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涝指数是什么意思

   2022-12-19 19:17:50 网络870
核心提示:雨涝指数是的意思,“雨涝”与“雨涝指数”的说法屡见不鲜。雨涝的概念也有广义的与狭义的,广义的甚至包括洪水。狭义的雨涝通常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被淹没或渍水的现象。 《中国大陆雨涝时空特征》(2017)一文称:“雨涝是指长时间降

雨涝指数是什么意思

雨涝指数是的意思,“雨涝”与“雨涝指数”的说法屡见不鲜。雨涝的概念也有广义的与狭义的,广义的甚至包括洪水。狭义的雨涝通常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被淹没或渍水的现象。 《中国大陆雨涝时空特征》(2017)一文称:“雨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的暴雨及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现有的、仅考虑气象因素,实际上仅有降水的单一“雨涝”无法区分地面的实际积涝情形。因地形地貌、地面高程、排水能力等差异,同样级别的雨水在地面成涝的程度往往有明显不同。

用现在“旱涝”表述的关于干旱的“旱灾”(drought)“旱区”(aridity,arid region)类比,旱区未必总是有旱灾,涝雨虽然在气象上具备成涝的条件(比如落在水平的不透水地面上),但在带有坡度、下渗能力良好、排水能力强大的地方,未必形成内涝。

按目前的使用情况,雨涝一词主要是气象部门在使用,在我这个水文工作者看来,这个词将暴雨与内涝字面上混为一谈,而现有的绝大多数“雨涝”研究论文(此处重点强调各类定量研究论文,如各种雨涝指标与指数)都仅研究了降水这一个因素,根本没有涉及地面积水状况。当然,我只是从科学严谨性提出想法,并不反对一般性地使用“雨涝”这个含糊的词。“涝”的成因,只有降雨一个因素,水利工作者以前多用“内涝”、“积涝”等。我目前主要见到气象工作者爱使用“雨涝”,我不知道水利工作者是否喜欢这个表达,更不知道排水工作者对“雨涝”的看法。

我搜索了知网中所有标题带“雨涝”的论文,发现现有的“雨涝”定量研究基本上都仅涉及降雨量这一个因素。我总觉得,脱离地面特征的“雨涝研究”不接地气。按传统的水文气象分工,天上下雨地上流,雨水落地前归气象,落地后归水文。雨是气象部门研究的对象,而“涝”已是传统的气象因子鞭长莫及了。

同样的一个词“雨涝”,气象工作者一般只看到“雨”、只研究雨,水利工作者可能主要看到“涝”。气象与水文的交叉与融合,在欧美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国内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虽有进展但仍待发展。

简单地说,“雨涝”一词是说的“雨”和“涝”两回事,而“涝雨”可看作降雨量大、可能形成内涝的降雨。至于是否成涝,那还要看其他条件。

说了半天,其实一句话:现有的不少标题带“雨涝级别"与“雨涝指数"的文章,其实只是“涝雨"研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雨涝综合研究。

关于“涝”,在中文“旱涝”组合的含义上,往往指雨水多,对水文水利中的“洪、涝”并不作严格区分。不少“旱涝研究”中的“涝”往往包括洪水,对应的英文摘要中也常常译作“flood”。

夏季高温防暑预报的气象指标

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森林火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蔓延难易程度的一种重要度量指标。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的区划是森林防火管理的重要依据。[1]

中文名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外文名

Forest Fire Weather Danger Class

等级

五级

用于

对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预报、评价

推测因子

气温、湿度、风力、降水量等

快速

导航

范围等级划分服务用语预警标志设置影响元素

背景

以森林火灾和气象等资料为基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77-2007)—森林火险气象等级》[2],于2006年6月22发布,2007年10月1日实施。此标准对森林火灾气象等级的颜色、表现形式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范围

标准规定了我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划分标准、名称,森林火险气象指数的计算和使用,用于对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预报、评价。

等级划分

划分五个等级

级别

名称

危险程度

易燃程度

蔓延扩散程度

表征颜色

一级

低火险

绿

二级

较低火险

较低

较难

较难

三级

较高火险

较高

较易

较易

黄色

展开全部

服务用语

一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低;

二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低;

三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须加强防范;

四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林区须加强火源管理;

五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极高,严禁一切林内用火。

什么是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八、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气候分类有那些标准、方法?

