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温经散寒:桂枝

   2022-12-09 16:14:57 网络970
核心提示: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与肉桂来源于同一植物。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通常于春季刈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小段入药。一、功效应用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其

《本草精荟》:温经散寒:桂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与肉桂来源于同一植物。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通常于春季刈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小段入药。

一、功效应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其特点即能温升肝阳,又可平冲降逆,乃温经散寒之要药。

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珍珠囊》:“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本经疏证》:“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本草纲目》:“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长沙药解》:“桂枝辛温发散,入肝脾而行营血。风伤卫气,卫闭而遏营血,桂技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故善表风邪。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桂枝即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风头痛,中风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证。桂枝辛散温通,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恶风、发热者,常配伍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共奏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即被誉为“群方之冠”“众方之祖”的《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若治风寒表实无汗之证,常配伍麻黄、杏仁、甘草,以和营通阳,发汗解表,即中医治病“汗法”的代表方剂麻黄汤。

桂枝汤与麻黄汤都是《伤寒论》中的基础方,也是中医临症最常用到的方剂。由此二方加减衍生出的方剂,可谓不计其数,单是《伤寒论》中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关桂枝的应用,更是最具有代表性。故学习经方,首先要从认识桂枝开始。

《类聚方个义》:“仲景之方凡二百余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其中以桂枝为主药者,垂于三十方。”甚至认为:“桂枝汤者,盖经方之权舆也,《伤寒论》资始于桂枝汤。”

2.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痠痛。桂枝能祛风寒湿邪,温经通络而缓解疼痛。治风寒湿痹,最常与附子相须配伍,即桂枝附子汤。本方乃治风寒湿痹之基础方,临症加减变通,对各种风湿痹痛疗效显著。

胡希恕言“痹痛多离不开少阴”,桂枝治痹亦属解外范畴,是以经方治痹痛广用桂枝。常用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3.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足,水湿内停而致的痰饮证。桂枝能温运脾阳,温阳利水,尤善治水湿内停之水肿、痰饮等证,常配伍茯苓、白术、薏苡仁、生姜、甘草等,即苓桂诸剂。

若治肾阳虚所致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常配伍茯苓、泽泻、白术等,即五苓散;或配伍山茱萸、山药、地黄、丹皮等补肾之品,即桂附地黄丸。

4.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等证。桂枝能温通胸中阳气,常配伍瓜蒌、薤白等,即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治心悸、脉结代证,常配伍炙甘草、阿胶、人参、生地等,以助阳复脉,即炙甘草汤。

朱良春经验,凡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用桂枝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常以桂枝、黄芪、丹参、炙甘草等为基础方,随症佐药。共奏益心气、复心阳、通心脉之功。

5.用于经寒瘀滞,经闭,痛经及症瘕等证。桂枝尤善温通血脉,散寒逐瘀。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常配伍当归、川芎、吴茱萸、阿胶等,以温通血脉,散寒逐瘀,即温经汤。

若治腹寒血瘀症瘕,常配伍茯苓、丹皮、赤芍、桃仁等,即桂枝茯苓丸。

6.用于奔豚证,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能温肾制肝,平冲降逆。治奔豚上气之证,常于桂枝汤方中加大桂枝用量,即桂枝加桂汤。然也有医家加肉桂者,以散下焦沉寒痼冷,亦为可取。

黄元御言:“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三、用法用量

桂枝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

中药用量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以桂枝最具代表性。不同剂量的桂枝,其功效与主治病症区别甚大,从中也最能反映出中药的特点。

桂枝小剂量应用几克时,可舒畅气机,如逍遥散中以桂枝代替薄荷之用法;若用至十余克,可升肝阳、疏肝郁、调情志、和血脉,治疗诸虚百损,久用除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用法;若用至十五克左右,可育阴和阳、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用法;若用至二十余克,可温阳化气、散寒除湿,如苓桂诸剂、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用法;若用至三十余克以上,则可温振胸阳、温肺化饮,如小青龙汤、桂枝甘草汤用法;若应用更大剂量,桂枝还可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用法。

