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社工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2022-06-01 02:54:10 网络680
核心提示:在深圳报考社工的条件和程序是怎样的 报名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符合助理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申请参加相应级别的考试。 (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条件: 1、

一名社工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在深圳报考社工的条件和程序是怎样的

报名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符合助理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申请参加相应级别的考试。

(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4、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5、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三)、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并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后,从事社会工作满6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3、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3年。

4、取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1年。

5、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位。

6、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其从事社会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香港、澳门和台湾居民申请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应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或学位证书、从事本专业工作实践证明。台湾居民还需提供《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报名办法: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行网上报名、现场资格审查(部分省市实行报名初审、考后复核)、网上缴费的方式,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网站填写并提交报名信息,上传照片,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缴费。报名具体安排详见各省(区、市)有关文件。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具体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IFSW)曾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球调查,发现各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大同小异。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什么叫社工做什么的社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回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答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条件,社会工作者考试

一、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简单地说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往来与接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方式。人的本质在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社会工作是以人和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社会交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尤为重要。高效的社会交往是完成日益艰巨复杂的社会工作的任务的保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熟练、专业的社会交往能力。

1、社会工作在近百年的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底层,基本生存出现困难的群体,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比备的素质。例如,与不同的受助对象的交往中,社会工作者如何从其讲述的内容,言谈的方式,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来准确的把握案主叙述的内涵;如何与案主之间进行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建立更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合作关系等等都是对社会工作者具备的社交能力的具体要求。

2、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这些个人与群体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可能是具有相当物质财富的捐赠人,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也可能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 *** 工作人员。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二、 组织能力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自如:

1、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团体社会工作中,对象群体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目标并不相同,不一定与团体目标相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成员各自的利益,根据团体的具体需要考查团体的发展,拟订工作计划,组织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活动项目。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和管理团体。社会工作者为团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应使对象群体对社会工作者保持充分的信心。在处理各种工作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使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实现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

2、在社区社会工作中。80年代英国学者托马斯提出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一是进行资源的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其具体的工作包括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的需要,制定社区发展的方案,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建立各种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并且加强社区之间和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组织协调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是否具有较好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其能否在社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着决定作用。再者,就我国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注重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创建社区文化。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社会行政是一项筹措与安置社会资源,设计、协调组织结构,以及指导机构职员的工作并发挥最高效用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的从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尽己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使社会工作者认同组织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 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基本的生活领域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以成为社会工作者不同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从对受助对象单纯的救助到谋求他们的发展,从个案工作到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时空里处理个人、群体、社区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服务对象与工作情况不象一般 *** 工作人员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另外,就是与同一工作对象交往,服务对象可能会随着工作的进展其态度、行为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与工作对象,选择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与方案,做出适当的反映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四、 公关能力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熟知。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 *** 部门及其他专业介绍和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得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以上任务的实现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善于搞好社会工作的公关关系,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增强认识、加深了解。进一步得到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获取广大群众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与运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公关关系,才能在广大群众中树立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印象,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五、 道德素质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宗旨,它体现了社会工作道德方面的人生信念、专业态度和价值观等。

1、社会工作者应把利他主义价值观当作核心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了社会工作者必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改变服务对象处境,改善其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

2、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准则。这是社会工作者基本的角色要求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工作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3、社会工作者要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关怀。社会工作对象大多是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表示接纳、尊重与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六、 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外,更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风貌面对和感染服务对象,以促进其改变困境。具体体现在:

1、要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各种需要帮助的人群来说,只有作为主要角色的社会工作者首先拥有看待困难和处理困难的乐观心态,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要保持自信的心理状态。社会工作者在对待和处理问题时,要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有能力面对困境,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3、要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逆境,只有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才能坚守在社会工作这份神圣的岗位上。

七、 知识素质

社会工作专业性很强、系统性也很强,涉及面比较广,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素质要求。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由诸多理论支撑,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开展工作做铺垫。

2、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在科学的知识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八、 智能素质

智能是指在掌握从事社会工作事务所需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专业理论具体化和操作化。具体体现在:

1、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社会工作者日常面对的是看似平常,却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具备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只有具有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才能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对策和方法;同时,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总结出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的看法和观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

