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2)

   2023-04-04 21:07:25 网络670
核心提示:生: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2)

生: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旅烂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

师:绝妙的想象。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

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学生讨论状)

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生: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展示拆陵漏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汪瞎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师:对。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展示问题七: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生: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众鼓掌)

师:很好。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看后面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苏轼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

师: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刚才我们讨论苏轼不靠酒来消愁,那么最后写喝酒的目的是什么?

师:这位同学确实善于思考!谁来解决这个疑问?

生: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师: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齐读。

师: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赤壁赋》课堂实录(2)

1. 赤壁赋原文语音播放

找不到语音,需要注音的我都注上了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租派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 《前赤壁赋》视频及原文

前赤壁赋,徐(许),原壬(REN)秋,七月只希望苏子赤壁关闭划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取下的情况下(zhǔ)酒,歌颂月亮的诗,宋耀(yǎo)窕(tiǎo)第一章。

(Shǎo)燕,东山前的一个月,徘徊在桶(dǒu),牛的。白露横江,水光当时天。

垂直的芦苇,凌万顷的损失。虚拟裕丰浩浩几乎丰,虽然我不知道它结束;飘飘几乎是远离羽化不朽的。

等于是饮酒乐扣舷歌(西安)。这首歌说:“(赵)桂赵熙兰桨,击空明XI苏(苏)流光。

来到苗苗怀孕了,希望和美丽来天方”。关吹洞箫,倚歌(他)。

呜呜的声音自然,如怨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命悬一线。舞友和潜蛟,泣船和寡妇(李)的妇女。

当然,苏子的面容(qiǎo)坐下来,问客塌御户,说:“什么也跑了吗?”乘客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和苗阶段(辽),玉几乎是灰色的,非孟德尔颂被困周郎用下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此外,在船尾(朱)henashi(LU)特立尼达京(京)标志逼空,夏嘉曦(SHI)酒临江矛(硕)诗,固我,男性,现在安哉?我和儿子,同伴鱼,虾和MI(MI)鹿友(乔)渔樵江渚(zhǔ),驾驶的船叶的条件,举匏(PAO)相(zhǔ),发送黄蜂(富)蝣(你)之一的,模糊的海天地的小米(苏)。悲伤,我的生活是一个时刻(YU)长江无穷,令人羡慕。

依靠(谢)飞仙关组去旅行,守护着月亮,而中长端。不知道,几乎是突然的道具遗产响于悲风。

苏孔子说:“水和每月的客户还告诉丈夫或向下?,可悲的是,没有一个坏的想法也空或满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覆盖的变化查看天上和地上本没有的那一刻,自其不变的角度来看,你和我是无穷无尽的,怎么可以羡慕乎?且夫天地之间,相依为命的主要苟非吾??之所有,但每一分钱都莫取。 CD江上的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的声音,头的遭遇颜??色,无禁,用之不竭的,创造无尽的水库(藏族),也和我的儿子总健身。

乘客,喜笑洗墙灯(zhǎn)(耿)在这里应该是四声声弊衫贺调表达的再次意思是,我听说取代的平均全权(卓)。最好荤菜(姚明)核,杯一塌糊涂(JI)。

第一阶段珍(杰)之间的船,我不知东方之既白。 [1]选自选自“经进东坡文集发源地”卷我是评论宋神宗元丰2(1079)苏的这篇文章石降级(湖北黄冈)。

后来写道赋予相同的标题,它此篇赤壁“,写在10月15日的一篇文章”在颂说。赤壁:其实黄州红鼻子洛杉矶,而不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的声音几乎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知道,错了错了,由国王来表达他们的武器。

[2]西贡: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西贡。 [3]都希望两者也看,15日农历小月,16个大月。

[4]徐:舒缓的方式。 [5]邢以来,。

[6]案例:通“(zhǔ),劝酒。[7]月亮诗:”诗经“诗经·陈风月出”舒耀,纠正过来,“这句话,所谓的”月亮诗“票据项下的窈窕章。

[8]窈窕之章:“月出”诗第一章:“月出姣西娇廖僖输姚明,纠正过来,阿姨安静兮。” “姚明正确的”,“窈窕”[9]少燕:不久。

[10]斗牛,斗,牛,星星的名字,桶的地方(南斗),OX。 [11]和塔横江:白色巨大的水气。

横江:笼罩的河。 [12]垂直的苇凌万顷之茫然:尽管船漂浮在广阔的江面。

垂直:尽管一苇:像一只小船,苇叶比喻小船。 “书诗经卫河广”:“谁说河面宽阔的魏航(空)。”

去了。凌:横渡万顷形容这条河是非常广泛的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了翅膀)驱风凌空飞行。冯:“随着乘法虚拟空间。

