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23-04-14 22:49:45 网络520
核心提示:字数太多发不了。第三章 长三角汽车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 §3.1 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3.1.1 全球市场规模2006年全球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汽车产量达到6800万辆,比2005年增长2.3%,增长幅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0

做一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字数太多发不了。第三章 长三角汽车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 §3.1 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3.1.1 全球市场规模2006年全球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汽车产量达到6800万辆,比2005年增长2.3%,增长幅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0.8个百分点,因为受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增长幅度为2001年以来最小的。表3.1-1 各类车比重类别基本乘用车轻型商务车重型卡车客车比率%69.625.54.50.4基本乘用车产量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发达地区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是进一步提高汽车质量,尤其是汽车轻量化、节能化发展,而产量增加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档次汽车产量和销量增加较快。这两个原因导致低价、低油耗、低污染的“三低”汽车成为2006年汽车市场增长最迅速的部分。传统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一个成熟而饱和的市场,竞争态势恶化,购买需求年增幅保持在1%的低水平上。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汽车新兴市场的汽车产量增长则很明显。这四国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9%,超出了2.3%的整体涨幅。 §3.1.2 汽车强国情况美国是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也是汽车零配件开发和生产的第一强国。2005年总产量达到1200万辆,其中,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商占到63%左右。2006年三大汽车企业在第三季度共损失74亿美元,其中,通用损失最小,总额为1.15亿美元 ,每股下跌了20美分。福特损失58亿美元,创14年最差记录,每股损失3.08美元。克莱斯勒第三季度收入比2005年同期下降26%。这些显示了底特律汽车产业走向衰退的现实。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06年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出口量超过国内生产总量的50%,旺盛的国际需求缓解了其国内低迷的汽车市场。由于油价上涨等因素使得低油耗、性能好的日系车成为国际汽车市场的“宠儿”。日本汽车在北美、欧洲等市场销售旺盛。继2005年12年来首次突破500万辆,2006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将是14年来首次突破550万辆。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日本各汽车制造企业计划2007年以后在俄罗斯、印度等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或提高已有生产基地的产能。韩国汽车2006年达到382万辆的产量。其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增长13.9%,创下433亿美元的新纪录。出口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韩国汽车在海味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的7个海外工厂生产的汽车共达100.5万辆,首次突破了100万辆。其产业资源部表示,海外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后,2007年海外生产量将会达到125万辆。德国近10年来德国汽车厂商成绩辉煌,总营业额增长率达80%,2004年产值规模2020亿欧元,年增长率7%。2005年,汽车总产量512万辆,出口362万辆,较2004年降低3个百分点。2006年新车销售额达800.8亿欧元,比2005年的新车销售额增加了40.6亿欧元。2006年德国汽车出口总值高达1700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8%,占其出口总额的17%。其汽车出口总额顺差近1000亿欧元,约为德国贸易顺差总额的3/4。日本丰田汽车2006年在德国售出了约14万辆,成为继法国雷诺之后德国第二大进口汽车制造商。 §3.1.3 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态势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从汽车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三个地区是世界汽车主要的生产区,也是重要的销售地区,竞争非常激烈。2006年,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总体趋缓。美、欧等汽车制造业增速放缓。其中北美地区美国汽车产量呈现负增长,美国减少了6.0%,加拿大减少了4.8%,欧洲汽车产销量也大幅度下降,德国仅增长1.1%,法国减少了10.7%。与此相反,亚太地区的汽车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亚太地区的汽车生产稳步增长,其中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达25.9%,成为低迷的汽车工业的一大亮点,并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日本、韩国的汽车也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在欧美市场也取得良好业绩。第二、汽车市场的竞争仍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寡头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目前,世界汽车工业仍然是以“6+3”为主导的发展格局。2006年通用、丰田、福特、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与雷诺-日产6家集团合计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9.1%以上,汽车销售比重超过55%;本田、标致-雪铁龙宝马紧随其后,但欧美等传统的汽车市场渐趋饱和。上述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正在加速向海外转移和兼并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以一些特别豪华的轿车或运动车、赛车为代表的特种轿车厂成为大型汽车集团的兼并对象,如福特汽车先后兼并或控股了美洲虎、陆虎、阿斯顿马丁等。而90年代以来,产业整合在更大规模和层次上展开。如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通用参股菲亚特、雷诺与日产合并等。