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通州石港在哪?

   2022-10-01 04:14:22 网络650
核心提示:石港镇位于江苏省通州市北部,由原来的石港镇,石南乡,五窑乡合并而成,全镇有2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00余亩,总人口7018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1440余人 千年古镇石港,有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名叫窨糕

江苏通州石港在哪?

石港镇位于江苏省通州市北部,由原来的石港镇,石南乡,五窑乡合并而成,全镇有2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00余亩,总人口7018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1440余人 千年古镇石港,有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名叫窨糕。说它传统,据石港九如斋茶食店的后代回忆:他祖上为避战乱,从镇江搬来石港从业已150多年了;说它应时,是指每年从惊蛰至立夏供应近两个月,过了立夏市场上就没得供应了。 窨糕,本名印糕,因每块糕上均用桃红印花而得名。

南通通州石港镇拆迁安置房什么时候能拿到南外环路南的

通州石港是一座千年古镇,在现石港中学内,存有多达二十名诗人题词,如白居易等。

石港原有二十四桥,但后来因为政府创建拆后仅剩一座。

石港因形似凤凰,所以古称凤庄。

石港原是一个商业较发达的集镇。当时城里的报刊也很多,最早的有《南通报》、《通海报》,后来增加了《通通日报》、《新南通报》、《五山报》,小报有《通光》和另一种忘了名字的小报。

由于石港人葛润斋任上海《国民日报》驻京记者,钱灿祥任《南京日报》编辑,宋序序英主编《中央农业周报》,方润云在南京通讯社,邹佑溪为南通各报记者,这就为石港办报创造了条件,商界巨子宋登沄、汪久良、宋海秋及地方人士曹佑谟等,1928年秋发起筹办石声报社,社址在东岳庙后楼(旧商会内),主编曹佑谟、总务方润云、业务发行秦镜明,该报为四开版,8日刊。编好稿件,送南通竞新印刷公司排印。最初发行数为一期五百份,后因当地新闻来源有限,稿源不多,头版内容常借用县内各报所编国内外大事或地方要闻,移版印入补充,以致内容重复,加上8日一刊,已是明日黄花,又因人事变更,经费不足,未经一年,即告停刊。不久代之以《正谊》报问世,请唐启宇博士题名,张秉刚主编,该报改为八开版,仍为8日刊,虽缩小了篇幅,内容较前充实,后张去外地工作,遂告停刊。其时曾有葛伯寒等办过小报《大雷》周刊,因刊期长,篇幅小(八开版),订户稀少,经费无着而夭折,仅昙花一现。

1932年又办起了“石港新闻通讯社”,由石港民众教育馆主任王逸南兼社长,编辑采访缮印统由方润云负责,3日发稿一次,社址设民教馆内,目的在于发布南通地方信息。后王调任平潮民教馆。该社随之结束。1934年曾在外地新闻通讯社任过外勤记者的夏振之组织过“新石港通讯社”,时间也不长。 石港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剧谜盘、戏剧灯彩和戏剧瓷盘,绘就了该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

南唐初,石港即为“静海都镇制置院”五处要塞之一。宋代为著名盐场。明正德十四年,两淮盐运公司由通州(今南通市)移驻于此,石港冠通州盐场之首。发达的盐务,使商贾云集,戏曲事业亦日益发展。南宋德二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由此歇宿登舟渡海南归,石港人曾以傩戏为之壮行,并留下《石港》等壮丽诗篇。

