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水质标准

   2023-05-10 04:15:24 网络1680
核心提示:湖水作为地表水 粪大肠菌有指标:一类水:小于等于200个/L,二类:2000 三类:100001、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2、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3、Ⅲ类 主要适用

湖水水质标准

湖水作为地表水 粪大肠菌有指标:一类水:小于等于200个/L,二类:2000 三类:10000

1、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3、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4、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扩展资料:

1、总固体(TotalSolids):水样在103-105℃下蒸发干燥后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也称蒸发残余物。

2、悬浮性固体(SuspendedSolids)和溶解固体(dissolvedSolids):水样过滤后,滤样截留物蒸干后的残余固体量称为悬浮性固体,滤过液蒸干后的残余固体量。

3、挥发性固体(VolatileSolids)和固定性固体(FixedSolids):在一定温度下(600℃)将水样中经蒸发干燥后的固体灼烧而失去的重量。可略表示有机物含量。灼烧后残余物质的重量称为固定性固体。

4、电导率:电导率是指一定体积溶液的电导,即在25℃时面积为1平方厘米,间距为1厘米的两片平板电极间溶液的电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质标准

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准

4.3.1 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

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需要有适当的判别基准。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内在本质 (生态结构)的变化和外在表征 (环境功能)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规律。因而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目前我国缺少生态环境标准,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态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粮食卫生标准等。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特别区域的保护要求 (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

(2)背景和本底标准: 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

(3)类比标准: 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能力等。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4)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或参考标准应用。

本书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 《河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专题研究成果和参考其他有关研究者的成果制定。

4.3.2 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介绍

在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是生态环境评价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外目前应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类比分析法: 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类比分析常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该方法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选择好类比对象,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方法成败的关键。

(2)列表清单法: 是利特尔等人于 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与可能受影响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符号、数字、其他符号表示影响的性质与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

(3)生态图法: 即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叠合在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该方法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生态图法主要用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或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以及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中。

(4)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 生态系统是由多因子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和评价这样的复杂系统,是目前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此方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 (AHP 法),它是一种对复杂现象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的方法,又称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 (1998)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5)指数与综合指数评价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指数法是规定采用的评价方法。指数与综合指数法适用于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单因素评价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突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层次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但用此方法前必须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选取的指标一定要具有可比性。通过评价可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以便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缺点是难以赋权与准确定量。

(6)模糊评价法: 在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结果失真,但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所以生态环境评价中又引入了模糊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求模糊评判矩阵,其最大特点是用隶属度来刻划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的界线,可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划分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并用为重点区域予以治理。常采用的模糊评价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聚类评价法等。徐福留 (2001)、姚建 (1998)将模糊聚类和层次分析相结合,分别用于城市环境质量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7)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人工神经网络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联接而成,依托计算机获得高超的计算能力,并通过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复杂网络系统,利用已经积累的各种知识取得类似于人的识别和联想能力。因此,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已知环境样本进行学习,获得先验知识,学会对新样本的识别和评价。李祚泳等 (1999)、汤丽妮等(2003)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 B-P 模型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B-P 网络模型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不需要对各评价指标权值大小做出人为规定,在学习过程中会自适应调整,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另外,B-P 网络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取随意多个评价参数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此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8)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景观嵌块的类型、形状、大小、数量和空间组合即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该区域的生态过程和边缘效应。因此,对某区域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是揭示该区域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将研究流域不同生态结构划分为景观单元斑块 (patch),通过定量分析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特征指数,从宏观角度给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该方法通过两个方面评价生态环境状况:一是空间结构分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种评价方法可体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匹配一致的基本原理。

(9)其他方法:

1)多因子数量分析法: 生态环境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所发生的变化,是由各生态因子的变化和状态所决定的,因此,可通过测定各生态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和主分量分析,进而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分析。

2)回归分析法: 是研究两个及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的变量中有一个是因变量,其余是自变量,通过监测或观测数据来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

3)系统分析方法: 对于多目标的动态性问题,可采用系统分析法进行评价。

4.3.3 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如果依据的是系统现状的生态系统信息,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如果应用了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信息进行评价,则为生态环境质量的预测评价如果目标是评价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与工程对象的作用影响关系,可以称其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涉及自然及人文等学科的许多领域,其中生态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指导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和生态环境本身脆弱性的大小,而生态环境质量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或叠加形成的。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相同成因所引起的生态脆弱程度是有一定差别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构建某一具体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选取最能反映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的环境因子。

