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教育孩子

   2022-08-25 20:52:13 网络680
核心提示: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中国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太纵容不行、太严厉也不行!下面就是我跟大家分享国外如何教育孩子的吧,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

国外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中国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太纵容不行、太严厉也不行!下面就是我跟大家分享国外如何教育孩子的吧,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国外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与大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岁才开始接触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岁以后,就要跨入学校的大门,接受老师们的教育。

孩子们进入了学校以后,老师就要与孩子们长期相处,孩子和老师逐渐的相互了解,在彼此了解的同时,师生的感情也在渐渐的加深。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们认真听讲,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们听不进去,精神溜号感到厌倦。

在犹太人的学校里,每天上课时间为六小时,一般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其它时间用于孩子们自由活动,有的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做游戏,有的孩子去学校游泳池洗澡,有的孩子去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去学校理发店理发,有的孩子去画画。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很特别,他们主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学生们一点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像星星,有的学生回答像花生米,有的学生回答像米粒,有的学生回答象沙粒。老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回答的都对,你们很有想象力。”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老师们只能说那是一点,学生说是别的老师肯定会说答案不对。

在以色列国土中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让孩子们乘坐帆船在一年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海岛。孩子们除了经受大风大浪外,还要忍饥挨饿。到了岛上自己采集野果充饥,自己搭帐篷睡觉。

在俄罗斯有一所学校,每年冬天老师都让孩子们,赤身裸体在冰雪中滚爬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孩子们被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老师也不会让他们停下。在俄罗斯的学校里,开设体育课中,有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开冰,让学生们在刺骨的水里游泳。俄罗斯孩子的家长们无论天气怎样寒冷都让孩子用冷水洗脸,孩子出门的时候大人也不让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特殊的归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规定内容如下: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不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一些小的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父母上班没时间要每周给家里打扫除一次家庭卫生。

美国: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

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

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在中国,这些知识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于是麦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全都湿了,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麦克没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开始,查理还在笑,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终于,他忍不住地哭了起来。直到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边,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麦克的想法很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澳大利亚:教给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难免会沾满沙子。猫头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11岁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阳下一天干上6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心疼而阻拦。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猫头有权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鱼生那阵子上课时老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5点到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次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羡慕不已。老师建议鱼生把这个活转让给另一个男孩:“你可以只给他12块,不用干活就可以挣两块钱。”谁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我可以挣14块钱干吗只挣两块钱?”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绝不会允许这类事情发生的:让孩子到浅滩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悉尼的家长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知识。

悉尼的孩子们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报怨、呻吟,报怨是没出息的表现。冬天里女生们都清一色穿裙装校服,小男生则穿短裤西装。即使是星期天,家长也不给孩子们穿厚衣服,他们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悉尼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敢做敢当,有能力,有创造力,同时还要有从小锻炼出来的、不怕寒冷饥饿劳累的健壮的身体。

以色列:让孩子不断提问

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利娅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国工作,她也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利娅就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十几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几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美国人管教孩子的实例

美国人管教孩子,"放任自流"一词会立即蹦到你的脑子里。

我们刚认识阿莱希欧博士一家时他们才有第一个孩子,名字叫泽克。后来跟阿莱希欧博士一家熟了,我们大家都用阿莱希欧博士的呢称"海琳"称呼她。那天我们在学校的冰球馆看打冰球,正好同他们一家坐在一起。当时泽克才一岁多,金发碧眼,像个小金丝猴。冰球馆里的温度很低,一进到馆内,妻子就忙不迭地让矿矿穿上早准备好的长袖外衣。儿子很不情愿,扭来扭去地反抗着。妻子连哄带压地硬是让矿矿穿上了外衣。

儿子指着海琳怀里抱着的泽克说:"看,他那么小,为什么他不用穿外衣。"

泽克穿着件小短袖,衣服太短了,半个小白肚皮露在外面。泽克的小脸青青白白的,两条清鼻涕挂在鼻子下。

妻子指了指泽克,对海琳说:"你不觉得他可能冷吗?"

中国人对旁人的孩子往往是关照有余的,并不大想到这关心是否适合,海琳低头亲了亲儿子的脸,问道:"你冷吗?"

