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7日7时汶川震区共余震8616次,这个数字是不是真实数字,有没有权威性?

   2023-01-13 19:49:45 网络1180
核心提示:中国处在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 活跃。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地处世界

截止27日7时汶川震区共余震8616次,这个数字是不是真实数字,有没有权威性?

中国处在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 活跃。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

中国地震多发带分布图

板块运动造成汶川地震

汶川大地震发生龙门山,也就是说它发生在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共同作用下的地震带,存在三种力量的作用。在这里有几个断裂:龙门山大断点、龙门山后断裂、龙门山主断裂、龙门山边缘断裂,这几条断裂带构成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和达6000、7000次余震的祸根。

由于青藏高原它的南部板块不断向南部推移,这些物质就向下流动,一股是向东南方向,一股是向东方向,最后在龙门山断裂带这个部位发生了这一次地震。

图像显示汶川5·12大地震产生的变形

龙门山断裂带构造位置图

这一次地震震中位置向东北方向传播是300公里,它的能量辐射可以达到6000公里左右,破裂长度达到300公里,而破裂的速率是3.1公里每秒。从InSAR图像上可以看到沿着这样一条断裂,它的变形以一个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影响了成都,影响了绵阳以及周围一圈地带都遭到了强烈的破坏。

龙门山的位置,刚好是在四川盆地边缘。 从"龙门山断裂带构造位置图"上可以看出,龙门山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Y字型,四川、云南的西部,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这个Y字型的交点。由于印度洋板块不断向西推进,迫使青藏高原的物质向东和向东南运移,而四川盆地正是一块钢体,阻隔着物质的东流。汶川地震就处在Y字型的腹地。这一条龙门山大断裂在历史上也是地震频频发生的地方,在龙门山地震刚好是地壳强烈变化的地带,这里是几条断裂带相交的部分,所以非常复杂。

汶川地震震源参数

震中位置: 30.94°N, 103.47°E

震源深度:南段较深20km;北段较浅10km

震源机制:走向230°,倾向西北,倾角40°,逆冲兼右旋走滑

断层长度:~300km

断层宽度:南端30km,北端15km

破裂方式:向北东方向的单侧破裂

破裂速度:2.8~3.1km/s

破裂持续时间:总持续时间约120s,但主要的能量释放时间约70s

滑动分布:5个块体(映秀镇−汶川两个,北川,青川,康定南50km)

汶川余震到底要持续多长时间?

汶川五级以上地震余震可能持续两个月左右

2008年05月23日08:38 中新社

(记者 孙自法)正在成都现场工作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研究员二十二日连线中国地震信息网时表示,根据对南北地震带历史上大地震的统计分析,汶川五级以上余震密集活动可能会持续两个月左右。

刘杰说,四川省地震局于五月十九日发布的余震预报,是根据专家对汶川八点零级地震余震区的短临预报会商意见做出的,陕西、甘肃等随后也都发出地震余震预报,主要是考虑地震对当地可能会造成影响。五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在余震区发生了五点四级和五点零级两次余震,强度没有达到六到七级。此公告所指时段已过,但余震活动还将持续。

汶川八点零级地震后,根据该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和中国大陆历史地震序列资料,通过对这次余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判定为主震—余震型,估计最大余震的震级为六到七级,另根据历史震例分析,大震后第九天前后发生强余震的危险性较大。专家们综合多种手段和方法分析认为,五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余震活动可能会出现增强,但是否达到最高震级并不明确。

这位地震专家称,关于汶川地震的余震预报工作,地震发生后就开展了。对未来强余震的预测,还要依据余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动态变化做跟踪判定。目前,中国地震局的工作组前后方二十四小时滚动会商,也随时通过电视电话等技术手段交换意见。根据目前的观察和分析结果,主震—余震型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水平仍可能达到六点五级左右。

地震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目前,从统计概率上看,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地震预测意见中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只能是一种推测,只能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刘杰希望公众能了解这种现状,理解地震预测的水平,同时采取科学、适当的防范措施。

四川汶川的余震要持续多久?

