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有什么特点?

   2022-09-26 23:32:59 网络930
核心提示: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的东庄、大树营、小坝、小菜园、大厂村、小厂村、岔街等地及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安宁县和宜良县。昆明花灯早期的演出,与会火结合,在春节、元宵期间活动,由灯会组织。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

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有什么特点?

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的东庄、大树营、小坝、小菜园、大厂村、小厂村、岔街等地及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安宁县和宜良县。

昆明花灯早期的演出,与会火结合,在春节、元宵期间活动,由灯会组织。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写有“太平花灯”的灯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

在过山号和文武乐队后,依次是狮灯龙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佬鼓、霸王鞭,还有彩妆的剧中人物沿途表演,并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这种演出形式也称贺灯,由于边走边演,群众也把这称为过街灯。

清道光年间,昆明地区已有花灯小戏的演出。有的用打枣竿、金纽丝、倒板浆等小曲演出《乡城亲家》、《瞎子观灯》、《打渔》、《朱买臣休妻》等剧目。由于演出内容的不断丰富,演出形式也发展为选择广场演唱,以满足群众。

清光绪时,农村各地灯会、灯班、灯棚等业余花灯演唱组织先后建立。有的灯会,不仅在春节期间演出,还被邀去邻近村寨演出或教戏,出现了李本忠、樊永寿、李永年等教灯师傅和唱功先生,使昆明花灯进一步普及。

李本忠是花灯艺术的多面手,生、旦、净、丑行行熟练,吹拉弹唱门门精通。他是花灯世家,生有四子,均传授花灯技艺,且各有专长。长子瑞清工旦角、次子树清工丑角、三子怀清工生、旦兼操琴、四子杂角。一家人经常同台演出,配合默契,得心应手。特别在《乡城亲家》中,父子们合作,妙趣横生。

李本忠的传人有可乐村的杨佩林,江尾村的徐秉义和普尚义、新册村的李汝贵、松花铺的李可兴等,均已先后逝世,但他们都各有传人,世世代代为呈贡花灯事业做出了贡献。

樊永寿是昆明人,他从小受本村灯班的熏陶,后入明家地灯班向老艺人陈定学艺,工生、旦,以旦见长。樊永寿天赋好嗓,音色甜润,唱念清晰,善于模拟各类妇女的生活言行,融化于花灯表演艺术中。如在《打鱼》中扮演邬飞霞、《补缸》中的王大娘和《劝赌》中的胡豆妻,不同的人物,演得形象逼真,身段优美,颇受观众欢迎。

后来,明家地灯班在陈定、陈家信、李祥云、樊永寿等主持下,阵容整齐,演出活跃,吸引了省市政界要员和各种名流常来观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该灯班的著名演员常被邀请到邻近县区传艺和演出。樊永寿曾先后被请到官渡区的上庄、岗头村。西山区的普吉、沙朗等地教灯传艺。

后来,樊永寿和李祥云应云南省花灯剧团邀请,口述并演唱了《打鱼》、《打枣》、《红娘推车》、《货郎卖线》等八出昆明花灯传统剧,和《打枣竿》等28支传统曲调,分别由尹钊、杨放等校对、记谱,选刊于《云南传统花灯剧目汇编》第一集和《云南花灯音乐》的昆明部分。他为昆明花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永年童年时就喜爱花灯艺术,艺人们见他聪明伶俐,都喜欢教他。13岁就扮演花灯剧《小放羊》中的牧羊女,以唱,做逼真赢得观众称道,自此经常随灯班演出。他一贯虚心好学,在钻研旦角身段和演唱的同时,还兼习胡琴、月琴等乐器,常年不辍。

李永年在向老艺人求教时喜欢穷根究底。他还从京剧梅、程两派唱腔中受到启发,从演唱的急徐、轻重、吐字、韵味各方面去雕琢花灯,为花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永年的表演真实自然。抗战初期,他曾参加农民救亡灯剧团,在《张小二从军》中扮演小翠花一角而博得赞誉。他的唱腔高亢清脆,在农村草台演出能传声数里。他唱的苦道情委婉含蓄,情真意切,以情动人。因他对道情的出色演唱,观众称他“道情”先生。