帝国:控制(玉)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的存在本身。[15]羽毛不朽道教称为成为不朽的羽毛觉得长了翅膀,成为不朽的能飞升成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打在船的一侧,节拍,在双方的船体,船[17]桂兮兰赵(赵)桨:桂树木做赵花木兰桨,划船,划船工具的种,桨的形状。根据湘君桂赵熙兰桨__“,”[18]打空铭熙上游光:船桨拍打着漂浮的月亮清澈的水,上游和追溯到上游。

空状态流光:是指漂浮在月光下清澈的河流。[19]苗苗来怀:谓词翻转我的脑海里漂流很远很远。

渺渺,遥远的样子。面向网淼淼来吧,担心我__“湘夫人”[20]美代指有品德的人。

古诗词自己的怀旧之情的人。[21]依赖歌曲和(他):节拍和森林:通过和:语音。

[22],如如慕,如泣如诉的怪,像一个哀怨,像冰沙,就像一个声音哽咽,想谈谈。怪伤心。

穆:怀旧。[23后余音:结束。

卷曲:描述长,细腻的声音。[24]链:丝[25]舞友和潜在娇:佑赫:这是指的深渊。

句话的意思龙打动了深深的山谷舞蹈[26]哭泣的寡妇(李程)女性:寡妇哭上了船,唯一的女家,商人的妻子云孤独的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家:“一条船去不断空船江口冷,月亮河周围的机舱。

半夜突然梦见少年的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在这里,他的诗[27]的面容(qiǎo巧),则:忧郁的样子。

[28]坐在整理裙子,认真坐下来,坐在端坐呼吸。[29]他也是它的课程:音乐,为什么这么伤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引”诗。

[30] [31]夏口:姓名,故城在武昌,湖北西侧。[32]武昌:湖北鄂县。

[33]苗: [34]于:郁郁葱葱的的样子。[35]的风暴在??门德尔松周郎:献帝韩健十三年(208),吴,。

3. 赤壁赋原文语音播放

找不到语音,需要注音的我都注上了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 <<;赤壁赋>>;中的这几个"之"怎么讲啊

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有两个方法:一是要了解每个虚词的所有用法,像记数学公式那样记牢它,做题时去推断不会盲目瞎猜。

一是多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借助上下文推断。 文言文是耐嚼的语言珍品,初高中时不多接触一些美文,走入社会就会感觉到语言的贫乏与苍白,对我们是很不利的。

你勤学爱问,祝你成功!我的 ,我愿与你交流探讨。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B。中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其独立成份,不译。

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 纵 一苇 [之] 所 如, 凌 万 顷 [之] 茫 然 任凭 小船 到 越过 (我们)任凭 小船 随意飘荡 , 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一苇”和“万顷”都是借代的手法。 。

5. 赤壁赋 苏轼 文言文

《赤壁赋》出自于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手,而苏轼先后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现录如下: 一、前赤壁赋 原文内容: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簘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澿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原文大意: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2633635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二、后赤壁赋 原文内容: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

6.

2010安徽高考名句名篇默写范围(30篇)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篇目(共10篇)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篇目(共8篇)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共12篇)

(一)初中部分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下面这些字词。

三、讲授课文第一段

师:标好注音之后,请同学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第一段。

生齐读。

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年的秋天,七月,既望是什么日子?看课下注释。

生:过了望日。

师:望日是什么?

生: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师:对,七月是大月,过了十六,也就是七月十七了。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七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东坡和客人一起划船,游于赤壁之下,“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在。

师:那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翻译的时候会不会直接翻译成“游在赤壁的下面”?

生:不会,是在赤壁下面游玩,倒装句。

师:什么倒装?

生:定……

师:同学们看到,游是什么词性的?

生:动词。

师:记住,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和代词的一种成分,状语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一种成分。相当于你们在英语里面的“adj+n"和“adv+v"。所以这个倒装应该是?

生:状语后置。

师:对的。以后在文言文当中,看到有“于”,“乎”这样的字眼,后面是地点或者时间的,就要注意看它是不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如果是,那就是状语后置了。

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来是缓缓地吹来,不兴是没有泛起一点波浪。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酒的意思。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请同学们看到课下注释,明月之诗是指?

生:《诗经·陈风·月出》。

师:窈窕之章是指?

生:《月出》中的“舒窈纠兮”这句话。

师:所以这里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语法现象?苏轼是先诵《月出》这首诗,然后再唱“舒窈纠兮”这句诗吗?

生:不是,是互文。

师:对,这是一种互文现象。

生:什么是互文。

师:这是你们初中的时候就应该有学过的,《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是不是先在东边的市场上买了一匹马,然后再西边的市场上买了鞍鞯?不是,这里的意思是说,她在市场上到处逛,买到了这些东西,对不对?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两个动作看似相互独立,但事实上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在必修一的《孔雀东南飞》中也讲过,“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他不是说真的只在东西两边种了松柏,在左右两边种了梧桐,而是说,他在坟墓的四周种上了松柏和梧桐树。明白了吗?