跨国汽车公司之间通过跨国界、跨地区兼并和控股、参股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六大跨国汽车集团,其年产量均在400万辆以上,几个独立厂商的年产量在200万辆以上。2005全球十大跨国公司汽车销量为5089.6万辆,占当年世界销量的80.34%。有专家预测,全球最终将仅存5-6家整车制造跨国公司。 第三、整车与零部件出现新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在激烈的竞争的形势下,汽车工业的技术更新日益加快,技术研发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并呈现新的发展特点。首先整车平台通用化,推进了产业规模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使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各具优势的平台共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开发成本、风险,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实现零部件共享;其次,整车与零部件分离,促进专业化分工。原有的整车装配和零部件纵向一体化、大量零部件企业依存于单个整车装配企业的分工模式开始转变为由一家零部件企业以多系列、大规模生产面对较多的整车装配企业,满足整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的需要。而且大企业为共同利益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总成上开展横向联合研发;三是零部件模块化,改变传统产业组织结构。零部件模块化使得与整车企业进行直接交易的企业数量大为削减。生产活动更集中,可节约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变了整车企业和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企业构成汽车企业群的关系。出现了整车企业、模块集成供应商、模块构建生产企业、以及非模块零部件生产企业共生、层次更为清晰的企业群关系;最后,外包和全球采购,加快了产业的全球化分布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转移。整车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将部分产品的开发、制造、装配工作外包给零部件供应商,仅掌握集中关键性零部件的生产,最标准化的一般性零部件则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全球性采购。一些跨国汽车公司的企业开始把研发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开发新型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车型,发展中国家汽车研发竞争逐渐激烈。第四、汽车产业链低端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消费引领生产,目前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体现两大特点:一是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入了一个质量换代升级的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引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生产和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对国内汽车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研发新一代的汽车产品,发展高性能、高档次的汽车,以满足国内消费者汽车消费的升级换代的需要。而在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些一般型号、中低档次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的载体,并不断扩大产量,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产业链低端部分的主要产地。中国、印度、俄罗斯、泰国、墨西哥、伊朗等国正成为汽车产业链低端部分的主要生产国。 §3.2 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内背景 §3.2.1 要素投入情况从2000-2006年数据看,现阶段资本和劳动力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作用都较大,但资本的推动作用比劳动力更明显。在此期间,单位劳动比不断下降,2006年同比增长速度为-0.2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达到282.09人/单位,是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113.94%。近五年,单位资产比处于维持状态,但2006年迅速提升,同比增长速度为16.1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7.79个百分点,达到4177.20万元/单位,是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116.41%。由于单位资产比增速快于单位劳动比,致使人均资产逐年提高。2006年同比增长速度为16.48%,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87个百分点,人均资产达到14.80万元/人,是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102.16%。如表3.2-1[86]: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出现了逐渐做强做大的“3+X”企业,“3”指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汽、上汽和东风集团等第一梯队,而“X”指长安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南汽集团、沈阳华晨、哈飞、昌河、江淮、东南、江铃以及吉利和奇瑞等民企组成的中国汽车工业第二梯队。 表3.2-1 2000-2006年汽车制造业投入情况 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本行业人均资产占工业平均水平的比重%100.49101.6396.1094.9294.5197.89102.16本行业单位劳动比占工业平均水平的比重%106.55109.75112.33113.83113.01110.94113.94本行业单位资产比占工业平均水平的比重%107.07111.54107.94108.05106.81108.60116.41本行业人均资产同比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比较%-8.351.25-5.84-1.27-0.463.844.87本行业单位劳动比同比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平比较%-2.032.782.241.30-0.68-1.682.63本行业单位资产比同比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平比较%-9.994.25-3.300.10-1.141.657.79中国汽车业在与外资合作20多年后,竞争布局已和国际“6+3”格局无异,3+X的背后正是“6+3”。在中国汽车生产领域,“6+3”系统企业在华的合资合作企业已控制了中国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目前仅有浙江吉利和奇瑞等个别企业没有“6+3”系统背景。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如下图3.2-1:

市场占有率投入规模其他中小汽车企业吉利、奇瑞、北汽、广汽等一汽、上汽、东风等图3.2-1[87]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 §3.2.2 行业影响力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可知,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5。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游钢铁、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促进了与汽车整车制造密切相关的零配件产业的迅速崛起。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本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将产生1.25个单位的需求,从而对其他部门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是汽车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70,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本部门需要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0.70个单位的产出量。从2003-2006年度数据看,我国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881.91亿元,占到GDP的7.11%,较200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近三年均增长速度为21.51%,2006年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为34.66%,较2005年提高了23.1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速度分别高于GDP(现价)和工业总产值20.78和10.28个百分点。预计“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498.59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为9.94%。1999-2006年期间,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税金总额在国家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也比较平稳。2006年较2005年增长30.32%,税金总额达到728.64亿元,占国家财政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的比重为1.94%,和上年基本持平。2000-2003年期间,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持续快速增长,2004-2006年增长9.52%,达到223.62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数和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重分别为0.29%和3.10%,分别较上年增长0.02和0.09个百分点。2006年,汽车行业从2005年的低迷状态中走出,产销明显增长,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产销两旺[88]。具体情况见表3.2-2: 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水平13.9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819亿元,同比增长39.81%,增长额为233.19亿元,增幅同比提高53.20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233.85亿元,同比增长48.79%,增长额为76.68亿元;应缴增值税为231亿元,同比增长16.94%,增长额为33.46亿元。

汽车的轻量化制造工艺主要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钢板厚是否就真的安全 “钢板厚度能否决定车辆的被动安全性”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国内人的传统观念中,钢板越厚,车身越重,安全性越高。是的,这种车身确实能在发生碰撞时保持更好的车身完整性,但真的能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吗?什么样的身体才是真正安全的?众所周知,车辆的安全性由车架结构、钢板等多方面决定,单一的极端想象与现实不符。在全球节能环保的背景下,汽车轻量化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轻量级和“偷工减料”是两回事。如果你想弄清楚,请继续读下去。

钢板很重的车一定安全吗?

这里所说的轻量化,当然不是指一些厂商为了盈利而偷工减料,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是相当于新能源的新技术,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是轻量级?在解决汽车行业最重要的节能环保命题时,当前热门的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一条路径,另一条路径是轻量化技术——即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汽车“瘦身”。

轻量化的意义

轻量化技术起源于赛车运动。

轻量化技术如何保障乘客安全?

如何减轻重量保证乘客安全?

轻量化的好处不难理解,但最让人关心的问题是:汽车轻便安全吗?安全是消费者买车时最关心的问题。正因如此,欧洲车、美国车等重型车在中国市场一直以安全著称。日系车和韩系车在外观、配置、油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不够安全。这只是误会吗?

其实一辆车的重量并不一定和安全有关,两者并不矛盾。汽车轻量化的实现途径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强度轻质材料的应用

汽车的2万多个零部件中,约86%由金属材料制成,约80%由钢材制成,可见通过轻量化材料来减轻汽车重量的潜力很大。目前,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在汽车轻量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铝合金是目前汽车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轻质材料。铝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密度约为钢的1/3,易于加工,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好,铝合金强度高,吸能性好。根据美国铝学会的报告,汽车每使用0.45公斤的铝,就能使汽车重量减轻1公斤。理论上,铝制汽车比钢制汽车可以减轻40%左右的重量。由于上述优点,铝合金已成为汽车上应用最广泛的轻质材料。 奥迪A8 ( 查成交价 | 车型详解 )采用ASF全铝合金车身,采用创纪录的546kg铝合金材质,重量比同型号钢车身轻50%。此外,越来越多的铝制车轮和全铝发动机出现在各种车型上,并逐渐取代传统的钢制零件。铝合金的应用还面临一些问题。最大的缺点是焊接工艺性差,成本控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奥迪ASF全铝车身骨架

