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厦百年三角梅新花怒放

   2023-01-25 06:24:22 网络510
核心提示:【寻踪】1872年 在我国首次出现英国人马偕博士将三角梅从英国引入台湾栽培,我国第一次出现三角梅的靓影1922年 现身鼓浪屿厦大教授钟心煊在鼓浪屿采集到三角梅标本,这是厦门最早有关三角梅的记录1986年 成为 厦门市 花三角梅以得票率88.

入厦百年三角梅新花怒放

【寻踪】

1872年

在我国首次出现

英国人马偕博士将三角梅从英国引入台湾栽培,我国第一次出现三角梅的靓影

1922年

现身鼓浪屿

厦大教授钟心煊在鼓浪屿采集到三角梅标本,这是厦门最早有关三角梅的记录

1986年

成为 厦门市 花

三角梅以得票率88.3%的绝对优势正式成为厦门市市花

2012年

新优品种

开始推广

2003年之前,厦门的三角梅以小叶紫居多,而后,以同安红为首的红色系成为了城市彩化的主角,开遍大街小巷;2012年,更多新优三角梅品种开始推广

2018年

研发工作迈向

自主选育阶段

市园林植物园自主研发三角梅品种“中闽1号”,是我国三角梅研发工作迈向自主选育阶段的第一步

2020年

培育出

清香型三角梅

市园林植物园三角梅研究推广中心培育出了清香型三角梅,填补“叶子花属无香味”这一行业空白

“中闽2号”等10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评审

【数说】

全球登记在册的三角梅品种有400余种,厦门经过近60年来的引种栽培,现保存三角梅品种300余个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6个种群的各类三角梅种质资源600余份

秋风乍起,厦门道路旁、天桥边,一丛丛三角梅花开正盛、风情万种,吸引不少市民打卡拍照。这些“彩色精灵”从何而来?如何在厦门生根繁衍并逐步走红?本文将还原繁盛花事背后的故事。

百年前,三角梅从南美大陆远渡重洋,几经辗转来到厦门,在这片“异乡他水”的土地上,因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三角梅生生不息。从诗人舒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的片段可见其繁衍盛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

近年,在厦门城市绿化彩化、花卉交易等领域,三角梅逐渐成为高频词,随着社交场景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由三角梅衍生出的业态新象以及多样玩法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如今,这位“远方客”在厦门这片热土上续写着“异乡情缘”。

识花

名为“梅”不是梅

祖籍在巴西

三角梅,虽名字中带着“梅”,但其实与“岁寒三友”中的梅相差甚远。从植物科目上划分,它和紫茉莉(又名胭脂花)才是“近亲”。

18世纪60年代,法国植物学家菲利伯特·康默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首先发现三角梅。我国最早种植的三角梅是由英国人马偕博士于1872年从英国引入台湾,1922年,厦大教授钟心煊在鼓浪屿采集到三角梅标本,这是有关三角梅在厦门的最早记录。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三角梅有多种叫法:厦门叫三角梅,广州叫宝巾,台湾则称为九重葛。“钟心煊教授采集的标本鉴定属名为九重葛,种名为三角梅,之后的标本采集者们一直用‘三角梅’这个叫法。”市园林植物园三角梅研究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周群说,“三角梅”这个名称在厦门至少已沿用了一个世纪。

“厦门岛本岛最早的一批三角梅就种在厦门港的蓄水池附近(现南华路北侧),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经华侨之手引种来的。”20世纪中叶,识得三角梅的人不多,这批三角梅还曾被当成阻碍建设的杂草,被连根拔起焚烧,是时任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主任的陈榕生和植物园的技工拖着板车,把一棵棵三角梅抢救到中山公园种植。“当时很多三角梅枝叶都烧焦了,黑不溜秋的,好在最后多数都存活了下来。”三角梅顽强的生命力给陈榕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我市开展市花评选,陈榕生主动为三角梅拉票:开花繁茂、盛花期长,装点城市再好不过;不羡优境、坚韧不拔,与厦门人顽强拼搏的精神相契合……在多方推动下,三角梅得到了市民们的关注与认可。1986年10月23日在厦门市花竞争中,三角梅以得票率88.3%的绝对优势成为厦门市花。