学中医之难,从中药学中可见端倪,而学中药之难,从桂枝上又可见一斑。想学好中药学,除书本知识外,还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

张锡纯言:“《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皮也,而是指所用桂枝皆当年新嫩枝,折观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

四、应用注意

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中医实战笔记:20.11.4

#中医实战笔记# #2020生机大会#

桂枝与桂枝尖哪个泡脚好?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即使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它的作用,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时按量服用,这种食材对于养生有很大的助力,下面跟大家分享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1

【药理及作用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有发汗、解热、抑菌、抗病毒、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利尿、强心、扩血管等药理作用。目前除传统的用途之外,临床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炎、癫痫、胃十二指肠溃疡、冻疮、肿瘤等。桂皮油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产生发汗作用;桂皮醛、桂皮酸钠能使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并能提高痛阈值,产生解热镇痛作用;桂皮醛在动物实验中能使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挥发油能抑制l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产生抗过敏作用;桂皮油、桂皮醛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致病性真菌、结核杆菌以及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1、流产:桂枝茯苓胶囊在药物流产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据现代研究,桂枝当中的所含的桂皮油当使用量较大时可以导致流产。

2、咽喉干涩: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伴有咽喉干涩如有物塞的患者在应用桂枝药物治疗后,易使咽喉症状加重。这一类患者,胃脘痛表现为脾胃虚寒,胃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沉细等。胃外症状尚伴有咽喉干涩如有物塞,此多为虚热上炎于咽喉,可用附子代桂枝以温阳暖中,摄火下潜。若用桂枝,易升散助火,加重咽喉部症状。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当桂枝用量过大时,常可出现汗多、疲倦、四肢乏力、心慌心悸的'情况。

4、月经过多:伴有内郁化火的痛经患者使用桂枝后易引起经量增多。

【防范措施与禁忌】

1、掌握使用适应症: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孕妇、月经量过多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忌用。

2、严格掌握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剂量化,禁止超剂量应用。桂枝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但最大量不可超过12克。

3、需长期使用桂枝及其制剂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2

中药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1、抗菌消炎

抗菌消炎是中药桂枝的重要功效之一,因为桂枝中含有的药用成分在被人体吸收后,能消灭人体内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能抑制人体内伤寒感菌和肺炎球菌的活性,能防止人体因这些细菌感染而出现炎症,也能让人体内已经出现了炎症,慢慢消退。

2、抗病毒

中药桂枝还有多种药用成分能抑制一些常见病毒的活性,特别是它对流感病毒的抑制功效极为明显,可防止流感病毒对人体细胞产生破坏,在流感高发的季节中,人们多服用一些中药桂枝,就能降低病毒性感冒的发病率。

3、降低血压

中药桂枝还是一种能降低血压的中药材,它含有丰富的桂枝油,它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能加快人体内血液循环,并能促使血管扩张,经常服用能起到明显降压作用,生活中那些患有高血压的人特别适合服用中药桂枝,服用后能让血压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中药桂枝的禁忌

中药故意制造药用功效极为出色,能预防治疗人类的多种常见疾病,但它在服用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多加注意,特别是那些热病高热和阴虚火旺以及血热妄行的患者,都禁止服用中药桂枝,因为这些人在服用中药贵之后会让身体病情加重,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每天一味中药——桂枝

桂枝泡脚对人体来讲是有许多优点的,其中关键功能是以下几种,一、桂枝有着温经散寒的功能,用桂枝泡脚能够有用改善人体脚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减缓人体手脚冰凉的病症。二、桂枝具有安胎其实效果,孕妇用桂枝来泡脚可以有用避免胎儿胎动担心以及流产的病症。

【性能】

辛、甘,温。主归肺、肾、心、脾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一、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浮散,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缓和,且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表,使汗液蒸化有源,为治外感风寒表证的常用药物,无论风寒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以及阳虚感寒诸证,皆宜用之。

1.风寒表实证

治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阻,肺气失宣之恶寒发热(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桂枝常与麻黄相须为用,如《伤寒论》麻黄汤、《景岳全书》麻桂饮、《症因脉治》甘草麻桂汤等。