高强度钢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轻质材料,它的应用可以减少钢板的设计量和厚度。高强度钢保留甚至提高了钢的优点,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与铝、镁、复合材料等相比。,高强度钢板具有较低的原材料和制造价格,较好的经济性,可以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汽车钢材。支撑客舱结构的钢材通常是高强钢,甚至是屈服强度是高强钢两倍以上的超高强钢。然而,高强度钢由于成形困难、回弹大,加工难度大,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与优化

在承载式车身中,车身的结构设计和钢材的强度是决定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工程师可以通过强大的设计软件对汽车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强度刚度校核,减轻车身重量和钢板厚度,使零件中性空,小型化或复合化,保证整车的质量和性能。以寻求材料成本、重量轻、安全性能等多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需要使用多种材料组合,对于多种材料组合,必须合理设计和安排每种材料的最佳部位。高档车采用空的车架结构,零部件多为多功能大型铸件,整体结构大,锻件比例高,可减少车身零部件数量。一系列优化设计使整车轻量化,提高安全性能。

车辆的安全性主要在于发生事故时对人员的保护,而不是车辆受损的程度。重型车与轻型车发生碰撞,重型车受损较少,但人的受损程度与吸能车身设计和主被动安全配置密切相关。比如在一些车型中,通过优化的结构设计,碰撞吸收的能量可以更好地分散到强度较高的a柱和车身底部,提高了乘客的安全性,降低了对方车辆的攻击性。

轻量化技术的发展

其实汽车的安全性对于不同的零部件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左右两侧没有缓冲区,必须通过与钢梁等高刚度构件碰撞来提高安全性。对于带缓冲区的前后部,保险杠、发动机和后备箱的能量吸收更为重要。

门的内防撞梁有的采用竖向布置,有的采用斜向布置,即从底部门框延伸至窗玻璃底边。无论具体位置如何,车门防撞梁都是保护乘客最直接有效的坚固结构,可以减少乘客可能遭受的外力。事实证明,当车辆撞到固定物体时,车门防撞梁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

新制造技术

焊接工艺也是关系到车身整体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关键位置,拼焊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如果焊接强度不足,车身的整体强度会大大降低。此外,在车辆的某些位置,除了焊接外,还应加入结构胶,以达到隔音、提高密封性能或增加连接强度的目的。

因此,轻量化技术本身与安全性并不矛盾。真正安全的车身应该是“刚性时刚性,变形时变形”。只是在实践中,有可能有些车型的“轻量化”并不是因为技术进步,而是所谓的偷工减料,会影响车身的安全性。比如国内一些合资品牌的两厢车型连基本的后防撞钢梁都没有。一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坐在后排的乘客的安全可想而知。

轻量化技术的发展与综述

事实上,在处理节能环保问题上,国际车企都非常重视轻量化。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主要汽车厂商都在推进汽车轻量化项目。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展“超轻车”项目,力争将车辆重量减轻30%。在轻量级领域,中国相对落后。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介绍,目前全球每辆车平均重量每年下降1%,国产自主乘用车重量比国外同类车高8% ~ 10%左右,国产自主商用车重量比国外同类车高10% ~ 15%左右。看到这个差距,国内12家原始设备制造商和R&D机构联合成立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图通过联合研发,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目前跨国公司车辆的轻量化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轻量化汽车将走进千家万户,并与“新能源”技术一起,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环保的地球。@2019

汽车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是推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力量