这些优秀的艺人,在昆明花灯戏的发展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2年,岔街东岳庙组成一个花灯班,在金碧游艺园即昆华医院的露天剧场演出。1924年,昆明明家地灯班,曾被邀至五华山为唐继尧就任云南总督演出,昆明花灯进入省城演出的开端。但后来,因为战乱花灯班子被迫解散,花灯演出再次恢复完全业余的状态,花灯艺人仍回到农村或茶馆进行季节性演出或清唱。

到了1945年后,昆明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一大批花灯艺人组成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和半专业的花灯班社,进入昆明等城市的一些小剧场进行常年的营业演出。除演出花灯传统剧目之外,又大量从滇剧剧目甚至京剧剧目中移植了《柳荫记》、《秦香莲》、《李三娘》、《八仙图》、《四下河南》、《珍珠塔》等大本戏、连台本戏,以及《三娘教子》、《苏三起解》、《断桥会》等折子戏。

1946年后,昆明市区的花灯艺人曾先后在庆云、华丰、昆明、太华春、聚盛、太和等彩排茶室,进行过营业性演出。为维持营业,增加演出剧目,移植了一些曲艺唱本和滇剧剧目,如《四下河南》、《白扇记》、《蟒蛇记》、《槐荫记》、《金铃记》、《秦香莲》等,并吸收滇剧艺人参演,演唱中带入了部分滇剧声腔,被称为“灯夹戏”。

灯夹戏的演出,对花灯的表演、声腔、服装、伴奏等方面的戏剧化起了促进作用。

1949年,庆云街建立全省第一个专唱花灯的庆云剧场,一些专业花灯班在场里唱花灯。这些班子时聚时散,由少数艺人牵头组织,没有专门的班子名称。

在剧场里唱的时间比较长,对盘龙区花灯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是熊介臣组织的花灯班。他们从滇剧移植来许多剧目,如《四下河南》、《狸猫换太子》等。接着,长春路东段又建了一个唱花灯的茶室,有马云顺组织的花灯班在茶室里演唱,对盘龙区花灯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流散昆明的花灯艺人组织起来,于1950年成立昆明花灯工作者联谊会。1951年初,在联谊会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民间职业剧团昆明人民灯剧团。灯剧团的团址设在文庙。建团后招收了第一批女青年学员,结束了花灯一直以男演女的历史。

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先后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花灯歌舞和小戏如《十大姐》、《大茶山》、《三访亲》等。当时,《三访亲》曾在文庙第一剧场上演连续八十多场满座,轰动一时。

1958年7月,昆明市属第一个国营花灯专业表演团体昆明市花灯剧团成立。多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出现了许多受群众欢迎的演员,袁留安、王玉霞演唱的花灯,成为电台经常播出的保留节目,并录制成磁带广泛发行。袁留安的唱腔还被我国戏曲研究院制成盒式磁带,编入了《中国艺术家唱腔选》。

与此同时,云南弥渡地区的花灯也发展成熟了。20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于全国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使弥渡闻名于世。

在云南花灯形成的以地域划分的各个支系中,弥渡花灯占有重要的地位。弥渡花灯因受白、彝音乐和汉族山歌的影响,拥有许多来自民间独具特色的曲调,如《十大姐》就是弥渡山区的民歌。

与其他地方的花灯一样,广场花灯表演是弥渡花灯在乡镇年节中传统的表演形式。一般在广场街头演出,分小唱和大唱两类。

小唱又称小场,是各种花灯歌舞和小调演唱的统称,表演时间较短,唱段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常穿插在大唱节目的空隙中表演。小唱所用的曲调称为小调,其数量丰富,经常演唱的有《十大姐》、《绣香袋》、《双采花》、《采茶调》、《拜年调》。小调也是大唱曲调的基础。

大唱分为花鼓和折子两种。花鼓的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以人物的歌舞来表演,节目有《凤阳花鼓》、《城门花鼓》等十多个。

折子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但歌舞成分很浓,表演时间一般比小唱和花鼓长得多。登场人物一般是二到三人,题材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服装、道具、化妆都很简便,富于生活化。

早期的弥渡花灯长期停留在民间社火活动的形态,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搬上舞台,发展为较成熟的艺术。