"NO!"泽克使劲摇摇头。

海琳对我们笑了一笑,算是回报妻子的关心。一场球赛一个多小时,泽克就这么光着小肚皮挺过来。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养孩子的?孩子说不穿就不给穿。哪能纵容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来,我们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来越深,两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度周末。妻子对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见怪不怪了。

泽克快3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杰西卡。杰西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看见猫啦狗啦什么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扯耳朵,又搂又抱,不把那些小动物玩得嗷嗷叫决不放手。开始时,妻子怕小动物忍受不了会伤了杰西卡,每每看到"险情"就将孩子抱开。杰西卡当然不青,总是大哭之后又如愿以偿。久而久之,妻子也学会对孩子放任自流。

在杰西卡之后,海琳又有了一个男孩科迪和一个女孩爱瑞卡。对这两个小的,海琳更是放任自流。有一年的感恩节,我们一家,还有丽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大大小小十多号人又吃又喝,很是热闹。不知是因为什么事,两岁的爱瑞卡大哭起来。她先是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哭,接着连踢带踹地从沙发滚到了地上,在地毯上打滚哭闹。

海琳安详地微笑着,不停地哄着爱瑞卡:"宝贝,你想要什么?"

海琳每问一句,爱瑞卡的哭声就升高一级。海琳无可奈何地对丈夫说:"你来试试。"

古瑞克坐在地毯上,想把女儿抱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哄着她。爱瑞卡拼命扭动着身子,站了起来,接着又跺脚大哭。这回古瑞克也无计可施了。在座的每个人几乎都试了一回,但谁也没有本事让爱瑞卡停下来。

海琳笑着说:"爱瑞卡就是这样的。她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哭到兴头上,她还会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下来。"

话声刚落音,爱瑞卡就开始拼命地扯自己的衣服,然后光着小屁股又在地毯上滚起来。海琳不在意地对我们说:"没关系,等她哭累了她就会停止的。"看着我们惊异的眼光,她又补充道:"每次都是这样的。"

就这样,爱瑞卡整整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自己躺在地毯上睡着了。

任孩子大哭大闹,在客人面前尽情耍性子而不加制止,中国的家长绝难做到。如果是我们的儿女,我们一定好好治治他们,非把他们的丑脾气改过来不可。

海琳和她先生心地非常善良,但脾气也很急。然而,他们对儿女们的任性的容忍,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们的解释很简单,孩子哭闹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饿了、心情不好等都可能是哭闹的原因。哭闹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哭够了,闹够了,到头来也会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办?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应给孩子留下自省的余地。

在他们家的厨房的墙上,挂着一个用木头做成的小屋子。旁边围挂着6只也是用木头做的可爱的小狗,每只小狗身上都写著名字:爸爸、妈妈、泽克、杰西卡、科迪、爱瑞卡。海琳告诉我,谁犯了错误,谁的小狗就会住进小狗房受惩罚。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谁也没有例外。如果自己觉得自己认识到错误了,可以把代表自己的那只小狗从小房子中挪出来。

我们搬到西金库市后,因为离牛津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各忙各的,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次见面,我们都发现泽克和杰西卡变了不少,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我在写这一章时,正好碰上泽克的10岁生日,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晚会。

吃完生日蛋糕后,孩子们玩他们的、"疯"他们的去了。

我们4个大人在聊天。突然楼上传来科达一会儿干嚎。一会儿痛哭的声音。

我们望望阿莱希欧博士夫妇,他俩习以为常地说:"一定是科边玩电子游戏机,玩不过电脑,输了,就发脾气,哭。"

科迪就这样时哭时停的,大人小孩没一个理他。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上楼去劝他,谁知,越劝他越哭得厉害。

于是,我就叫儿子去帮他。

儿子说:"这里就数科边玩那个游戏最棒,他赢不了,谁都赢不了,我去更糟糕!"

"也得想个办法呀!"

"爸爸,不要管他那么多!泽克小时候在我们家玩电子游戏机,玩不过,不也是大哭大闹吗?长大就好了……"

泽克在我儿子身边做了个鬼脸。

我突然"悟"到什么似的,赶快下楼与阿莱希欧博士夫妇交流教养孩子之道。

再谈日本人怎么教育孩子

在日本的幼儿园,孩子只要过了一周岁,老师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了,都是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她女儿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很诧异地问她:难道在你们中国,一岁多的孩子还要大人喂吗?

我的朋友也诧异:当然了!这么小的孩子呢!

然后,日本老师说了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一岁之后连自己吃饭都不会,那么长大后还能干什么?

这就是日本人的教育观念。和以色列人一样,他们都认为,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

但是即使是如此不近人情的观念,我朋友的女儿也仍然特别愿意去幼儿园,因为那里好玩。整个夏天,他们几乎都是在游泳池里面度过的,非常开心。她说,经常地,孩子会特别早就醒来,然后要求她送自己去幼儿园。她每次都得告诉孩子:现在还太早呢,人家没开门呢!

相比之下,我见过太多在幼儿园门前和家长哭闹着不愿意进去的中国孩子。不能说我们的幼儿园老师不尽心,她们真的特别辛苦,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怕稍有差池而招致家长的指责。只能说,我们的家长,实在是太过溺爱。

本周二的下午,我去参加了我女儿入学后的第二次家长会。大喇叭广播结束后,班主任老师(教语文)和数学老师都在反复强调一点,那就是:让家长一定要尽力去督促和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各项作业。

我其实很反感这种事情。孩子已经6周岁了,为什么她自己的事情,要让我来督促和帮助呢?为什么每天,要我去检查作业并且签字?我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去完成她应该完成的事情,而完全不必再来依赖我了呀!

