗牛。万壑松涛檐外落,九天烟雨望中收。豁开眼界知多少,千里长江作带流!”

放眼白龙山,中下群峰似浪,起伏叠嶂, 北侧有伏虎长啸石林景点,石林又形似古代武士群,又像一幅活生生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图,其中悟空、悟能、悟净的形象尤其逼真;还有以及十八罗汉、龙山佛祖、观音礼日、诸葛布阵、将军授印等景观。西侧为五虎阵,五只石虎守住山冈。临近一山峰为朱雀峰,因峰顶有一石形似朱雀而得名。尤其令人感叹的是九州岩上那对石玉燕,日夜秋水相对,窃窃私语,让人浮想联翩。东侧有野马峰、双象峰、青云道观、南白寺,还有白浪潺潺的淡溪;南侧有石板宫。

【白龙圣母宫】

俗称石板宫、灵惠龙宫、崇顶道观、天成道观、上宫,古名“纯顶寺”。与双髻寺、龙门观,构成白龙山上、中、下三宫。双髻寺沿右侧山路登攀约20分钟可到达。白龙圣母宫依白龙山主峰仙叠崖而建,背后大石相叠,如双髻对峙,中间镂空。由峃前连氏9世祖如琦公建造于南宋咸淳年间,建庙至今已有740余年,经历代修整,现有崇顶道观大殿3间,梁柱皆石筑,石门石柱石楼梯,石板墙石板地石板顶,俨然小小石板宫,俗称上宫。庙内梁上石刻“宋咸淳乙丑(1265)进士授太子教受如琦连公,宣德壬子举人授王府教受,连稷公重建”。上宫北枕陡立如壁的连霄嶂,危楼高耸,气势宏伟。附近还有养云窠、听月峰、秋荷峰等,胜景叠出,历代墨客骚人前来白龙山游览,驻足上宫,宫内外有宋、明代墨迹和摩崖题刻甚多。

上宫后悬崖十丈见方的巨石上刻着著名书法家郭仲选题写的“白龙山“三个朱红大字,字迹遒劲疏野,力透山背,浑然一体,气势如虹。游人至半山腰,即可仰望“白龙山”三字。石屋二楼处题有“天成道观”,石门口有对联一副,由民国著名乡贤胡奉尘先生登白龙山顶时题写:“此地饶千秋风月,偶来作半日神仙”,横批“目空一切”,上书灵惠龙宫,落款民国甲申年(1944),另有石刻碑文三副,倚靠在灵惠龙宫前。庙内梵音阵阵、香烟缭绕,白龙圣母、天后、陈十四诸神端坐案后,三清三宝各有其位,皆慈眉善目,面含微笑,一派道教全真气象。常有善男信女来寺朝拜,香火不断,也是游人休憩、观日出的好地方。

石板宫旁有惠明堂,为石室,石室后方有泉水涌出,清甜甘冽。顺石室内石级而上,为大罗宝殿,建于1983年,有门联:“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大罗宝殿正后方的巨石上有天然纹理,似圣火。大罗宝殿门口有观景台,极目远眺,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后洞】

也称观音洞。在龙宫背后山肋。洞中壁上刻有观音大士像三。或谓与前洞相通。观音洞前有楗门岩,左右两岩对峙如交剑。

白龙山的石殿(双髻寺)景区

岚县位于咱们吕梁地区东北部,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西靠兴县,北倚岢岚。面积1514平方公里,现辖

4镇16乡,人口14.39万,

岚县白龙山风景区是岚县的重点风景保护区,白龙山坐北朝南环抱在半山腰有一座庙宇白龙寺,寺内留有看庙人。要到白龙寺上香也不易,需要登上很陡立的455台阶!白龙寺供奉的的是一对夫妇,传说汉时岚县周边大旱,数年无雨,县令到处设坛求雨,有一天走到白龙山半山腰求到了雨,但是县令同时就坐化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盖了座白龙寺,

白龙山是一座很有特点山,怪石林立,挺拔俊秀,到宿营的路上穿过浓密的灌木丛到也惬意,很值得一去.

