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的国都不是首都?

   2023-03-15 07:24:41 网络890
核心提示:1、英国首都伦敦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伦敦是一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哪个国家的国都不是首都?

1、英国首都伦敦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

伦敦是一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商业、体育、传媒、时尚等各方面影响着全世界,是全球化的典范。

2、日本首都东京

东京(とうきょう、Tōkyō),是位于日本关东平原中部面向东京湾的国际大都市,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东京”狭义上指东京都、旧东京府或东京都区部(旧东京市),亦可泛指东京都市圈。东京是江户幕府的所在地,江户在庆应4年7月(1868年9月)改名为东京。

3、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处于西班牙国土中部,曼萨纳雷斯河贯穿市区。市内人口约340万,都会区人口则约627.1万(2010年),均占西班牙首位。马德里也是南欧地区的旅游、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现代旅游设施齐全,服务业发达。

4、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里斯本,是葡萄牙共和国的首都。位于该国西部,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临塔古斯河,距离大西洋不到12公里,是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城市,南欧著名的都市之一。

里斯本是工业城市、国际化都市,如今是葡萄牙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亦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5、法国首都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并被GaWC评为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伦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德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斯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

古代都城指的是首都吗

一、历史首都之变化

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二、中国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1世纪夏禹 传子启,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度以后, 直到公元1911年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宣统逊位,近4000年时间里,先后经 历了夏朝一商朝一周朝(西周/东周)一 春秋一战国一秦朝一汉朝(西汉/东 汉)一三国一晋朝(西晋/东晋)一南 北朝(南朝/北朝)一隋朝一唐朝_五 代十国一宋朝(北宋/南宋,与两宋同 时并存的辽国、大理、西夏、金国)一 元朝一明朝一清朝等朝代。

各朝的统 治时间如下: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约前1046年 周: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东周:前T70〜前256年(春秋: 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 221 年) 秦:前221〜前206年 汉。 •前206〜公元220年(西汉: 前206〜公元25年东汉:25〜220年) 三国:220〜280年(魏:220〜265 年蜀汉:221〜263年吴222〜280年) 晋:265〜420年(西晋:265〜317 年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304〜439年 南北朝: 南朝:420〜589年(宋:420〜479) 北朝:386〜581年(北魏:386〜 534年东魏:534〜550年北齐: 550〜557年西魏:535〜557年北周: 557 〜581 年)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 五代十国: 五代:907〜960年(后梁:9〇7〜 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 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 951 〜960 年) 十国:902〜979年 宋:(北宋:960〜1127年南宋: 1127〜1279年辽:907〜1125年西夏• 1038〜1227 年金:1115〜1234 年) 元:1271〜1368年 明:1368〜1644年 清:1644〜1911年 。

三、中国各朝代的首都

夏朝(公元前2070到公元前1600)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四、北京历史的变迁

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

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

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1071年),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856年),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防守蒙古军,将都城迁至北京。

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佛,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朱棣定都北京后,禁止象只再行走于北京。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 *** 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清 *** 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 *** 和 *** 居住外城。清代的北京卫生问题奇差,皇宫里,太监如蚁阵。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说:“街衢凸凹,尘风泥雨,牛溲马勃,嚣浊蒸郁,秽区也。”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 *** 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 *** 垮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 *** 。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国军北伐至人民 *** 进驻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伪中华民国临时 *** 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 *** 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 *** 军队反正,中国人民 *** 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在北京宣告成立。

五、中国古代都城的变革

北京(明清)西安(汉唐)南京(南朝各代, 那时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阳(北朝各代)沈阳(后金, 清朝入关前)广州(南粤王)成都(蜀, 后蜀)大理(在理国)兰州(西夏)其它还有许多, 要翻阅历史书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

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先秦都城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

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

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

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

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

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 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

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

六、中国古代都城演变的特点

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

后一段从北宋到明清街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所谓封闭式都城制度,主要指的是郭内存在封闭式的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制度。

居民众多的“坊里”和开设商店的“市”,四周都筑有围墙,所有门户都设有小官管理,早晚定时开闭,夜间不准出入。一般居民住宅只准造在“坊里”以内,不许当街开门。

等到晚上坊门、市门紧闭,大街上就不准通行,而且都城内有严密的警卫设施。秦都阳“市”的“街”上已有“亭”,设有“求盗”等官管理街上治安。

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不但城以内“街”上设“亭”,而且每个城门口郭外约十里还有“外郭亭”。到唐代长安,城门口和沿着大街的坊角都设有“街铺”,驻屯警卫,管理治安。