4.3.3.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选取能反映评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本质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的指标。同时,为了便于与相邻地区之间的比较,所选取的指标应尽可能统一并量化。

(2)综合性原则: 要全面衡量所考虑的诸多环境因子,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生态环境各方面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3)主导性原则: 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作出科学评价,但若一一概全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因此,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直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主导性指标。例如: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诸因素中,水土流失是主要制约因素,指标的选取应考虑与水土流失有关的降水量、降雨强度、土壤质地、植被状况、侵蚀模数和耕作方式等指标。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数据的易获性和可采集性。一些指标虽能很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情况,但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是根本无法获取的。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当遵循简洁、方便、有效、实用的原则,即通过相关学科理论的概括,获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且易获取的观测资料,并有利于生产及管理等部门掌握和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依据上述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通过对研究区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制约性因素或主导性因子的辨识,从中选取最能代表和反映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本质特性的具体指标,最终制定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来考虑所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要素,并在工作中不断调整与完善已制定的指标体系。此次研究选取了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的气象、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与土地、灾害和环境污染 8 项一级指标、23 项二级指标 (表 4.13)。

4.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评价

水源区地形复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有伏牛山主脉老界岭为屏障,最高海拔处2212.5m,东南地势下降,海拔最低处120m,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水源地北部边界。水源区属于农业种植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耕地0.07hm2,低于南阳市人均耕地0.09hm2和河南省平均水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目前区内由于森林植被稀少,质量差,蓄水、固土能力低下,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污染造成耕地肥力下降、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表水质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该区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其生态地位备受重视,对该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综合评价,对水源区进行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可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的水质安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此次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表4.13 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4.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HP 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匹兹堡大学教授 T.L.Saaty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把问题层次化,建立起一个有序的递阶系统,然后对系统中各相关问题进行两两比较评判。通过这种比较评判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数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层次分析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已普遍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技术手段比较成熟,从而保证了研究方法的合理有效性。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生态环境因子的层次分析模型。其基本原理是: 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法大体分为 5 个步骤,即: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④层次总排序⑤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对上述步骤的具体说明将在下面的生态环境评价中进行解释。

4.3.4.2 生态环境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结合研究区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此次选取了对该区生态环境影响较明显的因子 (表4.13),将水源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分为 3 层 (图 4.8)。

4.3.4.3 构造判断矩阵

作任何系统分析都要有一定的信息,而层次分析的信息主要是人们对于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进行定量化,就形成了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上一层次的某一因素与本层次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在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A 为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要达到的总目标。B为中间层,表示采取某种方案来实现预定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为最高层涉及的主要基本要素,设B={B1,B2,B3,B4,B5,B6,B7,B8},其中B1为气候条件,B2为水资源条件,B3为地形地貌条件,B4为植被条件,B5为土壤状况,B6为人口与土地,B7为灾害,B8为环境污染C为最低层,表示实现评价的具体指标因子,C={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23}。

图4.8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

根据构建的层次分析模型,分别构造出A-B、B-C的判断矩阵如表4.14所示。判断矩阵中各元素{Cij}表示在对上层因素Bk有联系的因素中,第i因素与第j因素相比较,对于Bk因素相对的重要程度。为了使判断定量化,一般都引用T.L.Saaty提

出的1~9标度方法,Bij和Cij的取值按提出的1~9标度进行(表4.15)。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的判断矩阵的数值是在表4.15的基础上,根据数据资料、研究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咨询专家意见,采用德尔斐法两两比较打分给出的。

表4.14 A-B-C判断矩阵

表4.15 判断矩阵取值及其含义

A.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某层次的某些因素对上一层某因素的判断矩阵,计算出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即可计算出某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中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数值,这些排序计算称为层次单排序。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可用方根法求出,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A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2)计算Mi的n次方根Wi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3)对向量W=(W1,W2,…,Wn)T正规化,即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则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i个元素。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要判定根据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公式为:

CR=CI/RI

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由下式计算得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阶数。

对于不同的判断矩阵,其CI值不同,一般来说阶数n越大,CI值就越大,为了度量不同阶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RI值是用随机的方法分别对n为1~9阶各构造500个样本矩阵,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值,然后平均即得RI。RI值可根据表4.16选取。

