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有什么旅游景点

   2023-01-09 03:16:04 网络810
核心提示:神的第16幻境海螺位于欣彦的秘密岛上。该战略如下:工具/原材料:vivoY70s,Android10.0,3.63.1.5。1.来信义秘岛图中的红框。2.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个洞穴。3.当你进入洞穴时,你会看到三个火把。点燃火炬后,火元素方尖

三原县有什么旅游景点

神的第16幻境海螺位于欣彦的秘密岛上。该战略如下:

工具/原材料:vivoY70s,Android10.0,3.63.1.5。

1.来信义秘岛图中的红框。

2.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个洞穴。

3.当你进入洞穴时,你会看到三个火把。点燃火炬后,火元素方尖碑将被激活。继续点亮方尖碑,水位会退去。

4.水位退去后,走到对面,中间可以看到一个火把,把它点亮。

5.在元素方尖碑旁边还有一个点燃的火炬。

6.上去,路上有火把,继续点着。

7.走到路的尽头。打开大门后,你会看到大门内有一个火炬。

8.进门点燃火炬。

9.回到原来的位置,沿着刚才上来的地方一路返回,解锁火元素方尖碑,水位完全退去下方就可以得到这个海螺了。

三原有什么比较好的旅游景点

1、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树,四季争妍,假山秀石,曲径通幽。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使其更更具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3、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4、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5、于右任故居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先生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会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浓浓乡情和“布衣大臣”的高尚情怀。

6、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城北,是我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廷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县文物旅游局管理。

7、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纪念馆位于三原县城东“西三”一级公路入口处,1992年由家乡政府、群众干部以及台湾、日该国等各界人士集资兴建,1997年9月正式开馆对外开放。馆内有“于右任生平事迹展”、“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和“全国名流书法展”三个陈列室和碑亭、碑廊。是学习书法、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佳场所。曾接待大批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和专家。

8、古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9、孟店民宅孟店民宅古建筑群,位于三原县城西北10华里的鲁桥镇孟店村。施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住宅。该建筑古朴典雅,高台石阶,曲屋连属,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风格。其中琳琅满目的砖、木、石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工艺精湛绝伦,寓意深刻准确。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于一部隽永的历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精巧的建筑,精湛的雕刻,精美的书法绘画及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游人和影视单位前来观光拍摄。

10、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城东南10华里的安乐乡中王堡,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陕西唯一一座木质古塔。塔共三层,六角攒顶,四重檐,冀角高挑,玲珑俏丽。塔高24米,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塔基之上,塔台与北侧大殿之间有砖筑坡道相连。塔内设有扶梯,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层,登塔远眺,阡陌交错,远山如黛,泾渭如链,景色如画,使人心旷神怡。

陕西三原有个地窑古村,奇特民居地坑院星罗棋布,位置偏僻游人少

首先推荐的是三原城隍庙。它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城隍庙的门票也相当便宜,我记得3年以前是2块吧,现在最多涨到5~10块而已,所以,不用担心。当然,里边只是一个小小的庙而已。另,三原县博物馆也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接着就是李靖故居。靖自公园(唐园),名驰渭北,位于三原县城北5KM的东里村。记忆中的数据不多,只记得高中的时候和女朋友去那里游玩,没有玩好反倒吵了一架!至今仍然记得她穿裙子在一片矮小的竹子中拍照的样子,可惜现在在重庆看的竹子太多了。建议你在路过的时候还是去看一下。