先秦到唐代这个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还可以按城郭连结的不同布局划分为三个时期:商代是有城无郭时期;从西周到西汉是西城连结东郭的时期;从东汉到唐代是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时期。自西周初期周公在洛阳建设东都成周,开创了四面小城连结东面大郭的布局后,城郭连结的布局,就长期被推广应用。

《吴越春秋》佚文所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三所引,《初学记》卷二四所引“民”作“人”,当出于避讳)的方式,就成为历代都城建设的准则。西周这种西城东郭连结的制度,不但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先后采用,而且也为秦都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延用。

(跑个题,如果我用,为……所……,这样的句子,是病句么?)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由西城连结东郭或者西南城连结东北部的布局,变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布局。后来魏晋以及北魏的洛阳都沿用东汉的布局,只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北魏洛阳废弃南北二宫的结构图只保留北宫,并在宫门以前建设两侧整齐排列官署的中轴线。到唐代长安建成贯串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轴线,出现东西两面郭区对称的街道、坊市、的棋盘格式布局,这都是东汉都城“坐北朝南”布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又一次更大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时期由于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广大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行业商人的联合组织“行”或“市”的成长,从而使得沿河近桥或城门口内外,出现了许多新的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者“市”,逐渐形成以新的“行”“市”为中心的街市,同时为适应社会交际需要的酒楼、茶坊也大为发展逐渐形成以酒楼、茶坊为中心的街市。

全国性市场形成。于是新的行市和街市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集中的“市”。

随着旧有集中“市”的瓦解,街市的兴起和发展,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于是大街小巷畅通的结构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的街坊结构。

在这个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过程中,五代的后周世宗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宫城和州城外围,加筑一圈大四倍的外城,准许居民沿街造屋,并占有街道十分之一宽度面积,用来种树、掘井和搭盖凉棚等,这是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的新街道制度。

北宋东京就是在这个新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宫城、里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结构,出现以宫城为中心的全城四通八达的交通。到北宋末年,东京出现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写的那样繁华的街市情景,这是都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

唐宋之际都城制度这一重要变化,使得都城居民在生活上得到飞跃的进步。从饮食起居到文化娱乐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代长安只是“市”上有表演杂戏和讲小说的,大寺院中有表演歌舞和百戏的剧场;到北宋东京就有六家成为瓦子的娱乐场所分布于交通要道上。唐代长安只是“市”上有书肆,北宋东京不仅相国寺集市上有专售书籍玩好的场所而且在相国寺东门大街上也设有许多书铺,书籍也已成立行市,称为“文字行”。

同时烹调作为一种技艺大为发扬。北宋东京不仅有各种地方性食店,如北食店、南食店、川饭店,而且设有分门别类的各种专门的饮食店,其中著名的店铺出售名菜的不少。

到南宋临安(今杭州)时,各方面更有进一步的开展。民间讲究诗文、武艺、技艺和戏曲的社会团体纷纷兴起城内外瓦子多到23所,民间文艺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很大发展,出版图书的书铺增多,书籍的行市称为“书房”或“文籍书房”。

可见都城的发展和变化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对都城发展演变进行探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城”“郭”相连结布局的发展变化和“郭”内居民所住的坊里以及市的发展变化。

至于营建宫殿的“城”内布局结构,还是次要的。

七、历史首都之变化

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

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西班牙历史上做过其国都的城市有哪些?

古代指封“邑”之城。而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包括诸侯国)的首都及较大的城市。

后人亦称国都(各国及诸侯国首都)为“都城”。

现特指“首都”。

安徽六安的历史谁知道啊

太多了

托雷多是卡斯蒂利亚王国首都和全国主教中心

托雷多(toledo),西班牙最强盛时的首都,托雷多位于马德里以南70公里处,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首府和托莱多省会,人口约5万。塔霍河环抱着半个城市。托雷多为欧洲历史名城,公元前192年被罗马人占领。公元527年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并在该城定都。公元711年被阿拉伯人攻陷。1085年阿方索六世收复托莱多,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首府和全国主教中心。1561年费利佩二世迁都马德里,托雷多从此衰弱。

马德里

11世纪前为摩尔人的军事要塞和小集镇。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从封建割据逐渐走向统一,并于1560年将位于国土正中央的马德里定为首都,城市开始繁荣。殖民扩张初期,马德里随西班牙的财富掠夺而发展较快。后海外扩张衰落,梅塞塔高原农牧业衰败,城市经济陷于停滞状态。17世纪初曾一度迁都巴利亚多利德。不久,复为首都,自此逐渐成为中部地区工业和贸易中心。19世纪末发展为全国铁路和公路网枢纽。城市集中于城堡周围达数百年,20世纪逐渐向东扩展,20世纪初,人口增长迅速。

