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木杆秤

   2022-12-25 05:55:49 网络460
核心提示:是。 清末使用木杆秤,有大秤、行秤、市秤之分,衡度计量杂乱。大秤24两为1斤,行秤20两为1斤,市秤l6两为1斤。大秤1斤等于秤2斤。,相当于现行的公斤但市秤1两却等于大秤0.75两。 行秤1斤等于市秤1斤4两。最大称量250公斤。杆秤的基

老式木杆秤

是。 清末使用木杆秤,有大秤、行秤、市秤之分,衡度计量杂乱。大秤24两为1斤,行秤20两为1斤,市秤l6两为1斤。大秤1斤等于秤2斤。,相当于现行的公斤但市秤1两却等于大秤0.75两。 行秤1斤等于市秤1斤4两。最大称量250公斤。

杆秤的基本介绍

应该有影响的,影响应该很大的。

杆秤就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杆秤尾巴断了以后,影响到自身平衡的。

下面详细说说杆秤的原理,供您参考:

【杆秤简介】

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

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

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称和钩秤3种。

杆秤由第一类杠杆组成,其重心在支点外端。

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

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

杆秤的结构和制作工艺简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但准确度低。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

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

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

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

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杆秤文化】

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

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

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的普及,则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

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

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

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

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

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

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

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

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

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

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

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

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

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制作方法】

(1)选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

(2)把铁皮剪成圆形制成秤盘,用细绳在圆盘四周绑好吊起;

(3)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钻上一个洞,把圆盘挂上;

(4)用一颗5克左右的螺母绑上绳子制成秤砣;

(5)把秤杆、圆盘、螺母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在重心上钻上小洞,挂上绳子作为提纽;

(6)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

(7)放上20克的物体,找出20克物体平衡时秤砣的位置,此处即为20克物体的位置;

(8)在零刻度线到20克位置之间平均画上20个刻度,每一刻度即为1克。

称杆是什么材质的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传统杆秤的手工制作工艺:

⑴选取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秦巴山中阳坡所产的“红栒子”木,木材经阴干一年以上,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

⑵刨秤杆:先用正刨根据手工艺人的经验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对秤杆进行初步的打光。

⑶定“叨口”两位匠人合作使用墨斗,以线绳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

⑷安“叨子”:气一手持刀从下往上支托秤杆,经过测量在秤杆上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过去用手上的钻子,现在则用电钻),并试装三个“叨子”。

⑸铜皮包焊:秤杆两头需要包铜皮,将预先准备好的铜皮根据所需的尺寸剪裁,将剪裁出的铜皮磙圆,套在秤杆的端头上比对、进行再修剪,接下来用焊锡将铜皮焊接。为方便起见也可使用小钉固定法将铜皮包好。为了美观,事先要对秤杆两端拟包裹铜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径略小于其余部位,并用钣锉稍作打磨。

⑹安装“叨子”、秤盘:秤盘是预制的,将盘上的三根系绳挽结到秤杆大头最外侧的“叨子”上。

⑺校秤定星:用“叨子”将秤悬提,秤盘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在秤杆上测定其距离,以两脚规分割并仔细标出星花位置。

⑻钉星花:按照上一步骤所标记的位置用皮带手钻钻出每个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

⑼打磨、清洗:使用钢锉、油石顺纵向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给刚做好的秤杆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后即用清水冲洗净⑽秤杆施染着色:楠木秤杆利用其自然的木质颜色即可。红栒子木秤杆则在石灰水清理后刷上一层皂矾液,再晾干;而后均匀地刷上事先调制好的五倍子液,然后再次把秤杆挂起来,使其完全干透,这次一般需要12个小时。⑾ 修整抛光:待着过色的秤杆完全风干后,对秤杆再进行最后 一次抛光,让秤杆光润、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识。