赏花

养花人群年轻化

颜色造型玩出花样

周群从2000年开始接手三角梅研究工作,22年间,他见证了三角梅在厦门的“走红”之路:2003年之前,厦门的三角梅以小叶紫居多,而后以同安红为首的红色系成为了城市彩化的主角,开遍大街小巷;2012年,更多新优三角梅品种开始推广,大宫粉、加州黄金等各色三角梅陆续进入市场;近些年,一些浅色系三角梅成为“新势力”……

据同安区花卉盆景协会会长陈笃超介绍,当前我市三角梅市政彩化和家养景观的比例约为7:3,家养景观占比近年还在上升。本地三角梅种植户孙旭东说,今年以来,寻购三角梅的买家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约三成,年轻化、个性化成了三角梅市场多样化拓展的重要推动力。

“‘马斯佩拉克’是现在最火的三角梅品种之一,其颜色宛如落日余晖。如果有植株的叶片出现‘金心’‘镶金边’异变,价格能翻番。”孙旭东说,当前马斯佩拉克三角梅单株小苗市场价格在约180元,这个价格在三角梅品种中算偏高的。

“物以稀为贵,每个罕见品种初现时市场价格一般都处于高位。加之一些平台博主‘种草’、投机客‘炒花’,这些三角梅单株价格甚至能达到万元。”孙旭东说,目前国内三角梅繁衍技术已十分成熟,通过扦插、嫁接手段,单株三角梅一年可繁衍几十株,一年半载后,大量推向市场,高价三角梅价格很可能腰斩。因此,对于一些高价、罕见色三角梅,大家还需理性消费。

除颜色外,人们对三角梅造型也有新的追求。陈笃超说:“随着大众审美不断变化,精巧的小体三角梅越来越受欢迎。加之小体三角梅养护成本低、操作难度小,不少玩家愿意将它作为造景作品的主角。”绿地间,三角梅拔地而起,形如巨树立于天地;山石上,三角梅沿壁攀缘,随风摇曳……此般奇景,经过盆景三角梅玩家的雕琢,均可呈现于股掌之间。

育花

研发新品种

填补行业空白

2018年,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三角梅品种“中闽1号”的横空出世,成为我国三角梅研发工作迈向自主选育阶段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步,用了整整八年。

为何三角梅研发如此之难?周群回忆道,完成一次杂交,得在成百上千朵花上进行人工授粉。“先拿锋利的刀片小心切掉三片花苞片中的两朵花,单留一朵;细细割开花被管,在不抖落花粉的情况下去掉雄蕊,再将其他植株的花粉沾到这朵花的雌蕊上,而后套上袋子。”周群说,人工杂交很考验耐心,而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则要经过至少3年的杂交培育,养出3代以上、性状稳定的三角梅,才标志着培育成功。

尽管科研之路任重道远,但我市对三角梅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歇,近年来屡有突破:2020年,“中闽2号”等10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评审;同年,市园林植物园三角梅研究推广中心培育出了清香型三角梅,并顺利通过了国际新品种登录,填补“叶子花属无香味”这一行业空白。

据统计,全球登记在册的三角梅品种有400余种,厦门经过近60年来的引种栽培,现保存三角梅品种300余个,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6个种群的各类三角梅种质资源600余份,丰富的样本以及完整的科研系统,为厦门三角梅研究工作全国领先筑牢了跑道。

但要长期“领跑”,却非易事。三角梅是我国30余市的市花,也是海南省的省花,在“比学赶超”的研究环境下,我市三角梅研究要保持在“第一梯队”还需拿出更多成绩。当前,我国三角梅应用过于单一,以景观植物为主,如何拓展三角梅的应用场景,这是未来三角梅研究的重点方向。

其实,三角梅不但花可以用于花茶、提前食用色素,其叶子也是一味优质良药,比如在墨西哥,三角梅的叶子常常会拿来捣烂敷患处,有散淤消肿效果。“在各类应用拓展方面,我们不是行家,要使三角梅得到进一步推广,还要更多单位加入进来,通过产学研结合才能将三角梅更多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最大效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周群说。

【幕后】

细心“号脉”控花

保证齐入盛花期

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期间,环岛路海悦山庄段、湖滨中路筼筜书院段等100多个重要路段以及厦门人民会堂、会展中心等重要位置,不同花色、形态各异的4.8万盆三角梅,整齐划一进入盛花期,惊艳了市民和莅厦嘉宾。如此盛况并非大自然的馈赠,而是源于控花技术的“神来之笔”。

