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正式出炉

   2023-03-04 16:59:35 3450
核心提示:  每年夏季,逢雨必涝成为困扰很多城市的痼疾,太原也一样。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雨水收放自如,那么城市内涝现象或许会

《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正式出炉

  每年夏季,逢雨必涝成为困扰很多城市的痼疾,太原也一样。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雨水收放自如,那么城市内涝现象或许会慢慢消失,而水资源也能够循环利用起来。

  自去年开始,海绵城市在我国首批16个城市开始试点建设。海绵城市究竟是啥样?《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年至2020年)近日正式出炉,开始公示。今后,我市将通过生态环境美化、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公共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中心城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综合效应。

  建设现代化宜居名城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利用渗水率高的路面材质及地下各种雨水管网设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避免城市遇到暴雨时出现“看海“的尴尬。

  本次专项规划的范围是包括太原市的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的侯村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高村乡,引黄工程输水管线两侧20米和汾河一二库周围500米范围,面积为27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是北至上兰和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西至西山边山地区,东至东山边山地区,南至姚村,面积695平方公里。

  今后,我市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以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和强化水安全为重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把太原建设成为环境良好、功能完善、集约节约、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名城。

  城市防洪标准百年一遇

  规划显示,此次综合考虑了太原市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定位、规划理念、经济发展等,并结合水资源现状,考虑到用水需求和经济合理性,综合选取海绵城市的六大类22项建设指标,与本市相关的建设内容进行匹配。

  重点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年总削减率为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生态岸线恢复80%,城市热岛效应要明显缓解。

  ●内涝防治标准——中心城区50年一遇,清徐县和阳曲县为20年至30年一遇。

  ●城市防洪标准——中心城区100年一遇,清徐县和阳曲县为50年一遇。

  ●雨水资源利用率为5%,污水再生利用率为25%,城市污水处理率100%。

  ●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连片示范效应,天然水域面积要100%保持。

  东西水系保护古都

  今后,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格局是山、水、林、田、湖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组合,形成“三山环绕,一水中分,东西水系保护古都,四廊两楔分隔,九块六斑镶嵌,田绿相簇拥龙城”的美丽景象。

  【三山环绕】太原北、东、西三个方向三面环山,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提供了丰沛的降水。这里不仅是水土流失控制的重点地区,也是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的重要地区。

  ——管控措施:我市将严格控制北、东、西三个方向的城市建设规模,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开展东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西山矿区的生态修复。

  【一水中分】汾河是太原生态、环境、景观、水资源等系统结构的主轴,其在海绵城市中对水资源平衡、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控制、城市防洪、景观生态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管控措施:加强汾河的水源地保护,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兴水增绿。在汾河干流以及两侧低洼区,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葡萄串”等蓄水工程,重建流域水系。

  【东西水系保护古都】太原以汾河为界,将边山支沟分为东山水系和西山水系,共计11条。其中,东山水系包括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等;西山水系包括北排洪渠、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等。

  ——管控措施:严格控制上述流域内地下水的开采,依法关停泉域保护区和河源保护区内的煤矿,加强晋泉、兰泉泉域和地下水系的保护。分别实施11条河流的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管道截污和河道治理。

  【四廊两楔分隔】中心城区与清徐县、阳曲县之间有大面积的耕地、草地和林地。这些构成了两条生态隔离轴,控制城市的蔓延发展。

  ——管控措施:在两条生态轴的基础上,我市将四条生态廊道,包括沿北涧河和北排洪渠,串联两侧的森林公园和城市绿地的生态廊道。沿绕城高速的南环,构建沿路防护绿带,形成沟通西山万亩生态园与东山绿地的生态廊道。

  同时,在龙城大街南侧以及太钢南侧,各规划一条东西向的绿楔,贯穿城区,沟通汾河和周边绿地。

  【九块六斑镶嵌】城市周边分布着九大生态区域,分别是葡峰山庄森林公园、天龙山自然保护区、天龙山森林公园、崛(山+围)山—柳林河风景区、北郊苗圃、新阳森林公园、龙城森林公园、阳曲县生态隔离带、清徐县农业生态带。