可是,我却不能不每天去检查她的作业并签字,因为我不能去冒这个风险,冒这个被老师和其它孩子认为我女儿是另类、是不被父母所关心的这种风险,她幼小的心灵,不可能接受这种被孤立。

很久以前就听说,现在国内的小学,都是在折腾家长,基本上,家长等于跟着孩子再重新上一遍学。

那个时候,我不齿也不屑于参与这样的讨论。但是若干年后,我发现,我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我确实正在开始我第二轮的小学学习生活。

其实我真的无所谓我的女儿是否能够现在就把各种数字和拼音写得尽善尽美,我也不在乎她是否在班级中拔尖或者能够经常受到表扬。我只在乎她是否能够真正学会照顾自己、和睦但却并不低三下四地与人相处,而且,我真正在乎的,是她真的喜爱学习。无论她能否在第一时间学习得很好,只要她喜爱学习,她就是一个让我满意的好孩子。

扯远了。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多到不需要我们的国民具备高素质,而只需要他们具备温顺和刻板的性格。

孩子们的创造力、自信心,都在这样一种整齐划一的环境中被越磨越平,直至消失殆尽。

外国人如何教育犯错的

以下举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教育孩子方法

日本:

1、自己做午饭的幼儿园娃娃

日本人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已经在接受制作料理的课程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越小的孩子越没有见过饭煲,反而是大孩子才会自行带饭煲到学校的原因。

2、礼仪也要严格化

好多日本的孩子,不管是贫民还是富豪,统统与被妈妈打过的经历,而且大多是因为礼仪的问题。日本礼仪很公式化,为了教育孩子们都能成为“合格的日本人”,他们教育孩子自然不用其极。

澳大利亚:

1、寒冷中,依旧少穿一件衣服的宝宝们。澳大利亚的冬天异常寒冷。但就是这样的天气下,也没见到过有人把自己家的孩子包裹成“粽子”。他们一般会在孩子的绒衣里穿上短衣、短裤或者短裙。

2、父母的财富和孩子没有干系。

一个澳大利亚的富豪,竟然在儿子口渴的时候,顺手拿起公用纸杯,让孩子去接自来水喝,而就在他们的身边,大大小小的饮料售卖机有序林立。当然,这只是各类,不过在学校里,光是凭借孩子们自带的午餐,也一样是无法分辨出家境的。

外国教育法经验

天赋是建设人才的第一素质。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艾琳居里和夏娃。居里对两个女儿进行家庭教育的想法是挖掘她们的一些才能。

早在她女儿喋喋不休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开始探索她们。经过观察和鉴定,她发现:大女儿艾琳沉着、朴素、敬业、自然,对物理学和化学着迷,这些都是科学家的素质。她的小女儿伊芙充满了梦想和多变的情感。她的才华是文学和艺术。

正是通过这种家庭教育来发掘孩子们的天赋,居里夫人终于在1993年凭借大女儿艾琳·居里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并使小女儿伊芙·居里成为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所以,重视观察孩子天赋,用心挖掘和培养,一定可以让孩子将来大放异彩的。

看看外国人是怎样管教孩子的

相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欧美国家在孩子犯错误之后,对孩子更加尊重。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的话,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他们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一般欧美国家的父母在孩子犯错后会把孩子带回家再对孩子的错误进行点评,更加孩子犯错的程度给予孩子相应的处罚。

另外欧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他们是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如果家长体罚孩子,警察有权把父母带走,严重的话,父母会失去孩子的监护权。总体而言,欧美国家在孩子发错后,会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取问题,而不是粗暴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孩子,当面给孩子难堪,相比我们教育孩子而言,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会更加考虑孩子的心理状态。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我的洋媳婦怎麼教小孩!.......家中還有未成年的小孩都值得看看。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不吃飯就餓著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 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 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 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 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 蘇姍笑著說:「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 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 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 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 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 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告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意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 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 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 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 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 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 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面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 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 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 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 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 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蘇珊走上前,開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 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托比一邊哭,一邊拚命搖頭。 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 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騎上小車,揚長而去。 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過了一小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 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 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托比自己騎了會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 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懇求道。「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鬧成了一團。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 家裡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 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轉悠。蘇珊警告了她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 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 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 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乾,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 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 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壞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 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這是蘇珊的事。」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媽媽,我錯了。」 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我知道。」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 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了。 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 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 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我可以買給他嗎?」 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聖誕節時,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外公說,聖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去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 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国外如何教育孩子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