所谓控花,即在苗木栽培过程中,运用叶面施肥、控水、催花、花后复壮等人工手段,调控苗木花期,实现在预设节点或时段集中绽放。

当前,国庆假期已过,新一轮控花也提上了日程。捏紧嫩枝,连同新叶、花苞一齐摘下,技术员的手法看似“狠辣”,实则是在“复壮”——这是控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抽条、开花、发新叶,都需要植株不断供给能量。把一些新叶嫩枝摘了,实际上是在弃卒保车,助其恢复元气,为下一轮开花积存能量。”技术员郭杭琪从事控花工作已有6年,几乎每天都要和三角梅打交道。

“和其他彩化植物相比,三角梅比较敏感,光照、土壤、水分、肥料、修剪、病虫害防治,甚至是同一地点种植盆器不同,都会对开花带来影响。”察看生长和花芽分化情况,结合气象资料,控花操作前,郭杭琪还需要为管养范围内的三角梅逐一“号脉”,订制不同的控花措施,“对症下药”。

“我们业内常戏称三角梅‘好养活’,但要让花开得密、时间开得准、颜色开得艳,要格外细心。”郭杭琪说,当好“护花使者”,并不容易。例如,盛花期前50天,通常是郭杭琪最忙碌的时段——关键控水期,他每天要对管养范围内27座天桥、15座高架桥、跨线桥立体浇灌系统进行试压、巡检,将47公里的浇灌系统注水量误差控制在±5%。控水作业时,技术员要将滴管插入盆器土壤内,手法尽量轻柔,以防破坏根系;浇灌时一手捏开关、一手掐表,限时控水精确到秒。

【记者手记】

花从海上来 临风艳一城

玫瑰红、柠檬黄、樱花粉……三角梅几乎把世间艳丽的颜色都写进了自己的色谱。它热情、奔放,同时也胸怀开阔、包容并蓄,是不少厦门人性格特色的生动写照。

花从海上来,临风艳一城。三角梅从南美大陆漂洋过海而来,在中国大受欢迎,它是我国30多个城市的市花,还是海南省的省花。而厦门,则让三角梅盛开得愈发娇艳——这里不但有适宜它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更有爱花懂花的厦门人,通过研发新品种和精准控花技术,释放出三角梅更多样的美。

如今的厦门,拥有300多个三角梅品种,还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但是,目前三角梅仍主要作为景观植物存在,应用过于单一,如何拓展它的应用场景,这是未来三角梅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更深一步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共享的推动下,期待更多“莳花人”能利用厦门的种质资源优势,产学研结合“点梅成金”,将三角梅更多的研究成果产业化。 (厦门日报记者 谢嘉迪 本版图/记者 林铭鸿)

种质资源都包括什么

广东红掌基地总部位于广州荔湾区芳村。

在第7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暨第20届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上,广州花卉研究中心推荐的红掌“小娇”获得2020年度全国盆栽花卉“金花奖”。

“小娇”是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历时8年主持育成的小型红掌盆花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9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基本信息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创建于1985年,总部位于广州荔湾区芳村,拥有优质花卉创新培育与示范推广基地两个,占地460亩,示范温室20万平方米和生物组培工程中心7000平方米。

拥有“国家天南星科种质资源库”“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各国的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法是什么?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系指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表现自身的遗传现象,它是生命延结和种族繁延的保证。农谚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是对遗传现象生动的描述。豆和瓜的繁衍就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在生物细胞里,有许多称之为染色体的双螺旋长链,它是由一种生物大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简写作DAN)组成。DAN分子是由4种核苷酸错综复杂的排列组合构成的长链,生物的遗传信息即寓于脱氧核糖核酸之上,DAN很长,核苷酸很小。因此,一个DAN分子包含的遗传密码数量十分惊人。如果把一个核苷酸当作一个字符的话,那么一个普通植物细胞里贮存的遗传信息,大概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全部藏书的字数。生物界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其奥妙即在于此。

