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

   2022-07-30 18:09:55 网络1160
核心提示: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

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白胎白釉定窑平底小碗没有款

南宋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划缠枝花卉纹梅瓶产自于南宋时期的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窑始烧于五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里的制瓷业从未间断,到宋代以景德镇青白瓷为代表的瓷窑体系已成为了全国八大窑系之一

「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十七(甜白瓷)

白胎白釉定窑平底小碗是没有款的。定窑白瓷花卉纹碗,白瓷胎土细腻,浅黄釉色滋润,纹样秀丽典雅,整体保存完整,刻画花纹,碗内有缩釉点,碗底没有款,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

舍爷瓷话∣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概述上篇)

甜白瓷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它是元代“卵白釉”发展而来的,整个明代烧造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洁白瓷胎上,施以纯净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程度,能够光明见影,在其暗花刻纹和印纹上,再罩以光洁透明的釉,便有一种特殊的美,给人一 种“甜”的感受,因此又称“甜白”、“甜白瓷”,它是宫廷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

到成化时期,甜白瓷进一步发展,其胎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没有胎的地步,“脱胎瓷”,故又称 “薄胎瓷”或“脱胎瓷”。“薄胎瓷”胎薄如蛋壳,轻巧秀丽,只见透明的釉,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看 见手指上的纹路,古人形容它是“薄如蝉翼”。

薄胎瓷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要紧,也最难。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后,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高手不敢问津。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薄胎瓷器形状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及酒具之类,但已不是(或 主要不作为)实用瓷,而作为工艺品蜚声中外。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 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在永乐一朝,达到了白里透白、与众不同。这种白,去除掉了一切可以呈色的杂质,从根本上摆脱了“闪青”的影响,成为后世白釉的楷模。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都大肆烧造过白瓷,但是始终无法比肩前辈。

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白,釉质温润,釉光柔和,尤其以其纯净洁白的釉色著名于世,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近代学者考证日常食用之白砂糖约于永乐白釉差不多时间问世,故自明代《事物绀珠》以来,鉴赏、收藏家们无不以当时的时尚用语「甜白」一词来形容永乐白釉器,此一用法亦沿用至今。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台北故宫藏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台北故宫藏

经学者测试,发现其釉色特征与釉中的石英颗粒与云母含量较多有关,因此视觉上呈现出与前代釉色偏米白的定窑瓷器或是泛著淡淡青色的青白瓷截然不同的温润光芒。

永乐官窑白釉釉质纯净釉面光滑,无流釉现象,有细小棕眼,玻璃质光泽温润。民窑白釉瓷的胎色白净,瓷化程度较好,产品以高白釉为主,釉色洁白光亮,釉面细腻均匀,无闪青现象。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故宫博物院藏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 永乐 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高3.2cm,口径13.2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器仿葫芦形,敛口,短颈,腹圆体扁,侧面平阔,颈旁两方形耳,长方浅圈足。通体施釉,色白莹润略青,口膨大处印有一圈转枝花纹,器腹双钩细刻几何花卉,以长叶与如意首交错排列成一轮形,外有一圈卷叶纹;侧边浅划两道弦纹,耳缘与中脊作细棱,线条细腻雅致。长方圈足底端露胎。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 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小碗的口部略外侈、深壁、矮圈足。胎质细腻洁白,半脱胎,重量不足五十克。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器身内壁锥拱双龙,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

明 永乐 无款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3.8cm,口径8.5cm,足径4.5cm台北故宫藏

器呈八瓣菱花式,口微敛、浅壁,平底,矮圈足。外壁口沿浅划暗花转枝花卉一道,器心为折枝茶花,外加双圈。外壁四折枝灵芝纹,口足间加饰线纹五道。通体施甜白釉,釉色腴润,厚处微泛青,釉内气泡密集。足底无釉泛橙色,胎骨匀厚,胎质细致。此器旧名为「白瓷暗花菱花式茶盅」,作为饮茶用器,图版38为与此同形、同纹,惟纹样以青花描饰。

