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宅
清乾隆十五年(1750)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位于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总面宽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 (1598) ,是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总占地面积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两厢面为三开间,设前后道坦,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成悬山顶,建筑用材粗壮,结构严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朴简洁。
如意街
当地村民出叫长塘街。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西头直对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长 220 米,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这显然是后入重新修建过,但从那经磨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砖来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时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当地有首民谣这么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
芙蓉亭
该亭就建在池中偏东的地方,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憩歇、聊天。
明伦堂
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仪门前有旗杆一对,明伦堂前有 3.2米宽, 6.4米长的长方形杏坛。明伦堂和讲堂都是三开间,进深 9 米。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讲堂后壁开有二扇窗子,通过后面一个很狭的采光天井来透光,以方便学子们学习。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宅前有一个宽约 12 、长约 50 米的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花园有-道小门同讲堂相通。所以这里也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
将军屋
该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南寨门
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墙下有水渠通过,水从西方来,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热闹,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亭内供奉着天官 ( 尧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们称它为三官亭。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时,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司马第大屋遗址
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共 36 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人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并一直未能恢复,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
陈虞之纪念馆
陈虞之(1225-1278) ,字云翁、号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由于勤耕苦读,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登进士第,善画、工墨竹。历任扬州府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广王府记室参军、秘书省和国史院校勘等职。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长驱而下,进犯温州。为响应右丞相文天祥号召抗元,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千余人赶赴温州抗元,但因敌众我寡,陈虞之率众边战边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绿嶂垟和九丈时,与元兵展开了激烈的鏖战,终因寡不敌众,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坚守阵地,与元军持续抗战达三年之久。最后终因弹尽粮绝,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国,族众余下七、八百人也紧随其后,全部跳崖牺牲,后人为纪念陈虞之的英雄事迹,将二房祠堂改为陈虞之纪念馆,供人参观瞻仰。
十八金带
芙蓉村人素尚礼教,民情淳朴,耕读风盛。《芙蓉陈氏宗谱》载,族人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34名,历代在京任职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今珍藏十八金带容图、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额等。