自1956年,弥渡县花灯剧团成立以来,创作演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剧目。如反映彝族民族英雄李文学的历史剧《彝汉情》、中小型现代花灯剧《彩虹》、《男子汉》,以及移植剧目《李双双》、《徐九经升官记》等。极大地促进了弥渡花灯艺术的发展。

在弥渡流传着一句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尽管花灯已走上了舞台,但弥渡花灯的根仍然深深地扎在民间。花灯演唱活动几乎遍及弥渡城乡,其中以人口集中的坝区、西南部的密祉和南部山区的牛街为主要流行区。

就密祉乡来说,这里距县城南约二十公里,每年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密祉灯会。届时,密祉万人空巷,演员达四五千人,耍龙达四十多条。密祉灯会的盛况,集中体现了弥渡花灯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云南花灯的基本动律是什么?

云南花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云南花灯是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花灯歌舞内容丰富,情节简洁,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优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人们称云南花灯歌舞园中一株秀美别致的"山茶花"。

云南花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云南花灯的舞蹈形式中的主动律(运动形式)和主动作是小崴、正崴、反崴(具体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来体现舞蹈风格的。其中男性舞蹈中常用反崴动作,女性舞蹈中常用小崴动作,同时包括小崴走场、正崴、跳颠崴等相同动律的动作,都是以连续不断的横向移动或上下崴动来进行身体表现。它是在松弛状态下以膝部为发力点,经过胯步和上身的悠摆而形成的动感形象。

所以,我们在欣赏云南花灯这种民间舞蹈时,主要得看演员的膝部、胯部、腰部是否能在松弛状态下达做到一种协调而动,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赏演员的躯干部位就可以准确地目测出他完成的好与不好,灵活与不灵活同时云南花灯地美,需要演员表现得比较含蓄,要突出:内秀、淡雅、恬静的心理特征,男性则要体现出松弛洒脱的美。

花灯舞蹈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狮舞》、《猴子弹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花灯戏的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以后才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当花灯戏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众多的剧目以后,又增加了其他行当。

云南花灯舞蹈配乐是什么

云南花灯的音乐十分丰富,现有的花灯曲调中有一部分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挂枝儿》、《打枣竿》、《叠断桥》、《虞美人》、《银纽丝》等。

以本省本地为主,适当吸收外省的一些民歌小调是云南花灯音乐的主要来源。

花灯调《送相公》与云南民歌《雨不洒花花不红》同属一曲,这两首歌曲的旋律十分近似,调式均为商调式,经过无数不知名的民间艺人的加工润饰,把一首抒情的云南民歌衍变为舞蹈化的云南花灯调。

花灯歌舞《游春》选曲:老爹与孙女对唱的《采花调》的旋律与上述两首歌曲相似,但更为舞蹈化了。《采花调》的节奏富有弹性,乐曲结构方整,与舞蹈“崴”的动律结合得很紧密,是一首用作“小崴”训练很好的乐曲。

一些外省的民歌小调也被吸收、融合为花灯调,只是花灯调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把外省民歌云南化了。建国以来,音乐工作者编创了一些云南花灯的歌舞音乐,如《万盏红灯》、《游春》、《十大姐》、《大茶山》、《赞花扇》等。

云南花灯音乐的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或4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音乐的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乐句之间很少有较大的停顿,多从“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节拍多为2/4或4/4,3/4的节拍较为少见。速度一般为中速或小快板,情绪明快、活泼、潇洒,旋律优美。

云南花灯音乐的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以五声性的乐曲为主。

云南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后来又增加了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有的地方还使用了某些少数民族乐器。

云南花灯戏的艺术风格哪些特色之处?

