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吃什么怎么养

   2023-06-17 22:57:42 网络970
核心提示:月鳢(channa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形态如斑鳢。月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吃动物性饲料,鱼苗阶段(体长在4厘米以下)以投喂水

月鳢吃什么怎么养

月鳢(channa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形态如斑鳢。月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吃动物性饲料,鱼苗阶段(体长在4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丰年虫、水蚯蚓为主,也可投喂肉糜、蛋黄等。随着鱼的长大食性也发生改变,动植物饲料都能吃,但仍偏爱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蝇蛆;黄粉虫、螺蚌肉、蚕蛹、鱼虾、畜离肉及内脏等。在动物性饲料缺乏时,也吃植物性饲料,如玉米粉、花生麦粉、豆渣、米饭、面条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特别是大规模养殖时,利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月鳢尤为重要。鱼苗种阶段投喂粉状配合饲料(最好是经过微粉碎机粉碎,粘性强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40—45%,待长至10厘米后转喂成形的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42%。无论投喂何种饲料,都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喂鱼,并在池中设置食台。日投饲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一般为鱼体重的3一10%,每天喂2次,上午8—9时一次,下午6时左右一次。饲料投喂要适量,以鱼吃饱为准,防止剩余饲料污染水质。

月鳢的生活习性

月鳢(Channa 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台湾称:右代。英文名:Snakehead,Chinafish 。月鳢的庭院养殖技术:1 造好鱼池 选择院内或房前屋后的闲地建造,土地或水泥池均可。池形因地而宜,方形、长方形都可。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为50-60m2;池水深80-100cm,池壁高于水面50cm、或在水面以上用纱窗沿池围栏,其高度为50-100cm,以防月鳢跃出逃走。若建造的是水泥池,四壁要光滑,以防鱼体擦伤;池底还要有20-30cm的泥深。池设进、出水口,装好拦鱼设施。 2 合理投放 放养密度的根据主要是水质和饵料。水活饵丰则多放,否则少放。但一般按每m2 投放3-5cm规格的鱼种30-40尾。并要求放养规格整齐一致,活泼健壮。这样,其个体生长才会均匀,有利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若饲养得当,一般在春季投放的当年苗种,养殖到当年底,可长到100g 以上。 3 科学投饵 体长在10cm以下的鱼种,可用螺蚌肉绞成肉糊投喂,若有条件,最好投喂一些活水蚤或水蚯蚓。体长在10cm以上,其摄食能力增强,可改投干杂鱼。投饵应按“四定”原则。即定时:日投两次,上、下午各1次;定量:日投饵量占鱼体的8%-10%;定质:饵料必须新鲜可口,而不能投喂质变发霉或质硬不易消化的饲料,同时,饵料的颗粒大小也要适宜,以利鱼类摄食;定位:固定投饵点,并设置好饵料台,这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和便于观察并掌握鱼类摄食情况,实施科学投饵。 4 精心管理 月鳢有大鱼吃小鱼的特点,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放养规格要整齐一致外,饲养到一段时间后,便要及时分养,并按不同规格分池养殖。管理上要突出抓好两点:一是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二是要保持适宜深度。同时,用水面的1/3培植水葫芦、水浮莲。这样既利月鳢的栖息避暑,又利净化水质。平时,还要坚持巡塘,做好防旱、防汛、防盗、防逃、防病和防敌害等工作。在防病上,因为月鳢抗痛力较强,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操作,并定期用药做好水体消毒和灭虫,一般少有病害发生。

月鳢能长多大,能活多久

月鳢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8℃。有喜阴暗、爱打洞、穴居、集居、残食的生活习性。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人工养殖的鱼类为1冬龄,相对怀卵量为500粒左右。生殖期为4-6月,5-7月份为产卵盛期,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