一、激光焊接技术及制造工艺

在制造汽车零部件时,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技术来减轻汽车零部件的重量,尤其是地板、侧壁、尾门内板等汽车零部件。这种激光焊接技术可以有效地焊接不同强度和厚度的钢板,保证每个焊接部位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汽车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汽车制造材料的浪费,有效降低汽车生产成本。这种激光焊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光焊接技术可以无缝焊接不同强度和厚度的钢板,从而减轻车辆的重量。这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车辆本身的刚性,从而提高车辆的抗打击能力,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有效提升整车的性能。②这种激光焊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整个汽车制造工艺,还可以减少模具数量,从而降低汽车制造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热成型技术和制造工艺

在汽车设计制造过程中,为了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目标,热成型技术与制造工艺密不可分,这对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热成形技术主要是通过加热对钢板的奥氏体状态进行深加工。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才能有效实现材料的轻量化成型设计,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抗冲击性能和耐腐蚀性。热成型技术制造过程的加工原理不同于传统的冷冲压。在具体的汽车制造过程中,热成型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成型技术的回弹强度相对较小,能够精确控制汽车零部件的尺寸和装配汽车②采用热成型技术加工的零件更薄,可有效减轻整车整体重量,达到整车轻量化的目的。③热成型工艺加工的零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塑性,能加工一些复杂零件。④使用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变形能力,提高汽车材料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汽车制造成本,从而给汽车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什么是汽车轻量化 汽车轻量化技术剖析

汽车 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因素是推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主导力量

一、报告概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汽车 市场一季度大幅下跌,二季度起逐步回暖,细分领域表现有所差异。

近年来,消费政策和不动产市场走势逐步成为乘用车市场的重要影响要素,疫情后复工复产叠加消费鼓励政策落地,乘用车市场温和复苏,头部企业恢复更快,市场格局呈现分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形势已定,新能源市场参与主体趋于丰富,续航能力和性价比可能替代补贴要素而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导因素。预计2021年,经历连续负增长后,乘用车市场有望迎来温和增长。

商用车恢复速度整体快于乘用车,环保趋严下的换代需求和电商扩容下的物流需求是拉动货车市场的主导力量,客车市场由于新能源需求回落和出行方式多样化,市场仍处负增长。考虑到货车市场老旧车型的替换需求已经历集中释放,2021年或将回落,电商物流和长期建设需求仍能对货车市场形成支撑;客车市场尚处转型期, 旅游 客运市场的开发尚需一定时间培育。预计2021年,商用车市场仍有望保持良好需求,但或难维持较高的增长。

整体看, 汽车 制造行业集中度高,近年来景气度持续波动,产业内部的资源、资本和利润均向头部企业靠近,市场格局分化。 汽车 制造行业发行人主体级别集中于AAA高等级,2019年以来,行业景气度波动加大了存续债发行人在利润水平、营运资本压力方面的差异化;随着信用风险不断释放,外部资金趋于谨慎,级别偏低且依赖于再融资的发行人面临资金成本提升、再融资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部分发行人发生级别调降甚至债券违约。由于 汽车 行业的高度市场化,未来,直接融资渠道仍会趋紧,外部资源及便利性将进一步集中于头部企业,行业并购及企业合作的机会或将出现。

二、行业概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的 汽车 市场处于 历史 低点,二季度起逐步回暖,商用车恢复速度快于乘用车,景气度快速回升,企业库存水平也相应高于上年同期;乘用车前十月累计销量仍低于上年同期,但企业库存压力也低于上年水平,库存压力的缓解有助于后续的业务拓展。

在已经过去的近十年来,中国 汽车 保有量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保有量相比国际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但受制于人口密度、交通拥堵、限行政策以及基数规模大等因素,保有量增速呈现逐年放缓的态势,2019年步入个位数增长;同时,随着环保要求全面提升以及消费鼓励政策持续,新能源 汽车 市场得到快速推广。截至2019年底,中国 汽车 保有量为2.60亿辆,相比上年底增长8.21%;其中,新能源 汽车 和私人 汽车 保有量分别为381万辆和2.07亿辆,相比上年底,前者大幅增长45.98%,后者略有下滑0.14%,政策拉动下,新能源 汽车 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 汽车 保有量达2.75亿辆,较上年底增长5.77%。