地球上约有100万种动物、30万种植物和很多微生物,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基因资源,只要发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为培育农畜新品种开辟广阔天地。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将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有用的基因收集起来,贮存在一个“仓库”中,这个仓库就称之为“基因库”,通俗的名称叫“种质库”。用以保存种质资源,库内有先进的保温隔湿的结构和空调仪器,常年保持着低温干燥环境,减缓种子新陈代谢,延长种子寿命,使种子在几年乃至近百年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和发芽能力。实际上,单个的基因——DAN片段很不便于分离和贮存。基因库中收藏的品种乃是完好的基组合——农作物种子或者组织细胞。因为农作物品种的基因组成已经查明,并已绘制成基因图贮存在电脑里,待需要应用某种特殊基因时,只要提取相应的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分离就可以了。有了这个基因库,科学家索取任何育种材料都会得心应手,可以直接应用于杂交育种工作,培育所需的有用的新品种或新物种。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类种质库500多座,收藏种质资源180多万份。其中,禾谷类120万份,豆类35万份,根茎类8万份,饲料类20万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种质库是世界上最大的种质库,收藏种质二十多万份。设置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种质库,收藏种质七万多份。种质库为研究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为什么说我国是花卉王国?

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是整个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收集与科学的保存,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国家行政部门或主管科研单位组织相对应的地方部门或种质资源研究单位,采用行政的(政府部门有组织的)手段对各地的蔬菜主产区、育种中心地区,进行广泛的收集;二是通过科研协作的形式,根据征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经常性的征集;三是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人员对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区、沙漠和沿海等边远地区,进行野生、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交流,进行国外引种工作。在上述种质资源的征集过程中,对征集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对征集来的种质资源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将征集到的种子(苗)上交主管单位(方智远、李锡香,2004)。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蔬菜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苏联植物分类家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组织考察队到60多个国家,进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栽培植物15万份。由他创建的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农作物种质材料35万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块根类)种质材料6万份以上。美国从建国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国原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贫乏,19世纪中叶开始组织出国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现已拥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种质材料43万份以上,其中包括马铃薯、菜豆、豌豆等多种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资源有限,许多蔬菜从古代起陆续由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传入,近代则进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区的种质材料。除上述国家外,1974年成立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在促进世界各国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间建立并推动世界栽培植物种质搜集网搜集了各种栽培植物种质材料10万份以上(刘红,1990)。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国代表性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份数(含重复),包括长期保存和未获长期保存的种质。

表1-5列出了美国种质信息网络(GRIN)中常见的蔬菜种质份数(方智远、李锡香,2004)。

表1-6列出俄罗斯的情况。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种资源质搜集份数

表1-5 美国GRIN数据库中主要蔬菜种质份数

表1-6 俄罗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

总的来说,俄罗斯收集和保存的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约有42000余份,包括15个属,160种。蔬菜和瓜类作物种质资源49000余份,包括282种。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开展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地方品种的调查搜集工作。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88种蔬菜1.73万份种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几乎全部丢失。1979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1980年开始再次进行补充调查征集,至1985年底,全国已征集蔬菜地方品种125种,16187份。并从1982年开始,由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写《全国蔬菜地方品种资源目录》。在全国蔬菜品种资源调查、征集基础上,吉林、天津、安徽、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市)先后编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甘肃、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编写出本省蔬菜品种志。1986年开始,国家把种质资源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科研单位进一步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并对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神农架地区和海南省等地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首次发现了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蔬菜植物新变种、新类型和野生近缘种。如1979—1980年对云南省13个地(州、市)的31个市、县进行了考察,共收集种质材料400余份,制蜡叶标本100余份。鉴定出国内外尚无报道的苦茄、西双版纳黄瓜、涮辣、大树辣、辣椒瓜和红茄等。考察查明了云南省辣椒、黄瓜和瓜类的种类、类型、品种及其分布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态环境。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加了由该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主持组织的西藏作物品种考察队蔬菜考察组。共考察访问了39个县、市,搜集蔬菜种质材料655份,蔬菜种子285份(含根茎类),分属栽培蔬菜20个科60多个种,野生蔬菜种质资源23个科32个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区蔬菜种质资源的家底。其后,又于1986—1990年进行了神农架地区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东地区22个县(市、林区),收集蔬菜种质资源3497份,分属38个科159个种、亚种或变种。并对葱、蒜、菜豆、胡萝卜、辣椒、菠菜等蔬菜进行了重点考察,尤其对多种野生蔬菜进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刘富中等,1991)。此后,在“九五”期间,四川、重庆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单位,还进行了三峡库区的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种质资源959份,鉴定编目710份,初步筛选出25份优异种质资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继续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种、国外种质和野生蔬菜种质,共计达2005份。“十五”期间,依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等,繁殖入库有性繁殖蔬菜种质538份,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计70种776份。