表4.16 层次分析法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对于1,2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即随机一致性比率CR小于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根据上面的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对所构建的A-B、B1-C、B2-C、B3-C、B4-C、B5-C、B6-C、B7-C、B8-C数值判断矩阵进行各层次单排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4.17至表4.25所示。

B.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以及上层次所有元素的权重,来计算针对总目标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权重值的过程。即各项指标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各指标相对于基准层的权重×基准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表4.17 A-B数值判断矩阵(各基本要素相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8.392,RI=1.41,CI=0.056,CR=CI/RI=0.04<0.1,满足一致性。

表4.18 B1-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气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3.004,RI=0.58,CI=0.0018,CR=CI/RI=0.003<0.1,满足一致性。

表4.19 B2-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水资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3.000,RI=0.58,CI=0.000,CR=CI/RI=0.000<0.1,满足一致性。

表4.20 B3-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地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2,为二阶矩阵,满足绝对一致性。

表4.21 B4-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植被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2,为二阶矩阵,满足绝对一致性。

表4.22 B5-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土壤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2,为二阶矩阵,满足绝对一致性。

表4.23 B6-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人口与土地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3.018,RI=0.58,CI=0.009,CR=CI/RI=0.016<0.1,满足一致性。

表4.24 B7-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灾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5.004,RI=1.12,CI=0.001,CR=CI/RI=0.001<0.1,满足一致性。

表4.25 B8-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环境污染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

λmax=3.065,RI=0.58,CI=0.032,CR=CI/RI=0.056<0.1,满足一致性。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 ,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根据上述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的各级评价要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总排序和一致性检(表4.26,图4.9)。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表4.26 生态环境评价各因子相对重要性总排序

图4.9 生态环境评价各因子相对重要性柱状图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CR=CI/RI=0.0034/0.5362=0.006<0.1,满足一致性。

4.3.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4.3.5.1 生态因子取值标准

为了评价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需要对生态环境各影响因子进行评估分级,给出各环境影响因素的评分值,再分别乘其权重值加权求和取得总分值,按总分值来确定生态环境的等级。

评价指标确定以后,收集各指标的现状数据,这些具有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无法直接用来进行评价。因为各数据之间的量纲不统一,所以没有可比性。即使对于同一个参数,尽管可以根据实测数值的大小来判断它们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但也因缺少一个可作比较的环境标准而无法较确切地反映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此,必须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用标准化方法来解决参数间不可比性的难题。量化处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简明实用的做法是将其量化分级,从低到高分若干级,以反映环境状况从劣到优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进行比较。分级赋值可采用:

A.极差标准化方法

生态因子的标准化量化公式为:赋值=(Xi-Xmin)/(Xmax-Xmin)×10,式中,Xi为实测值Xmax为实测最大值Xmin为实测最小值。

如果某因子的量化分级值的环境质量的概念含义与上式的表征相反(如土壤侵蚀量为越大环境质量越差),则该参评因子的标准化量化公式为:

赋值=10-(Xi-Xmin)/(Xmax-Xmin)×10,式中,Xi为实测值,Xmax为实测最大值,Xmin为实测最小值。

B.专家分级法标准化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采用专家意见,按照专家经验对指标因子直接赋值分级。

本书采用专家分级法标准化进行赋值。将收集到的这些不同量纲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数据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并参考一系列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等级标准,给出各具体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各指标基本采用1~10取值。各生态因子取值标准见表4.27。

4.3.5.2 水源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需要给出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具体标准,通过参考和学习相关学者专家对生态环境评价的等级标准,采用1~10分的分值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具体划分为Ⅰ—Ⅴ5个等级,并给出了每个等级的分值范围,各等级的指标特性见表4.28。

调查和收集研究区统计资料取得各指标的实际值,按照各生态因子的取值标准得到其分值后,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出其总分值。具体是通过 公式算出其最终得分值(表4.29)。其中Pi为各生态因子的分值Wi为各生态因子的权重。分值越大表明其生态环境就越好,分值愈少其生态环境就愈差。

表4.27 生态因子取值标准

表4.28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判别指标特性

表4.29 水源区各生态因子的综合评分

续表

由此,可计算出该区各生态因子的最终评分值为 5.2085 分,结果表明,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的状况。目前该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导致该区耕地的大量淹没和大量的移民需要安置,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近期内该区的生态环境仍然表现为继续恶化的趋势该区还表现为农药化肥施用量过大,面源污染严重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流失面积继续扩大水源区矿种类型多,且多数是中小型矿,储量较大的大理石和钒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压占了土地、堵塞了河道、破坏了地貌景观,导致了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如果继续对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将被打破,生态环境承载力将会大大降低。

