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

   2022-05-30 12:05:04 网络1170
核心提示: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级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县的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自治县境内必须遵守本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级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县的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自治县境内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的保护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行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协调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管理使用名城保护管理基金。

城建、文化部门是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协同做好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有关名城保护管理。第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名城保护管理基金,主要用于名城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基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自治县上年度本级财政收入的0.5%:

(二)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

(三)社会捐赠款;

(四)其他收入。第五条 名城保护范围:

(一)县城2.8平方公里古城区内的古建筑、民居风貌、街道格局;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三)巍宝山风景名胜一级保护区6平方公里范围圆觉寺、玄龙寺周围2平方公里,龙于图城遗址。第六条 巍山古城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拱辰楼(含四方街)至星拱楼街道边沿外侧各30米;

二级保护区:东街、南街、西街、学旁街、大水沟街、雷祖殿街、关圣街、后所街、日升街、月华街;

三级保护区:除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其他街区。第七条 一级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建筑形式、体量、色调,必须保持明清时期城池的格局和风貌。凡不符合的必须改造或拆除重建。

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其建筑形式、体量、色调和建筑风格要与古城风貌相协调。

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县城总体规划》、《名城保护规划》,按程序进行审批。第八条 古城一条街(群力门至南门)、东新街和西新街等主要街道实行店内经营,禁止店外摆摊设点、堆放物品。第九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民居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标志,建立档案。

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和改建的项目,其设计方案应征得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涂抹、刻划、损毁或擅自移动保护范围内的文物、设施和标志。确需移动的,必须经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条 禁止占用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占用的,由自治县人民政府规定限期迁出。确因工作需要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与文化主管部门签订使用合同,承担对文物的保护和维修责任,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第十一条 未公布定级的文物,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登记、申报定级,并由文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保护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自治县境内发现文物,应当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不得隐匿、私分或转移文物。第十二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民族典籍、歌舞、音乐、服饰等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第十三条 巍宝山风景名胜区各景区、景点由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置标志,建立档案。

自治县境内其他景点,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建立风景名胜资源档案,并负责申报列级。第十四条 在保护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禁止乱砍滥伐林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建造新坟和狩猎放牧;禁止非法侵占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第十五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

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第十六条 名城保护范围内的生产、生活、经营及建设活动,必须遵循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第十七条 在名城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自治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保护范围内违章建筑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并处建筑总投资额3%至5%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300元至3000元的罚款。

(二)在古城一条街、东新街、西新街等主要街道堆放物品和店外摆摊设点的,由文华镇人民政府处20元至200元的罚款。

(三)涂抹、刻划、损毁或擅自移动文物、设施和标志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视其情节,处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恢复,并处受损物价值3至5倍的罚款。

(四)在景区、景点和文物保护范围内挖沙取土、开山采石和新造坟墓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可并处1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五)在保护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盗伐林木、捕杀野生动物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处林木价值2-3倍的罚款,所获野生动物价值1-8倍的罚款。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巍宝山简称巍山,位于巍山县城东南面约10公里处,面积19·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569米。巍宝山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东连五道河,北与大理点苍山遥望,绵亘数十里,峰峦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瞰县城。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绵绵数十里。山中绿树成荫,地涌青霞、花放异彩,前人认为有宝气,故得名。巍山可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景区,景点有30多处。除10多个道观外,有洗心间、银粟泉、七星井等新景观,还有古人撮合的美女瞻云、龙池烟柳、鹤楼古梅等八景,这些景观往往与神话故事相关联,使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互相交融,形成巍山一大特色。此外,巍宝山还是南诏发祥地,道教名山,如今又恢复了洞经音乐乐奏会和彝族歌会,使这座名山更加璀璨。

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所以巍宝山名闻遐迩,被称为云南道教名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巍宝山为南诏始祖细奴逻的耕牧地。胡蔚本《南诏野史·细奴逻》条记载:“唐太宗贞观初,,其父舍龙,又名龙伽独,将细奴逻自哀牢山避难至蒙舍川,耕于巍山。”随后受建宁国白蛮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了大蒙国,自称奇嘉王。以后又由他的子孙统一了五诏,建立了中国西南显赫一时的南诏国家政权。这个南诏国的最初发祥地就在巍宝山。巍山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南诏的发祥地,是清代云南省四个文献名邦之一。有省、州、县级文保护单位30多处,有明清风貌保存较完整的古城,有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宝山,有展现候鸟迁徙奇观的鸟道雄关,有建筑风格各异的回族清真寺,有云南省绿孔雀自然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以彝族“二月八”、火把节及回族的圣诞节、开斋节最为热烈。巍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巍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据史籍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0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上百人。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画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欢乐情景,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评价甚高。