旧时,石港寺庙有七十二个半之多,其中都天庙神像两侧供奉着梨园始祖老郎神和已故艺人的老人牌。每逢农历五月十八,凡在石港方圆百里之内的里河地区数十副乡班,皆歇班停演,赶赴石港,到都天庙敬拜老朗神,祭奠里河班已故艺人,并把一年内亡故艺人的名字增添到老人牌上,老人牌位逐年增加。当年,庙内有把万民伞,伞幔上用蓝绒线绣满了近百副乡班和无以计数的艺人名。自清道光年间,每逢五月十八艺人们便自发云集石港,如此犁园际会便成了“五一八老朗会”。会期,艺人们在石港“吃讲茶”,排解乡班、艺人间的纠纷,重新邀角组班,新阵容组成后,便在三座万年台和临时搭成的戏台上大演会戏,有乡班与外地艺人的交流戏,有乡班间的对台戏,更有乡班与石港票友的联袂戏,文武昆乱,精彩纷呈,竞演六台不歇,令人大饱眼福。四大微班晋京后,个别艺人南返把京腔带回,从此京剧便在石港盛行。当年,“在石港露两手儿,搭个好班儿,学两招儿,当个名角儿”,成为艺人们最为活跃的驱动力。 “五月天炎人若狂,四乡八镇来烧香;行灯赛会连台戏,十八高潮起十三”,是当年盛况的生动写照。有关戏剧学者评价说,石港是里河班艺术的摇篮。“五一八老朗会”是群众戏剧的大聚会,也是苏北地区的戏剧节。

石港群众酷爱京剧,提起京剧眉飞色舞,见到京剧艺人如同故友重逢,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田间岸边,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能拉会唱粉墨登场的票友也不乏其人。自清乾隆35年,布衣文人陈邦栋组建“樵栅昆曲社”起,各个历史时期都建有群众戏剧社团,从石港步入犁园的伶工学社高村生林秋雯、葛次江曾蜚声京都,名重江南,著名京剧演员蒋英鹤、左永熙多次出访艺尺欧美,饮誉香港,故乡曾是他们扬起艺术风帆的小港。

建国以来,石港群众戏剧活动一直不衰。改革开放后,于1984年建立的镇业余京剧队已发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济济一堂,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文武场配套演出,有10多人在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并先后接待了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省文明村镇建设会议以及日本羽咋市友好代表团等的参观访问。1987年6月,该镇举办了首届戏剧节,每届特色各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李炳淑、童祥岑、王梦云、艾世菊都曾慕名来献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戏剧报》、《解放日报》、《今晚报》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作过报道,称赞“乡镇戏剧节,石港第一家”,石港是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热土,也是群众性京剧演唱活动的典范。

石港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曲谜盘、戏剧灯彩和戏剧瓷盘,绘就了该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

雅俗共赏的群众戏剧演唱

旧时,石港寺庙有七十二个半之多,其中都天庙神像两侧供奉着梨园始祖老郎神和已故艺人的老人牌。每逢农历五月十八,凡在石港方圆百里之内的里河地区数十副乡班,皆歇班停演,赶赴石港,到都天庙敬拜老郎神,祭奠里河班已故艺人,并把一年内亡故艺人的名字增添到老人牌上,老人牌位逐年增加。当年,庙内有把万民伞,伞幔上用蓝绒线绣满了近百个乡班和数以千计的艺人名。自清嘉道年间起, 农历每年五月十八,艺人们便云集石港,举办梨园盛会 ——“五一八老郎会”。每到会期,艺人们在在三座庙宇的万年台和临时搭成的戏台上大演会戏,有乡班与外地艺人的交流戏,有乡班间的对台戏,更有乡班与票友的联袂戏,文武昆乱,精彩纷呈,令人大饱眼福。特别是自从四大徽班晋京后,有些艺人南返把京腔带回,便在石港盛行。当年,“在石港露两手儿,搭个好班儿,学两招儿,当个名角儿”,成为艺人们最为向往的驱动力。 “五月天炎人若狂,四乡八镇来烧香;行灯赛会连台戏,十八高潮起十三”,是当年盛况的生动写照。通过会演,戏班班主及艺人们获知彼此的艺术功底,也就趁之邀角,组成新班赴各地演戏。因此,有关戏剧学者评价说,石港是京剧里河班的艺术摇篮。“五一八老郎会”是艺人、群众的戏剧大聚会,也是苏北地区的戏剧节。

由于石港多年连续举办老郎会,提起京剧群众个个都会眉飞色舞,见到京剧艺人如同故友重逢,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田间岸边,男女老少都能“来一段”,怀有特长能拉会唱并可粉墨登场的票友不乏其人,有的甚至“下海”成为名伶。近代从石港步入梨园的高村生、林秋雯、葛次江都是伶工学社“科班出身”,都曾蜚声京都,名重江南。解放后出道的著名京剧演员蒋英鹤、左永熙多次出访欧美,饮誉香港,故乡乃是他们扬起艺术风帆的小港。