2012年以来中国 汽车 保有量及变动态势(单位:亿辆、%)

中国 汽车 市场产销规模2009 2019年持续位居全球首位。2019年,中国 汽车 产销量延续上年下滑态势且降幅较上年更深,产销分别完成2572.10万辆和2576.9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50%和8.20%,其中乘用车下滑较快。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 汽车 市场影响显著(2月市场基本处于冰点),1 3月单月销量同比降幅均在2位数,后随着疫情有效控制、工厂及门店复工而逐月回升,5月以来单月销量同比增速保持2位数,商用车市场(尤其是货车)表现出强劲回升、乘用车市场增长偏温和;7 9月,中国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7.75%和46.69%,相比1 9月销量增速分别提升20.1和26.6个百分点,三季度回暖主要依赖于宏观经济恢复、市场促销及新车投放力度加大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国六实施的阶段性影响)等因素支撑,10月市场仍维持较快增长。2020年1 10月,中国 汽车 市场销量仍低于上年同期。

2020年以来中国 汽车 市场产销走势(单位:万辆、%)

市场在疫情有效控制后得以逐月恢复,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库存呈现差异化走势。商用车企业库存水平始终处于2018年春节后的高点,销量快速恢复的同时,库存保持充裕,有助于应对四季度销售高峰。乘用车企业库存水平自8月份逐月下滑、整体低于上年水平,10月份降至64.3万辆的低点,库存压力轻,但若对年底销量有较高预期、并配套相应促销规划,后续不排除提高排产;从经销商角度看,2020年7月峰值过后,经销商库存系数整体高于上年,其中合资品牌系数8 10月均高于上年同期,自主品牌8 9月低于上年同期、10月超过上年同期。

2019-2020年10月中国 汽车 分品类季度销售与库存走势

三、盈利及营运资本周转能力分析

1. 汽车 工业整体状况分析

市场经营主体稳步扩容,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显著;近年来,行业内亏损率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流动资产周转效率有所回落, 汽车 工业内部分化凸显、资源和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

截至2019年底,根据国统局数据, 汽车 工业企业(包含整车、零配件和改装等环节,下同)共计15396家(较上年底增加1.46%);2019年,该类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5.25亿元/家、平均利润总额为2453.26万元/家,其中年度亏损企业3288家,亏损企业比重为21.36%(上年为18.00%);2020年前三季度, 汽车 制造企业家数升至15543家,亏损企业比重升至26.13%,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总额分别为3.60亿元/家和2320.72万元/家,平均亏损额较上年同期略有收窄。

从 汽车 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以下简称“重点企业”)的角度看。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2019年底,重点企业共计371家,其中21.56%的企业年度亏损(上年为16.62%),2020年9月底的亏损率进一步上升至32.51%。2019年,重点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总额分别为109.01亿元/家和8.42亿元/家,2020年前三季度,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73.84亿元/家和5.76亿元/家。

从行业集中度的角度看,以2019年为例,重点企业数量占 汽车 制造企业的2.41%,贡献了全行业50.02%的营业收入和61.39%的利润总额1,资源和利润明显向头部企业集中。

2018-2020年9月 汽车 制造行业主要财务状况(单位:个、万亿元、%)

从盈利能力和营运周转效率的角度看,以上述重点企业为样本,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19年以来销售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呈现下滑,销售费用率稳中回落,资产负债率有所提升,财务费用上升较快但占营业收入比重低。

2018-2020年9月 汽车 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盈利及周转指标(单位:个、万亿元、%)

四、行业展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汽车 市场一季度大幅下跌,二季度起逐步回暖,商用车恢复速度整体快于乘用车,商用车库存充裕、有助于应对四季度销售,乘用车库存处于相对低点,考虑到四季度为销售旺季,且大型企业库存高于往年,四季度可能加大市场分化。