3、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以及不适应社会所导致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要从根本上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协调自身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具备创新能力。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社会工作领域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得益于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不断创新。因此,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5、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工作者从事的各项工作中,绝大部分工作需要沟通,因此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社会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有效实施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6、学习能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对于社会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努力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所淘汰,也为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创造价值。

相当居委会社工 年轻的 不是大妈 问一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什么学历要通过那些考试

1、培养认真做事习惯,不要随便写错别字;

2、热心助人,踏实乐群;

3、多学点社工知识,最好通过国家统一的社工师水平考试。

请问社工证难不难考,要怎么考

据报道,201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报考人数达到了42.45万人,增长率达.6%。按照这种趋势来看,2019年参加社会工作师考试的人数还会继续增长。你准备好考试了吗?

看到现在报考社工证如此火爆的局面,

我不禁想分析一下,

它深受大家青睐的原因,

快来看看和你想的是否一样呢~

1.能力认证,加分补贴

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属于职称类或专业技能类考试,是对于个人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一种认可和有力证明。在从事社会工作相关的单位中,对自己今后的工资上涨和职位晋升都很重要。而且以后在准备社区招聘的考试中可能会享有相应的加分,在从事社区居民管理服务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2.更多选择,从业范围广

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顺利拿到社工证后,你可以从事的工作范围会更广,可以是医院、学校、企业、福利院、养老院、司法矫正机构、NGO组织等。服务领域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你会有更大的自 *** 来决定感兴趣的职业。

3.尚有缺口,需求量大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即需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相应的证书,才能开展相关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规定: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6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可见,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缺口。

4.政策支持,保障发展

全国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要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和专业人才使用政策措施。国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招录、招聘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和选拔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重把政治素质好、熟悉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地方基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大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能成为社会工作者

你好,大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社会的工作者呢?我就应该是具备那种放宽心,比较厉害,比较有耐心的人

考社工证需要什么条件

(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报名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4.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5.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二)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报名参加社会工作师考试: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并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后,从事社会工作满6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社工机构创建的需要哪些条件

1、设复立人中至少有一人取得制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者至少有两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2、有自己的章程,章程应当明确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设立目的,并列明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业务范围;

3、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场所;

4、拟聘用的专职工作人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者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8)一名社工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扩展阅读

社会工作特点:

1、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的,虽然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

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活动。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掌握多种科学知识;

3、科学的助人方法。作为现代社会的职业助人活动,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4、是助人服务活动。出发点或目标是帮助对方,帮人之所需,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对方。

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有哪些要求

要想做好一名合格的社工,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品格、责任心、勇敢、善良、表达能力强、沟通能力过硬、坚持原则、善于发掘并整合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系统。认可社工的价值理念,自己要喜欢这个职业,才能做个好社工。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社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想做一名合格的社工,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为这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做社工光有人格魅力是不够的,怎样做好一个合格的社工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很多很多。面对一个收入如此微薄且正在发展中的职业时如果没有爱心、 *** 、热情、没有动力、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做不好的。

新时代的社区与以前的居委会已今非昔比,随着工作重心的下沉,社区正在不断承接延伸下来的工作,出现“千条线万条线,汇成社区一根针”的局面,社区作为和百姓之间的“桥梁”,作用和地位非同一般。从社区的发展历程中,它折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发展道路,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区作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作为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它的工作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党的 *** 指出,现阶段,中国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需要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社区要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需要社区细致的工作,完善的服务,为老百姓创造和谐、温馨、便利的居住环境,开创社区为民服务新天地,把社区建设成为凝聚人心、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理的阵地,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使社区能够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青少年欢乐学习的课堂、失业人员解除后顾之优的阵地、困难人群提供优厚保障的家园。

同样,毋庸质疑,新形式和新时代下,社区工作内涵更深、要求更高。我们作为新形式下的社区工作者,要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身工作好坏的标准,我们要以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总之,社区的工作平凡而又琐碎,可它又与居民的生活联系最密切,实践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把党的温暖送到社区居民的心坎上,责任之重大,正是秉承“居民利益无小事”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居民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角色要求与职业素质

社工是一个公益性的助人自助的行业,要做好社工这份工作就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和专业知识上不断的充实自己。

