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园灯会的流光溢彩里,在嫦娥六号探月联名款的科技感中,苏州丝绸纹样正以破圈之势惊艳亮相,古老的丝绸纹样遇上青春的创意与前沿的数字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在姑苏城上演。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内,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发布暨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启动仪式举行,揭开了这场传统文化焕新的密码。
活动由苏文投集团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举办,现场发布了两年来苏州丝绸文化数字化工作阶段性成果,包括发布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建设情况、落地启用国产化替代“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并启动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等。这些成果的背后,藏着让古老丝绸纹样焕发生机的“年轻密码”。
在对丝绸纹样的活化利用过程中,许多创新举措和文化创意都来自苏文投集团年轻的数字化团队,这群带着“数字原住民”思维的年轻人,将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转化为创新动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据悉,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26岁,其中还有2位“00后”、3位海归。
他们打破常规,建立了“标本库+素材库+基因库”的三库架构,如同为丝绸纹样构建数字DNA。“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从2023年入选文旅部创新项目,到2024年成为全省首款数据交易产品,再到今年建成高质量数据集,这群年轻人用代码和创意让10000+丝绸纹样实现数字化重生。
在数字化采集这一关键环节,苏文投集团和丝绸博物馆此次专门引进了北京邮电大学自研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在数字化采集区,年轻工程师正在调试全球首套应用于文物采集的“智能布光原真系统”。这套由北京邮电大学研发、国产化率达100%的设备,让丝绸纹样的采集效率大大提升。面对丝绸复杂的光泽变化和纹理细节,系统通过迭代学习算法,能精准还原每一根丝线的色彩与质感。
“就像给文物拍4K电影。”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着采集的动态纹样,“以前人工采集需要数小时,现在系统自动完成布光、拍摄、合成,还能智能纠错。”这种将AI视觉算法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创新,不仅保障了数据安全,更为后续的数字文创开发提供了高质量素材。
当古老纹样遇上潮玩、美妆和航天IP,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与韩束联名的七夕礼盒、搭载丝绸纹样的QQ手办、印着四合云纹的探月工程周边……这些由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衍生的30余批次文创产品,早已成为Z世代的“国潮新宠”,两年来丝绸纹样已在新中式服饰、网络游戏、潮玩手办、美妆、贵金属等领域授权使用,并形成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和跨界联名产品。更令人期待的是,苏州正联合高校、非遗传承人构建江南染织绣数字标准体系。未来,年轻人不仅能在游戏里定制丝绸纹样服饰,还能通过VR“穿越”到宋代丝绸工坊。
启动仪式上,丝绸博物馆还成立了首支外语志愿者团队,常态化开展“苏丝国际会客厅”活动,为外国游客提供多语种导览服务;发布了全新的苏州设计旅行地图——TravelwithBES,从建筑设计师的视角,为苏州的博物馆观众、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市民提供新颖的旅游线路,解读建筑设计理念;市文广旅局、市慈善总会联合太平洋寿险,为全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志愿者)提供团意险保障。
这场始于丝绸纹样的数字化革命,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青春蝶变,正为传统文化IP的现代转型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