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日作战战略海军是以人字还是一字

   2022-06-13 16:29:07 网络340
核心提示: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教学重点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中国“

高一历史中日作战战略海军是以人字还是一字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教学重点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它和浓厚的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下面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以上咱们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清军出动之前,日本内阁已于6月2日通过决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事部署。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日本不仅拒绝,而且增兵到一万多人。中国军队被日军隔绝在牙山一带,孤立无援,落入日军的陷阱之中。1894年7月23日,日本突然包围朝鲜王宫,俘虏并囚禁朝鲜国王李熙,组织起傀儡政权,并迫令其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军。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此时,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然而,李鸿章拒绝出动北洋海军,主张“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到这时,北洋海军不仅总吨位远远落在日本舰队之后,而且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李鸿章对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不肯轻于一试,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希望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慈禧既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六十寿辰的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她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1. 时间、战役时间1894年7月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战役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黄海战役 威海战役日军偷袭丰岛,是为了阻止清军从海道增援牙山,保证其陆路战斗首战获胜。丰岛海战的同一天,日陆军从汉城出发,偷袭牙山清军,清军战斗失利,叶志超率军逃跑,退守平壤。清政府见日本侵略者已公然揭开战幕,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于同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三、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1. 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一直避战求和,寄希望于英、俄等列强“调停”。中日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既怕战火冲击她的万寿庆典,更怕在战争中削弱她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一心只想保持和局,早了战事。李鸿章从来把淮军、北洋海军当作私产和个人升官发财的资本。为保他的权势,也竭力迎合慈禧太后意旨,主张保持和局,把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调停上。在军事上,他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进攻,也不能择险拒守,致使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