首先从思想认知上要有大局意识。由于社工是承接在政府与群众之间,从政府分配下来的所有工作,最后都会沉淀到社区,所以需要社工从业者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能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将这些政策落实到群众,让群众也能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作为社工从业者要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先,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做贡献。

在行动上,要严于律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就要忘我地工作,深入人民群众内部,想他们所想,解决他们所急。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还必须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社区工作者服务社区群众,不仅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常识,经理常识,还需要了解社区工作方法和气社会调查方法等等,在和群众的沟通中要能了解群众所需并及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提高群众的生活满意度。所有这些基于对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所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提高专业修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的必修课。

在中国走进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社区工作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现代化社区的现代化社会工作者,必须要不断从思想上,行动上,专业水平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和中国发展相匹配的优秀的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确立方式

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要求

社会工作正成为一种职业、一种专业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求具备如下一些角色特征,这也是社会工作对一个专业的从业者的基本角色要求:

(一)崇尚专业伦理的精神

社会工作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保持作为社会工作者基本的价值观及信念,如协助需要帮助的人士及致力于处理社会问题社会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确定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所能尽力加强人际关系,务求维持、促进及提高个人、家庭、社团、机构、社会的福利,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减少困难与痛苦,等等。社会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理解得愈深刻,才对自己职业的感情愈强烈,逐渐自觉地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才对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充满自豪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认同职业的非赢利性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是:保持社会安定,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和繁荣。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服务,他面临如何解决个人和群体与需要的问题。它提供的是根据受助人的实际需要和自愿条件的无偿服务,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并不是简单地为从业者提供谋生的一种职业,它有着不可推诿的专业使命和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者职业的非赢利性质。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利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关系来谋求个人与环境的私利。

(三)能协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直接把人作为服务的对象。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特征,是社会工作者的价值源泉。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难关的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获得提升。宏观而言,人类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生存的问题,且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注与日俱增。社会工作者从根本上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自觉的充当个体内在潜能与外在环境相沟通的桥梁,使人类的生存意义与环境达到相互的协调与统一。

(四)自如地运用社会环境资源

社会工作者不占有社会资源,而是通过其专业工作在受助对象与社会资源占有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社会公众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可以为己所用的资源状况了解往往很不全面。遇到困难时更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社会工作者通过接受、传递、处理各种信息,及时沟通各方面、各环节的情况,将社会公众与提供资源、服务的系统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引导人们使用这些资源与服务,使案主在需要时能够充分利用由社会机构、社区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组成网络,满足其需求。

(五)进行团体协作

传统自发与个人的社会工作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日趋多样,工作任务艰巨复杂,社会工作的方式也时常变化。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些新发展决定了如今的社会工作已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系统工作。高效顺利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紧密配合,各个环节相互依赖。因此,团队精神在社会工作者的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社会工作机构的各个服务部门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密切协作,各尽其责,各展其才,相互帮助与促进,协调一致地实现社会工作的整体目标。

(六)能自助并助人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还体现为"助人自助"(help them help themselves)。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受助对象(又称案主Client)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所以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更是对案主一种精神支持的过程。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关系并不是社会工作者为案主的代理人,而是与案主一同工作。社会工作者是协作者与促进者。

(七)崇尚民主,尊重个性

民主和自由始终是人们的终极追求,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个体的基本权利。社会工作者基于这一起点,尊重个体的生存价值,维护受助者应有权利,推进民主化进程。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内外帮助受助对象发挥潜能,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尊重(respect)、真诚(authenticity)、同情(empathy)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操守。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案主有自由做出其自己的决定和选择的权利与需要,社会工作者也应充分相信案主的创造性及自决能力。具有民主和尊重个人特性的专业理念,是一位成熟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特质。

二、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随着社会工作不断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日益增多,且相互作用日益错综,社会工作显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为了确保社会工作顺利、有效地完成社会赋予它的使命,就使得从事这一职业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技巧或能力的总和。一名成熟的社会工作者应是发现社会问题、综合系统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式的全能好手。这就在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道德素养、身体状况与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社会工作者知识结构要求