明 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高31.6cm,口径8.9cm,底径10cm台北故宫藏

这种口部外撇、颈部修长、腹部圆滚带著低矮圈足的瓶子称为「玉壶春」。这件玉壶春瓶的胎体较薄,除圈足著地处无釉之外,全器施洁白盈润的白釉。器表隐约可见花纹,但因釉层包覆,纹饰无法清楚辨识。

白釉玉壶春瓶极为珍稀,在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i Saray Museum)有一件口沿破损镶嵌金属扣饰当作饮器使用的作品。景德镇珠山遗址尚未见到白釉玉壶春瓶的出土报告,但从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壶春瓶有细颈及粗颈两种,本件的器形接近细颈玉壶春瓶。

明 永乐 甜白花卉纹葵花式盘 高2.6cm,口径18.8*18.5cm,底径11.8cm台北故宫藏

盘子模制,呈八瓣菱花形,口部外侈、宽折沿、浅弧形壁、底部平。全器压印并以细线刻画纹饰,器心有八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线刻折枝花卉二朵,内壁有折枝四瓣花及卷叶纹两两相隔,外壁则为八折枝花卉纹。器内外壁满釉,平底处无釉。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尺寸较大,并贴有金彩装饰的花口折沿盘。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 高40.7cm,口径10.7cm,底径12.5cm台北故宫藏

双耳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做双台式。瓶颈两侧各饰一象首耳。通体施白釉,仅圈足著地处无釉。这件瓶子高40.7cm,胎骨及釉层皆厚重。对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兽耳瓶,以及景德镇珠山遗址发现口沿书有「永乐元…供养」及「永乐四年…供养」字样的盘口长颈瓶残片,推测其可能为永乐时期作品。另,本器上贴有黄签「世宗宪皇帝」,暗示本件双耳瓶或许曾为清代雍正皇帝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1.2cm,底径7.5cm台北故宫藏

大碗,敞口,深壁,平底,矮圈足。全器施白釉,足底露胎。器外壁刻划花瓣纹一周,内壁浅刻菊花花卉。

明 永乐 甜白四系罐 高14.9cm,口径10cm台北故宫藏白瓷罐直口、短颈、圆肩,肩上等距分布四个小环形系耳,器壁深,往下渐收敛,平底,内凹成足。全器施白釉,仅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外壁光素无纹,可见明显接合痕迹。罐子的直口、环形系耳以及内凹成足的修足方式,带有永乐时期瓷器的特色。

明 永乐 甜白梅瓶(「内府」铭) 高36.7cm,口径7.5cm,底径15cm台北故宫藏明代的内府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供应官方用器并提供各种服务。此外,明代承袭元代的制度,朝廷烧制的瓷器,都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瓷窑照样制作。这一件梅瓶的口部内敛、卷边、肩部丰满、器腹内敛、浅圈足。胎质厚实,器表施白釉,圈足底露出致密胎体。全器无纹饰,仅在肩上以青花书写「内府」二字,显示其为宫廷所用的性质。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同样带「内府」铭且带青花盖的白釉梅瓶一对,北京首都博物馆则藏有一件「内府」铭收腰梅瓶,可能皆为明初内府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双系盖罐 高7.5cm,口径9.6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在器肩上带有二个、三个或四个环形系耳,是永乐时期瓷器的一个特色。这件罐子小口卷边,短直颈,圆硕腹,足微外撇,平底。肩部有两个环形耳。带平顶直壁子母口盖,盖上有花萼形纽。全器施润洁白釉,腹部浅划缠枝四季花卉花六朵。盖上浅划莲花,盖缘有一圈卷草纹。器形相仿但肩部不带系耳的白釉小罐,在新安沉船出水品中可以见到。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器形相同,不带盖的的青花缠枝莲纹双系小罐。