2.风寒表虚证

治汗出当风,或表虚感受风寒,外邪乘虚内犯肌表,而营卫失和,卫表不固,见发热,恶风,汗自出,脉浮缓者,桂枝宜与白芍配伍。桂、芍相合,桂枝辛甘通阳,解散肌表之风寒,攘外以调卫白芍酸苦敛阴,固护外泄之阴液,安内以和营。这一特殊配伍,为《伤寒论》桂枝汤的主要组成。

3.阳虚外感证

本品既发散风寒,又温助阳气,对素体阳虚而感冒风寒之证,有标本兼顾之特长,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伤寒六书》再造散等。

此外,桂枝亦可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夹湿,见恶寒发热,头胀如裹,一身酸楚者,宜与羌活、防风等祛风胜湿药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桂枝羌活汤。外感风寒,肺气失宣之喘咳,本品外散风寒,除表证,内利肺气,止喘咳,如《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感风寒,内有伏饮者,本品性温,外散表寒,内化水饮,如《伤寒论》小青龙汤。

治疗气虚感冒风寒者,本品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症因脉治》桂枝黄芪汤、桂枝续命汤等。

治疗太阳病未尽而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微呕,心烦者,本品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治疗太阳阳明合证,本品可与葛根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葛根汤。表寒里热者,可与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

二、里寒实证

本品既能发散风寒,又可温里祛寒,故又适宜于里寒实证。

1.风湿痹证

本品温经散寒,“通经络而开痹涩”。与祛风湿之药配伍,可助祛风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因其又长于“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更宜于上肢痹痛者。治风邪重者,常与羌活、独活、麻黄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生地汤。治寒邪重者,常与乌头、附子、细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乌头汤。治湿邪重者,常与苍术、苡仁等同用,如《医醇賸义》桂苓神术散。治疗历节和风寒湿痹,常与防风、附子、白术、麻黄等同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而不燥热,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湿热痹痛,关节红肿,本品多与清热药组成蠲痹除热之剂,如《张氏医通》桂枝白虎汤。治痹证日久,气血不足,经脉瘀滞者,与益气、补血、活血药配伍,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2.寒凝血瘀证

本品善入血分,为温通血脉之要药,且有似肉桂“宣导百药”之能,与诸活血药相使,可增强通脉活血之力,故为治妇女经脉受寒之月经失调、痛经、症瘕、产后腹痛等病常用药。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之月经后期,量少,经期腹痛,痛经及崩漏等,与桃仁、芍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经前瘀滞腹痛者,与桃仁、芍药、生地黄同用,如《伤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汤。治妇人血瘀之腹中症块,与川芎、牡丹皮、当归等配伍,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现代运用此方治疗妇女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有效[江苏中医药,2012,44(6): 43]。此外,临床还用本方治疗妇女盆腔炎、产后尿潴留、恶露不尽、更年期崩漏、经期综合征及其他各种内外科病证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

3.寒凝经脉证

本品温经祛寒,和营止痛,并能“领药至痛处”,前人称其为“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故因寒犯经脉,营气不通之厥逆、阴疽及诸痛证,均宜使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之与当归、细辛、木通等同用,治血虚寒阻肢体失于温养之厥冷或头、肩、腰、腿、足部疼痛。现代还以此类方药治疗雷诺病[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532]、糖尿病神经病变[吉林中医药,2006,26(4):28]、颈椎病[新中医,2007,39(1):52]、肩周炎[中国中医药报,2010-7-14(4)]、冻疮[临床合理用药,2009,2(13):18]。此外,也可治寒疝疼痛,如《温病条辨》椒桂汤,《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等。