2. 平壤之战。叶志超从牙山败退后于8月底到达平壤。他谎慌报牙山大捷,并称沿路以少胜多,击退敌军。在李鸿章庇护下,不仅未受惩处,反被赏银二万两,并被任命为平壤各军总统。及至9月,侵朝日军已达5万多人,中国军队在平壤的约2万人。叶志超不积极布置防务,坐守孤城,等待挨打。在日军发起总攻前夕,叶志超主张弃城撤退,被左宝贵制止。1894年9月15日,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清军仓促应战。当时,清军依城划分各军防区。其中左宝贵守北城玄武门,牙山军(叶志超原部)守西门,卫汝贵所部盛军守西南门及南门,马玉昆所部毅军守东门及大同江东岸。清军主力分布于东门及大同江东岸,所以东路战斗非常激烈。马玉昆率军在大同江东岸拚死抵抗,浴血杀敌,打死打伤许多敌人。据日本官方记载,东路战斗中日军将佐以下死者约140名,伤者约290名。激战自清晨4时延续到午后,最后迫使日军败退。北路战斗也极为激烈。15日拂晓前,日军两支队联合进攻北城。左宝贵亲自登城指挥,士兵拚死奋战。敌炮兵占领附近山头,居高临下,发炮轰击清军,平壤北门外炮兵阵地相继失守,制高点牡丹台也为敌军攻陷。左宝贵决心与城共存亡,身穿黄马褂,继续指挥,11时,左宝贵中炮牺牲,士气大挫,玄武门遂被日军攻占。此时,叶志超立即下令撤军。正当东西两路清军准备乘胜出击时,忽闻北路失利,并接叶志超的撤军命令,只得率部回城。夜间,叶志超率诸将弃平壤城逃走,退到鸭绿江北岸。日本占领了平壤。此后,战火燃到中国境内。在战火烧及国门的危难之秋,慈禧正筹备庆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大事铺张,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工程,仍在继续进行,完全置民族和国家安危于不顾。可谓“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此战岂能不失败。”3. 黄海之战。平壤战役后两天,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9月17日,日本舰队侵入我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向刚完成运兵任务准备返航的中国舰队进行突然袭击。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缺乏准备,率军匆忙迎战。战争开始后,中国定远号等10舰排成人字形阵,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中领先,居人字顶部,其它各舰分列两翼。国旗舰定远号的飞桥被大炮震断,丁汝昌从桥上坠落负重伤,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作战。海战初,两军交锋互有胜负。战斗打响后不久,敌舰炮弹正中定远号信号装置,旗舰不能再发信号,舰队失去指挥能力。日本乘势发起攻势,北洋舰队处境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战斗。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致远”号在舰身多处受伤、炮弹将尽的情况下,与日主力舰“吉野”相遇,邓世昌认为“倭(日)舰专恃吉野,沉是船,则我军足以夺其气而济事”,遂开足马力向“吉野”撞去,誓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中鱼雷沉没,全船官兵250人为捍卫国土葬身鱼腹。经远舰被击中起火,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边激水灭火,边发炮攻敌,当他们遥见一日舰,似已受伤,即鼓轮追之,被日舰释放的水雷击中,顷刻间全船碎裂,舰中270人除少数遇救外,其余同沉于海。这次海战,中国海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给日军以巨大打击,日本旗舰松岛号中弹起火,弹药仓爆炸,侵略军死伤100多人。西京丸被击毁,吉野号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沉没。战至傍晚,日本联合舰队首先转舵逃出战场,北洋舰队追击10余海里,然后整队驶回旅顺。此战历时5小时之久,为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黄海一战中日双方互有损失,中国损失大于日本,它使中国北洋海军实力大为削弱,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极为夸大战败程度,说北洋海军“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四、辽东、威海之战1. 辽东之战。辽东半岛面临黄海,不仅是日军从海上进攻东北的唯一通道,更重要的是它与山东半岛遥望相对,共同封锁着渤海海峡,是保卫京津的重要门户。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是北洋舰队的重要基地之一,又是日军从渤海湾登陆,进行直隶平原决战方针的严重障碍。黄海之战后,日军经一个多月休整后于10月下旬分两路同时向辽东发动进攻。一路从朝鲜义州渡鸭绿江入侵,中国聂士成军交战失利,其余各军相率惊溃。另一路日军于10月24日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从背后袭击旅顺和大连。11月初,日军进攻大连,由于守将赵怀业事先只守炮台,不顾后路且临阵逃脱,日军不战而占领大连。18日,日军猛攻旅顺,清军将领纷纷准备逃跑,只有徐邦道率残军抵抗。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避战保船”,坐视大连旅顺落入虎口。22日旅顺陷落。旅顺失陷后,日军对当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实行惨无人道和灭绝人性的野蛮屠杀。全城有1. 8万多人被屠杀,仅36位埋藏尸体者幸免。教材中列举的文献资料“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的一份报告”是日军野蛮屠杀旅顺平民的有力旁证。2. 威海之战。威海卫军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顶端,与旅顺港隔海相望,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军事基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一次战役,在这里进行。威海卫港岸呈半圆形,如两臂环抱,港内的刘公岛、日岛是两座天然门户,地势极为险要。军港分南岸、北岸与刘公岛三个防区,沿岸有南北两帮炮台共15座,刘公岛、日岛计有炮台5座,总计安设火炮100多门。北洋舰队的15艘舰船泊于北口,可以水陆呼应,日军从正面进攻极端困难。因此,日军采取从威海卫以南的荣城弯登陆,从背后包抄威海卫的战术。同时,也从海面发炮轰击威海卫。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消极避战,如“违令进战,虽胜亦罪”。故日军在荣城弯登陆时,北洋舰队只能坐失战机。1895年1月26日,日军开始进攻威海卫,1月底,南北两帮炮台先后被日军攻占。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形势十分危急。丁汝昌下令刘公岛、日岛各炮台集中火力反击,并下令各军舰开炮还击,击沉日舰2艘,鱼雷艇5艘,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利用占领的南北两帮炮台,配合海军舰队夹攻刘公岛、日岛及港内北岸舰队,先后击沉定远、来远、威远等舰。危难中,丁汝昌拒绝献船投敌的要求,决意冒死突围,遭到马格禄、浩威等洋员和一些将领的极力反对。后来,这些败类唆使暴徒手持刀矛逼丁汝昌尽快投降。丁汝昌气愤之下,服毒自杀。第二天,他们盗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率舰队投降。李鸿章经营十几年的北洋舰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回顾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占领平壤。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五、《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1895年3月19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今下关),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 《马关条约》的内容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马关条约》的影响在讲这个问题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4)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都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很快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重点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第 1 页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

初中的?_____

A 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但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 教材重点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教材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这是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二、学生分析

1、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但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 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 能力培养:

(1)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体验:

(1)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2) 并借助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的表现培养学生英勇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并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根据课改精神我在课堂上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我将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用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2、 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 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对于割占台湾这一条款,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日本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对祖国统一产生的影响、这样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战争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1)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通过列出《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由学生完成。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3) 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建议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从中外关系来看,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列强对华政策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各阶层来看,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6、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高中的: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也正是这场战争使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的背景(日本、欧美列强、中国),战争契机,战争过程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背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是蓄谋已久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

甲午之败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认识这是由外到里,步步深入的腐败,加深其对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局面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采用快乐教育法,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设置“创新点”,“授之以渔,终身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组织资料,并由学生分组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体味成功的喜悦。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使学生在愉悦中获知识,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二)学法指导:

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冰心的遗憾》,冰心对甲午之败的痛心疾首,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然后提问学生:甲午战争中方的惨败是中国和日本比较实力相差太远吗?中国的战败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 讲授新课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分为四个方面:

日本方面:日本发动这场战争蓄谋已久。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急需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日本制定了野心勃勃的逐步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通过幻灯片演示)而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中国是它争霸亚洲的最主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积极扩军备战。在这一环节,主要脉络是实力—需要—计划—军事

欧美列强:其力量远远超过日本,但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通过幻灯片展示欧美列强各自的打算)

朝鲜:东学党起义

日本把中国拉入战争陷阱。中日共同出兵帮助朝镇压农民起义,事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局势紧张。

中国:分成主战派和主和派。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为保全自己的政治资本,奉行“避战自保”方针,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掌握实权。因此没有认真做备战准备,而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调停”,均告失败。

以上部分通过展示材料,介绍背景,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主动回答几种方式讲授了战争的原因,突破了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结论从史实出的习惯,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能力。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此时日本派间谍等潜入中国,刺探情报,绘制战略地图,做好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幻灯片展示陆奥宗光密令),意在促使中日关系完全破裂。

爆发:丰岛海战(见幻灯片示意图),日本挑起战争

战争的经过我把它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

两个阶段,1894年7月—9月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1894年10月— 1895年4月是第二阶段

四次战役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一个政策是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这部分运用图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地图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四次战役战场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述战争过程,在每次学生发言后总结每场战役的特点和战败的具体因素。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战败原因的分析上来。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中国之败败在实力逊于日本吗?”通过幻灯片全方位分析其实中国的综合国力当时是强于日本的。并且在战前,日本毫无取胜的把握。让学生结合刚学习过的战争原因和经过进行讨论,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避战自保方针,没有积极备战,将领临阵脱逃,教师肯定并总结答案进行补充。中日对比:中国士兵出身农民,军事训练落后,散兵游勇;日本士兵出身武士,训练有素;中国将领大多临阵脱逃,并相互猜忌,受当时恶劣的官风影响;李鸿章深知北洋海军实情,缺乏军费,军备废弛。为政治资本奉行避战自保政策,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过寿,支持李鸿章。使中方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再贻误战机。而日本在天皇的带动下,全民备战,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可见甲午中国之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甲午战争之败说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不改变这种落后的制度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使国家富强。这样,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封建制度必须要改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改革封建制度的活动。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三)巩固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练习反馈 做课后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并且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一、背景

日本:实力—需要—计划—军事

欧美列强: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中国:寄希望“调停”

二、战争爆发:丰岛海战

三、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平壤之战、黄海之战

第二阶段: 辽东之战、 威海之战

四、战败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腐败

所需媒体设备:笔记本电脑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

本课难点: 1、《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3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

二、 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节内容,采用了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避免不稳定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多设置探究式问题,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 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影相——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本课是略谈,但与本课密不可分,这样利用多媒体显示既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出学习内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勾画

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

⑵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

⑶这场战争的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同桌互相讨论,解决自我无法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可以帮助一部分后进生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3学生分别回答上诉问题,如有疑问,教师点拨指导. 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问题

⑴廊坊战役:义和团浴血奋战,对敌人毫不退缩, 其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⑵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并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诉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

⑶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归纳能力

(4)进行拓展训练

出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分析我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这一方面是为了对第一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深化和拓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提纲契领,便于学生自学和梳理本节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展开的救亡图存的斗争:首先是资产阶级开展的戊戌变法运动,然后有在此期间农民阶级的斗争,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说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由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更方便的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中国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 措施 。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 射击 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1)清政府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

(2)清政府不再是朝鲜的宗主国

(3)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4)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

(5)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6)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7)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清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 文章 :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3. 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历史中日作战战略海军是以人字还是一字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