芙蓉村
浙江省温州的永嘉县有一个芙蓉村。
一千五百多年前,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一位诗人,他叫谢灵运。谢灵运曾出任永嘉太守,后来,受政敌的弹劾,被朝廷追捕,并遭到杀害。
时间一晃,诗人去了有一千五百多年,而这片山水却依旧清秀。
永嘉一带的历史,主要形成于西晋末年。当时中原战局混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的结合,推进了永嘉地区的文明。
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在永嘉大地上留下的这些古树、古井、古寨墙,成了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的战乱与盛世的见证。就在这些古树古井和古寨墙的背后,是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村中并没有芙蓉。只因村西南有三座山峰,岩石赤红,状若含苞欲放的芙蓉,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格外动人,因而得名芙蓉村。
芙蓉村现有人口2031人,481户。村里人多姓陈。芙蓉村的东门,是古代村寨主出入的地方,俗称溪门。进得东门,是高出地面约80公分的平台,在古代是村中做了大官的人荣归故里,接见村民们时的讲台。从这里走下讲台,是村里的主干道长塘街,又称如意街。村内的公共建筑和民居,以长塘街为中轴,向南北分布。
长塘街的北侧,是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的正门朝东,建于明代。
与正厅相对的是戏台。至今每到农历二月二,村里都要请戏班演戏,平日里静寂的祠堂和空空的舞台就又是一番景象。
长塘街的中段是村子的中心,当年,池中可见芙蓉三峰的倒影。所以称芙蓉池。
这长满青苔和杂草的墙头里面是当年村中的书院。古时候,芙蓉村里采取宗族公产为贫寒学生交学费的方法,为家族培养人才。
南宋建都杭州以后,倡导耕读,加上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文人谢灵运和王羲之都在芙蓉村所在的永嘉地区当过太守,他们寄情山水心忧国事的品格,对当时的民风世俗影响很大,认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芙蓉书院也就办的很兴旺。
芙蓉村的由来,大概可以追溯到唐末。1497年的陈氏宗谱记载,芙蓉村的陈氏是从河南开封几经迁徙来到永嘉的,唐朝末年,芙蓉村先祖,来到这深山坳,见芙蓉三峰如冠,山下有腰带水清澄如链,一旷平原可耕可牧,不愁丰衣足食,于是在这里定居。按这样推算下来,芙蓉村迄今有史1100年之久。南宋时期是芙蓉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现今的岩头镇和坦下村,都属芙蓉村,是一个分散的田园式山村。
村里人珍藏着的人物画像,是当时先后有十八个家族成员在京城同朝做官,而且爵位显赫。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陈虞之的率领下,与元兵激战,战况惨烈,当他们弹尽粮绝的时候,陈虞之率先用黑布蒙住战马的双眼,部署相继仿效,跳崖身亡。族谱上是这样记载的:元兵至温,公与族侄规公,率子侄、乡人千余,迎战于绿璋,退登芙蓉岩,据守三载。戊寅闻帝溺死,公自刎岩,遂溃,规公被执,不屈而亡。时,从死者八百余人,被虏者五十余人。闻者莫不涕泣崇祈。
元兵进村以后,纵火洗劫村寨,芙蓉村几近破灭。
历数代百年,直至元末明初的时候,芙蓉村才渐渐恢复元气,开始重建家园。
汲取战乱造成的那场毁灭性灾难的教训,重建芙蓉村家园的思路重在防御抗战。建筑的主体材料是石头。石头垒砌的墙基和用卵石铺设的道路,构建了村寨的基础;六座造型不同的寨门,很象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但是较之更富有人情味。南门外有谯亭一座,谯亭和粗犷的寨墙形成强烈的对比。护寨的围墙具防御、守备、抵抗的功能。寨墙外有水渠犹如护城河一般。陈虞之抗元战死的壮烈史迹和村寨内战略防御的规划布局,给芙蓉村注入了阳刚之气。然而,这些石头筑起的墙基底下和卵石铺设的小道深处,是浓浓厚厚的古代儒道文化的积淀。
芙蓉村寨内部规划的灵魂在“七星八斗”。所谓星,是指高出地面10公分左右的方形平台。大多设置在道路交汇点既是道路拐弯的标志,又是当年巷战的指挥联络点。所谓斗,是指散布于村寨内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具有消防和储水等功能。
芙蓉池是村中最大的水池。长43米宽10米,俗称大斗。根据堪舆学理论设置的七星八斗,隐寓天上魁星降落凡尘,能使村子安康吉祥,子孙人才辈出。后来,陈氏子孙不出先祖所望,还真出了不少英才。
芙蓉三峰脚下,有四条山溪潺潺东流。村民引水进寨,沿墙基、路道错落有致地排挖了许多沟渠,临街过门,注入大小水斗之中。
长塘街,沿溪水东西走向。南北道路和长塘街成T字形交叉,道路、水渠迂回曲折构成了迷宫一般的活动空间。
芙蓉村的古民居多建于明朝初年。格局基本是四合院式的。正屋明间为堂屋,边屋为廊宅,前廊与正屋前廊相连,成三面围合形。屋脊呈弧线状屋面平缓,出檐深远。家家石砌矮墙、户户果树成荫,使整座村寨显得惬意和滋润。
位于村西北角上有一座残缺不全的大屋,但名声很响,叫司马第大屋。它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商人的住宅,却起了一个官号。
大屋原有三座四合院并肩组合成一个大院,占地面积达二十四亩,正房厢房共四十六个整间。三个四合院有各自的大门,院与院之间有夹道相通。大屋原有三进。第一进是平房,第二进是两层小楼。楼层之间设有腰檐,屋檐平缓舒展,使大屋屋顶显得轻柔体贴。
大屋的第一进院墙和牌楼在民国年间都被烧毁,放火烧房的是大屋的主人,据说当时大屋的主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国民党武装势力以烧毁他家房屋威逼反叛,大屋主人为了表示自己决不回头的立场,亲自纵火烧毁了家园。如今的大屋已褪尽昔日的辉煌,大屋里面还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他们希望推倒大屋,在这里盖起新房。但是大屋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拆毁。一对矛盾困惑着这里的人们。