4.中焦寒证

本品温中散寒,可“立中州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常用于治疗寒犯脾胃之脘腹疼痛、呕吐、泄泻。治脾虚湿盛之吐泻、腹胀,本品配伍白术、藿香、木香等,如《医学启源》桂苓白术散。治虚寒腹痛,以之配伍芍药、饴糖、生姜等,如《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寒气腹痛,二便清利,以之配伍陈皮、生姜等,如《症因脉治》桂枝芍药汤。治寒凝气滞腹痛,以之配伍厚朴、枳壳、苏叶等,如《杂病源流犀烛》桂枝四七汤,上述方剂也适用于脾阳不运所致吐泻、食少者。

此外,肺寒咳喘而无表邪者,本品亦可温肺降逆,常与化痰、平喘、止咳药同用。如《医醇賸义》温肺桂枝汤,其与沉香、紫苏子、橘红配伍。《张氏医通》三建膏,其与附子、桂心、干姜、川椒等配伍,制为膏药,外贴肺俞、华盖及膻中穴,治冷哮喘嗽。三、阳虚证

本品能入心、肾、脾经以温助阳气,常用于治疗心阳不振,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多种病证。

1.心阳不足之证

前人称“桂枝振心阳,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其上助心阳以通脉,故常用于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心悸。胸痹多因心阳不振,气血不运,心脉瘀阻所致,本品温助心阳,温通心脉,为治胸痹之常用药,如《金匮要略》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皆含桂枝。迄今上述方剂治疗胸痹仍颇有效验,常为临床化裁用于治疗冠心病。

仲景凡治疗心动悸疾患多用桂枝与炙甘草两味相伍。如《伤寒论》炙甘草汤,以桂枝与人参、阿胶、麦冬等同用,治疗气血虚弱无以养心,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脉气者。现代常以桂枝配伍温阳、益气、补血、养阴、活血之品,治疗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以及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所致的心悸、怔忡。如以之与茯苓、白术等合用,治阳虚水泛之心悸、怔忡[甘肃中医,2007,20(7):25-26]以之与龙骨、牡蛎等配伍,治阳虚虚阳上浮之心悸[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5):1066-1068]以之为主药,配伍黄芪、党参、川芎等,治心脾气虚之心悸、胸痹[中国医药指南,2011,26(9):307-308]。

2.肾阳不足之证

《本草述》言:“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桂枝下温肾阳以祛寒,更长于助膀胱气化以行水,常用于肾与膀胱虚寒,气化不行之水肿,小便不利及梦遗失精、奔豚腹痛。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本品常与茯苓、泽泻等同用,如《伤寒论》五苓散。治肾阳偏虚,寒水内盛者,可再配附子等温补肾阳之品,如《程门雪医案》五苓皮汤、《李聪甫医案》真五汤、《邹云翔医案选》芪附汤。偏脾虚湿盛者,可再配薏苡仁、苍术等健脾除湿药,如《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健脾利水汤、《黄文东医案》加减胃苓汤。湿热内蕴,下阻洲渚而不能化气行水者,可再配清利湿热之药,如《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张伯臾医案》桂红汤、《临证治验》五苓加味汤。该配伍形式广泛用于肾炎水肿、特发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尿路感染、黄疸、早期肾功能不全、眩晕、泄泻等病证之气化失司,水湿内蓄者。

因桂枝温肾阳以固肾气,并使阳气归藏,则神动失精可除。故亦可治肾阳被损,心肾不交,阳浮于上,失精于下之梦遗者,如《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验回忆录》以上方加茯神、朱砂,治夜寐不安,寐则梦遗者,也确有良效。

治下元虚冷,冲气上逆而发为奔豚者,《金匮要略》记载用桂枝加桂汤主之。该方目前在临床广泛用于奔豚气也有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报道[四川中医,2012,30(2):40-41]。

3.脾阳不运之证本品温脾阳以助运水,即张寿颐所谓:“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常用于脾阳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眩晕,常与健脾除湿药配伍,共收温阳化水,蠲除痰饮之效,如《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若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以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治之。以上方剂,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痰饮咳喘、眩晕的基础方。

【用法用量】

3 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凡外感热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

2.本品通血脉,易动血,故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

3.本品用量过大易出现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热等不良反应,故不可服用过量。

以上就是关于《本草精荟》:温经散寒:桂枝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