林火险气象等级是什么?

火险等级指数分为五级:

一级 气温偏低,相对湿度大,林区潮湿而不易燃烧。无火险,不易发生火灾。

二级 气温不高,相对湿度较大,林区较潮湿而难燃烧。属低级火险,由火种引起的火灾燃烧后蔓延也很慢。但仍需加强巡逻,以防万一。

三级 气温较高,湿度不大,林区较干燥,有利起火,可蔓延。属中级火险,易引起火灾且蔓延较快。需加强巡逻及了望,严禁在林区吸烟打猎等易引起火灾的行为。

四级 气温高,湿度小,风力大,林区干燥,有利起火,容易蔓延。属高级火险,易引起火灾且蔓延较快。必须加强巡逻了望,作好灭火准备,严格控制一切火源。

五级 气温高,湿度很小,风力小,林区干燥,极易起火,蔓延迅速。属特级火险,极易引起火灾且蔓延特快。必须采取非常防火措施,昼夜密切监视,严格控制一切火源。

气候分类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的过程。属同一类型的气候,其气候要素均符合同一

规定的范围。气候分类方案因目的或学科而又不同的划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①理论分类法(亦称成因分类法)。其着眼点是根据形成气候的因子来划分,如以气团为基础的阿里索夫(苏联学者)发。

②实验分类法(亦称经验分类法),如以植物分布为基础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为基础的纬度反类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发量与渗流量三者平衡)为基础的水分分类法。

全球气候基本类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气候(又称热带雨林气候)、新风湿润气候(又称副热带湿润气候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副极地大陆气候和冰原气候等。

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归纳成为若干类型。根据气候的不同类型,按一定的指标将全球(或某一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气候区划。气候分类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两种。

成因分类 也称理论上的气候分类。它着眼于古希腊的学者根据太阳高度角,以回归线(南、北纬2327)和极圈(南、北纬6633)为基线,将全球划成为热带、温带和寒带。这是最早的成因气候分类。1936~1949年..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为主,以海陆位置为辅的气候分类。他认为:气团性质是在太阳辐射、特征和海陆性质的特定条件下,热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经过交换和输送等过程后的综合结果,最能客观地反映气候状况。他根据盛行气团的季节分布状况,将南北两个半球各分成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北极带(副南极带)和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气候带;又根据海陆位置的差异,将每个气候带分成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大陆型、海洋型、大陆东岸型和大陆西岸型等。

经验分类 或者称为实验气候分类。它根据自然地理因素(如植物群落、土壤和水文等)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照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将全球气候归纳成为不同的类型。流传广泛的,就是这种分类法的典型。索恩思韦特气候分类是经过实验途径得出的又一个典型。C.W.索恩思韦特长期从事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他于1931年选择不仅反映热量高低,而且反映水分供应多寡状况的可能蒸散为指标提出了气候分类方案,并于1948和1955年两度修改此方案。但由于他的分类繁杂,流行不广,这个分类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和农艺学。 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所得出的结果是互相对应的。..布德科就以这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气候分类他从研究气候形成的理论出发,于1948年制定出了自然植物景观同热量和水分这两个主要气候要素相对应的组合图,即布德科气候分类(见图[气候与植被关系示意图])。图上纵坐标以年辐射差额值(Q)表示热量,横坐标以干燥指数[584-01]

表示水分状况(P为年降水量,L为蒸发潜热)。 除了以上两种分类法之外,由于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医疗保健和军事等方面对气候的需要不同,还可以制定各种应用气候区划的分类指标(见)。 气候分类正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气候分类法

根据各地气候特征,按其相似和差异情况,划分成各种气候类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热量、水分、风力、风向,也有根据天气型进行划分的。气候分类法很多。从最早的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十九世纪以后的苏潘、柯本、阿里索夫、斯查勒等都提出过气候的分类法。我国气候学专家竺可桢、涂长望、卢鋈等对我国气候提出过分类法。气候分类可供进行经济规划、特别是农业生产规划时作参考。