1、具体扎实的基础知识

无论从事何种专业的工作,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员都应具备金字塔型的知识体系。金字塔的底部是广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支撑,由此再根据专业要求与需求发展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名专业人员如果具有深厚的基本知识的积淀,学习与研究专业则水到渠成否则,空有一些专业技能,这些技能也将被证明是肤浅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工作中必然受挫。社会工作者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由于社会工作者的性质与要求,基础知识对从事这一职业的工作者尤为重要。首先,社会工作者接触的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服务对象。这些案主们的背景、职业、生活方式、习惯爱好均有较大的差异。只有当社会工作者对之有大致的了解,才有可能与不同的案主均达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这种人际沟通又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再者,社会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社会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工作者只有具备了更多的基础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状况。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功底,为在专业方面更加深入和完善自己做好准备。

2、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增强,当代的社会工作已不同于初期基于同情、仁爱等情感道德之上的自发的救济活动。专业的社会工作强调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助人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依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规律性的认识及其概括和总结。因此,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

根据英国学者史蒂文森(Olive Stevenson)的划分,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大致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中层理论与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是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总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即关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工作的本质等问题的理论。社会是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也是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角色职能的舞台。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是有关社会理论的核心,对社会本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社会问题不同的见解,影响到问题处理和解决的方式。尽管社会工作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论是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还是社区社会工作,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始终是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即看到人的自然性,又看到人的社会性,才能科学地掌握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即承担义务,又享有权利的相互关系。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掌握例如人的本质及价值、人的社会化实现过程、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等理论,是客观、科学地判断、认定、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宏观理论也不仅仅囿于社会工作领域,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社会工作的中层理论是对某一社会工作的任务进行理论阐述,并介绍如何从事社会工作的介入理论。其中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对象摆脱困境而进入问题并力图改变这种状态的努力。社会工作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社会工作者即作为直接服务角色,进行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有作为间接服务角色从事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工作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介入方法上的不同,也必然要求有不同的具体化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在了解社会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如何根据现实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何理性地判断某一具体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如何细致地分析受助对象的心理状态,如何科学地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合理地设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步骤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中层理论知识,将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互动论、人类行为发展理论、不同阶层的社会文化、个人人格与心理等理论知识综合加以运用。

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是关于进行社会工作实践具体工作的过程、方法及技巧的经验。如前所述,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将助人有效果又有效率地落实到行动,才会使助对象从中受益。社会工作中任务的实际工作经验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方法技巧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中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社会工作过程中各个阶级的始终。例如:如果进行人际沟通来了解服务对象,如何界定案主的问题并进行初步的评估,如何帮助引导案主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评估,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向社会争取案主的合作权益等都是社会工作在实际工作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经验。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应善于从书面资料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处汲取大量间接经验,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加以检验,为己所用。更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做有心人,逐渐积累经验技巧,形成行之有效又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它们相互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社会工作者在接受社会工作的训练的同时应注重这些知识的相关相融,在实际工作中将其综合运用,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如上所述,社会工作是一项务实的专业,其价值核心是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受助对象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复合性的人才,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仅要面对面地直接与需要其帮助与服务的对象接触、互动,还需要作为案主的利益代表为他们奔走呼吁,争取社会资源,同时还承担改进和创新服务,沟通各社会机构及服务系统之间的网络,满足受助对象的社会需求的责任。社会工作者肩负多种任务的特性决定了要顺利高效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多方面高水平的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1、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简单地说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往来与接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方式。人的本质在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社会工作是以人和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社会交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尤为重要。高效的社会交往是完成日益艰巨复杂的社会工作的任务的保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熟练、专业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社会工作在近百年的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底层,基本生存出现困难的群体,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比备的素质。例如,与不同的受助对象的交往中,社会工作者如何从其讲述的内容,言谈的方式,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来准确的把握案主叙述的内涵如何与案主之间进行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建立更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合作关系等等都是对社会工作者具备的社交能力的具体要求。

再者,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这些个人与群体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可能是具有相当物质财富的捐赠人,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也可能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2、组织能力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自如:

(1)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团体社会工作中,对象群体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目标并不相同,不一定与团体目标相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成员各自的利益,根据团体的具体需要考查团体的发展,拟订工作计划,组织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活动项目。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和管理团体。社会工作者为团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应使对象群体对社会工作者保持充分的信心。在处理各种工作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使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实现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