⑿辅助工艺: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实际就是铁匠工具,所用煤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及其技术均与铁匠相同。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广为传说的.1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汉中手工杆秤制作工艺,是在7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由汉水与长江交汇口工商重镇武汉传来的。武汉三镇在近代中国以工商经济及交通运输颇称发达手工制秤业素有规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铁蹄蹂躏我东部大片国土,北平、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相继失陷。随着沦陷区难民纷纷往相对安全的西部省份逃难,负有盛名的武汉“福泰”记制秤技师多数逃至陕西。当时国民政府将各种机构及高等院校西迁,汉中作为抗战大后方,商业经济与文化教育得以迅速繁荣。武汉“福泰”记的师傅们逃到汉中后就近利用秦巴山地原材料及市场重整旧业,汉中与西安成为陕西境内两大衡器产区。“福泰”记名匠张兆金,早年在湖北学成精湛的制秤手艺,1939年在汉中开业。同年,14岁的刘德福逃避国民党抓兵从城固县逃到汉中,机缘巧合结织了张兆金,并拜张兆金为师、跟随学习制秆手艺,学成后与师傅一同经营衡器店。50年代以后汉中制秤业随着各项“运动”几起几伏、备受折腾,张兆金、刘德福师徒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一直在业内坚持工作;其间多有创新,独立发明出相对方便、灵敏的10公斤案秤;1972年还曾去西安学习250公斤磅秤的做法,并于1977年研制成功。张兆金于80年代去世后,刘德福成为汉中市也是陕西省手工制秤业里资历最老(至今已有71年历史) 、传统技艺最全面的匠师;他开设的秤铺至今顽强存活。

关于汉中现代衡器生产发展史情况大致陈述如下:

①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经济重心西移,大量难民由自己家乡逃往汉中,汉中经济大幅度增长,此时商贾云集,对于做买卖必须的衡器需求量也急速增长,当时一杆称竟然卖到40块现洋,由是形成汉中杆秤业的第一个繁荣期。

③4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结束,原避难人员重返家乡,生意人员大量减少,汉中经济一时出现萧条;同时政府整顿市容,规定街道上不准摆摊,双重打击之下汉中杆秤的销量锐减,这是汉中杆秤第一个低潮时期。

④1950 年中国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至1956年开展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汉中的杆秤从业者共计7户l3人合并成为汉中县衡器厂,扩大生产。这个时期杆秤市场的繁荣跟农村经齐的集体化是并生的,那时一个农业合作社就分几个大队,大队下又分为几个小队,因为集体分配,每个小队都需要三杆测量不同重量的秤,汉中杆秤的生意就立即红火起来,一时间买秤的人排成长龙;汉中县衡器合作工厂买地扩建,招收30多个年轻徒工进行杆秤培养,还送出部分人去外地学习翻砂铸造,为制作磅秤做淮备,汉中杆秤迎来第二个繁荣期。⑤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期间,“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横行,县政府从汉中衡器合作工厂无偿征用其集体资金购置的新厂区、征调走刚培养起来的20多个青年铸工,该厂大伤元气,当时销量最好的磅秤无法正常进行生产。

⑥60年代,张兆金、刘德福等老技术骨干努力发展生产,即使在“文革”动乱中,依然克服种种困难不断研发新型衡器以增加厂里的经济效益。1969年案秤研制成功,70年去西安接受省上检验达到标准允许进行生产;1977年又试制成功250公斤磅秤,销路大好;此期该厂的产品销售和修理服务范围从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肃等地,仍是发展中势头。⑦70 年代以后国营大厂也进行案秆生产,汉牛衡器厂的案秤被加以“不标准”的指谪。汉中杆秤生产面临复杂的压迫和挑战,处于第二次衰落。但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经济政策放宽、结构调整搞活,市场贸易蓬勃开展,带动了小商小贩增多。而小商贩们喜欢用携带方便的杆秤,杆秤的需求量也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而热了起来,这也就是汉中杆秤的第三个繁荣期。

⑧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秤在市场上的大批出现,加上汉中衡器厂(由政府部门任命的)几任领导在改革大潮中决策失误,汉中衡器厂屡遭重创,最终垮掉了。2007年汉中衡器厂破产处理旧厂址被收购,才补办了几十个老工人的社保金。有些老匠人在退休后也曾续做杆秤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或技术不全面而陆续收场,如今只剩张德福一家尚能支撑着门面,汉中杆秤制作工艺面临最危险的衰落与消亡命运。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⒈材料:①主料,进口的楠木、当地产“红栒子”木,②辅配料,铜丝、铜皮、铜制卡子、铁钉、铁盘、钢筋等。