明 永乐窑 甜白半脱胎番莲八宝葵瓣口碗 高6.2cm,口径20.3cm,底径5.1cm台北故宫藏两件小碗的口部外侈、斜壁、矮圈足。器壁薄透,半托胎。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一件器身内壁锥拱双龙赶珠纹,另一件则为缠枝番莲花托饰八宝纹,两件碗心皆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并外加花边。类似的无纹小碗在景德镇珠山遗址曾有出土,与高足盏托配套使用。以莲花托起轮、幢、鱼、瓶、盖、螺、花、结八宝的做法,是永乐时期宗教用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高足杯 高9.5cm,口径10.9×10.95cm台北故宫藏瓷高足杯口部外撇,深弧壁,高圈足。高足杯的胎壁十分细薄,器底与圈足则稍厚,通体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胎质细腻洁白。器外壁平素无纹,内壁则隐约可见暗花五爪双龙及云纹。器心印一单圈,外围加饰花边一周,圈内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 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高11.0cm,口径4.0cm,足径12.8cm台北故宫藏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系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相同器形之瓷壶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庭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明 永乐 甜白莲花纹梅瓶 高25cm,口径4.4cm台北故宫藏明朝永乐白釉作品,不论薄厚,釉色大多呈色莹白,滋润如脂,以此为容器,正可以对内容物,如院藏甜白三系把壶。而这件梅瓶圆口略侈,短颈丰肩,敛腹下收,平底浅挖圈足。器肩浅刻划转枝叶纹一周,间饰弦纹二道,腹部刻划缠枝莲花纹,底边上下饰有弦纹二道,刻划六朵莲花纹。胎骨稍厚,全器施甜白釉,釉质莹白润泽。

明 永乐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4.5cm,口径9.5cm,足径3.5cm台北故宫藏茶锺葵瓣撇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内壁无纹,外壁饰大小葵瓣双层,并划瓣脉茎线。碗壁匀薄透光,内底微凸,外底及圈足露胎,洁白细腻,白釉莹白如脂,故自明代以来即有甜白美誉,清宫记载有时称为「填白」,与甜白相通。此器《点查报告》上载为:「填白脱胎葵花式茶锺」。永乐葵花甜白茶锺造型秀丽典雅,明初开始至清末皆有制作,十七、十八世纪时亦广受日本煎茶道喜用,因此向景德镇或德化窑订制不少此类薄胎小茶杯。然葵口茶盏的流行或始自北宋,尤以青瓷系如汝窑、南宋官窑或哥窑等均见制作葵口茶盏与茶托。

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6cm台北故宫藏

高足杯的口部外侈、圆弧壁、高圈足,圈足外撇。胎体稍厚。全器施白釉,釉略偏灰,圈足著地处露胎。器物外壁以细线刻画纹饰,主纹饰为莲托八宝纹,其下有六个云头纹,圈足外壁并有四朵缠枝番莲纹以及小花一周。器内壁平素无纹,仅在杯心刻画「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元代即已得见与此器形相类,呈倒钟形的金器与瓷器高足杯,院内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但尺寸稍小的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穿莲夔龙纹高足杯,可以看出其由元代以及明代洪武时期以来的渊源。

明 永乐 甜白半脱胎锥拱双龙高足碗高9.5cm,口径10.9cm台北故宫藏

撇口,深弧壁,高圈足。器内壁印饰暗花五爪双龙云纹,器心饰一单圈,外围起伏规则花边一周,圈内锥拱暗花「永乐年制」二行直书篆款;此一圈状带花边纹饰颇似象徵龙珠火纹,整体纹饰或为双龙戏珠。外壁朴素无纹。胎壁匀薄,底与圈足略厚;足底露胎,胎质细腻洁白;高足底微凸。通体满施甜白釉,积釉处微泛青,釉质莹白润泽,并带「橘皮纹」棕眼孔。

明永乐 甜白釉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划龙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锥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3cm,底径4.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1cm,底径4.6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碟高3cm,口径14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撇口小碗高3.5cm,口径10.5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7cm台北故宫藏