师:继续往下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拿到这个句子,你们应该立刻注意到什么?

生: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师:对,应该怎么翻译?少焉,不一会儿。郑XX。

生(郑XX):不一会儿,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师(生):好,请坐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句话需要同学们注意。首先,纵一苇之所如,纵是?(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小船),如(去,往)。那么,我们之前也说过,“所+动词”这个结构等于?(名词)。那同学们看到,纵一苇之所如,任凭一条小船……(想要)到达的地方,缺了什么?

生:动词。

师:对。所以,这个地方,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动词?

生蔽扮:之?

师:没错,请同学们重点关注这个句子,这里的兆局“之”字,是用作动词,去、往的意思。这样的话,这句话就通顺了,任凭一条小船去它想要去的地方,意译过来就是任凭小船随处漂流。

师:凌万顷之茫然。这里有怎样的语法现象?

生: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师(生):大家看,万顷是指?(江面宽阔)。对,其实这里还有一种手法,万顷是说明江面的宽阔,所以,万顷是江面的一种特征,那么这里就是?以特征代本体,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万顷是指江面,也就说,它是什么词性?(名词)。修饰名词的是?(动词)。没错,所以这里应该是?(定语后置)。很好,看来同学们对定语族并让后置、状语后置已经有一定的把握了。

师: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记得《岳阳楼记》中的“浩浩汤汤”吗?什么意思?

生:浩荡。

师:对,这里是水势浩荡的样子,乎是形容词词尾,什么什么的样子。水势浩荡,(小船)像凌空驾风飞行。而,表示……转折。但是不知道它要在什么地方停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的飘逸啊,又像脱离尘世,超然独立,飞升入仙境。这里的而是表什么关系?先长出翅膀,然后飞升,成仙。(生:顺承)。

师:这一段的意思已经大致梳理了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苏轼和客人夜游赤壁。

师:没错。这一段开头就写明了时间(生: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生:赤壁之下),人物(生:苏子与客)。第一段写的是苏子与客的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

四、讲授课文第二段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第二段。

生齐读。

师:于是饮酒乐甚,于是,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其实是分成两个词的,于,在是,这时。在这时候,喝着酒,心里十分痛快。扣舷而歌之,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并列……递进……

师:举一个简单地例子,语文老师抱着书本走进教室。请同学们划出主谓宾。

生:语文老师是主语,抱着是谓语,书本是宾语……?

师:那走进教室是什么?

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语文老师抱着书本走进教室,抱着书本和走进教室师两个并列的动作吗?是一边抱着书本,一边走进教室吗?不是。那是递进吗?先在门口抱起书本,然后走进教室?也不是。那这句话要说的是语文老师抱着书本还是语文老师走进教室?

生:走进教室。

师:那抱着书本是什么?是不是在说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时的一个状态?语文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的?是抱着书本走进教室的,抱着书本是用来修饰走进教室的。前一个动作是用来修饰后一个动作的。同样道理,扣舷而歌之,怎样地唱歌?轻扣船舷唱歌。扣舷的动作是用来修饰唱歌这个动作的。所以而应该是表示……修饰。扣舷而歌,动作完成了没有?(生:完成了)。那,之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代词?(生:不会)。有没有其他含义?(生:没有)。所以这里的之应该是?(生:无义)。对,之在这里是用来补充音节的,是一个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师: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数流光。”歌词说,桂树做成的棹啊,木兰做成的桨。击是拍打的意思,空明和流光是什么?看注释。

生:月光浮动下的清澈的江水。

师:空明和流光本来是什么词性的?(生:形容词)。那注释里是什么词性的?(生:名词)。还记得第一段我们说过凌万顷之茫然的万顷吗?这里的用法跟万顷同不同?

生:同,都是用特征代本体。

师:非常正确。拍打着月光浮动下的清澈的江水啊。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是什么意思?逆流而上。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予怀,我的心思。翻译成悠远啊我的心思,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心思很悠远。

师:那这里又是什么语法现象?

生:倒装。

师:什么倒装?我的心思……很悠远。在句子成分中,我的心思是?(在这个位置,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名高中生,居然连主谓宾都还不会分。于是后来我又花了整整一节课,帮助他们学习现代汉语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我的心思是主语,很悠远是谓语,这里是主谓倒装。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她却在天边遥远的地方。这里的美人是字面上的美人吗?想想我们学过的《离骚》当中有一种怎样的传统?

生:香草美人。所以这里的美人是指圣贤的人。

师:对,这里的美人是指贤臣或者是圣君。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有吹洞箫者,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客人当中有一位会吹洞箫的。

师:恩,翻译的字字落实了。但是觉不觉得这句话有点问题?我们正常讲话应该是怎样的?