孟店古建。位于三原县北8km的孟店村,清嘉庆年间(公元一七九六——一八二○),当地巨商周梅村(即安吴寡妇吴周氏之曾祖父)购地筑屋,建此私宅。此建筑原为十七院之建筑群,后兵乱,烧毁十六院,仅存此一院。孟店古建营造数年,花费人力物力甚巨。整个建筑,大屋顶,高台阶,砖木石结构;布局合理,疏密得当;结构紧密,宏伟壮观。此建筑为宫宅形式。东西宽十三点八米,进深七十一米,面积为九百七十九点八平方米。门前有楼房三间,正中悬挂巨匾一块,上写“主政第”三个大字。门口台阶为青石铺就,拾级而上,一对石狮对峙雄视。进入大门,迎面一座巨型屏风,两边石柱多为透花雕刻。西有上马石,东西有偏门。南墙上“大禹放牧”等浮雕风韵别致。进入二门,东西廊房门上皆为雕花木格窗门。西边门上,雕有“八蛮进宝”;东边门上,刻有“长安八景”。穿过廊房,便是五间大厅,厅房嵌镶八扇格子门,各雕图案。其中“郭子仪大拜寿”和“岳母刺字”等戏剧图案如舞台再现,使人叫绝。在廊房和大厅之衔接处,刻石满布。东墙上雕有球状刻花一个,中为空心,含一圆球,起风则圆球旋转,撞击刻花,朗朗有声。西边墙上,多为几何图形,刻工极细,使人叹奇。厅柱为生漆涂面,悬有楹联一幅:燕翼贻谋堂上箕裘绵福荫,凤毛济美楷前兰桂发奇英。五间大厅之后,又为东西厢房。古建的后楼建造在青石叠铺的方台阶上。后楼中央,悬挂巨幅匾额,上书“怀古月轩”四个鎏金大宇。站立后楼之上,远眺四方,使人心旷神怡。这座建筑,雕刻艺术,堪称渭北一绝。由于历史漫长及种种原因,古建保存下来的周家文物并不很多。这个地方我没有去过,只在网上查了一点资料。所以不能做评价。

文峰木塔,这个我最熟悉,在三原县城东南十余里的安乐乡中王堡,我舅舅的对门(以前的老门,现在封了,如果有人去了并在老门对面的小卖部买了东西,哪就是我舅舅家,挨宰了不许找我),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属陕西省一座独特的木塔。文峰木塔共四层,六边挑檐,每边长十三米;塔身全部是木质结构,高约二十余米;塔基为砖石砌造,基高四米;塔顶是六角攒尖式样,远望好象一座亭台楼阁,玲拢可爱。塔内置有木梯,梯旁装有扶栏,可供游人登攀。每逢雨后睛初,云开雾散,长天如洗,登塔极目,北望嵯峨山,峰峻峦碧,气势雄伟;南眺八百里秦川,辽阔无垠,景色如画,令人悦目怕心,陶醉忘返。文峰木塔,相传是在三原龙桥竣工以后、用搭架拆剩的木料修建的。同时,还修建了一座占地三十多亩的寺院——木塔寺。记忆中,上小学的时候一写游记性作文,老师就会喊我们去看木塔,而且还记得那个时候在作文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登塔远眺,现在想起来,可能要吐倒一片了……。另外,在记忆中,木塔原来还有学校,现在为了保护文物,把学校搬迁了。木塔中的麻雀、蝎子特别多,而且好像有点其乐融融的样子。门票很便宜,不上塔的话,你可以免费参观,上塔的话,好像收费现在是5块吧,记得以前是2毛钱,而且我是免费的,谁让我舅住对门阿……

老龙桥。刚才已经提过了,连接三原清河南北的居民。传说中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忘记是什么样子了,记得好像是说一个媳妇害死了自己的老公,然后用磨盘沉尸清河,当时的县老爷是一个聪明人,为了破案,用重金收购全县的磨盘,然后配对(因为磨盘都是上下一对一的),最后就抓到了那个又狠心又贪财的媳妇(说明一下,我忘记是不是媳妇干的,反正又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这下可好,收下来的磨盘没有用处,总不能堆到县太老爷府上吧。干脆用来建桥吧(不是有人说,要想富,少生孩子先铺路嘛,搭桥也一样了,足见县太爷的睿智),这样就用这些磨盘打建了一个龙桥!现在如果你从新龙桥(斜拉索桥)的旁边走入老龙桥,你会看到一个个的磨盘。