石港群众戏剧活动一直不衰。二百几十年前,布衣文人陈邦栋就曾组建起樵珊昆曲社。之后,戏剧团体从文人发展到市镇居民,群众戏剧社团此伏彼起,不绝如缕。现有的始建于1984年的镇业余京剧队已发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济济一堂,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文武场面配套演出,有10多人在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并先后接待了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和省文明村镇建设会议代表以及日本羽咋市友好代表团等的参观访问。1987年6月石港镇举办首届戏剧节,以后每届特色各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李炳淑、童祥芩、王梦云、艾世菊都曾慕名来献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解放日报》、《今晚报》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都称赞“乡镇戏剧节,石港第一家”。石港是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热土,也是群众性京剧演唱活动的擅场。

形式多样的群众戏曲活动

陈设和猜想戏曲谜盘是一项独特的思维活动游戏。戏曲谜盘是一种实物谜,将信手拈来之万物取几件汇集一起以作谜面,谜底全是戏曲剧目。每年中秋之夜,石港几个主要的闹市口:草市桥、米市桥、十字街、猪行桥,以及源隆、一林丰、季隆吉等大商号门前街中心,均有八仙桌拼成长列,桌上除赏月清供以外,就是数十只乃至数百只戏曲谜盘。皎洁月色下,满目琳琅的谜盘,隐寓着无数出表现轻歌曼舞、金戈铁马、机锋巧智、幽默泼辣的戏曲曲目。百头攒动围而观之皆是戏迷。

戏剧之乡多有制谜高手。民国初年,良友昆曲社陈照老爹每年中秋夜,都在南街麻瞎子巷口至宋家巷口的街心,摆上桌子十余张,陈列戏曲谜盘,最多一次达二百四十盘。丁雨生、夏振芝、丁炳、施茂生等人,均为戏迷皆乐于此道,推出巧谜佳作历年不绝。

谜盘谜面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如:

石港古为盐场,以盐制谜甚多:盘中一堆盐,谜底《一捧雪》。

石港盛产水稻、棉花。一朵棉花上有新稻数粒,花拥稻,谐音《华容道》。

石港中和春茶叶店,曾制一戏曲谜盘:一盘祁门红茶,上有一叶屯溪绿茶,万红丛中一点绿,对比极为鲜明,谜底《六出祁山》。

一林丰烟酒店将一方水烟平摆,上有七只香蕈,谜底《水淹七军》(水烟谐音水淹;石港方言蕈、军同音。)

谜盘的构思,有的绮丽典雅,有的俚俗趋时,有的争荣夸富,有的令人警醒,总之一盘说明一出戏文,制者费心,猜者有趣。

石港戏曲谜盘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历代票友,多熟为之,清末民国年间尤甚。前良友昆曲社社员陈德清,曾就戏曲谜盘作一小令,道尽其中意趣:“不知古今,不分老少,不论贵贱,乐于此道。中秋夜,冰轮高挑,乍相见,神魂颠倒,真相知,付之一笑”。现在石港戏曲谜盘胜景依然。1990年有200只戏曲谜盘在南通市戏曲史料展中展出,深受各界好评。

戏曲灯彩又是石港民间戏曲演唱与民俗游艺衍变而成的另一种群众性自娱活动。此种扎制的戏典人物的灯彩游行活动每年从元宵节开始,至十八“落灯”日结束。

戏曲灯彩由各大商号自筹资金,或街邻集资扎制灯彩。民间集资的方式别出一格。首先扎制一个丈余高的“化灯和尚”。操纵者藏在“化灯和尚”身后。两只脚上绑缠“化灯和尚”一双僧鞋。双手操纵两只杖头——“化灯和尚”的双手。沿街行走,四处募钱。“化灯和尚”熔灯彩,杖头木偶,双簧表演等为一体,煞是谑噱风趣。

石港戏曲灯彩最为壮观的是1935年春节,从元宵节开始,人们每晚举着灯彩游长街(俗语称“行灯”),新出的灯彩也逐步增加,这样延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比较大的灯彩有《三娘教子》、《水漫金山》、《五虎平西》、《活捉张三郎》、《拷打寇承御》、《八仙过海》、《雷打张继保》、《八蜡庙》、《武松打虎》、《天女散花》等戏曲场面。