巍宝山宫观密布,蔚为壮观。其山分前后两边,宫观建筑布局总的体现了“道德自然”的特点:前山绵亘叠蟑,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险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势显建于岩壁之间。

巍宝山三清道观-道场简介:

千古道教祖庭——巍宝山三清道道场位于巍宝山后山海拔2千多米的峰顶,虽仅占地二亩,实属巧然天成,乃神秘的天造地设之所,是巍宝山风景区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这里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炉,以古、幽、奇、秀、巧闻名典籍。常遇神仙眷恋,即便时至今日,仍常现祥光瑞气之相,有缘者能见天尊显灵.

自古被道家视为仙山“禁地”。这里是古南诏国的发祥地,因南诏开国国君细奴逻在此耕耘而闻名。自汉代始,陆续有道士觅此潜修,道观依山而建,巍为壮观,至明清道教盛极一时。至今道观还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造遗风,体现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远神韵。圣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傀宝,以自然馈赠著称于世,峰秀谷幽,清溪回流,奇花异草,飞禽灵兽,无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艳丽如初,这里四季皆景,春来雨前品茗,夏观云海岚烟,秋赏桂花圆月,冬至阳光和煦。这里道家田园,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云,俯可观峡谷村落之美,有诗云:“夜听水流调竹石,昼看云起面前山.实乃明心见性、超凡脱俗的旅游之所、修行之地。

巍宝山除大量道教宫观外,也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观音殿、甘露亭。巍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曾在这里与道教争雄斗胜,同时也有相互的影响和融合,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细奴逻生前,太上老君点化其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一传说说明中国汉地道教传人云南,为了更好地得到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与之结合、融汇的特点。

巍宝山前山有一朝天门。朝天门又名准提阁,它是全山的总坊。按巍宝山风景名胜的自然分布,从这里的总坊向前,在前山经过白沙井、土主庙、文昌宫、玉皇阁、观音殿、青霞观、老君打坐石等殿字,一路登山而上,直至山顶到斗姆阁;在后山、经三清殿、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望鹤轩、封川塔等庙观,返回山下,全程约10公里。巍宝山景点很多,我重点介绍土主庙等几座宫观。

土主庙,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庙。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两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装。巡山殿门前有几副对联,内容均与细奴逻和南诏国历史有关。

“新村流源远,始祖奴逻耕巍岭;彝族衍庆长,南诏发祥在巍山。”联中“新村”指巍山后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当年细奴逻居住这里。巡山殿,始建于细奴逻之孙盛罗皮。彝族群众视细奴逻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群众每年来这里两次举行祭把盛会。一次是农历九月十四日,相传这一天是细奴逻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这一次来祭祖,同时将自己已故的亲属的灵牌在这殿前焚毁,让亡魂归祖庙。祭把当天除隆重祭奠外,还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载歌载舞。旁边文昌宫内文龙亭有一幅壁画,就是描绘彝族踏歌的场面。

文昌宫是巍山游览中心。雄伟的牌楼,是文昌宫的山门,大殿与二殿之间,一池清泉,明彻见底,名“龙潭”。过去,当地群众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此殿又叫龙潭殿。清乾隆年间改为道观后,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关圣帝君,殿名改称文昌宫。池中这六角形亭阁,名叫文龙亭,沿两边拱桥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这幅壁画,即刚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图”,它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时。壁画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表现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整幅画富流动感,较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习俗的场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

玉皇阁,供奉的神像较为集中,展现了巍宝山道教神仙系统宏大场面。玉皇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门为灵官殿,内供的灵官为道教的护法神。过了山门,殿字飞檐重叠,巍峨壮观,一进四院,依山就势,层层而上:四帅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玉皇阁、依云阁渐次列布。里面把奉着天、地、水三官,吕祖以及财神、灶君诸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热闹非常。

巍宝山顶有座凌空欲飞的殿阁名叫斗姆阁,里面把奉的斗姆为道教女神,为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姆。斗姆雕像3眼4头6臂,显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为金童玉女。巍宝山斗姆阁在国内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阁为巍宝山登临揽胜佳境。近观前后,林海茫茫,殿阁历历。放眼远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畴似棋样,瓜江如带,一派锦绣风光。

还有,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主君阁(灵宫殿)前的古山茶,为明末清初遗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长300多年,现仍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早春二月,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行走在巍宝山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每年农历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宝山传统朝山庙会,四方游人云集,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交 通:下关至巍宝山可乘班车先至县城,再转乘中巴前往。班车票价 12-16元,县城至巍宝山中巴票价 5-8元。