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

西班牙西部的城市,巴利亚多利德省首府。在皮苏埃加河和埃斯格瓦河汇口。人口连郊区33万(1981)。1074年首见记载,国王阿方索七世、腓力二世、腓力三世在位期间曾为都城,经济和文化繁盛。1808-1814年战争时损失严重,古建筑大量被毁,现城市多现代化建筑。工业有食品加工、纺织、机器制造等。巴利亚多利德大学成立于1346年,为全国历史最久大学之一。有十五世纪教堂、旧王宫等遗迹。1506年哥伦布在此逝世,建有纪念碑。

其他

萨拉戈萨曾经是阿拉贡王国的首都.

布尔戈斯是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上重要的文化中心,曾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都城。

巴伦西亚十一世纪曾为巴伦西亚王国都城。

巴塞罗那曾经是加泰罗尼亚都城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

尧舜禹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 故六安城又称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国。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先后隶属吴、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寿春(今寿县城),称郢,后亡于秦。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楚汉相争,项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汉。

皖西地区

西汉行郡国制,初属衡山国和淮南国。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徒都寿春。今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屈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刘安、刘勃、刘赐等三人为淮南、衡山、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属衡山国,舒城县属庐江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后郢国交错,迭经兴废。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区统属扬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属六安国,析置六县、蓼县、安风、安丰、阳泉等县,国都六县(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属庐江郢,置潜县、龙舒二县,郡治舒县(庐江县两南);寿县和六安县南部部分地区属九江郡,置寿春、博乡、成德三县,郡治寿春。

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九江郡置寿春、成德二县,庐江郡置六安、潜县、安风、阳泉、安丰、云娄、龙舒等县,统归扬州刺史部管辖。三国时期,分属魏淮南郡、庐江郡、安丰郡。淮南郡,置寿春、成德二县,郡治合肥;庐江郡置六安、博安、阳泉县,郡治六安;安丰郡置安风、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晋时期,今寿县和六安县北部部分地区属淮南郡,置寿春、成德县,郡治寿春,州治先在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后迁建邺(晋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东部的淠河两岸,属扬州庐江郡,置六县、潜县、阳泉、舒县、龙舒五县,郡治舒县(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属豫州安丰郡,置安风、松滋、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辖地属东晋,寿县属淮南郡,郡治寿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以东淠河两岸,属庐江郡,郡治舒县(今舒城),两郡统属扬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属豫州义阳郡,郡治弋阳(今光州)。

南北朝时,今六安地区先属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属南豫州,州治当涂。继属南朝齐,齐建武四年(497年)寿县、霍邱、金寨以及六安县北部地区属豫州,析置开化、蒙县、雍丘,安丰、北樵、小黄、松滋七县,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县的南部地区属南豫州,置潜县、舒县、州治当涂。再属南朝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寿县属豫州,州治梁郡(寿县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区属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县城)。霍邱县属安丰州,州治安丰郡(今霍邱县河口附近)。继属北朝魏、齐。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十九年置霍邱县,分束淮南郡、庐江郡,淮南郡析寿春、安丰、霍邱县,郡治寿春;庐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县,郡治合肥。

唐朝,分属庐州和寿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二十七年新置盛唐县,治在驺虞城(今六安市)。舒城县属庐州。寿州置寿春,霍邱、盛唐、安丰等县。

五代十国,先属吴国,继属南唐,后属后周。

北宋分属淮南西路寿州和庐州。寿州领寿春、安丰、六安、霍邱等县,州治下蔡(今风台县城)。庐州领舒城县,州治合肥。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升安丰县为安丰军,领原寿州境地,治所寿春。舒城县属庐州。端平元年(1234年)废六安县;景定五年(1264年)恢复六安县、升设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邱3县,治所寿春。庐州路领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县,治所合肥。

明朝,分属凤阳府和庐州府。凤阳府,领寿州和霍邱县。庐州府领六安州(六安县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县。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分属庐州府、凤阳府和颖州府。六安州、霍山县和舒城县属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颖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县。

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三四道。随后,取消道的设置。民国21年(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境的55个保设立煌县,初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次年3月划归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7月,寿县、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区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今全区辖境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六安,辖区未变。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创建皖西根据地,今地区辖地分属第二、第三两专区。同年9月划六安县西南部成立独山县,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0月,以户胡为中心成立霍固县。11月,以毛坦厂为中心成立舒六县,下旬将金寨县划为金西、金东两个县和金北办事处。12月,成立寿六合霍县。民国37年1月,划六安东南乡成立六合县,划霍山、英山、岳西三县结合部,以太平畈为中心成立太平县。12月,划六安双河以东,合肥巢湖以西地区成立肥西县,与此同时,撤销舒六、独山、太平三个县。民国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专署移驻六安城,相应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专署改称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政公署,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与六安市合并为六安县。建国前夕,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安专区辖境未变。