这年,源隆、中和春、益林丰三大商号资聘功州手工艺人,扎制了《桃园三结义》灯彩高一丈五尺,内中张挂汽油灯。刘、关、张三个人物,用通草扎制。脸谱勾勒与京剧演员无二。蟒袍、箭衣、大氅选用绸缎并饰以苏绣,人物内中还装有简单机关,举手投足,颇为灵敏。这个灯彩需八人抬行。为防止火灾,有一长竹炳拖把蘸水随行。还有的灯彩用小腊烛、豆油灯或干电池为光源,各有情趣。

灯彩队夜行长街,前有一班锣鼓队。“走马锣鼓”敲得火爆,无论是商贾市井,只要在门前放串鞭炮,灯彩队则应声而停,供路人围观。戏迷们循踪而至,观赏灯彩中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摇头晃脑,哼唱戏文,乐不思归。石港戏曲灯彩,饮誉遐迩。邻县如东的丰利、马塘、岔河等地群众,时常结伴来石港观灯。石港戏曲灯彩还应邀去掘港、南通参加竞赛,真是极一时之盛。

石港群众性的戏曲活动,除戏曲谜盘、戏曲灯彩外,还有戏曲爱好者将戏曲精粹制作到瓷盘上送票友的雅事。

清光绪年间,石港擅长人物工笔画的“戏篓子”丁雨生,将老郎会演出的徽剧精粹尽收笔端。后乡绅王凤岗将其画稿索去,请瓷商彭少清携往江西,由瓷窑画师中高手临摹,烧制了一批戏曲瓷盘,分赠石港前良友昆曲票友。现存的有两种规格:直径11厘米的戏盘有8只;直径12.8厘米的戏盘有5只。瓷质一般为釉上彩。工笔重彩,金水勾勒。盘底无红方印,为“囗塍制造”字样。上述十三只瓷盘绘有《四杰村》、《铁弓缘》、《闯山》、《庆顶珠》、《黄鹤楼》、《大嫖院》、《新安驿》等八出徽剧戏画。衬景为四季花卉。其中“水浒”戏《庆顶珠》是桂英随父萧恩过江报仇解缆的瞬间。桂英头披虞姬罩,桃红箭衣,上披绿色云肩,系鸾带,宽大的黄彩裤嵌绿边,脚似踩跷,双腿微屈,右手反剪双剑,高举左手,似在急促呼唤爹爹,脚下倾仄着一只空渔篮;萧恩头戴额子,上插铲刀头,三髯飘拂,以马档步站立,背插长剑,土黄箭衣,双袖高捋,横木桨,扯鸾带,低头垂目。“三国”戏《黄鹤楼》戏画中,赵云头戴额子,身穿红蟒,黄战裙,围玉带,蹬高方,左臂曲张,逼视周瑜;周瑜佩戴有翎子的帅盔,绿硬靠,饰以帅肩,插靠旗,左手扯起赵云蟒袖,大有刀戈相见之势;刘备头饰似扎蹬,满髯,身穿土黄色蟒袍、上有云龙海水图,正打躬作揖,意欲平息纷争。 石港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文人墨客代不乏人。清代,丁月湖“丹青音律俱极神妙”、“书法、画法几欲跨大江南北”。丁雨生“人物之笔画,更为擅长”、“堪称地方一绝”。曹星谷“书画皆潇洒有致”,“观者叹绝”。沙声远“善画马,以画马闻名,造型夸张而生动,自成一格。”现代石港人王礼贤,工小楷,点画柔韧,结构严谨,清丽娟秀,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市双林墨河画苑书法家。镇上现建有“书画艺术馆”,专事书画艺术管理及培训,悉心研究交流,切磋书画技艺。在渔湾风景园内,有一个专以书写记述石港风物人情的《渔湾竹枝词》为内容的书法碑廊,其书法均出自本镇书法爱好者之手。在石港,葛兹铭、于复铭、陈云中、王锐、王廷、于疾甄、蔡学良、施志淮等书画功底扎实,并颇有名气。葛兹铭的书法多次入选全国性的作品展,还远赴韩国参展并获奖;施志淮的宣传画多次在省、市画展中获奖;葛兹铭、王锐、王廷、蔡学良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画精品集》等书。