生:有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

师:所以这里也是?

生:定语后置。

师:很好。倚歌而和之,倚歌,按照节拍,和之,应和他。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

生:按照节拍来应和他。表示修饰。

师:正确。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萧声呜咽,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吹完之后)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线绵延不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的舞和泣是什么用法?

生:舞动,哭泣。

师:是直接翻译为舞动和哭泣吗?我们代入原句看看,舞动藏在深谷里的蛟龙,哭泣孤舟上的寡妇。通顺吗?

生:不通顺。使藏在深谷里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师:没错,这种用法叫做使动用法,翻译的时候就要翻译成“使……怎么样”。

师:这一段话写的又是什么呢?

生:客人在吹箫。

师:他在吹箫,萧声怎样?

生:很悲凉。

师:这段主演写的是乐极悲来 。先写歌声,后写箫声歌中的“美人”喻君,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出力箫声的怨、慕、泣、诉,抓住了箫声“哀”的特点,末尾两句夸张性比喻,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再认真理解一遍今天学习的内容,然后,背诵一二段,明天默写。

《赤壁赋》教学设计

【凳亩明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句式。

3.学习、鉴赏本文的景物描写和哲理阐述。

4.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5.理解景、情、理三者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

苏轼在与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景、情、理的内在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通译全文,把自己不能翻译的字词作上标记,留待课上讨论解决。做好字词注音、作者简介、作文背景介绍等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内容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写有具体问题的字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显影〕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耐灶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学生比较阅读以上两则文段,感知作者的性格特点。

【设计目的】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成熟”、“从容”、“大气”以及在“风雨”之中他内心的平定,即“也无风雨也无晴”,引出他的思想内核:苏轼将儒家、道家、释家三者完美统一: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心以道。这将为学生理解本篇作者的思想做好铺垫。

二、走近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②宋代豪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意蕴深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④ 苏轼还是非常有名的书画家。

【设计目的】一是检查学生预习,二是通过学生的整合和老师的补充,更立体地了解作者。

三、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多媒体显影〕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里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教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慨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枣告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极为成功。传到明代,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看到了真迹,十分倾倒,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为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多媒体显影〕苏轼《前赤壁赋》书法作品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介绍,锻炼其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同时背景的呈现方便学生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展示苏轼的书法作品,为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深刻感受苏轼的个人的修养。

四、关于“赋”

〔多媒体显影〕

赋,始于两汉魏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体制上有所变化,大体经历了汉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魏晋时期出现骈赋、唐代格律化的定型出现律赋、宋代出现文赋(散文化)。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师:下面让我们在音乐背景下,听老师范读一遍这篇千古名作,感知一下“赋”的基本特点和文章的韵律。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了解赋,拓展知识面。同时让学生了解本文中“主客问答”、压韵对偶等形式是“赋”的基本特质。老师范读而不用播放器里的范读,加强老师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在重音上可以有意识地调控,让学生加深对文本诵读的印象。

五.检查预习

① 字音检查

〔多媒体显影〕

属客 桂棹 嫠妇 愀然 舳舻 槊 匏 酾酒 扁舟 少焉

〔学生注音〕

属(zhǔ)客 桂棹(zhào) 嫠(lí)妇 愀(qiǒo)然 舳(zhú)舻(lú)

槊(shuò) 匏(páo)   酾(shī)酒 扁(piān)舟 少(shǒo)焉

【设计目的】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夯实基础。

② 学生交流在预习中不会翻译的字词,让会翻译的同学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老师来明确,最后重点字词再提问抽查。

第一段词语:属:通“嘱”,劝酒。 少焉:一会儿,不一会儿。 横:笼罩。

如:往。 凌:越过。 冯:通“凭”。

第二段词语: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倚歌而和之:而,并列连词 溯:逆流而上。

和:伴奏。 舞、泣:是使动用法。

第三段词语: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酾酒:斟酒。 匏樽:酒器。 悲风:悲凉的秋风。

第四段词语:盈虚:月圆,月缺。 卒:终于。 盖:句首副词,表示推测。 曾:简直,竟然。

藏:宝藏。 适:舒适,引申为享受。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互助协作的过程中学会古文翻译所采取的字字落实的直译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人人都能参与课堂,或请教,或为师。既活跃了课堂又融洽了学生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老师对重点字词的提问,一是为了进行巩固,二是为了检测是否有学生因为害羞或其他原因对一些重难点字词句式,既不懂又没问。

六、内容分析

学生回答,整合

〔多媒体显影〕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中,在翻译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七、课后作业

思考问题:〔多媒体显影〕

1、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

2、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3.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4.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5.第五段,首尾的关系怎样?

【课后反思】

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并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地参与活动,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引导”的思想,但有部分学生在对文本翻译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直译,认为意思到了就可以了。在这方面还要多练习和指导。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2)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