为确保丹江口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的要求,为实现水源区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加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设增加和改善森林植被,增强森林的保水蓄水功能减少土壤侵蚀,营建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重点的多林种、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遏止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丹江口库区周边以及浅山丘陵区和水土流失较重区域,搞好小流域治理。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和逐步改良该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54-2008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Assessment standard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和验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湿地公园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国家湿地公园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科学性原则。评估应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等方面的状况。

定量化原则。所有的评估指标都有确定的权重分值以及根据评估标准确定的分值。

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方法简单易用,计算简便,可操作性强。 评估指标体系由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管理和附加分等6类项目23个因子组成,总分为100分,其权重分值见表1。

——评估总得分大于等于80分,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优秀”;

——评估总得分大于等于70分,小于80分,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良好”;

——评估总得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70分,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一般”;

——评估总得分小于60分,或单类评估项目得分为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以下,评为“较差”。

七项措施强化重要湖泊水环境保护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 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 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研究。另外,加拿大建立了生态监测与评估网络。通过此网络对生态变化进行了长期监测并依据监测的数据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水纯净度的影响,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等。

日前,江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等部门《关于加强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推出七项措施保护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的水环境。

由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提出的意见明确,该省纳入重点保护和范围为鄱阳湖,万安水库、柘林湖、洪门水库、仙女湖、上犹江水库、七一水库等大型水库等重要湖泊,以鄱阳湖保护为重点,永葆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一湖清水”。到2010年,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鄱阳湖富营养化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到2030年,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自然生态环境风貌得到逐步恢复,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省提出七项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流域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以及各类化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2009年6月前,依法完成所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对未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企业要实施限产限排。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要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治理;对逾期未完成的,实行停产整治或依法关闭。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禁止新上直接向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在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严格控制,并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在保护区范围内城镇新建、在建污水处理厂都要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保证出水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已建污水处理厂2010年底前完成脱氮除磷改造,出水水质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统筹安排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或完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对排入管网污水的水质监管。城市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必须做到达标排放。在保护区范围内依法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保护区范围内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科学规划畜禽饲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式,确保达标排放,对目前未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抓紧进行治污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采取灌排分离等措施控制农田氮磷流失,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鄱阳湖水线外3公里范围内,其他湖泊水位线外1公里范围内,严格控制种植蔬菜、花卉等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大的农业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控制旅游业和船舶污染。科学规划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周边旅游业,防止超环境容量过度发展。湖泊周边度假村、旅游宾馆饭店等必须安装污水处置设施,并确保达标排放。所有入湖机动船舶都要按标准配备相应防污设备和污染物集中收集、存储设施,船舶集中停泊区域要设置污染物接收与处理设施。

削减湖内污染负荷。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保护区范围内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控制围网养殖规模和肥水养殖,提倡生态养殖,推广人工放流。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合理开发重点湖泊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优先实施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禁止围湖造田、围湖养殖等缩小湖泊水面的行为。采取生物控制、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与保护。对主要入湖泊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恢复。推广前置库、尾水湿地处理等生态处理方法,进一步降低氮磷入湖总量。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试点。

大力加强科技攻关。组织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开展水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承载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等研究。强化对重点湖泊富营养化形成和消除机理、水体氮磷污染控制、藻类生长和暴发规律、水体自然修复、沼泽化防治和水库消落带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开展重点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实施限定性农业技术规范。全面推进湖泊环保标准研究和修订工作。

为确保以上措施落到实处,《意见》强化了责任和监督管理。要求落实领导责任,逐级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地方人民政府是水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区范围内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湖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把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湖泊水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资金安排重点,并加大投入力度;要制订分年度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和进度要求,狠抓落实。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协调,加大支持力度,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排污费、环保部门年度部门预算等渠道安排的环境保护资金要对鄱阳湖及其它重要湖泊水环境保护予以支持。

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优化监测网络。加强对藻类易发期的监测与监控,对水质、水情和水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认真分析,制订水环境保护预警和应急预案,健全指挥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和应急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从重处罚违法排污行为,坚决查处违法排污的企业负责人和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湖水水质标准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