  ——管控措施:我市将选取较大规模的绿地、公园和湿地,构成六块区域的小生态环境,有晋阳湖公园、万亩生态园、森林公园、嘉节公园、双塔公园、西张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网络。

  【田绿相簇拥龙城】我市大型的生态绿地主要分布在盆地周边和中心城区以及阳曲县、清徐县之间,这是构成城市发展的天然生态园。

  ——管控措施:建设小型城市绿地,发挥其径流控制、环境改善、水源涵养等作用,共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暴雨主干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

  据介绍,太原市将在现有水资源分布的基础上,控制用水总量和限制地下水开采,提高再生水在市政、环卫等方面的用水比例,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其中,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饮用水100%安全

  ——执行地下水压采计划,逐步关停中心城区自备井,实现地下水源的良性循环。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要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

  增大河道排洪能力

  ——采取“拦、排、截、植”措施,加固河流上游调蓄拦洪工程,合理有效地运用上游水库、缓洪池拦蓄和调节洪水,削减下游洪峰流量。

  ——重点对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等市区内的河道,按防洪标准拓宽,清淤,加高加宽防洪堤,并注重水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对枣沟、马庄、南沙河、南坪头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整修1号、4号、谷旦、新店、黑驼等缓洪池,形成调蓄、滞洪能力,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威胁。

  ——加强水库、缓洪池、河道等用地的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不得侵占。

  中心城区能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

  ——暴雨时,城市主干道能正常通车,道路积水不超过15厘米。其余道路的积水不超过25厘米,积水消退时间不大于1小时。

  ——同样,学校、医院、防洪指挥部等敏感区域以及重要出入口能正常通车,道路积水不超过15厘米。其余居民小区的积水水位低于建筑物出入口,不对群众生命财产产生威胁。采取措施保障地铁、大型下沉式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通道等地下空间的正常使用。

  ——全面提高太原水系的防洪排涝标准,具体是:汾河、南沙河、北排洪渠、冶峪沟、风峪河、太钢地区的防洪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其余河道要达到50年一遇。

  恢复九条河道生态景观

  我市将选择建设区范围内汾河的9条支流,进行生态治理和景观建设。其中,近期建设的是北涧河、北沙河、九院沙河、风峪河。中期建设为玉门河、虎峪河、冶峪河。远期建设为北排洪渠、阳兴河。

  治理中,将重点恢复其生态景观,有三种方式:一是保留岸线基础,拓宽亲水空间,种植水生植物。

  二是保留原有的岸线基础,增设木栈道,拓展亲水空间,补种生态净化植被。在河床就地填挖,打造深潭浅川、局部挖深、营造浅滩,增加流水深浅变化,岸线栽种大量亲水植被。

  三是增设生态岛,尽可能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增加溪流等。恢复河岸河道植被生态,增加水生植被,利用植物根系吸收、茎叶拦截等功能净化河水。

  建设海绵型公共设施

  按照规划,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我市还要在中心城区增建公共海绵设施,包括景观型河道、各类湿地、湖泊、公园等。

  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雨水花园、湿塘沟渠等与城市水系、河道相互连通,并使园区内部的集水、蓄水、排水设施与市政管网衔接。在绿地树种的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以及耐涝又抗旱的植物最为合适。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在新建道路的绿化带中采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形式,在道路两侧预留雨水蓄滞通道等,增加道路绿地的雨水吸纳能力。城市广场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者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缓解雨水径流。

  海绵型居民小区——今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项目要率先建设海绵型居住区,其中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和屋顶绿化。小区室外的步行道、停车场也要采用透水材料铺装。

  海绵型公共设施——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也要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推广使用透水性材料、屋顶绿化、生物滞留等设施以及下沉式广场。其中,规划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要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