⒉颜料:石灰、皂矾、五倍子、

⒊器具:①制杆工具:锯、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电钻。②上色工具:毛刷、一般盛染液及水洗器皿。③铁匠工具,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所用红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均与铁匠相同。 杆秤由第一类杠杆组成,其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精确的杆秤必须满足秤砣的质量×每增加1千克的刻度间的距离=提纽与秤盘悬挂点的距离。

杆秤的结构和制作工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但准确度较低。按照中国国家标准的规定,允许误差最大为满量程的10%。 ⒈杆秤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他是根据杠杆原理所制造出来以方便人们买卖,映射出中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

⒉杆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携带方便,他只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生意人带上一杆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盘,架势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

⒊ 秤杆最上的选择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后无需上色会自然泛出木质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为“红枸子”,取其材质坚强不屈,所有工艺完成后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衬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民间更有对秤上星花的说法,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⒋中国传统杆秤业能够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如1956年合作化后汉中衡器厂曾独立进行案秤的开发研究、学习制作生产磅秤和对省内外用户开展维修服务。 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的普及,则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⑴选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

⑵把铁皮剪成圆形制成秤盘,用细绳在圆盘四周绑好吊起;

⑶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钻上一个洞,把圆盘挂上;

⑷用一颗5克左右的小螺母绑上绳子制成秤砣;

⑸把秤杆、圆盘、螺母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在重心上钻上小洞,挂上绳子作为提纽;

⑹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

⑺放上20克的物体,找出20克物体平衡时秤砣的位置,此处即为20克物体的位置;

⑻在零刻度线到20克位置之间平均画上20个刻度,每一刻度即为1克。

⑼用一颗牙齿状物品做成秤角。

解放初期马一杆秤需要什么手续

1、老秤杆都是硬木制作。至于材质,要看是哪里出品的,北方会采用紫檀,花梨、酸枝等进口材料,因为北方不出产硬木,而南方树木物种较多,比如铁力木、柘木、金丝李、红绸木等。

2、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到了唐代,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秤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延续了一千多年。

3、钉秤这个行业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就已经出现,据记载,西塘的钉秤摊在晚清时候已有几处,当时钉秤的选材粗糙,手工秤的制作流程简单,称重的精确度比较低。民国时期改成了16两进制,解放后又改成了10两进制。特别是在60年代后,西塘手工秤店以郁诚的手艺和行商风格深得当地人称许。钉秤在80年代以后就和国际接轨,以千克为标准。木秤制作工艺精度要求高,不少技艺代表了人们对于古代度衡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4、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秤开始普及,但手工秤由于携带方便,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手工秤适合于一些流动的商贩,现在购买手工秤的主要是一些农村的小商贩。随着西塘旅游的发展,游客购秤有所增加。许多人在乔迁和结婚时也会购置手工秤,以讨一好口彩。

解放初期马一杆秤需要什么手续?答:不需要办手续, 据古籍记载,木杆秤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以前,它不叫秆秤,叫权衡,所谓的“权”就是秤锤,“衡”即是秤秆。传说陶朱公范蠡,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木杆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所以称为十六两制秤。称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

直到解放后,为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为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据老梅城人说,制作木杆秤这一行,在以前繁华的江北老街最为集中,兴旺时制作木杆秤的档口有十家。制作木杆秤是一门精细手艺,所有程序加起来有三四十道。选料、画刻度、上色……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因为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做木杆秤选用的木杆,一般用硬木,纹路要细腻且木质坚硬,花梨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选好的本材经过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且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纱布沾水后将其打磨光滑。木杆两端套上铜皮后,秤杆便出现其维形。秤杆一般做成一头粗一头细。

接下来的工序便是制定重量刻度计,在打磨好的秤杆上先用墨线画一条直线,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精确的过程。弹线定星位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墨线直、星位准是起码的要求。制作木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先用青矾水做底色刷在秤杆上,然后再用中药“五弟子”汤反复刷在秤杆上,此时黄褐色的秤杆就变成了褐黑色,银色的星点变得很显眼,最后在秤杆上涂上蜡油,至此,一杆木杆秤才真正做好。

以上就是关于老式木杆秤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