双髻寺景区,三山环绕(左为猴山,右为九龙山,中为丫髻山),溪水淙淙,瀑布壮观。

【胡仙宫荣华桥】

五丰亭上方90米处,2002年冬建成。

【观瀑台】

过胡仙宫荣华桥,攀爬一小段陡峭山路。可看到两条奇特的瀑布,水从一巨石下飞泻而出。瀑布上方为悬崖立一巨石,名曰猴岩,似3只猴子探头观望,惟妙惟肖。

【九龙瀑】

观瀑台上方为胡仙宫五福桥,2004年春建成。立于桥上,仰观九龙瀑。

【胡仙宫】

五福桥往上50米为七姐妹庙、上教圣殿(胡仙宫)。三教圣殿于2007年夏重新修葺,左侧内殿为胡仙宫,始建于南宋,天然石洞,石梁立柱均为石板。

【登天石、仙人洞】

胡仙宫旁小桥处,有巨石5块,相传为修道登天之处。白龙山有仙人洞多处,胡仙宫上方山路两侧有2块巨石横亘形成的天然洞穴,右侧洞穴被莽草遮蔽,深达数米。传为仙人修正之地。

【黄金树】

胡仙宫后山有成片金黄色的树林,树高5-10米,花色金黄,未祥查,暂名黄金树,为白龙山独有,每年4-6月盛花时可见,登高望之,蔚为奇观。

【老鹰石、元宝石】

胡仙宫往双髻寺方向,立石于路中央,形式老鹰、金元宝,故名。

【忆龙亭】

双髻寺入口处,有2003年夏建成的石亭1座。

【小蕉溪与月印潭】

按《白龙山志》:小蕉溪,为双髻寺左侧溪涧。月印潭,今忆龙亭旁的石潭,小蕉溪水纡缓而来,团石漥处滀水。月影照之,水天一色。月印潭内现有超大鲤鱼1条,昼伏夜出。

【双髻寺】

双髻寺也称白龙山石殿 古称石门庵、白龙庵,俗称下宫(前洞),被人们誉称为明代石构建筑群。坐落在乐清市虹桥镇西北处风景秀丽的白龙山山坳里,白龙山半山腰,海拔约500米。因石门庵东首有两块巨大奇岩(双髻峰、丫髻峰)拔地而起,宛如唐宋时期女性的双髻,惟妙惟肖,故名双髻寺。此庵(寺)始建于南宋末年,重兴于明代(明隆庆五年至万历十年间),白龙山石殿建筑群在2005年3月16日被列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政发[2005]18号,序号10378)。总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包括清中叶续建的木构大殿)。石构建筑群的各建筑依地形而建,结构简朴,佛像及装饰雕刻线条粗犷流畅,保存完整,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明代石构建筑之一。得名来自白龙山上的众多庵庙历来都侍奉白龙娘,此庵更不例外,属佛道合一场所。现尚留明代石山门(仰止门)、石殿、石照屏、太空亭、石佛、石桥、石洞、石塔诸景,全系仿木的石结构,是人们游览与考古的好去处。

石门庵后双髻峰高大逼真。清温州诗人周之莲曾赋诗:“何日婵娟谪九天,龙山庵里好修禅。无端欲削空白发,双髻轻抛古寺前。”清诗人吟道:“双髻老天地,古色傍云端。瀑落龙归洞,花开僧倚栏。香风吹梵宇,晚照媚回湍。到此停诗履,松声沸石坛。”类似题咏,不胜枚举。庵前有一大石潭,名为“放生池”。

石山门也称“仰止门”,位于寺右,坐东朝西,仿木构石构建筑,山墙用石块叠砌,屋面用石板并排直铺。正脊两端设龙首凤尾吻鸱吻,展翅作迎客状,神态生动。过石山门即见石砌古老云桥,非常平坦。云桥左侧便是下宫。旁一巨石上立有仙鹤一对,题刻篆体“南无阿弥陀佛”。

