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2022-12-25 21:54:50 网络1060
核心提示: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子全书》

《爱莲说》是一篇短得出奇的论说文,全文只有119个字。

从表面上看,这篇题目叫《爱莲说》,文章也的确是做在作者对莲花的爱好上,而实际上,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作者并不是就莲论莲,乃是以莲自比——通过对莲花的形态和习性的描绘,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文章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总冒一笔,先把题目中的一个“爱”字提了出来。接着便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作为陪衬,来衬托下面的“爱莲”。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陪衬呢?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同莲花相比较:莲花的清幽同菊花相似,却没有菊花那样的傲气;莲花的艳丽同牡丹相似,却没有牡丹那样的俗气:比较之下,莲花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同时,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一向为人传诵;李唐一代世人崇尚牡丹,更是史有明文:这样说也有其事实上的根据。

再接下去,就说到“爱莲”的本身了,作者在“予独爱莲之……”的下面,一连用了七个句子,从各个方面极言莲花的美德,从而为后文的“君子”二字写照:“出淤泥而不染”,写君子操守之坚;“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性情之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君子德行之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君子品格之高和声誉之盛:于此可见作者之爱莲,就在于莲花具有君子的美德。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

文章进到第二段,作者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独抱幽芳的菊花,比作避居乡野的隐士逸民;将一味浓艳的牡丹,比作奔名逐利的豪富显贵;将具有前文所述种种美德的莲花,比作高尚的君子:这是对花品的精确评价。再从三种花联系到三种爱花的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说明隐逸是人所难能;“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说明君子的可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富贵是人所共欲。这里的一个“鲜”字和一个“同”字跟前文的两个“独”字相呼应,“众”字跟“世人”相呼应。同时从用字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爱菊的陶渊明的景仰,对爱莲的自己的称许,而对于爱牡丹的为数众多的世人,则表示出无情的鄙薄。文章到此结束,可以说是“止于其所当止”。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有名的理学大师,《宋史》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文如其人,这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就正好表现出了他的这种高尚人品。至于这篇文章的行文,也有一些值得注意之处:第一是平淡自然,富有情味,通篇没有艰涩险怪的字句,也没有烦琐浮泛的文辞;第二是委婉含蓄,不露锋芒,以三种花比三种人,“内意能尽其理,外意能尽其像”:这些本来是宋代散文共有的特点,而在这篇短得出奇的论说文中,更是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附带再说两个修辞上的问题。南宋文论家吕祖谦说得好:“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爱莲说》整篇都从三种花的比较落笔,基本上用的是排比的手法,但在三处比较之中,除了中间一处是完全齐整的以外,篇首一处和篇末一处的句式、词面,以至叙述的详略,排列的先后,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样就显出了行文的错综变化,既能够适应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又可以避免形式上的单调呆板。还有,“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三句,以花比人,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但这种比喻要比一般的比喻复杂一些,古代文论家特称之为“类喻”。所谓“类喻”,就是“取其一类,以次喻之”的意思。它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连续使用几个比喻,彼此贯串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是几个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同类的,如这里的“菊、牡丹、莲”同属花卉一类,几个用来比喻的事物也必须是同类的,如这里的“隐逸、富贵、君子”同属人品一类。这种比喻手法,在古文中经常可以见到。

《爱莲说》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指代什么?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隐士。他对莲花情有独钟,这篇散文中,他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一篇短文写得脍炙人口,引人入胜。

晋代陶渊明独爱菊花,自唐代以来,达官贵人更爱牡丹的雍容华贵。而周敦颐,则喜欢莲花的君子气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把菊花比喻为隐士,颇为贴切。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无数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想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返乡,种几亩薄田,时常草盛豆苗稀,日子过得很清苦。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用巧妙的对比,把三种花的特点描绘得生动而形象。像隐士一般优雅的菊花,傲霜独立,让人敬佩。有着富贵气质的牡丹,在唐代不仅是皇家的最爱,也是贵族人家的新宠。而高风亮节的莲花,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周敦颐在文中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他说,陶渊明以后,喜欢菊花的人就很少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为了衬托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盛开在寒秋,自带清高孤傲的气质。晋朝官场黑暗,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退出,归隐山林,成为一名隐士。

很显然,周敦颐笔下的菊花,象征着逃避现实的隐士,而莲花更像勇敢面对现实的勇者。我们读一篇文章,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这样才能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朱熹对周敦颐赞赏有加,非常佩服他的气节,觉得他一生不曾屈服于黑暗势力,非常难能可贵。才子黄庭坚,更是称周敦颐人品高洁,宛如“光风霁月”。

以周敦颐的性格,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去乡间隐居。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一心为民,心系百姓。根据史书记载,周敦颐多次审理冤案,让无辜的百姓沉冤得雪。他为民做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善百姓的生活。

如果说菊花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那么,莲花便是周敦颐的精神寄托。他晚年居住在庐山,过着清苦的生活,淡泊明志,读书写诗。

陶渊明归隐后,种菊花,采菊花,自己酿酒。每日早出晚归,过着农家生活。空闲时饮酒作诗,生活过得充实有趣味。

而周敦颐,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正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说,陶渊明因为钟爱菊花,而让人生释怀。周敦颐,则以莲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像莲花一样,“濯清莲而不妖”。

《爱莲说》中三种花代表什么人

一、《爱莲说》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指代——

菊花:消极悲观的隐士。

牡丹;庸俗,追求富贵的盲目之人。

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豁达,大度正直,特立独行的君子。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二、作品简介: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三、附原文如下: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四、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五、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文中原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

菊花象征隐逸的人,表示对菊花的惋惜。欣赏淡薄名利的心态,但不苟同消极避世的行为。

牡丹象征富贵的人,表现作者对富贵者的鄙夷,鄙弃其代表世人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

莲花象征洁身自好的君子,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正直豁达的品质。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以上就是关于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