梅花斗雪迎寒而开,宋人对梅花的喜爱,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以及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宋代北方重要民窑体系——磁州窑,曾烧造采用点彩工艺,绘制梅花纹饰的系列瓷器。

本系列文章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如三舍收藏的实物标本、各大博物馆展陈藏品,

分“概述篇”、“鲁山窑类型篇”、“器型篇”、“釉色篇”等多角度切入,来详细介绍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

磁州窑遗址考察中的点彩标本概况

磁州窑目前发现的17处古窑址,主要分布在邯郸峰峰矿区和磁县西部。在1964年故宫组织的磁县磁州窑田野调查中,考察人员于观台镇遗址发现多种不同样式的点彩标本:“用3点、4点、5点、7点不等组成朵花,安排在器物的上部及颈部……器型有瓶、壶、灯、碗、水盂等……”(《磁州窑遗址调查》,李辉柄,《文物》1964年第8期)。

故宫藏宋磁州窑白釉点褐彩钵,7点梅花装饰

故宫藏宋磁州窑白地点褐彩钵标本

峰峰电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扩建开始后,陆续出土大量瓷器及瓷片标本,其中以白釉酱彩为多,烧造年代约为五代至北宋早期(《观台磁州窑址》,马忠理)。白釉酱彩以点、绘手法施以白釉碗、盘、罐、钵等器物……纹饰计有散点、梅花点等(《峰峰矿区临水古瓷窑遗址调查》,庞洪奇)。

磁州窑遗址分布图

磁州窑遗址

“粗胚细作”化妆土

磁州窑因受瓷土原料的局限,所以胎体质地较为粗糙,多呈灰色、灰白或褐黄色。利用化妆土,可以在有效控制烧瓷成本的前提下,遮盖与弥补胎体粗糙及颜色不纯,并保证胎体在烧制时的稳定性。

较为粗糙的黄褐色磁州窑胎土

根据马忠理先生在《磁州窑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及其考古分期变化》一文的介绍可知,当时磁州窑本地所产的瓷土“大青土”,不如邢窑、定窑的细腻,但为了追求瓷白的效果,匠师便将曾在北朝和隋唐青瓷上使用过的化妆土“白碱”,用于大青土制成的灰白色坯上……

宋磁州窑点黑彩白瓷行炉

了如三舍藏宋磁州窑点彩梅花行炉标本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化妆土附着胎体表面,并罩以透明釉烧制的宋代磁州窑化妆土白瓷,并不等于“白釉瓷”,因为后者使用了白釉,而前者使用的是透明釉。

黄褐色的胎体上施以化妆土,并罩以透明釉烧制

磁州窑瓷器大量使用化妆土装饰,实际上是对隋唐时期人们“尚白”,或者从地域上来讲,北方地区崇尚白色的风俗有关。

《魏书·灵异志》中记载的祥瑞动物有:白狐、白鹿、白獐、白乌、白燕等。而像粟特人,则有穿白衣,修建白色城堡的习俗。通过北方民族对于白色的风俗信仰,便可以很好地理解,北方地区大量流行白釉瓷、白瓷、化妆土白瓷产品的原因。

金代点彩白瓷小羊,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风

虽然北宋时期的磁州窑化妆土白瓷,通过化妆土解决胎体粗糙和“尚白”的问题,但是这一系的产品发色多“白中闪黄”。这是因为北方窑口于宋代开始,从早期与南方窑同样的柴窑烧制,改为煤窑烧瓷。

从宋代开始采用煤炭作为烧窑燃料,使发色多白中闪黄

燃料的改变,不仅提升了窑温,也改进了传统“裸烧”的装烧方法——三角形支钉与匣钵叠烧开始流行。此时,单窑的产量及成品率,比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了如三舍收藏宋磁州窑点彩瓷

化妆土与磁州窑,好比是水之于鱼。日本学者内藤匡曾这么评价二者的关系:“倘若没有这种丰富的化妆土,就不会产生磁州窑”……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

欢迎勾搭~

以上就是关于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