云南花灯基本动律做法有:

一、小崴动律: 

节拍:2|4(快板)四拍完成   准备:基本体态  

1—踩左脚,双屈膝,膝.胯.腰向左崴,向左小摆臂,重拍在下。 2—做第一拍反面动作。

二、正崴动律: 

节拍:2|4(中速)四拍完成   准备:基本体态  

1-2:双屈膝,左脚踩地顺势直膝,向左双摆臂,胯向左崴,下右旁腰。 

3-4:做1-2的反面动作

三、反崴动律:

节拍:2|4(慢速)四拍完成   准备:基本体态  

1-2:双屈膝,右脚微离地面,向右双摆臂,膝、胯向左崴,上身经下弧线平行向右横移

3-4:右脚踩地屈膝,做1-2的反面动作

云南花灯戏作为花灯戏的一个分支,有着许多自己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它的表演形式、花灯的歌舞、花灯的音乐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云南花灯戏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演出方式遍地撒,也就是演出不择地方。早期的花灯演出曾被称为过街灯、院坝灯、坝坝灯,非常自由随便,演出的班子也容易凑,所以花灯戏班在开始时,被称之为逗凑班。

二是贴近生活。花灯观察与表现生活的角度比起许多大型剧种与生活的距离也要近得多,因此它的内容男女老幼都懂,演唱的技艺也容易学会。在民间有俗语和顺口溜说:

头上梳鬏的会听,脚上糊牛屎的会唱。说我们的事,打我们的卦,唱我们的歌,用我们的帕。

云南花灯戏这种采取近距离对待生活的表现手法,使花灯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它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和市民生活古朴天真,关注农村及市民生活,体现了花灯观察生活别具慧眼的特点。这一特点适应了人们直率真情的表达。

三是花灯的音乐兼收并蓄了许多民歌小调,形成了许多支派。花灯有史以来就在云南广大汉族及少数民族杂居区广为流行,由于受到各地方言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的影响,形成了昆明花灯、玉溪花灯、楚雄花灯、建水花灯等许多支派。

昆明花灯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灯的本子戏比较多,楚雄花灯吸收了许多民歌小调,建水花灯的音乐和唱词、道白,他们都与当地彝族的民间语言及艺术有关系。另外,花灯的音乐多半是小调,音节规整、轻快、跳跃,有很强的动感,这与花灯剧载歌载舞的特点是一致的。

四是花灯音乐曲调的来源相当广泛。从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调中可以看到,花灯的音乐曲调一部分源于明清小曲,大量的是源于民歌小调,还有的是从云南扬琴、宗教音乐及民族音乐中吸收的。

此外,还有一些是从兄弟省市的剧种中移植的。由于花灯吸收了多种来源的曲调,加上自己特有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再结合花灯舞蹈、戏剧节奏及云南的方言土语,使花灯音乐具有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

五是云南花灯歌舞表演多。首先是载歌载舞,无论大戏小戏,花灯舞在剧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演方式。同时,为了很好地表现情节、人物,舞蹈中还有许多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动作。比如《夫妻打鱼》剧中的玉花扇划步、鲤鱼穿江,《乡城亲家》剧中人物何大发的跺蹲乌龙伸腿等。

在云南花灯表演中,歌舞占了很大比重。花灯的“歌”包括唱和打岔两部分,很少说白。“打岔”就是有韵的说白。老灯中很少有不押韵的道白,因此歌和舞就很容易在节奏上统一起来。

除了上述这些特点外,云南花灯的音乐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之一。

云南花灯音乐的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音乐的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乐句之间很少有较大的停顿,多从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速度一般为中速或小快板,情绪明快、活泼、潇洒,旋律优美。云南花灯音乐的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以五声的乐曲为主。

云南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后来又增加了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有的地方还使用了某些少数民族乐器。

云南花灯的剧目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剧目大约有200多个,分为花灯歌舞、花灯小戏与花灯大戏3类。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探干妹》、《游春》、《刘成看菜》、《闹渡》等。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花灯戏的传统剧目不多,除去灯夹戏时期移植过来的滇剧剧目,共有两百出左右。其中,花灯歌舞剧目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柳翠》、《踩连厢》等,花灯小戏剧目如《三星贺寿》、《红回门》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大力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新编了大型花灯戏《依莱汗》等近百个剧目。

云南花灯戏比较有名的代表剧目有《芦花记》、《小二黑结婚》、《金碧坊》、《依莱汗》、《梭椤寨》等,很具有代表性。

《芦花记》又名《鞭打芦花》,是云南花灯戏较早演唱的一个传统剧种,讲述的是孝子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8岁丧母,后父亲续娶后妻姚氏,并又生下了闵革、闵蒙两个孩子。继母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对幼小的闵子骞横加虐待,但闵子骞诚实敦厚,毫无怨言。