清河公园,就是刚才说横穿三原东西的河流旁边的一个公园。如果你从老龙桥的南面下河一直向东走的话,你会发现竟然不收费!可是别高兴的太早了,走上一段,你就会发现一个唯一的小桥,这就是收费的地方,费用3元左右。公园很一般,如果没有事情也可以走走,顺着清河,你可以看看污染以及干涸的河流。到公园的最佳季节应该是下雪的冬季,当然,雪对于三原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坟墓。陕西是一个唐墓葬颇多的地方,在三原县徐木塬畔上就有唐高祖李渊陵和唐武宗李炎陵。陵墓倒没有什么希奇的,就是一堆黄土而已,可下面有一条水渠,人们把这渠水叫做润陵水。说起润陵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相传在一千多年时的一个清明节,唐太宗李世民带领家眷前往徐木原父王陵祭祀,发现这一带天气天旱,禾苗枯死,民不聊生,决定兴修水利,拯救百姓。从唐高祖李渊陵前向西开凿,直通泾阳的清浴河,把河水引往下游灌溉良田。唐高祖陵前的村庄,人们叫它唐王村。村里的百姓就将这水叫润陵水。润陵水清澈、香甜。过了好多年,唐武宗李炎死后也埋葬在先辈高祖李渊陵西不远的同一条塬畔上。唐武宗李炎陵前的村庄,人们就叫它小王村。唐王村和小王村附近的百姓浇灌和饮用都是这润陵水。上游任何人都不敢拦截。直到清朝时,泾阳有一霸,名叫郭九,曾在皇宫教过皇学,据说皇帝召见,他都立而不跪,他将润陵水拦截霸占了。此后,下游的唐王村和小王村一带家田的庄稼便干枯了。管理润陵水的秀才杨扶正,曾多次找郭讨水,郭九根本置之不理。后来,慈禧太后前来泾阳安吴堡看到其干女时,杨扶正便拦轿告状。慈禧太后即令郭九放水,郭九呕气而死。从此,唐王村和小王村等地区在润陵水的灌溉下,岁岁增产,年年丰收。好像都是悲惨的传说。

于佑任纪念馆。如果对字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三原东面的于佑任纪念馆去看看,新建的纪念馆也非常漂亮,门票抱歉我不知道。

好了,我所知道就是这些。

如果有朋友对黄土高坡的“原”比较感兴趣的话,顺着三原向西、南、北放开缰绳,出不了10KM,你就能看到“原”,也就能看到你所向往的窑洞。另外,去原上的最佳季节在三月,那个时候是油菜花最多的时候,满原的油菜花,会让你非常俗气的喊几句:太漂亮了。

与玩同等的就是吃。三原的小吃可谓囊括了陕西大致的特色。清单大致有biang biang面, 臊子面,,刀削面,歧山擀面皮(不是凉皮),荞麦合烙,洋芋擦擦,酸菜鸡丝米线,油泼扯面,三丝煎饼,肉夹馍,葱油饼,蒸碗豆花,贡丸汤,羊肉串,罐罐粉丝,涝糟,羊肉泡馍,水盆羊肉。如果让我从早上开始吃的话,早上我吃特色的水盆羊肉,中午吃特色的荞麦合烙和歧山擀面皮及肉夹馍,下午吃羊肉泡馍,当然,这些需要你特别能吃。

另外,在这个清单中没有列出来的是晚上的夜市,夜市中有烤羊肉串,很便宜。另外,还有让我至今难忘记的zi'ran夹馍。如果肚子好的话,可以顺便逛一下。还有三原的蓼花糖和金钱油塔(千层饼)也是一绝,有空也可以品尝一下。

顺便提一下,这些吃的都集中的'园盘路'附近,也集中在县医院附近。前几年红火的“油坊道”由于城区改建,现在只剩下道口的几个小吃还在支撑了。

最近秦岭跑得比较多,这个周末决定换一下目的地的风格,于是和伙计相约去了位于西安市正北的咸阳市三原县,计划去三原城皇庙、李靖故居和柏社古窑等3个景点,可是去的时候因为没有走高速,一路七拐八拐,路况太差,时间都耽误在路上,所以只完成了后两个行程。