(2)在社区社会工作中。80年代英国学者托马斯(D. N. Thomas)提出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一是进行资源的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其具体的工作包括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的需要,制定社区发展的方案,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建立各种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并且加强社区之间和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组织协调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是否具有较好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其能否在社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着决定作用。再者,就我国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注重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创建社区文化。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社会行政是一项筹措与安置社会资源,设计、协调组织结构,以及指导机构职员的工作并发挥最高效用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的从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尽己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使社会工作者认同组织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基本的生活领域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以成为社会工作者不同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从对受助对象单纯的救助到谋求他们的发展,从个案工作到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时空里处理个人、群体、社区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服务对象与工作情况不象一般政府工作人员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另外,就是与同一工作对象交往,服务对象可能会随着工作的进展其态度、行为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与工作对象,选择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与方案,做出适当的反映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4、公关能力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熟知。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介绍和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得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以上任务的实现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善于搞好社会工作的公关关系,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增强认识、加深了解。进一步得到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获取广大群众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与运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公关关系,才能在广大群众中树立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印象,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三)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具备以上各种素质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受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接受外界的帮助存在一定的障碍。在中国人看来,当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对外人存在着戒备心理。在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工作对象不配合的情况。尤其服务对象是非正常人群时他们在意识与价值观念上偏离社会正常的轨道。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着忍辱负重的精神与气度。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协调社会资源,沟通社会服务网络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社会成员的不理解,才能做到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自己的职责。以宽广的心胸时刻准备着去包容去理解。

再者,保证同感是社会工作对其从业者的专业要求,及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进入案主的生活实况,感受情感与经历,在不丧失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的前提下,感受案主的处境,以运用这种理解去帮助对方。在此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案主叙述的经历与感受会使社会工作者自身回忆起一些令人不快或悲伤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受助对象的过程会给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调整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社会工作者的品质要求

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是指导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过程中,把社会工作哲理付诸实际行动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表现。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容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方面的行为标准,这些行为标准体现于社会工作者整个服务工作过程中,体现在他与服务对象、与他所服务的机构、与其同事以及与社区中其他人士的关系和态度上。职业道德的实行范围包括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活动中接触有关人员时所表现的专业行为。社会工作者只有明确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维护社会工作者的信誉,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尊严和地位。有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在第四节进一步详细具体的阐述。

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项目方案指标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提出,对项目方案的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策划是否专业、规范服务计划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是否有效回应服务对象需求和项目目标要求服务对象界定是否符合项目基本要求对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否准确,需求分析报告结构是否完整,是否能根据需求合理界定项目服务的覆盖范围和目标指向预算方案是否体现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公益导向性的原则。

某一项目计划对该项的评估指标为:

调研方案:项目调研计划是否全面、合理、可行,并根据调研信息,科学分析并撰写需求报告。

服务需求回应度:项目方案对服务需求的回应度高还是低。

内容设置:项目方案是否与服务目标匹配程度高,是否运用了专业工作手法。

方案实施:项目服务按照项目方案执行的程度。

人力资源指标

按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专业人员配备与使用考察在项目实施中是否能够按照项目方案中的计划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者及相关专业人员,并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相应作用。在人员使用过程中, 是否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团队协作。

以下三项目计划对该项的评估指标为例:

方案一:

应具有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人员数量。

应具有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员数量。

应具有与项目专业要求相适应的对员工或志愿者提供培训的能力。

应具备组织、招募人力资源及对其管理的能力。

方案二:

有明确的负责人,管理职责清晰。

根据服务点开展的服务内容, 有适切的专业背景人员组成服务团队。

服务团队成员内部有交流、分享机会。

服务团队对服务点有归属感。

建立有效的人员管理办法。

依据岗位要求配置适切资历人员。

与专职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注重能力培训与建设,有培训记录。

方案三:

项目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配备项目所需社会工作者,且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配备专业督导。每5 名社工配备1 名全职督导,且督导具有相应工作经验。

项目行政管理/运营管理指标

主要关注是否建立了相关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制度。某两个项目计划对该项的评估指标为:

方案一:

项目运营所需的管理制度/ 专业制度完善, 且存档清晰。

具备保证服务道德、参与、服务对象权益保障的制度设置。

员工对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

配置服务要求的有效的人力资源。

人员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清晰。

具备成文有效的资源投放方案或项目服务计划。

依据方案或计划组织行动、运营项目。

具备服务的监督、管理机制。

方案二:

有项目总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项目分阶段计划清晰、明了并分解到位。

有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及应对。建立了项目管理运营制度,项目有职责分工,流程完整,有风险控制应急措施。

项目进行了内部评估。按要求开展了项目初期评估、中期评估、末期评估,并根据评估对项目计划进行完善。

专业服务管理指标

关注是否制订和执行了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规范和程序是否全面、原始、真实保存项目服务档案是否制订了服务对象权益保障制度项目团队是否根据服务方案制定了总体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安排是否制定了服务进度管理制度,并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是否建立了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建立专业督导和培训机制是否建立意见反馈与投诉处理机制是否提出持续改进机制项目执行机构是否对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估,是否制订了项目应急预案。

方案一:

服务步骤完善、规范。

服务记录/ 文书专业,且分类存档。

需求甄别清晰。

目标设置合理。

计划拟订专业。

服务有效并回应需求。

配置有效的督导,并为社工定期开展有效培训。

方案二:

配备、使用了足够、恰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施项目。

执行进度、资金使用、受益群体与项目任务书计划一致。

在项目实施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原则。

在项目实施中恰当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对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制订提供恰当的服务内容。

在项目实施中,恰当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合需求、便于获得的服务。

方案三:

项目信息公开渠道:项目是否具有信息公开渠道,可以帮助公众获得服务信息。

项目各类服务的流程与标准: 项目各类服务是否具有成文的服务流程与标准,各项要求是否能在执行中落实。

服务对象管理机制:项目是否具有相应成文的服务对象管理机制,各项规定能够有效落实,是否建立服务对象反馈机制并建立良好的专业服务关系。

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痕迹资料是否齐全规整、规范存放、分类清晰, 在服务系统中有完整记录。

方案四:

社区调研:调研方案是否全面、合理、可行按照方案执行情况是否良好是否对调研信息科学分析撰写需求报告是否根据调研信息对服务群体需求情况进行不断完善。

服务方案:目标设定(方案对社区需求回应度高还是低)内容设置(服务方案与服务目标匹配度如何,是否运用专业工作手法开展服务)计划安排(方案进程安排是否合理,人员配置是否科学)。

过程与记录:服务方案实施(服务方案执行良好/ 一般/ 较差/ 未执行)功能室使用(结合服务需求合理/ 较合理/ 一般使用功能室)专业督导(是否有相关的服务督导制度并执行)服务记录(服务记录是否完整并建档保存)。

评估与跟进:服务评估(是否能全面评估服务过程与结果)服务跟进(是否能及时整理反馈信息,并根据评估结果改善和巩固服务)。

方案五:

服务对象需求调查:有清晰的服务对象需求调查思路能够实施服务需求调查,能辨识服务对象服务需求能够设计相应的服务项目能够开展相关的服务。

年度计划:有明确的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具有可行性(经济上、政治上、社会条件上可行)年度计划符合服务对象的特点年度计划公开、透明。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档案:有服务对象基本信息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户籍、紧急联系人、联系电话、参与的服务内容简述、备注等有兼职(或专职) 人员负责档案建立与归档档案保密工作完善,如有带锁柜存放档案信息档案电子化。

服务对象参与程度:服务对象有机会参与活动策划或服务策划服务对象参与管理服务对象参与过程中提出的异议或抱怨,工作人员给出适切的反馈。

方案六:

专业服务:资源整合(积极争取政府资源、相关政策充分整合本单位资源争取其他社会资金)服务工作量(开启个案多少个, 结案多少个开展小组多少个,开展活动多少节开展社区活动多少次,参与人数多少人次)。

志愿者队伍管理: 登记在册志愿者多少人累计提供志愿服务多少人次。

档案管理:是否有完整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服务记录服务资料是否内容丰富,建档立册, 管理规范是否有月(季度)工作总结。

项目资金管理指标

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执行方案和财务管理制度。

方案一:

具备独立、合理的财务监察配置。

具备完整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服务资金使用合理、有效。

经费报销及时、明细清单完整。

服务经费能做到专款专用。

方案二:

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经费使用规范,建有台账。

经费开支范围符合项目要求。

方案三:

财务日常申请、使用符合机构程序、规范:项目的各项支出均可见分类编制预算项目的各项支出均可见分类编制核算项目资助款全部用于本项目的实施项目出现资金违规使用。

财务票据管理规范:财务报销是否及时、符合相关程序,票据张贴是否规范,符合机构相关要求。

方案四:

项目支出合规性:项目资金支出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项目合同等法律性文件约定。

项目支出合理性:项目服务单价与多个同类服务项目的服务单价均值的比值为110% 以下。

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保障项目资金规范、安全运行项目财务核算、账户开立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区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规范公益招投标项目财务管理的通知》严格按照项目标书使用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预算管理:在项目预算调整合法合规,并符合资助方调整程序的`情况下,预算调整比例为5%以下(项目预算明细报价参照此数据,确因客观原因调整也不能超过10%)。

资产管理:占95% 以上的项目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符合相关资产管理规定,政府性资金资助项目应参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方案五:

配备专业财务人员:配备了具备专业资质的财务人员/ 兼职财务代办/ 无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 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报销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有不足/ 没有相关财务制度。

服务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账户设置、财务核算、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是否做到专款专用,账目清晰。

项目实现程度指标

项目实现程度评估内容包括: 合同规定的服务目标达成情况合同规定的服务数量完成情况合同规定的服务对象改善情况合同规定的服务组织及其专业团队从项目实施中得到成长发展的情况。

方案一:

通过收集项目资料、各种统计数据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对项目进展与项目标书、项目策划,项目服务计划的一致性及其优化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对项目服务人数、服务频次、服务类别、服务区域等方面的测定,对服务产出进行评估。

通过对服务对象带来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估。

方案二:

合同服务指标完成情况(完成量达到指标的百分比)。

合同服务内容实现情况(完成量达到指标的百分比)。

服务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量达到指标的百分比))。

方案三:

依照项目任务书执行情况。

项目收益人数和志愿者人数。

服务目标达成:服务对象现状得到改善、持续生活能力提升, 有典型的服务案例促进若是人群服务需求的社会关注和资源投入。

方案四:

项目达成服务目标,取得购买服务应有的成效。

项目能够总结并展示服务成效。

充分整合利用在地资源,并多元参与。

定期宣传项目或服务。

项目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政策创新的作用。

服务深化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满意度指标

满意度评估服务对象、购买方、项目执行方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与成效的满意度。

方案一:

服务群体对项目的了解度、知晓度。

服务群体的真实需求与项目开展的契合度。

服务群体在项目活动中的参与度。

服务后问题解决或需求回应的有效性。

服务群体对团队、效果和专业性的正面评价。

方案二:

使用问卷法、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的满意率。

征询项目相关方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及评价。

对于服务对象满意率的评估, 以服务品质量表为依据进行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为主对于项目相关方满意率信息的收集以深度访谈为主。

方案三:

服务对象对项目满意。

项目合作方、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对项目满意。

社区成员对项目有一定的知晓度和认知度。

社会效益指标

主要对项目的影响力、可持续性、可推广性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反响: 奖惩情况、宣传报道、研究成果决策影响: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资源整合:组织参与、社会捐赠、志愿者参与等。

方案一:

项目达成服务目标,取得购买服务应有的成效。

项目能够总结并展示服务成效。

充分整合利用在地资源,并多元参与。

定期宣传项目或服务。

项目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政策创新的作用。

服务深化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方案二:

项目成果:服务对象能力得到提升探索形成服务标准。

宣传影响:通过宣传橱窗、手册、海报、纪录片、主题活动等宣传载体,在服务区域内对社会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定期完成工作简报,并及时递交上级部门本项目典型案例被市级及以上媒体宣传报道。

荣誉表彰: 本项目在社会工作方面获所在区县民政局、同级行政机关及以上行政管理单位表彰本项目专职(兼职)社工在社会工作贡献方面获所在区县民政局、同级行政机关及以上行政管理单位表彰。

方案三:

