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曲

   2022-09-08 05:11:35 网络750
核心提示: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

柳琴戏曲

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的发展变迁

山东临沂营南非物质文化戏曲遗产是柳琴戏。

柳琴戏发祥于临沂地区,又称“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间临沂地区的艺人创造和首先使用柳月琴,将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起源于临沂的兰山、郯城一带,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临沂柳琴戏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柳琴戏艺术周暨柳琴戏论坛”上一举获得13项大奖。2008年作为山东省唯一晋京参加迎奥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的戏种,在北京文化宫演出。2012年8月获得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的历史溯源

活跃于民间的“拉魂腔”,为柳琴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剧种。 滕州市柳琴剧团是由早期的卜家班改建而成。全国解放以后,卜家班在党的关怀下得以迅速发展,队伍扩大到近百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50年,卜家班改组为四平剧社,由班主制改为社长制,1953年滕县人民政府对四平剧社进行整编,正式命名为滕县新建剧团,并正式纳入地方事业建制。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时,改名为滕县柳琴剧团,1988年随县改市,正式改名为滕州市柳琴剧团。柳琴剧团的建立,为柳琴戏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沿街叫门的“拉魂腔”得以脱胎换骨,从而登上了文艺剧种的大雅之堂。

195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改革”的精神后,剧团首先对以前演出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改革,陆续编演了新的历史剧和传统戏,继而兴起了大演现代戏的热潮。1954年,柳琴剧团排演出了第一个现代戏《小二黑结婚》,随后排演出了《小女婿》等。1956年在商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中,卜端品私人戏箱折价归公,从此剧团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在“二为”方针的指引下,剧团先后排演的现代剧《红霞》、《红姐妹》、《红色种子》、《红松林》上山下乡进行演出,被群众誉为“四红剧团”。1964年12月,现代戏《新风曲》参加了济宁地区的会演,同年被选拔到省参加现代戏会演,得到了彭少辉、贺龙、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好评,并受到谭启龙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与鼓励;同年排演的《小保管上任》等在滕县八一礼堂为沙风、杨得志等中央领导演出。之后,不少剧目走出了山东,为国际友人演出。其中,《姊妹俩上工地》还被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拍制成电影。

1990年,带着泥土芳香的柳琴戏《山乡锣鼓》进京演出,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登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殿堂,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李景、贺敬之、吴雪、刘厚生等军政领导听罢乡音后,格外兴奋和激动。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在看完演出接见演职人员时,拉着演员的手即兴作了一首诗:“看罢演出多高兴,听罢乡音格外亲,齐鲁大地春意浓,四出小戏意蕴深。”

多年来,柳琴戏一直活跃在鲁南大地上 ,倍受家乡人们的喜爱。从最初的《小二黑结婚》到风靡一时的《十五贯》、《双玉蝉》、《姊妹易嫁》,再到现代的《墨子救宋》等,共创作出了140个剧目。其中,排演的《孔繁森》在滕州乃至枣庄市党政机关和厂矿演出28场,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多年来,柳琴剧团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演员,诸如卜端品、刘长春、王丽英、王传玲、王传亮、赵恒成等一时成为地方的时代宠儿。柳琴戏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着鲁南地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是柳琴戏的泥土芳香,才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和人士为之毕生追求,并使之不断完善。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柳琴考级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惠然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8年,王惠然在临沂地区看演出,第一次看到柳琴之后便一见钟情,从此就致力于柳琴的改革。当时民族管弦乐队里面,没有高音乐器,再就是琵琶、扬琴、三弦都是中音的乐曲,但作为领弦的没有,所以王惠然就看上这个柳琴了。1958年起,在徐州乐器厂的配合下,他研制成功了三弦、四弦高音柳琴,结束了200年来柳琴仅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使柳琴登上了独奏、协奏舞台,填补了民乐队弹拨缺乏高音的空白。古老的“拉魂腔”,迷人的柳琴戏,在王惠然的驱动下,走出了国门,遍及海外。

我的柳琴戏视频已经下载好了,怎么用千千静听转换成MP3的格式

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滕州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滕州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一说是由山东滕州山里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或肘鼓子等腔调演绎出的,滕州山里有个叫千山头的地方,从唐朝到明朝之间,这里曾是全国很大的道观群落,道观几十座,清朝之后衰落了,道士和尚为了生计,下山化缘帮人除魔消灾,演绎出拉魂腔这类唱腔。

1950年据丘门艺徒魏光才(当时80岁)推算,丘门于清乾隆年间已存在了。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以后,遂分为5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蒙城一带。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于1953年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定名为柳琴戏。

其形成过程,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清唱的曲艺,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他们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节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在老“篇子”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可知至迟在咸丰初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之类。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一种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剧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丑、旦先后7次改扮表演, 故此剧也名《七妆》。经历了“抹帽子戏”的过渡之后,组成了“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戏班,先后进入临沂、郯城、徐州等城市演出,这时已采用柳叶琴伴奏了。并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借鉴京剧及梆子戏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伴奏和表演艺术。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区的邳县卢家班、睢宁吴克志班、铜山同义班、董四班等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你有千千静听的话,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千千静听有转换格式的功能,支持大部分的视频格式吧(.flv格式等的不支持)。你用千千静听来播放视频文件,然后,在可以播放的情况下,在播放列表右击播放文件,选择“转换格式”就可以了,在那里面“输出格式”里选择你要输出的格式类型就可以了。如果是.flv格式的文件的话,可以先转换成千千静听可以读取的格式就好了。或者,下一个软件叫做“格式工厂”的,那个也可以实现格式的转换的。

以上就是关于柳琴戏曲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