1952年 2月 4日,增领肥西县。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六安专署隶属安徽省。

1958年 6月21日,肥西县划归合肥市,7月12日增领庐江县。

1961年 4月13日,肥西县复由合肥市划入六安专区管辖。

1965年 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巢湖专区。

1971年 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境未变。

1978年 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 6月 7日,肥西县划入合肥市管辖。六安行署领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县、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

1999年 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

2000年 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民俗文化

六安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是吴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地,是安徽汉文化的集中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南宋时发明的“突火枪”,是管状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疗马集》,被后世称为兽医学的“本草纲目”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而产生的红军文化热情高亢,形式活泼,独树一帜。皖西文化艺术门类丰富,民歌、民舞、曲艺、剪纸、灯会和民间剧目种类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区和大别山区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皋陶文化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孔子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从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灭六,皋陶后裔在“六”这个地方立国长达约1500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古圣皋陶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行的“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法兽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纪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六安城东,顶有黄栗树一株,形若伞盖,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古皋陶墓”。唐代诗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曾为皋陶墓赋诗、撰文。皋陶祠位于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为了进一步弘扬皋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兴建中华皋陶文化园。寿春楚文化我国先秦时期的楚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与楚蛮(今江汉一带)区域性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内容丰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铜冶铸工艺、纺织和刺绣工艺、老庄哲学、屈原诗歌和庄子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

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历时19年。这时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段时期,楚王室经历国势衰败及其“逃跑主义”的动荡过程,贵族随同动迁所携物品一次比一次贵重、精细,最终形成一种聚积。从目前考古情况来看,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特色鲜明而名闻遐迩,影响后世。六安汉文化六安是吴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地,是安徽汉文化的集中地。西汉六安国体现了西汉诸侯王国家形态已发展到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出土文物与墓葬形式规格,对研究吴楚文化融合发展、西汉历史与古代的墓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六安王陵位于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双墩村,因南北向并列的两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托,例行考古勘探,发现沉睡千年的“双墩”其实是并列的两座西汉时期大墓。

虽然这座汉墓在唐代就曾被盗掘,但墓室周围仍清理出大量遗物。完美精湛的“黄肠题凑”王室墓制构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残片、玉器、金银箔、玛瑙及22件青铜器、300余件木俑、木车、木马等,仍让我们感受了2000多年前汉家王朝的辉煌和荣耀,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状况,对研究中国西汉时代工艺美术、葬俗、葬制、服饰、雕塑、制玉、冶炼工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双墩一号汉墓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还为我们揭开了汉代六安国王陵的神秘面纱。

《史记》和《汉书》记载: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的小儿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来。刘庆和他的继承者镇守的六安国,从此国泰民安130余年。但史书记载的六安国是什么样子,王陵和都城在何处,一直是千古之谜。现在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国或六安王有关文字。考古专家根据该地地望、规制、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初步推断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双墩一带大大小小20余个墩子,即为西汉六安王建置的国王陵墓区。它们和北面位于开发区内的东古城也就是六安国王都所在地遥相呼应。据专家初步勘探,在六安双墩一号、二号汉墓四周,还有3对封土巨大、左右并列的连体双墩,大致可以判断是其他3任国王和王后的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汉时期、中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国王陵保留下来的文物与蕴涵的信息是我国罕见的珍贵文化遗产。红军文化皖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是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

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六安人民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3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时也炼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仅在幸存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并拥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两个将军县和“一镇17将”的独山镇。

皖西苏区的红军文化,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生动地展现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传广大红军官兵和苏区人民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皖西苏区红军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有歌谣、戏剧、绘画等。《皖西苏区文化史》中记载的歌谣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苏区军民斗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旧社会的苦》、《反国民党歌》、《送郎当红军》、《党是我的亲爹娘》、《红军都是英雄汉》等。皖西苏区的戏剧,都是围绕革命斗争中心任务新编的,演出形式活泼多样,或以话剧,或以地方戏,或以活报剧,或载歌载舞,不受剧种限制,都为时装剧,设备简单。皖西苏区的绘画,多见于画报、报刊插图、大型宣传画、漫画、壁画、小型木牌画等。

以上就是关于哪个国家的国都不是首都?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