柯本气候分类法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在1918年提出了把全球气候分成:A.热带多雨带,B.干燥带,C.暖温带,D.冷温带,E极地带五个气候型和若干个气候副型,这种分类法称为柯本分类法。在柯本分类中 A、 C、 D、 E带为湿润气候,B为干旱带。柯本分类法的优点是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温度或雨量的界限,便于应用。其缺点是只用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干燥指标,并以此来划分干燥带的方法是不完善的。另外,柯本分类忽视了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平纬度地带性的差异。也就是忽视了气候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问题。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的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他根据不同性质气团的源地分布及锋的位置,将全球气候分成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在这三个带下又分成12个不同的气候类型。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优点是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因此有人认为是“极有效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但其不足之处是对季风气候不够重视。

贝尔格气候分类法

即苏联的地理学家贝尔格所制订的气候分类。苏联景观学说的创始人Л.С.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个人。1925年他从地理观点出发,将陆地分为两类:低地和高地(海拔1000米以上)。对低地气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标志,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划分出11种气候型(带)。以地理景观带作为气候分类的基础,提出气候地理分类法。在山地气候中除利用11种气候型外,在雪线以上高山地区增加永冻气候。

影响因素

指影响气候状态。决定各地气候物理条件的因素。这种物理条件主要是指决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诸要素,如纬度、高度、海陆分布、相对海陆的位置、地形等等。此外,海流、稳定性的高、低气压的位置、盛行风也可作为气候因素。气候是常年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物理条件,有时候也叫作气候因素。在这时候,黄道倾斜,大气的组成,地壳变动,水陆分布,海流等也构成气候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地区形成过程。

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6a与半干旱6b两亚型。 6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但凉季气温比5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5a型大,达20℃以上。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5a型。6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6a区外缘。夏季气温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副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澳大利亚气候分类图

副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大陆西岸30°~40°之间的地带。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9a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海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9b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稍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约40°~60°的地带。这里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全年湿润有雨,冬季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约35°~55°的地带。这里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小时内可下降10余摄氏度甚至20余摄氏度。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美100°W以东的温带的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气旋性降水。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侵入,降水量较多,但不像季风区那样高度集中。这里季节鲜明,天气变化剧烈。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所以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发弱,年可能蒸散量小于52.5cm。本带可分为三个气候型。

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

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 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能见度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高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按资源分类:

气候资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资源。它的各组成部分按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类方法。

山地垂直气候植被分布图

(1)要素分类:一部分气候要素含有重要资源量,按要素分类是气候资源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植物光合作用

太阳能资源。如太阳辐射中含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生理辐射量,也是太阳能热水器和日光电池所需的能源。 热量资源。即以空气温度所代表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热能。在农业生产中常以大于0℃或10℃的每日温度(℃)之积,或称积温,作为热量资源的代表值。

降水资源。

为陆地一切水资源的唯一来源。弄清降水资源及其潜力可以提高水资源量在降水量中的比例,更充分地开发可能获得的自然降水的潜力。

风能。

即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力。可以利用作为动力或发电的能源。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材料。这在过去农业生产中并未作为资源量计算。现代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在温室中二氧化碳缺乏天然补给量时,这一要素才被作为资源而予以重视。

(2)行业分类:人类社会有很多行业,各个行业对气候都有不同要求。气候资源的行业分类实质上就是一种

植物光合作用

应用分类系统。一般说来,在露天作业的行业对气候最敏感,也对气候资源的意义认识最早,最为关心。其中有农、林、牧、渔、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在室内活动的行业,也因其产品质量同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有密切关系,同时又依靠交通运输获得原材料、燃料及运出产品,也需要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避免不利条件,不得不重视气候资源和灾害。

在一个行业内部,也因项目不同而对气候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农业中的小麦、水稻及其它作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气候资源要求。在医疗中,不同的疾病的医治都有各不相同的最佳气候条件。其它各行业的情况也是一样。正是因为行业内部在气候资源的要求上很不一致,使得行业气候资源分类具有多层次性。

气候资源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行分类。虽然一定的气候资源分类有其特有的目的性,但是这些分类系统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要素分类法与行业分类法之间的互补性更为明显。

以上就是关于雨涝指数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