从西安粉巷出发,按照导航一路向北。周末往北的车辆并不多,只是没走高速,因中途路况问题,一直到中午12点多才到了三原,计划中第一站是去柏社古窑,中途路过李靖故居,就先去参观了1小时。伙计说饿了,咱在三原先吃点地方小吃再走,我说咱到了柏社在地坑里再吃,于是继续前行,不巧的是,通往柏社的惟一主干道修路,道路全封闭,非常不解的是,为什么不半幅修半幅通?一路边走边问,最后拐了无数个地方才到了柏社村。

到达柏社村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先去同家小院地坑院农家乐解决肚子问题,此前在村口的时候就有村民告诉我们,冬天游客太少,大多农家乐都关门了,只有两家开着,而同家小院算是比较好的。店主很热情,说外头冷哇哇的,你们进房子暖和暖和,马上过来点菜。

同家小院被称为1号院,也是一个地坑四合院,院子里有4个窑洞,除了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储物间、一间是店家住宿,其中5间是客人住宿或餐厅。房间里生着炉子,非常暖和,我俩点了一个陕西大烩菜、一个五香葱油锅盔、一个辣子炒土鸡蛋,量比较大,浓浓的农家味道,可能是太饿了,三下五除二一扫而光。我和伙计一边吃一边评价,虽然地方偏远,但这种味道确实不像西安周边农家乐那样城里味太浓,还是比较纯正的乡村味道。可能大家比较关心费用问题,大烩菜38元、葱油锅盔15元、辣子炒土鸡蛋22元,总共花了75元。至于住,一间窑洞每晚100元,不论人数。

后来在地面上碰到一位村里卖苹果的妇女,她说1号院是她家的,建于1973年,自己住到了外面,就把坑院租给了别人。

冬天的柏社村游人很少,我们在村里遇到的几个人全是妇女,她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柏社地坑院的故事,她们说,大多数人都去外面打工了,村里留下的人并不多,你们这个时候来正是淡季,到了春夏秋或者国庆的时候人真的很多,大多都是西安过来的。

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西北部,是一个具有1600多年 历史 的古村,始建于晋代,由于地处关中北部苔原地带,当地民居与关中地区大有不同,古代到1970年代以前多以下沉式地窑四合院为主,与陕北窑洞不同的是,这里的地坑窑洞是先挖一个方形的大坑,然后再在四方分别挖两个窑洞,地坑院有通风口一直通到地面,地面四周有2米左右的围墙,即使下雨,雨水也无法流下去。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地坑院冬暖夏凉,非常舒服。

据当地村民讲,全村共有4800多人,老早都住在地坑院里,因为建造一座坑院比建造一座地面院落花费少太多,所以自古就以坑院为主要民居,后来经济情况好了,慢慢地都搬离了坑院,在地面上盖了新房,有的去了县城。

从卫星地图上看,柏社村的地坑院星罗棋布,非常壮观,本来想用无人机拍一下,谁知道太久没用了,电池总显示虚电,只拍了几张俯瞰图。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全村现在总共有200多家地坑院,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有130多户。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柏社村的真实写照,进入柏社村,第一感觉树木非常多,整个村子几乎被森林包围着,高高耸立的树木如进入人间仙境。在一处地坑院门口,村里一个妇女指着高高的树木告诉我们,这是揪树,在本地还流传着一个谚语:奇怪奇怪真奇怪,揪树上吊的是蒜苔菜,向我们描述了这里的景象。

柏社村还是中国革命重要的结点,村里有一处地坑院是关中特委地下交通站所在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柏社村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和延安重要的咽喉要道,红军、八路军都在柏社村设立了秘密交通站。在1号地坑院对面就有一院红色革命展览馆,由于去的人比较少,平时不开门,如果要参观,可以找村上要钥匙进去参观。

江湖点评

三原除了柏社村,其实还有多个类似的传统民居,这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遗憾的是,当地相关部门在保护、推广这些珍贵遗产方面做的真不到位,正如当地村民所说,上面不重视、没有人投资,一切都是白搭。我们在从西安去柏社村的路上,路况真的差强人意,希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别忘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小贴士

这是一个免费景区,公共交通出行比较困难,自驾游搜索“柏社古窑”即可。

以上就是关于三原县有什么旅游景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