不一定,汶川8.0级地震后,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第二阶段任务从2008年7月9日开始至12月30日结束。该时段内每周进行两次(约每3~4天一次)往返重复测量,共完成51期监测任务,目的是监视断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内的活动情况,为强余震的预测提供前兆依据。图4是汶川地震后第二阶段观测资料变化曲线图。表2是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后第二阶段监测时段出现的异常及对应的4.5级以上中强地震情况。分析表2和图4可得出如下结论:(1)汶川8.0级地震后,在余震区每次发生4.5级以上中强余震前,双河短水准应急观测变化曲线均会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与地震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异常持续时间长,震级就大,反之持续时间短则震级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在主震后50~180天时间内,异常持续3~4天发生的地震在4.5~4.9级间,而5.0级以上地震则大多发生在异常持续6~14天时间内(2)一般情况下出现异常后均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如果出现异常却没有发生4.5级以上地震,那么之后将连续发生多次4~4.4级地震(3)异常表现形式大多为曲线维持在一定量级上作蠕动变化。强震发生后,每期跨断层观测资料理论上都应监测到断层的即时活动性或因气象、误差等产生的变化,而当断层蠕滑活动时,传递到地表监测的信息为观测值无正常的活动变化,当这种正常的变化连续消失时,即判定为蠕滑(4)异常特征与余震的准确地点相关性不太好。根据异常特征判定准确的发震地点比较困难,但大多能判定余震区将发生中强震。发震地点的不确定性为汶川8.0级强余震的预报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4 结论与认识4.1 结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测点较好地反映了汶川8.0级强震发生后断层的垂直形变活动特征,描述了余震区发生中强余震前跨断层短水准资料的异常特性(1)第一阶段定点连续观测与第二阶段应急流动观测成果均反映出:在汶川主震的中强余震发生前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且直观的异常,异常表现形态大多为观测曲线日变消失(连续定点观测)或蠕动变化(流动应急观测),表明在主震发生后45天内,断层破日变后伴生中强余震,主震发生后50~180天时间段内断层垂直活动停止滑动后伴生中强余震,且断层的垂直活动停滞时间与震级有一定的联系(2)两种观测方式均反映出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特征与中强余震的发生地点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其它方法来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_(3)随着汶川地震的余震逐步衰减,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表现出来的异常形态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定点形变观测在震后一个半月内具有较好的前兆预测意义,其预测概率为0.69应急观测(7天/2周期)在主震后50~180天内具有较好的前兆预测意义,其预测概率为0.56强震发生半年后,主震区余震逐渐减少,跨断层垂直形变观测曲线则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断层活动形态,但震时产生的永久性形变仍然继续存在(这里的正常年变只是相对震前的年变化形态而言)。4.2 认识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强余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次强震发生后,震中能量的释放触动了断层的滑动。它和余震是一种共生现象,是大震之后应力调整过程中的两种应变释放形式(刘玉权等,1988李杰,赵金花,2001)跨断裂地形变测量结果反映地面断层活动特征。可以设想它是由断裂深处首先破裂面向上传播的结果,即断裂活动是地震的续发现象。汶川8.0级强震后,强大的能量致使距震中42 km的处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尾端的双河断层产生7.76 mm的同震变化,其上盘明显下降,但该处断层没有产生破裂,且与震中位置不在同一破裂段上。双河断层受力方式的差异致使其与逆冲型强震的断层活动形态不同。强震破裂段的逆冲力传递到该处转变为拉张力,迫使断层在瞬间产生张性变化。随着余震逐步衰减,断层也随之调整,断层在调整过程中会以余震的形式释放能量,在主震区附近发生余震前,断裂深部的能量逐渐传播,到达双河场地时即表现为一定时间段的蠕滑,蠕滑后即释放能量,此时发生一系列中强余震。而随着余震逐步衰减,该场地表现出的异常也相对减弱,直至逐步恢复到震前的年变化形态,完成了强震引发断层的调整活动过程。来源:地震研究

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在汶川的周围为什么有余震不断发生?

预计汶川地震的余震持续将在1个月以上!