有一年临近年底,父亲驱牛车外出访友,让3个孩子跟着。闵子骞赶着车,当走到一村庄时,天气骤变,寒风刺骨,子骞战栗不已,手指冻僵,将牛缰绳和牛鞭滑落于地,牛车翻倒在路边的沟地里。

闵子骞的父亲特别生气,以为闵子骞真的像继母所说的那样懒惰,非常生气,拾起牛鞭怒抽闵子骞。不料鞭落处绽露出芦花,芦英纷飞。其父见状,惊奇不已。

这时,饥寒交迫的闵子骞已经晕倒在雪地里,其父撕开子骞的棉衣,见尽是丝絮,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后妻虐待闵子骞,忙脱下自己的衣服裹住子骞。返回家中后,其父举鞭抽打后妻,并当场写下休书。

苏醒过来的小子骞却苦苦哀求父亲不要赶走后母,他诚恳地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意思是休了后母,自己和两个弟弟有可能落入另一个后母的手里,两个弟弟将来也会像自己一样受苦。父亲听了子骞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放弃了休妻之事。继母深受感动,她痛改前非,从此对三个孩子一样看待。

《小二黑结婚》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昆明人民花灯剧团成立后排演的反映新生活的剧目。在当时排演时,在花灯的唱腔、表演方式的革新方面,花灯剧团都做了不少尝试。《小二黑结婚》讲述了发生在解放区的故事。

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刘家峡的两个有名的人物。二诸葛叫刘修德,抬脚动手都要论个阴阳八卦、黄道黑道。有一年春旱,好不容易下了点儿雨,二诸葛掐指一算说:“今日不宜栽种。”

结果,错过了播种的好时机。不宜栽种就成了二诸葛的忌讳。三仙姑是于福的老婆,整日装神弄鬼,曾经在下神给金旺爹问病时,趁着空子偷偷告诉女儿:“灶上煮的米烂了。”

不巧恰被金旺爹听见。于是,米烂了便成了三仙姑的忌讳。三仙姑当巫婆足有三十年了。她年轻时风流俊俏,公爹看不惯,赶走那群常来耍贫嘴的小青年,媳妇却一病不起,请了神婆才见好。三仙姑从此便设香案下起神来。小青年照旧往来不断。

30年后,三仙姑已人老珠黄,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绣花鞋、镶边裤拢不住青年的心。虽说家中依旧热闹,但大家的心思却只在她儿女小芹身上,三仙姑不免心生嫉妒。

小芹18岁,乖巧伶俐,比她娘当年还漂亮,而人却十分正经,金旺兄弟都曾讨过没趣。

金旺一家是这儿的一窝虎,横行霸道,抗战时就做了不少坏事。打垮溃兵土匪后,村里没人愿意当干部,胡乱选了金旺做村政委员,兴旺做武委会主任,金旺老婆做妇救会主席。兴旺见小二黑有趣好玩,就提名他为青抗先队长。二诸葛不乐意又无可奈何。从此,金旺兄弟更是无法无天。

小二黑是二诸葛的儿子,在反扫荡时打死过两个敌人,人又长得精神,人见人爱。虽没上过学,跟着爹也读了不少《阴阳宅》之类的书。他聪明伶俐,18岁了,大家还把他当小孩儿逗,常说“不宜栽种”的话。小二黑脸上挂不住,见人就躲,再也不信八卦阴阳了。

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经两三年了,可二诸葛忌讳多,不同意,硬是为儿子收了个八九岁的童养媳。小二黑却不认账。

金旺兄弟对小芹怀恨在心,故意找茬儿,说小芹勾引小二黑,为此召开斗争会,武委会这边斗小二黑,妇救会那边斗小芹。幸得村长是个明白人,说小二黑是出于真情,谈恋爱不犯法,童养媳不算数,这一场争斗才了结。

斗争会后,小二黑和小芹的事便公开了。三仙姑嫉妒小芹,要真是二人结了婚,她跟小二黑就连句笑话也说不得了。于是急急忙忙为小芹找婆家,终于收了一个退伍军官的礼帖,认为了却了一桩心病。小芹哪里肯依,她说:“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