村里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后,60%的劳动力走出村寨到城里去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妇孺老幼。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城里人喜欢我们的老房子,可是村里人向往的是象城里人一样住楼房。
在永嘉县城边上的中塘乡后村,住的是芙蓉村抗元英雄陈虞之的直系后裔。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塘后村续修陈氏家谱续的工作完成。同时,宗族祠堂也修缮一新。
村里人按传统习俗,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芙蓉村也派代表向他们送礼庆贺。
祠堂的戏台上又响起了古乐,五花大脸和青衣花旦走上戏台,演起了村民门喜闻乐见,百世相传的古戏。
在祠堂南面的永嘉圣王庙里,连续三天,有村里办伙,集体共餐。
古老的戏台上阵阵古老的唱腔,和着烟炮和礼花一同融进了田野上空的夜色之中。
温州楠溪江风景区主要景点
1、孔丘村:清时溪山秀美村落
古名陇洲,位于临海市汇溪镇羊岩山东麓,海拔400多米,原有村民上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不断有人外迁,现常住人口不足400人。孔丘村的整体建筑风貌基本保持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的特征。
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台州传统民居精巧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爽的独特魅力。村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近仁堂、半耕堂、一心斋、中和堂、三余堂、耕礼堂、章氏祠堂等。
2、胜坑村:南宋名相之后裔聚居地
南宋右相杜范之侄杜浒率领台州四千精兵,跟随文天祥抗元复宋。失败后,杜家村人纷纷扶老携幼,远走他乡,其中一支避祸至此。
700多年来,村民们沿溪以石头筑屋,以石块铺路,以石条造桥。嶙嶒的石头,经过风雨的打磨,岁月的销蚀,不少已成断壁颓垣,有的只留下了一堵外墙,还依稀保留着昔日的轮廓。置身此村,恍若隔世。
3、芙蓉村:青山绿水桃渚古
芙蓉村位于桃渚风景区内,距离桃渚古城仅一公里。北环蟠溪,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秀岩状如芙蓉花,村后芙蓉山状似芙蓉,因此得名。
芙蓉村中,民国期间古建筑众多。大大小小的宗祠中藏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斑驳的石头墙记录岁月的流逝,精巧的门楼记叙了往日的烟云。
4、新树坑村:山水间村居秘境
新树坑村地处临海西部括苍镇,距镇区约15公里,村周边括苍山脉绵亘,崇山峻岭、峰峦起伏,山场广阔、林木茂盛,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资源丰富。因该村中有一条较深的溪坑,古时村名称“深垂坑”,“垂”与“树”在当地方言里口音相近,后统称为新树坑。
5、仙人桥村:仙气飘荡时光里
要抵达位于临海汇溪镇的仙人桥村,需沿着盘山公路弯曲盘旋而上,经过“仙人十八湾”的考验。村中古木不少,多是枫香,有的已经有300多岁,见证了仙人桥村几代人的变迁。
仙人桥村前有溪坑曰龙潭坑,两对岸各有一巨岩,巨石兀然耸起,天然生成,如同两个桥墩,传说是仙人造的尚未完工的桥,人们便称之为仙人桥,而这个村庄也由此得名。
1、丽水古街
丽水古街位于岩头镇上,形成于清代,全长300多米。旧时90余间店面长廊相连,长廊依水而建, 随水势蜿蜒,廊下挂着一个个红灯笼,和参天的古树绿影相向。
沿街有丽水古桥、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观,非常值得一逛。
2、芙蓉古村
芙蓉古村地处岩头镇南面仙清公路西侧,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聚居之地。
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
在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
3、陶公洞
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位于大若岩山脚下,是一大型天然岩洞。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
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讲经坛可纳数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
4、苍坡古村
苍坡古村位于岩头镇北面大山脚下,原名叫苍墩。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于此,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开始营建,至今已1000多年历时。
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重新规划,建成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村落占地200多亩,房屋50多座,村民全部李姓。
苍坡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村落之一,至今仍然很好地保留了耕读文化的具体元素。
5、百丈瀑
百丈瀑位于永嘉县楠溪江境内,总面积8000亩。百丈瀑细绵延将近百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危岩峭壁、溪流、瀑布、森林、峡谷、山沟、岩石、岩洞、还有各种奇峰怪石。
景区内主要项目有景色景观、童话小木屋、阳光玻璃房、户外运动拓展、餐饮娱乐、动力滑翔。
以上就是关于芙蓉村的风景名胜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