石港小学自1985年建立了少儿书画兴趣组,至今已坚持活动了17个春秋,先后培养少儿书画者1000多人,该校曾获《中国小学生报》组织的小学生写字比赛三连冠,学生书法作品先后获奖达数万人次,仅王景懿同学一人就获奖40多次,有小作品还东渡扶桑日本参展,有的作品还荣获国际大奖,这个学校还在校园内建造了一个少儿书法碑林。堪称一绝的书法,不仅供同学少年观摩,而且获得了地方领导文教专家等成人们的高度赞扬。 石港是名闻遐迩的“武术之乡”。清乾隆、嘉庆年间,石港场人王越群集各派武术之精华,反复揣摩,融会贯通,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拳术“王家手”。稍后,石港人沙大川以“穿 拳”名闻远近。1904年,石港人胥吉六(字以谦),师从李学群专攻王家手,王家手遂成为石港武术的主要流派,至今已有九代传人。胥吉六,深得王家手之精华,其功法娴熟,武艺超群,名噪武林。胥曾任国民党中央国术馆编审,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聘为南通县体委业余武术教练,著有《八极拳序》《穿拳图说自序》等武术专著。王家手传人之一周培生,曾被评为江苏省武术优秀辅导员。为了弘扬地方文化,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1984年,石港镇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协会会长王锦春,就是胥吉六的得意弟子,王先后数次赴省参加武术遗产的挖掘工作。镇武术队多次赴省市参加武术比赛,成绩斐然。1988年5月,镇武术队代表南通市参加了省首届农运会,获武术表演二等奖。

石港的武术除了王家手,还有其它门派,多以长手硬功为主,亦可有器械辅之。现今石港武术队经常在重大节日活动中举行武术展演示活动,少儿武术也在石港崭露头角。 石港的花卉盆景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南通的雀舌便源于石港。旧时,千年古刹内用松柏山石盆景点缀其间,风格独特。民国年间,石港民众教育馆每年布置花卉盆景,供人观赏品比。画家丁月湖,商贾汪六良、凌午格(疑为桥)均建有私人花园,并高薪聘请名师制作花卉盆景,庭院内栽培奇花异草,景色煞是宜人。

石港的花卉盆景主采北派风格,造型以清、奇、逸、疏、吊、古见长,且以中小型居多,以小见大,缩天地于一石一木之间,品种主要有雀舌、黄扬、五针松、罗汉松、虎刺、狗骨、枸杞、榆桩、梅树、石榴等,草本以君子兰等兰科花卉为主。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栽培和观赏盆景已成为石港人的时尚。居民家庭少则几盆,多则上百盆。1987年,镇上建立了花卉盆景协会,现有会员近百人,协会每年都要组织数次盆景栽培技术讲座和展览,会员间经常上门交流,切磋技艺,博采各派之长,悉心研究,注重创新。出现了时兆先、曹锡安、刘俊卿等一批花卉盆景栽培大户,每户盆景价格均在数十万元之巨,可见其规模和档次。

多年来,花卉盆景协会筛选的精品,先后参加了南通国际盆景展览,如皋盆景艺术节,省职工盆景展览,南通“华强杯”盆景展览,通州区盆景展览等,并屡获殊荣,协会获优秀组织奖。时兆先,严整栽培的榆桩、刺柏盆景被《花卉盆景》等刊物录用,曹锡安、陈佛等人制作的盆景入选《中国民间盆景艺术》一书。中央、省、市电视台等均播放过《石港盆景》节目,花卉盆景与戏剧、武术、书画并称为石港“四大”特色文化。

这个目前还在计划中,还没那块,可以当地的街道直接问下

估计是这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最少出通知还要有四五个月的样子

最好是可以到当地的相关部门的网站问下最好了

这个上面可能你问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毕竟这个上面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开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备的了,以及以后的一个房子规划

等等,要运筹帷幄,到时候受手访脚乱就不好了。

以上就是关于江苏通州石港在哪?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