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汽车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2022-07-15 16:12:03 网络1070
核心提示:1、观致推出的freecalm技术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观致推出了搭载无凸轮轴的(Qamfree)发动机的观致三概念车,随后这款车进行了路试。看到这款车的时候我还是挺激动的,当然用电磁阀来取代凸轮轴控制气门也不是什么黑科技,但是将其量产商用化

2016年,汽车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1、观致推出的freecalm技术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观致推出了搭载无凸轮轴的(Qamfree)发动机的观致三概念车,随后这款车进行了路试。

看到这款车的时候我还是挺激动的,当然用电磁阀来取代凸轮轴控制气门也不是什么黑科技,但是将其量产商用化并达到机械机构一般的可靠性耐久性还是很不容易的。

在内燃机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各种电控机构取代纯机械结构,发动机各个结构一直在走着“可控”的道路;从化油器到电控喷油器;从可变气门正时到如今的“连续可控”的Qamfree,甚至接下来要说的压缩比可控。

Qamfree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得气门正时可以连续可控,就算以前的VVT也只能对气门正时做有限的调整;如果一旦实现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那么就可以对发动机的核心-燃烧进行最大限度的组织和控制,从而达到油耗和动力的友好。

然而but,问题是可控的气门正时是否真的有需要,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还不得而知,而且还需要面对一些列可靠性的问题,观致的Qamfree究竟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2、日产推出的可变压缩比技术

上面我提到,发动机的进化一直在走“可控”的道路,但是能将压缩比可控的还是很逆天的,如果说排放是柴油机的死穴,那么油耗就是汽油机的命门。

油耗直接跟热效率相关,而热效率跟压缩比正相关,压缩比对于热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

所以对于压缩比的可控才是今年发动机届的黑科技。

可变压缩比并不是什么大新闻,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早就有公司如萨博研究过,只不过一直没起色。然而日产做到了:英菲尼迪发布了一款全新的VC-T 2.0T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将搭载在英菲尼迪新一代QX50上。

根据工况的不同,这款新机型的压缩比可在8:1-14:1的区间进行自由调节,在低负荷不容易发生爆震,且热效率一般较低,可以选择较高的压缩比以追求经济性;在大负荷容易发生爆震时,为了保证动力性会选择较低压缩比。

3、丰田推出热效率超过44%的柴油发动机

对于汽油机来说,一直以为都在追求热效率的提升,毕竟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汽油机热效率也只是在30%-40%之间,而热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都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

丰田在追求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上无所不用其极,世界第一汽车公司不是吹的。

在汽油机方面:

首先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41%的热效率,而是最高热效率达到41%。

再看看这台发动机用到的技术:进排气VVT以实现阿特金森循环,高压缩比来提高热效率;能快速响应和冷却的EGR阀;热管理附件电气化以减少发动机附件损失;一些零部件的优化比如低摩擦链条,树脂涂层的轴承、轻量化活塞、激光电镀气门座;一些结构上的改进比如缸头集成EGR中冷、进排气门角度增大,冲程缸径比优化等等。

丰田为了实现了高热效率,不放过一点点的优化,也许只有这样企业才让我们看到内燃机的未来。

在柴油机方面

丰田将这台2.8L排量的1GD-FTV称为下一代柴油机技术,先来看看这台发动机如何:

进气系统优化,以减少泵气损失,进气效率能提升10%。

燃油喷射角度的优化,对燃油喷射时间角度形状的优化,使之尽可能的充分燃烧。

在活塞的头顶部采用了隔热性和散热性都很好的二氧化硅强化多孔质阳极氧化膜涂层,减少热损失,提高热功转化效率。

TSWIN(Thermo Swing Wall Insulation Technology 技术

下一代“绝热”发动机,减少热量损失。

这款柴油发动机将搭载在“陆地巡洋舰普拉多”及中东战神皮卡“Hilux”上,拥有全球最高热效率44%。

作为业内人士,对丰田的研发能力我向来都是服气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车不至于过早被电动车取而代之。

2016 年,汽车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在纯电动、混动等领域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市场及产业链基础。面向未来,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从能源的生产、运输、利用全链条绿色环保,则是汽车产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说说现如今新能源汽车占据市场未来的趋势,这是什么原因所致?