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来,余震的活动基本是正常的,说明剩余能量在逐渐释放。在以后的释放过程当中,较强的余震还有可能发生。此前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预计汶川地震的余震持续将在1个月以上。

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

这场震惊全国的里氏7.8级地震始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震级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据有关专家估计,震中烈度为10度左右,为浅源地震,深度大概为10公里,此前已有专家说,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截至记者发稿前,余震已经发生两千多次,超过5级以上余震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级,发生在甘肃,6.1级的余震发生在四川汶川。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公众普遍关心的是,汶川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不过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根据1999年9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整编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四川地区共有1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来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炉霍发生了7.6级地震,之后三年发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研究员曾在2002年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做过分析:“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定性的估计”。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2001年已经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

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对本报记者说,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次地震的详细数据和反映地震破坏力度的地震烈度分布表(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个粗略的地震烈度分布图,该图是在未经过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的)。中国地震局的陈长林对记者说,地震烈度分布表估计1到2天就会出来。相关专家组已经到达汶川,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开始。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地震强度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但是现在看来,损失应该小于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造成24万人死亡。当时的震中在城市中心区下方,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所以引起的破坏很严重。而这次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没有较大的城市,当地人口10万多一点,分布相对不密集,包括汶川县在内的约二百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的极震带,大多处于山区,由此损失会小于唐山大地震。

另外关键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大部分人都在外面活动,这大大减少了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也会发现,一些地区,伤亡比较严重的是学校,因为学生们都在楼里。”中国地震局的一位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于这次地震波及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说,像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的8.1级地震是在中国的西部,西部的城市比较有震感,而东部城市震感不是很强。四川这次地震离东部比较近,距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距离大概有1500公里。对于其他地区属于远震,即1000公里以外能感受到。而这次地震的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对低层建筑影响比较小,而现在大部分城市高层建筑很多,所以波及的城市很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

预报很准的情况比较少见

针对瞒报地震预测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3日说,所谓为了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瞒报地震预测结果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预测或预报在我国分为中、长、短、临四种,我国现在的中长期预测准确率大概是30%左右,而短临期预测率非常低,而且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上天”容易“入地”难,决定了地震预测的难度。

现在国内的地震监测有很多种,一个是监测地震活动本身的,一个是监测地下水、重力、形变的变化等,每个省的监测网由许多台组成。“在这次地震前没有什么预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很正常,预报很准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除非地震有很多前震,可以(使人)警觉起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说。“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倪四道说。

另外,我国的地震预报发布除了政府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开发布关于地震的信息,“先由专业人员经过汇总,经过专家评委会的论证后,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情报来发布预报。中长期的预报每年都报给政府做准备,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短临预报,像半个月的尺度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陈学忠说。

各地政府再根据中长期的预报,以及当地的往年地震情况,在城市规划时有一个设防标准,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做城市建筑预防工作。全国的建筑物抗震级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标准主要由各地政府主导,设防是政府行为,根据当地的财力开展设防工作。

“处于极震区的汶川等县,本来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方面的设防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这次巨大地震,显然准备是不充分的。”陈学忠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成都市离震中距离比较近,但没有比较大的伤亡和影响,可以看出这跟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城市预防有关系。”

对于农村地区的设防,全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地方还是很成问题的,基本上是不设防的,这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还有一个令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是,这次地震与三峡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是否有联系?反过来,这次地震对这些水利工程是否有影响?

“我觉得它们在地理上隔得比较远,联系的可能性不大,没有明确的依据来说它们有联系,不可能是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也不可能这么远,这是纯粹的构造性地震。以前没有三峡工程时不是照样有地震吗?”陈学忠说。

而此前长江委设计院地震处处长曾新平说,三峡大坝与汶川不在一个地质构造单元。三峡库区主要在鄂西山地和四川盆地东部,汶川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二者在地质上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无关。

曾新平说,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库区,一般离库岸5公里左右,最远不超过15公里。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回水不到重庆,即使产生诱发地震,也会在重庆以下地区。此前,三峡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巫山以东库区。

重庆市新闻发言人周波十三日称,震后当地报有十七座水库存在安全隐患,而经国土部门对三峡库区二、三期已治理项目、搬迁避让项目的监测,未发现安全隐患。

以上就是关于截止27日7时汶川震区共余震8616次,这个数字是不是真实数字,有没有权威性?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