石殿,也称下宫,又名云中宫 此宫原为自然石洞,古名前洞,坐北朝南,进深5米,宽6.38米,高4米,石洞口上额刻曲线出檐滴水。按《白龙山志》关于前洞的记载:“旧传有神住此洞听泉,洞僧梦神借与居,约曰“佛坏赐还”。僧徒居前洞镌刻石罗汉百余,以示久居”。始建于南宋末年,重兴于明代。据《普门记异》记载,白龙庵在乐清县东白龙山,明太师罗山公(张璁)重兴,大殿改用青石柱,神像三十五尊,罗汉十八尊。查张璁逝世于嘉靖十八年(1539),足见该寺早在嘉靖以前已经存在。明万历十年(1582)憎道航于洞前增建前段仿木构大殿,明间檩下铭刻“明万历十年壬午正月朔旦僧道航肇建。大檀越宋孝善连世瑜诸孙发扬重建”等。按《白龙山志》:“明万历十年壬午,僧道航洞前架石,建前楹以广之。清康熙已未,连世瑜公后裔重建翼房,外岩上凿濯手盂一。”前洞石梁上刻有“伏承施主连公片诸男继志助建”等文字,濯手盂在洞侧巨石后方。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白龙山下鹤前村人建翼房于岩上,均属石仿木构建筑。地面以规正方形块石对角平铺,屋面用石板平排直铺。殿前有庭院,深5米、宽9米。正面设照屏(照壁),四柱三间,下置须弥座。石殿内拥石佛与泥塑佛像,明间浮雕四排佛像共80尊(加上左右共88尊),皆高髻,双目微启,两耳垂肩,身着交领宽袖袈裟,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手作法界定印。佛像身体各部比例适度,透视准确,线条粗犷流畅,具有浓郁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为远近的道观寺院所罕见。东、西次间:各方上为火焰宝珠,中为佛像4尊,东次间下饰鹿含仙桃像,西次间下饰鹿衔灵芝像,下镌乐助者姓名,并署“隆庆五年”(1571)。石门庵内,原共拥有浮雕佛像100多尊,惜“文革”时遭劫,损毁罗汉佛像18尊,现尚存圆雕佛像1尊、罗汉像2尊,为明代石雕艺术中佳作。

石门庵(寺、殿)左有一石亭 曰“太空亭”。呈四方形,4柱,柱头合榫作成坐斗。亭宽4米,高4米,深3.5米,亭面用长方形石板平铺,正脊为鱼龙吻,歇山顶造。碑额刻佛像16尊,均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碑下方署隆庆六年(1572)。正梁题刻;“诰封一品夫人潘氏,舍银壹两助建。”据清代《白龙山志》载:“亭乃潘夫人独建,题壹两,不欲居功也。”(按:诰封一品夫人潘氏,即张璁的继配正室夫人潘氏)。亭后石壁嵌刻石碑三方,碑文字迹模糊,记载众僧举行供佛或布施的法令等,落款为“隆庆六年壬申岁次十月一日题”。

石塔现存有塔身,塔檐等。塔身前后设龛,内刻石佛。塔檐刻出屋面、瓦垅、戗背、滴瓦,勾头。塔刹为圆形,前后交替浮雕佛像及莲花。

双髻寺通往山顶的如有两条。右边的山路,路程较短,都是直上的石阶梯,直通白龙山顶。左边一条路,路程较长,但景致很好。《白龙山志》载左侧路线:“古名翔云径,出双髻寺达凫湖,一径而北,如上琼霄,径侧幽溜低语,助人吟兴,同治壬戌(1862),发匪洪秀全乱,黄塘一路为匪屯扎。避居南冲、会狮山等处者,皆由此,往来如织。”

以上就是关于峃前村白龙山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