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克左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鲜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药用价值,群众喜爱胜于斑鳢,畅销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月鳢日伏夜出 ,白天潜伏在水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 ,其还喜跳跃 ,在流水冲击的环境下会逆流上溯或跳离水面。月鳢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 ,当水中缺氧时能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腔内的辅助器官呼吸空气,不因水中缺氧而浮头死亡,离水也能活较长时间,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饲养和活鱼运输。月鳢个体重一般为 100 一 250克 ,最适生长水温15一 30℃,水温降到12℃开始不吃食,冬季寒冷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避寒越冬。

仔鱼孵出2d后即开口摄食外界食物,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的比例迅速增加。仔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夜间18~22时摄食强度最大。 月鳢性成熟年龄为1冬龄(指人工培育的亲鱼)。产卵季节为4~9月,不同地区产卵盛期各不相同。适宜水温18~28℃。绝对怀卵量在2000~8000粒之间。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月鳢一年多次产卵,卵黄内有油球,浮性卵。精巢紧贴鳔的腹面两侧,棕黄色 繁殖季节。 雌、雄亲鱼相互追逐发情,雌鱼排卵,雄鱼射精在卵上,卵聚集成块浮在水面。亲鱼有护卵的本能,直至孵出幼苗。初出膜的鱼苗腹部向上,孵出后第4天能结群游泳,第25天其形态、生活习性与成鱼相同。

养殖

我国常见的鳢科鱼类为乌鳢,斑鳢和月鳢,以月鳢体型最小,当年春天繁殖的鱼苗,养至年底体重在150克左右。月鳢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被视为高档保健营养食品而走俏市场。根据我县多年的养殖经验,现将月鳢的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月鳢在野生状态下,极少生病,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病原体极易在月鳢之间传染,一旦发病,很容易导致大批死亡。因此,人工养殖月鳢一定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消毒

先把鱼池淤泥清出,在鱼种人池前7—8天,每亩池塘用190—120公斤生石灰消毒,或者在进池前4—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一15克消毒。

2.做好“四消”工作

(1)鱼体消毒。在鱼种放养时,必须先进行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或15—20ppm的高锰酸钾浸浴15—20分钟。浸浴时间应视鱼的忍耐程度灵活掌握。

(2)工具消毒。方法是在阳光下曝晒一天,也可用药物消毒,如用50ppm的高锰酸钾或200ppm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浸泡5分钟后再使用。

(3)饲料消毒。投喂的鲜活饲料先冲洗干净,再用50ppM的高锰酸钾或100—200ppm的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钟,或以20—200ppm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0—20分钟,或以0.01—0.1ppm二氧化氯溶液养殖饲料生物8个小时到3天后再喂鱼。

(4)食场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每7一15天,在鱼吃食后,用250克漂白粉或1000克生石灰加适量水溶化后泼在食场附近。

3.加强水质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水质,及时充换水,或实行微流水,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水质恶化。

4.做好药物预防

在鱼病多发季节,采用药物泼洒和投喂药饵的方式,内外兼防,以控制鱼病的发生。每月泼1一2次二氧化氯或生石灰或强氯精或漂白粉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用量分别为5PPM、20PPM、0.3PPM、lPPM、0.5和0.2PPM。杀菌药与杀虫药交替使用。在泼洒药物的同时投喂药饵。药饵一般用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药物与饲料拌匀后投喂,连喂3—7天。

5.避免损伤鱼体

鱼体损伤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起捕、运输和转池过程中,严格操作程序,细致谨慎,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病菌感染。

(二)常见病的防治

l.晕头病

(1)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停食,体色发黑,群集在池角。严重时在水中窜游,急剧挣扎或旋转狂游后下沉池底死亡。此病原尚未清楚。

(2)危害和流行情况:该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之前的当年鱼苗,流行季节为3—7月,4—5月大流行。此病发病迅速,传染快,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是月鳢苗种阶段危害性最大的暴发性鱼病。

(3)防治方法:尚无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A.养鱼设施和工具要严格消毒。投喂的活饵料也要消毒后再投喂。不从发病的养殖场运进鱼卵和鱼苗”

B.换水时,注水不可太急;水温温差不得大于士2℃。每次换水后要及时泼洒二氧化氯,使池水成5PPM。或者以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或者用生石灰化水泼洒,使池水ph值在7—8。