游览提示:距巍山县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票价6元。

门 票:20元 魏宝山朝山会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时巍山和邻境大理、洱源、弥渡、南涧、漾濞、凤庆、云县等市 县的各族人民群众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到到巍宝山朝山赶会。 巍山民间洞经会在各个殿宇里演奏古朴优雅的洞经音乐,给名山古刹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间,各地商业单位和个体商贩在巍宝山摆摊设点,经营饮食、食品、山货、书画、儿童玩具、地方名特产品等,满足朝山群众的需要。

其中农历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宝山歌会,地点在巍宝山培鹤楼打歌场,周围山寨的彝族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 带着萨签等乐器,汇集到打歌场,围成圆圈,举行打歌活动, 他们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歌词内容丰富,舞姿优美,萨签旋律古朴优雅。朝山群众先是围观歌舞,随后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队伍多到数圈,人数多达数千人。人们尽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阳落 山方散。

巍宝山山会起源于道教,据巍宝山古碑记载,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宝山的打歌则远在南诏时期 就已盛行,因为巍宝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山中建有南诏祖庙巡 山殿(又称土主庙),内把南诏始祖细奴罗,彝族群众于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举行打歌活动,纪念细奴罗。巍宝山山会兴起之后,发展为群众性的娱乐打歌活动。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大理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加速开发和科学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集优美的山水景观、众多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一体。是游览观光、度假休疗和开展经济、科研、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大容量的高原山岳湖泊风景名胜区。第三条 经国务院批准的《大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大理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管理的依据。

大理风景名胜区包括:苍山洱海、石宝山、鸡足山、巍宝山、茈碧湖温泉五个景区。五个景区分别由若干景点组成。第四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加速建设、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坚持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第五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采取多层次、多形式投资,按规划进行建设。第六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实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第七条 在大理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尊重和维护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照顾当地各族群众的利益。第八条 在大理风景名胜区内活动的一切单位、驻军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二章 保护第九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面积为1016.03平方公里是本条例的保护范围。

苍山洱海景区范围东起海东玉案山山脊,南至西洱河(含下关温泉),西达点苍山十九峰山脊,北止洱源德源山。

石宝山景区范围含佛顶山、石钟山、狮子关、沙登菁、石伞山五片。

鸡足山景区范围东起塔盘山、南至盒子孔、西到天柱峰、北止九重岩、罗汉壁北坡(含鹤庆县黄坪天华洞)。

巍宝山景区范围含巍山古城、巍宝山、大小寺和大小图山四片。

茈碧湖温泉休疗区范围含茈碧湖、九气台地热区。第十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分三级保护。一级为重点保护区,二级为景观保护区,三级为环境协调区。

一级保护区为:苍山重点植被、冰川遗迹、洱海水体、崇圣寺三塔、南诏德化碑及太和城遗址;石宝山石窟、宝相寺及丹霞地貌;鸡足山寺观庙宇、古庙遗址、天柱峰、点头峰、原始森林及地貌;巍宝山古建筑群、南诏遗址;茈碧湖水体、温泉地热资源,以及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和县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第十一条 各级保护区范围,由景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依据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界定,立碑刻文、标明界区。各种标记、界碑不得移动和毁坏。第十二条 一级保护区内必须严格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除按规划统一设置必要的保护和游览设施外,不得建设其它设施。严禁挖沙取土、开山采石、新造坟墓和放牧。

二级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景观影响评价。不得新建改变地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项目和设施。

三级保护区的开发建设,要与景区环境相协调。第十三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制定保护规划和措施,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第十四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古石刻、古园林、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革命遗址、纪念物等文物古迹及其环境,应依法严格保护,落实防火、防震、防洪、防蛀、防盗、防爆、避雷等措施。定期维修,加强管理。

景区内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民族村落、集镇、古桥、驿道、关卡、城堡,应保持其风貌特色。寺观庙宇和殿堂,要依法进行保护,依照国家的宗教政策,有选择地修复。不修复的立碑标明。第十五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内的湖泊、河流、瀑布、潭涧、矿泉、温泉、地热资源等,不得围、填、污染、改变泉口。水体必须保持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第十六条 大理风景名胜区要加强植树绿化、封山育林工作。严格保护花草树木和自然植被。古树名木要挂牌立标,建立档案,加强抚育管理,严禁砍伐。

维护景区内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加强珍稀禽、兽、昆虫的保护,严禁伤害和捕杀。

以上就是关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