服务目标实现程度:服务目标实现的完整性服务目标完成的及时性。

服务覆盖:覆盖人群、覆盖区域、服务功能室使用频率。

资源整合与拓展:场地资源整合情况组织资源整合情况物资资源整合情况。

社会影响:群众知晓度、群众参与度、媒体报道与宣传、信息报送与传播。

服务成效:内部服务成效测评机制建立、内部服务成效测评执行情况、综合服务成效。

获奖情况: 在运营本年度受到镇街及以上级别相关领域奖励。

发表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成果。

政府资助外的社会筹资情况。

方案四:

对同类服务的影响。

对项目执行组织的影响。

对社区公益服务行业的影响。

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简单地说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往来与接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方式。人的本质在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社会工作是以人和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社会交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尤为重要。高效的社会交往是完成日益艰巨复杂的社会工作的任务的保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熟练、专业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比备的素质。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二、 组织能力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自如。

(1)团体社会工作中,对象群体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目标并不相同,不一定与团体目标相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成员各自的利益,根据团体的具体需要考查团体的发展,拟订工作计划,组织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活动项目。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和管理团体。社会工作者为团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应使对象群体对社会工作者保持充分的信心。在处理各种工作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使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实现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

(2)在社区社会工作中。80年代英国学者托马斯(D. N. Thomas)提出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一是进行资源的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其具体的工作包括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的需要,制定社区发展的方案,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建立各种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并且加强社区之间和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组织协调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是否具有较好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其能否在社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着决定作用。再者,就我国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注重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创建社区文化。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社会行政是一项筹措与安置社会资源,设计、协调组织结构,以及指导机构职员的工作并发挥最高效用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的从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尽己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使社会工作者认同组织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基本的生活领域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以成为社会工作者不同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从对受助对象单纯的救助到谋求他们的发展,从个案工作到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时空里处理个人、群体、社区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服务对象与工作情况不象一般政府工作人员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另外,就是与同一工作对象交往,服务对象可能会随着工作的进展其态度、行为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与工作对象,选择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与方案,做出适当的反映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三、公关能力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熟知。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介绍和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得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以上任务的实现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善于搞好社会工作的公关关系,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增强认识、加深了解。进一步得到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获取广大群众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与运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公关关系,才能在广大群众中树立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印象,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道德素质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宗旨,它体现了社会工作道德方面的人生信念、专业态度和价值观等。(1)社会工作者应把利他主义价值观当作核心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了社会工作者必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改变服务对象处境,改善其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2)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准则。这是社会工作者基本的角色要求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工作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3)社会工作者要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关怀。社会工作对象大多是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表示接纳、尊重与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四、 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外,更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风貌面对和感染服务对象,以促进其改变困境。具体体现在:

(1)要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各种需要帮助的人群来说,只有作为主要角色的社会工作者首先拥有看待困难和处理困难的乐观心态,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帮助服务对象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要保持自信的心理状态。社会工作者在对待和处理问题时,要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有能力面对困境,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3)要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逆境,只有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才能坚守在社会工作这份神圣的岗位上。

五、 知识素质

社会工作专业性很强、系统性也很强,涉及面比较广,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素质要求。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由诸多理论支撑,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为开展工作做铺垫。

(2)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在科学的知识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 智能素质

智能是指在掌握从事社会工作事务所需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专业理论具体化和操作化。具体体现在:

(1)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社会工作者日常面对的是看似平常,却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具备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只有具有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才能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对策和方法同时,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总结出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的看法和观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

(3)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以及不适应社会所导致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要从根本上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协调自身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具备创新能力。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社会工作领域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得益于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不断创新。因此,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5)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工作者从事的各项工作中,绝大部分工作需要沟通,因此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社会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有效实施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6)学习能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对于社会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努力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所淘汰,也为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创造价值。

七、职业考试

社会工作者考试分两种,但证书均属于全国通用。

1.《社会工作师》属于民政部2007年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推出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时间、组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共同印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2.《社会工作者》属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2004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确定国家新职业,并于同年7月1日作为第九批新职业正式向社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并收编入国家职业大典。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每年安排两次鉴定考试,鉴定合格颁发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颁证机构不同,但均属于国家权威机构,相比较,人社部和民政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水平证书,由于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所以比职业资格证书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以上就是关于一名社工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