2020年4月以来,乘用车市场受益于政策提振、合资品牌下沉市场以及新能源市场三季度回暖,下半年销量逐步回升,但市场格局趋于分化,自主品牌面临压力,部分政策延续至年底,市场四季度有望维持高位,全年预计仍小幅下滑(2019年四季度高基数)。目前,节能减排的政策形势已定,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消费,造车新势力全面布局高中低市场(中低市场走量、高端市场奠定品牌),双积分政策即将启动施行,2021年传统燃油 汽车 仍面临较大压力,合资品牌渠道下沉的压力下,自主品牌转而倾斜资源于布局完整价格体系的新能源 汽车 的可能性较大;新能源市场格局初定,电池厂商纷纷扩能以应对市场增长,若动力系统和 汽车 电子系统随着规模化而实现成本压降、续航提升(关键在于缩短与燃油车差距),新能源市场有望销售提速。预计2021年,经历多年负增长以及宏观层面消费激励,乘用车市场有望迎来温和增长。

投资和物流需求拉动的商用车市场具有一定周期性,在复工复产后快速恢复,环保趋严下的更换需求和电商扩容下的物流需求是拉动市场的主导力量。预计2021年,由于近年来集中释放一波环保要求下的替换需求,淘汰老旧车型的需求在2021年或将回落;但一方面疫情后持续鼓励消费,物流需求有望延续高位,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将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束,综合作用下,货车市场或仅持平于本年;客车市场处于转型期,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加大可能带来更为广泛的用途开发,另一方面, 旅游 客运市场的开发及转型尚需一定时间培育。

汽车 市场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显著, 汽车 制造行业发行人主体级别集中于AAA高等级。2019年以来,行业景气度波动加大了存续债发行人在利润水平、营运资本压力方面的差异化;随着信用风险不断释放,外部资金趋于谨慎,级别偏低且依赖于再融资的发行人面临资金成本提升、再融资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部分发行人发生级别调降甚至债券违约。由于 汽车 行业的高度市场化,未来,直接融资渠道仍会趋紧,外部资源及便利性将进一步集中头部企业,权益类资金(含私募基金等长期资金)或将加速进入 汽车 产业,行业并购机会或将出现。

汽车 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 汽车 制造项目背景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2.1 汽车 制造项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

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3.3营销策略

3.4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4.2场址建设条件

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1项目组成

5.2生产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6.1总图运输

6.2场内外运输

6.3公用辅助工程

第七章节能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措施

7.4节水措施

7.5节约土地

第八章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8.2环境和生态现状

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8.4环境保护措施

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

8.6公众参与

8.7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组织机构

10.2人力资源配置

10.3项目管理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2资金筹措

12.3投资使用计划

12.4投资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13.1总则

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招标内容

13.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4.4财务分析

14.5不确定性分析

14.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6.2建议

附表:

关联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申请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建议书

汽车 制造 项目商业计划书

汽车 制造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汽车 制造 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汽车轻量化就是整体减轻汽车重量,提高性能。碳纤维是未来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和树脂等材料通过一定比例混合,经过一系列固化处理得到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这种材料应用在汽车领域具有传统金属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

产品优势:

强度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优于金属材料。其抗拉强度时普通钢材的4-5倍,刚度是普通钢材的3-4倍。人们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安全性,在“德系车与日系车谁能安全”“铁皮厚与薄谁更安全”等问题上,汽车爱好者已讨论多年,表面上是争个谁对谁错,但实质上反映的事人们对于汽车安全性的看重。这样一种高强度的材料应用到车身上,汽车的安全性会大大增加。

质量轻,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有着优良机械性能的同时,又有着超轻的质量。人们传统意识中的“越结实就肯定越重”的观念被彻底颠覆。在比普通钢材强度高上数倍的同时,它的质量仅为钢材的数分之一。在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注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今天,轻车身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有耐腐蚀,易于造型等优点,上述这些优点让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车身制造的绝佳材料。

以上就是关于做一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