国外引种也是搜集种质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多种途径由国外引进了大批蔬菜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总计已引入20000余份。在引入的种质资源中,如芦笋、青花菜、结球莴苣、黄秋葵、菜蓟、辣根等,作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地丰富了国内栽培的蔬菜种类。又如番茄品种强力米寿、特罗皮克,西芹品种冬芹、夏芹,菜豆品种供给者、优胜者等从国外引入试种后表现优良,已直接用于生产;在直接引入的种质资源中,有的则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如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材料玛纳佩尔Tm-2,已用作亲本并育成了中蔬4号、西粉3号、苏抗9号等多个番茄优良新品种或一代杂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尚庆茂等,1999)。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收集的蔬菜种质资源共35580份,涉及214个种(包括变种,除去库圃重复收集的种类)。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计31417份,涉及21个科70属132个种(变种)。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萝卜、大白菜、白菜、叶用芥菜、黄瓜、南瓜居多。无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计1538份,分属11个科12个属28个种和3个变种。其他以营养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葱蒜类、薯芋类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76份,分属70个种(李锡香,2006)。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续)-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续)-1

如上所述,经过广大蔬菜种质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国各地现存的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进行了整理、繁殖入库和入圃。

关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目前,国际上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农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700多个,总面积560万km以上,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为亚洲第一;美国的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中国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39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0.4%,保护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李锡香,2004)。二是异地保存,是指将种子或植物体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园、种质圃、种质库及试管苗库,还有超低温保存的营养体、花粉、细胞等等形式。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低温种子库保存。国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18℃的国家低温长期种子保存库和青海省的复份库,进行种子的长期保存,蔬菜种子也入库保存;在国家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0℃左右的中期库,进行蔬菜种子的中期保存,并供国内外交流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有条件的蔬菜(园艺)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库。二是种质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种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营养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国“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湖北省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百余县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700余份(含重复),它们分属于14个科30个种或变种(孔庆东,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了保存葱蒜类蔬菜、薯蓣类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种质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已保存了70余种蔬菜700余份种质。三是离体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个25m的组培操作间及培养室,2个约30m的离体保存库,库温分别为1~3℃和16~18℃。对收集的大蒜、生姜、百合等种质进行了复份保存。还探讨了大蒜和百合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并获得了成功。大蒜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100%,再生植株遗传性稳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种质茎尖的冻存后成活率有一定差异。大蒜分化芽冻存后最高成活率为50%。百合组培苗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52.6%。相关技术已经用于有关种质的保存实践(张玉芹等,2004;王艳军等,2005;李锡香等,2006)。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栽培观赏植物的发祥地,被西方学者誉为“花卉王国”。一些著名的花卉如牡丹、梅花、菊花、月季、茶花、杜鹃等具有成百上千个品种,令国外的园艺家羡慕不已。繁多的花卉品种是历代花艺师们引种野生花卉并加以驯化、栽培、选育的劳动结晶。 我国花卉品种的形成一般遵循先作为药物应用而后将其培育成观赏植物的规律,花卉与中医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绝大多数花卉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然而,由于历代药农的采挖(有的还作为薪柴或食用),使得我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大量流失。时至今日,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对中药的需求量猛增,乱采滥挖造成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几近枯竭。以牡丹为例,在我国西北、西南及中原地区共分布着8个野生种及5个亚种,其分布区较之古代已大为缩小,有的野生种群仅剩下几十株,已濒临灭绝,实在令人惋惜。其它花卉野生种的遭遇也大都如此。 要知道,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是培育花卉新品种的重要原始材料,有的退化品种与野生种进行杂交也可使其获得“新鲜血液”而大大提高其生命力和抗逆性。野生花卉如同其它生物一样,一旦灭绝就不可能再生。因此我们决不能坐视大量野生花卉被掠夺或采挖而无动于衷,而要大声疾呼:救救我国的野生花卉种质资源!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亡羊”必须“补牢”,其时尚未“为晚”。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保护濒危野生花卉的法规外,全国许多植物园和园林花卉研究单位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此项任务。方法上可以采取:引导药农利用少量野生种,进一步扩大人工栽培;建立野生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圃;创建野生花卉基因库等。据悉,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西安植物园、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只有这样,我国丰富的花卉品种才能得到保护,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以上就是关于入厦百年三角梅新花怒放 还原繁盛花事背后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