1.节能环保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定制了禁燃相关的时间线?这是因为石油资源会枯竭。如果汽车继续使用汽油,未来可能没有石油可用,否则油价将飙升。从国内来看,国内70%的石油都是进口的。如果能转变成电能,在能源成本上可以节省很多钱。此外,燃油车排放的废气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从长远来看,将对全球环境和全球变暖产生负面影响。

2.品牌发展

除了节能环保,中国单独在汽车行业发展新能源是一种迫切而必要的行为或趋势。纵观汽车发展史,中国的汽车R&D和生产已经处于落后地位。正因为如此,国产车即使再努力,最终也会不如合资车,而豪华品牌长期被国外汽车品牌占据,国产车企只要加价就会被吐槽。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汽车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内的汽车环境。

3.新能源汽车是“减碳”的重要一环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的趋势。国外很多传统车企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奥迪也宣布将在10到15年内彻底转型为新能源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带动了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过去,汽车企业在R&D投入巨额成本升级发动机技术,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更注重电池组和软件系统的研发。当整个世界都朝着“物联网”发展的时候,任何一家车企都知道,只有网络系统和软件服务更加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才会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全年汽车销量完成2795万辆,同比增长13.8%,远超年初预测的6%的整体增速,跑赢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与之对比的是美国车市2016全年销量为17,53万辆,比2015年同比增长0.3%。日本2016年新车销量跌破500万辆,为497万辆,同比下降1.5%。

中国市场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325万辆,同比增长18.4%。其中轿车全年销量1208.3万辆,同比增长5.4%;MPV全年销量237.9万辆,同比增长16.1%;SUV全年销量878.9万辆,同比增长43.6%。

汽车销量排行榜中,五菱宏光神车地位不可撼动,继续蝉联冠军,全年销售65万多辆。(关于神车的传说可移步这里五菱宏光s什么梗?怎么变成秋名山神车的? - 者也的回答 - 知乎)

亚军是哈弗H6,增长势头强劲,同比增长55%,全年销量达到58万余辆,有与神车一较高下的势头。

可喜的是销量前十中自主品牌车占据一半席位。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5G时代的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多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环节,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也呈快速增趋势。从投融资看,股权投融资数量减少,IPO数量增多,产业正在向成熟阶段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四维图新(002405)、海格通信(002465)、凯龙高科(300912)、华域汽车(600741)、科大讯飞(002230)、上汽集团(600104)等。

本文核心数据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现状

——总体情况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开始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车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根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54.3%。

——上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游行业包含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制造业。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中,上游环节最重要的是感知系统。当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在车载摄像头市场方面,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2%。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方面,24GHz目前大量应用于汽车的盲点监测、变道辅助,2015-2019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约为57亿元,同比增长35.7%,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航规模增长到75亿元。

在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方面,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和运行的关键部件。该技术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称,它使用激光计算物体的距离,这些激光的光脉冲会生成这些物体的3D信息。

2016-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9亿元扩大到4.5亿元,2019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2016年的2倍。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6.7亿元。

——中游情况

从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系统市场现状来看,ADAS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感知道路环境以及做出相应决策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突破,ADAS系统应用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开始推广。

而规模经济优势助力厂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ADAS系统市场的增长。2016-2019年中国ADAS系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ADAS市场规模约为542亿元,同比45.7%,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00亿元。

在智能联网汽车整车方面,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1.1%,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

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5.3%,相较2016年增长15倍。《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51.6%。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1306万辆。

——下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在出行场景、物流场景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部件以外资占主导

目前全球ADAS系统集成商主要由海外零部件巨头垄断,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等,全球前五名的系统集成商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根据赛迪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德国博世、德国大陆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比为16.6%、10.8%和9.8%而前十名企业中中国国内企业数量稀少。

政策加码,市场前景广阔

2015-2021年随着5G的不断普及,国内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协同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以上就是关于2016年,汽车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