说完就去找小二黑商量对策。哪知兴旺等人早有预谋,他们从暗地里跳出来,大喊捉奸“拿双”,并把二人捆了起来。小二黑理直气壮,毫不胆怯。

儿子被捕,二诸葛心神不定,又是占卜又是掐算,悔不该小二黑当什么队长,招此大祸。第二天一早,他便赶往区里,路上得知儿子被放,金旺兄弟被捕在押。来到区里,听说上边允许儿子和小芹结婚,便满心不痛快,说乡间七八岁订婚多着哩,请区长恩典恩典,说他俩命相不对,是一辈子的事。可是,这里是民主政府,新社会主张婚姻自主,他二诸葛不同意有啥用?

三仙姑对女儿并不挂心,直到交通员传她,她才打扮得花枝招展来到区上。她满头首饰、浓妆艳抹,惹得一群妇女指指点点,哈哈大笑。而区长竟把她认作前几天跟婆婆生气的年轻媳妇。偏偏又有人讲出了那“米烂了”的故事,三仙姑羞愧难当,恨不得一头碰死。

小芹当众表示不同意她娘操持的那门亲事。区长吩咐三仙姑把所收的彩礼统统退还。三仙姑只得答应。金旺兄弟被押,人人称快。在群众大会上,村民们纷纷检举二人的罪状。区里根据事实,判处二人15年徒刑。大会后,村干部改选,大家再也不敢投坏人的票了。

三仙姑回来后,对着镜子研究一番,也觉得有点不像话,便改换装束,30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了。二诸葛也在老婆孩子的劝说下,放弃旧业。小芹和小二黑终于结了婚,小两口十分和美,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的第一对好夫妻。

卧房里,小二黑学唱三仙姑的“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则学说二诸葛的“恩典恩典,命相不对”。淘气的孩子们去听房,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起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金碧坊》是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新编清装历史剧,演绎了神马、碧鸡的传说。在云南古老的传说中,神马、碧鸡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花灯剧《金碧坊》再现了当年老昆明的市井生活,以全新的方式,将金碧坊古老的传说重现在舞台上,且以悬念牢牢抓住观众。

《金碧坊》的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的1687年。木匠曾石楠立志重建金碧坊,实现民众的心愿,不料横祸飞来,突然成了罪犯。他的表弟潘福来,乘人之危骗取了曾家祖传的图样。知县张廷树心有疑惑,要追查真相,冒着风险为曾石楠做担保使其走出牢狱。知府高志远浮躁轻信,急功近利,委任潘福来当上了重建二坊的主管。还有3个女人搅和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坏的作用。

剧中真与假纠缠在一起,正与邪的明里暗里较量,使剧情波澜起伏,悬念丛生,直至最后才一切水落石出。

《梭椤寨》是由云南省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花灯剧,取材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原型。

改革开放之初,云南文山石洞村的彝族妇女任应珍,经过进城卖菜、开办碾米加工企业和兴建采石场而富裕起来。为了报答乡亲,她宣布在村里实行点电灯、碾米、磨面“三不要钱”。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隔不到一年,任应珍破产了,又回到文山农贸市场卖菜了。

2008年初,云南省花灯剧团决定采用这个剧本以后,邀请另一位云南本土剧作家马良华加盟对剧本修改加工。马良华与省花灯剧团团长、编导孙晋昆对这个题材作了深入开掘,把该剧的地点从文山移到弥勒阿细人居住的梭椤寨,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剧情。

在剧中,创作人员融入阿细人远祖“有猎物,共分割”的遗训,以及阿吉姆从小是孤儿,靠乡亲们哺育成长的身世,阿吉姆致富不忘众乡亲,在村里实行“三不要钱”以后,从县长到村长层层对她加封的情节,赋予该剧较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剧情的合理性和阿吉姆这个人物的可信性。

剧中主人公阿吉姆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终于难以为继。经过反思,阿吉姆最后跪碑谢罪,她用上级奖励的人民币10万元买来桃核苗,建农村生态园,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总之,云南花灯剧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和唱、念、做、舞中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质朴而不矫揉造作,健美而又粗犷,具有十分浓郁的云南地方民族特色。

以上就是关于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有什么特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