2.烂肉病

(1)症状:体表斑块状充血,鳞片脱落,以后真皮组织发生溃疡,溃烂处开始呈红色,以后坏死变白。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路,尾部溃烂腐掉。体表各处都可发生,严重时遍及全身。

(2)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以上的鱼种和成鱼、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后自身传染性大,其交叉感染也比较严重。此病传染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50%以上,故有“红色瘟疫”之称。在鱼体损伤、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或水温变化大等不良条件易引发此病。

(3)防治方法:

A.以5一10PPM二氧化氯或0.3PPM百毒净化水后全池泼洒,若病情严重,隔二天后再泼洒一次。当水质恶化时,可增泼10PPM的水净剂。

B.全池泼洒呋喃唑酮使池水成0.5一1PPM浓度。

3.车轮虫病

(1)症状:病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后,不吃食,体色 变黑且消瘦,粘液增多,体表形成一层白膜。在池中离群独游,经常旋转,最终因衰竭而死亡。对月鳢菌种危 害较大。该病原体肉眼不可见,镜检则非常明显。

(2)防治方法:

A.用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

B.用0.5PPM硫酸铜与0.2PPM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C.用苦楝树叶煎汁泼洒,使池水成30—45PPA浓度。

4.爱德华氏病

(1)症状:病鱼身体发黑,腹部胀大,体表无伤口有时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肾脏充血、肿大、溃烂,挤压腹部有腥臭的浓液流出。发病池的鱼种喜群集在池角处。

(2)危害和流行情况:本病流行季节一般在5—9月份,发病水温为15—40℃,最适水温为25—30℃。多见于鱼苗鱼种阶段。病鱼死亡率在30—60%。长期投喂水蚯蚓的鱼池易发此病。

(3)防治方法:

A.用0.3PPM百毒净或2—5PPM士霉素或10—20PPM氯霉素或0.2一0.5PPM呋喃唑酮全池拨洒。病情严重时,可连泼2天。

B.每天每公斤鱼加氯霉素30—50克到饵料中,喂5天。

C.每公斤饵料中加入2—3克氟哌酸和20克光合细菌,连喂5—7天。

月鳢是一种体型比较小的鱼,成年后体长一般不超过30厘米,体重则在100-250克之间。也有体型大一些的月鳢,体重可以接近1斤,不过这么大的月鳢个体并不是特别常见。生长的环境是否适宜,食物是否充足都可能会影响到它们的体型。如果环境适宜并且食物充足,它们就可以健康生长,体型就会相对更大一些。

一、月鳢能长多大月鳢是我国常见的鱼类之一,还是一种比较有名的观赏鱼,经常作为观赏鱼被放置在家中养殖。从体型来看,月鳢是一种体型比较小的鱼,它们一般长不了太大。一般情况下,成年之后的月鳢体长一般不会超过30厘米。而从体重来看,它们的体重范围则在100-250克之间。当然,也有比较大的个体,体重可以达到1斤,但这种比较大的月鳢是比较少的。

具体来看,不同月鳢个体的体型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方面会对月鳢的体型有影响。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它们体型的影响就是比较大的。比如水温,水温适宜时月鳢的食欲就好,摄入足够的食物,它们的发育就更好。再比如食物的营养,若它们吃食物之中营养丰富,它们的发育状态就会更好,体型相对来说也会大一些。所以,若养殖月鳢作为观赏鱼,尽量给它们提供适宜的水环境,以及充足、营养丰富的食物。

二、月鳢能活多久在观赏鱼之中,月鳢的寿命算是比较长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们的寿命普遍可以达到10年以上。有一些野生月鳢由于生活在野外,若没有人类干扰的话可以活很长时间,甚至有月鳢寿命达到100年以上的记录。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制约月鳢的寿命,导致它们活不了这么长时间。比如,水质就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因素。若月鳢生活在水质很差的环境之中,它们就容易生病,寿命就可能因此缩短,甚至可能直接死亡。

以上就是关于月鳢吃什么怎么养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