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独奏山乡春,写曲背景是什么

   2022-11-12 20:22:03 网络1230
核心提示:唢呐独奏《山乡春》写曲背景:是作者在外怀念故乡,有感而发,所创作一首以晋北民歌为素材的唢呐独奏曲。作于1982年。同年在济南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会演(北方片)中首演,并获演奏一等奖。乐曲采用晋北民歌为素材,以轻松、质朴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晋

唢呐独奏山乡春,写曲背景是什么

唢呐独奏《山乡春》写曲背景:是作者在外怀念故乡,有感而发,所创作一首以晋北民歌为素材的唢呐独奏曲。作于1982年。同年在济南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会演(北方片)中首演,并获演奏一等奖。乐曲采用晋北民歌为素材,以轻松、质朴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晋北山乡春天景象的感受。全曲分引子(散板)、慢板、华彩、快板四部分。引子由四个稍自由的乐句构成,开阔、悠扬的民歌风旋律使人感到亲切,仿佛把人带入晋北山乡。该曲描述山区民众在早春时节忙于耕作的愉快情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广东音乐包涵什么类型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初期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俗称“五架头”其演出场合较广泛,或为戏曲演出的垫场,或在茶楼、酒肆由流浪艺人表演,或为婚丧喜庆助兴,或为百姓自娱。大批粤乐家自编自创,已积累了数百首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饿马摇铃》《连环扣》《赛龙夺锦》《平湖秋月》《孔雀开屏》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家代表队入场仪式上,就有一段背景音乐放的是欢快好听的《步步高》,还有像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过年七天乐》等节目也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

江南丝竹,广州音乐和福建南音三者的区别

乐队演奏: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初期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俗称“五架头”其演出场合较广泛,或为戏曲演出的垫场,或在茶楼、酒肆由流浪艺人表演,或为婚丧喜庆助兴,或为百姓娱。大批粤乐家编创,已积累了数百首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饿马摇铃》《连环扣》《赛龙夺锦》《平湖秋月》《孔雀开屏》《娱乐升平》《金蛇狂舞》等

地方器乐

是产生于广州方言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家代表队入场仪式上,就有一段背景音乐放的是欢快好听的《步步高》,还有像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过年七天乐》等节目也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清代形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传承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兴盛时期,出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限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

目前所用的乐器有高胡、扬琴、秦琴、洞箫、大阮、中胡等,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其中“滑指”是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各种不同的弦式表现不同的情绪。优秀曲目《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饿马摇铃》为何柳堂传谱,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音型,突出运用si、fa两音级,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平湖秋月》是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龙飞凤舞》,民俗节日中挑着龙灯耍戏的长龙,每每成为中国人对新气象的呼唤。龙凤呈祥,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对美好事物的象征。乐曲的主题音调采用切分节奏,富有极的推动,顿挫有致,若舞者的步态,前迈后撤,辗转腾挪。小锣的清爽音色,唢呐的声声鸣唱,弹拨乐器的整齐节奏,共同造成了欢乐的气氛。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有不少在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后,与原来的曲名相差很远。《汉宫秋月》原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将哀怨之情尽扫。在原传北曲的旋律主干上,大量加入了语言的细微装饰华彩,从而使北曲的刚劲绵长,变为粤曲的细腻轻爽。

《步步高》是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乐谱出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在当时已很流行。旋律轻快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台山八音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台山的"八音班"是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之时,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实行变革,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后,台山市的活动纳入城乡文化室的范畴,成为文化室的活动项目。目前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个活动组织,遍布城乡。文化瑰宝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的一个分支,流行于江南,盛行于沪宁杭地区。丝竹指两类乐器,即丝乐器和竹乐器。丝乐器指用丝弦的弓弦乐器,如二胡、琵琶、中胡等,丝弦乐器是弦乐器的一种,多用弓弦拉奏和弹拨;竹乐器用竹子为材料做成的乐器,如竹笛、笙、箫等。

江南丝竹流派繁多,曲目广泛,演奏技法成熟,擅长大型套曲(曲牌联缀),是我国器乐乐种中流传广泛的一支。近数十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从经典曲目或乐队编制、演奏技法方面都企图有所创新,即继承和发展并举。

丝竹音乐在我国的流播传承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周礼·春宫》一书中就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记载;《晋书·乐志》中也有“丝竹更相知”的说法。而自唐宋以来,诸多文献都记有丝竹音乐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大量文字记载。但现上海以及周边地区,是“江南丝竹”作为一个乐种最终定名和成熟的地区。

上海的江南丝竹初兴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它并无定称,人们多称它为“丝竹”或“国乐”,另有“清音”、“仙鹤”等别称。至20世纪40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丝竹乐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考据现有文献资料,“江南丝竹”之称谓,最初见于1954年的“上海民间古典音乐观摩演出”和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国乐观摩演奏会”的节目单上。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上海地区有据可查的丝竹班社就有428个,达到“有水井之处就有丝竹之声”的地步,显示出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班社发展的规模和影响。上海的丝竹活动百余年来从不间断,全盛时期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一度被指为“国乐”。20世纪中期以后,江南丝竹演奏活动时兴时衰,但始终没有湮没,近年来的演奏活动和爱好者的队伍反而有所增加与扩大。

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每于劳动之暇,合奏丝竹乐”,这是上海地区的一种社会时尚。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涵养性情、荡涤邪秽”和交流技艺。江南丝竹也在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按演出性质分“清客串”(又称“跑客串”)和职业性班社两类。“清客串”是业余性质的班社组织,常常应亲朋好友之邀,以客串演奏助兴,不取分文。职业性的丝竹班社则以演奏为生,收取一定酬金。

上海地区的江南丝竹曲目来源有在全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如《老六板》、《小开门》等;有从外地传人的民间乐曲如《苏合》、《扬合》、《鹧鸪飞》、《将军令》等;有江南的民歌小调如《知心客》、《无锡景》等;也有古曲《青莲乐府》、《浔阳夜月》等。上海特别是市区的丝竹家们以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在自娱娱人中,对上海地区传承的和外来的乐曲、民歌等进行不断地加工,终而发展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乐种——江南丝竹。

上海江南丝竹最大的音乐特点之一是演奏风格秀雅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很有特点,深得音乐工作者的珍视。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体,配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和铃等。可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小可以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器,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大的乐队可以有数十人组成。主要乐器为曲笛、笙、箫、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鼓板、铃或木鱼。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代表作品有所谓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慢六板》、《行街》、《云庆》、《四合如意》、《欢乐歌》。此外,流行的还有《老六板》、《快六板》、《快花六》、《柳青娘》、《霓裳曲》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以上就是关于唢呐独奏山乡春,写曲背景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