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朋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在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因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无怪文氏对他这位不太出名的老师顶礼膜拜了。此外,苏州此时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外,还有一大批有成就的书画家生活在苏州,如祝允明、王宠、蔡羽、徐祯卿、吴奕、张灵等 ,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允明、王宠又被称为“吴中(书法)三家”。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写字作画, 互相观看切磋,结伴游山玩水,开阔胸怀,他们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 小法,可宝也。”但文征明很少作草书。从总体看,他的书法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小楷和行书。“小楷师二王”,“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 《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文征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书者不精小楷, 不能称书家”,不管这样评论是否准确全面,但可看出古代书法评论家对小楷的重视,也说明书法的确颇为难写。文征明的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 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似铁划银勾;结构疏密匀称,“ 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魏晋人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文嘉行略》里说文征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 》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朱和羹更直称“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征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岁高令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无差,似为同时写成 ,先后相映成辉,足见文征明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 ,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至今为书家们称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征明当为翘楚。
文征明的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 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黄 庭坚、赵孟頫、康里夔夔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试看他的《滕王阁赋》,行草羼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圣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划及“门”、“页”等偏旁部首均袭赵孟頫而出。点画掩映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厉过甚,略有薄瘠之嫌,但仅为小疵,瑕难掩瑜。
文征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师法宋代黄庭坚,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韵。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从来未被重视却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由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 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蔡襄、赵孟頫 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 这种悖谬于艺术规律的创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只能导致失败。文征 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抒发性情发现个性的,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书家,字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之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 ,“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征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种风格字体并扬长避短的本领,此为他较之其他前后辈书家的高明之处。
文征明是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与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在绘画上是对画院派的冲击,在书法上则是对台阁体的冲击。作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的文征明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主张直追钟繇二王,抒发心灵胸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从当时或后人的评价看,文征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艺术上敢于直抒胸臆,故他的书法比较激然而奔放。文征明虽然正直而有胆魄,但他处世很 注意进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于闲适。他讲求艺术的自娱,艺术中自得其乐,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祝枝山做官仅应天通判,文征明虽然官入翰林,但时间不久,故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当时宫廷雅化艺术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们都认为艺术和人性、情感直接关联。祝枝山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 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文征明也直截了当地说:“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鉴于这种见地,同样是在赵孟頫复古的基础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帖学中兴作出了贡献。生活在明中叶的文征明和祝枝山,由于传统帖学由晋唐而历经宋元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他们可以广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无论晋唐还是宋元,他们几乎全部涉猎。但又同时都以晋人为主,兼取宋元简明、尚意的特点,把书法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 不过也有人对文征明的用笔提出批评,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 无一度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在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参差互见的 。
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此为谈耳。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 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 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正锋立法取韵,侧锋挥洒取势,是文体的一个特点。 文征明的家庭,象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样 ,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少有的几个著名“书法世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 侄儿文伯仁、孙文元善,以及后辈文从简、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书善画,闻名于世。他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巨碣 ,无不出其手;”陈道复:“从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陆师道“师事待诏 (文征明),刻意为文章及书画,皆入能品,”一时文氏书风,风行于世.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
----古代江南四大才子,有何作为?他们的历史如何?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徵明(1470——1559)
初名壁(也作璧),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五十四岁时才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绘画方面,与弟子成为“吴门派”;又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九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儿子文彭、文嘉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还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师。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行书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文徵明和文征明是同一个人么?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江南四大才子指四位明代文学家,唐伯虎,祝枝山,文征名,徐祯卿。
详细如下:
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风 趣 洒 脱 的 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092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书 画 双 绝 的 文 征 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参考资料:
回答者: 月下忆云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15 12:47
--------------------------------------------------------------------------------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江南四大才子指四位明代文学家,唐伯虎,祝枝山,文征名,徐祯卿。
详细如下:
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风 趣 洒 脱 的 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092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书 画 双 绝 的 文 征 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回答者: 老妖真精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1-15 12:49
--------------------------------------------------------------------------------
江南四大才子真 实 历 史 的 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风 趣 洒 脱 的 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092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书 画 双 绝 的 文 征 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回答者:wei_ping8 - 助理 二级 1-15 12:55
--------------------------------------------------------------------------------
唐寅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四十二岁起 以征明为名,更字征仲。因他祖籍湖南衡山,人称文衡山;又他曾任翰林院待诏,京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在一个地方官僚家庭,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
是的,文徵明,字征明,所以有时也叫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朋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在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因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无怪文氏对他这位不太出名的老师顶礼膜拜了。此外,苏州此时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外,还有一大批有成就的书画家生活在苏州,如祝允明、王宠、蔡羽、徐祯卿、吴奕、张灵等 ,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允明、王宠又被称为“吴中(书法)三家”。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写字作画, 互相观看切磋,结伴游山玩水,开阔胸怀,他们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 小法,可宝也。”但文征明很少作草书。从总体看,他的书法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小楷和行书。“小楷师二王”,“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 《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文征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书者不精小楷, 不能称书家”,不管这样评论是否准确全面,但可看出古代书法评论家对小楷的重视,也说明书法的确颇为难写。文征明的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 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似铁划银勾;结构疏密匀称,“ 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魏晋人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文嘉行略》里说文征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 》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朱和羹更直称“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征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岁高令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无差,似为同时写成 ,先后相映成辉,足见文征明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 ,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至今为书家们称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征明当为翘楚。
文征明的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 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黄 庭坚、赵孟頫、康里夔夔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试看他的《滕王阁赋》,行草羼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圣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划及“门”、“页”等偏旁部首均袭赵孟頫而出。点画掩映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厉过甚,略有薄瘠之嫌,但仅为小疵,瑕难掩瑜。
文征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师法宋代黄庭坚,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韵。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从来未被重视却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由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 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蔡襄、赵孟頫 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 这种悖谬于艺术规律的创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只能导致失败。文征 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抒发性情发现个性的,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书家,字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之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 ,“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征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种风格字体并扬长避短的本领,此为他较之其他前后辈书家的高明之处。
文征明是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与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在绘画上是对画院派的冲击,在书法上则是对台阁体的冲击。作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的文征明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主张直追钟繇二王,抒发心灵胸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从当时或后人的评价看,文征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艺术上敢于直抒胸臆,故他的书法比较激然而奔放。文征明虽然正直而有胆魄,但他处世很 注意进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于闲适。他讲求艺术的自娱,艺术中自得其乐,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祝枝山做官仅应天通判,文征明虽然官入翰林,但时间不久,故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当时宫廷雅化艺术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们都认为艺术和人性、情感直接关联。祝枝山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 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文征明也直截了当地说:“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鉴于这种见地,同样是在赵孟頫复古的基础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帖学中兴作出了贡献。生活在明中叶的文征明和祝枝山,由于传统帖学由晋唐而历经宋元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他们可以广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无论晋唐还是宋元,他们几乎全部涉猎。但又同时都以晋人为主,兼取宋元简明、尚意的特点,把书法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 不过也有人对文征明的用笔提出批评,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 无一度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在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参差互见的 。
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此为谈耳。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 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 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正锋立法取韵,侧锋挥洒取势,是文体的一个特点。 文征明的家庭,象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样 ,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少有的几个著名“书法世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 侄儿文伯仁、孙文元善,以及后辈文从简、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书善画,闻名于世。他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巨碣 ,无不出其手;”陈道复:“从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陆师道“师事待诏 (文征明),刻意为文章及书画,皆入能品,”一时文氏书风,风行于世.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的文徵明是不是和文征明是同一个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