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65亿元宝雅电动汽车整车制造落户襄阳

   2022-09-08 01:59:55 网络1060
核心提示:2013年12月30日,湖北省襄阳高新区5个项目签约,3个项目开工,13家企业投产,21个项目总投资187亿元。其中,宝雅电动车制造项目落户,襄阳整车生产又添新成员。山东宝雅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项目,总投资65亿元,占21家企业总投资的一半。

总投资65亿元宝雅电动汽车整车制造落户襄阳

2013年12月30日,湖北省襄阳高新区5个项目签约,3个项目开工,13家企业投产,21个项目总投资187亿元。其中,宝雅电动车制造项目落户,襄阳整车生产又添新成员。山东宝雅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项目,总投资65亿元,占21家企业总投资的一半。该项目主要生产新能源电动汽车,年产新能源电动汽车30万辆,预计年产值100亿元。据了解,襄阳汽车工业已拥有天籁、东风轻卡、东风旅行车、专用车等整车系列。随着宝亚电动车项目的落户,襄阳汽车生产将新增一员,对襄阳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二汽为什么选择襄阳

襄阳的汽车产业有多发达?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传统动力 汽车 到新能源 汽车 、从单一的 汽车 制造业向 汽车 产业化迈进,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襄阳 汽车 产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高高昂起襄阳工业发展的“龙头”,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目前,襄阳已成为东风 汽车 公司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 汽车 及关键零部件总成生产基地和众泰 汽车 生产基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 汽车 )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 汽车 动力与部件产业基地,拥有国家 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国家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 汽车 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 汽车 及零部件检测机构,形成了集制造、物流、商贸、试验、检测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 汽车 产业链。

借“东风”起步乘风破浪 汽车 产业产值跃升至两千亿级

改革开放前,襄阳仅有7家为东风 汽车 公司(原第二 汽车 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配套的 汽车 零部件企业,处于 汽车 零部件生产和加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二汽在襄阳开辟第二基地(当时称二汽襄樊基地),为襄阳 汽车 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从此,襄阳 汽车 产业开启了乘风破浪的航程。

这一时期,为配合二汽战略东移的发展部署,促进地方 汽车 工业崛起,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了“依托二汽、大力发展 汽车 工业”的战略抉择。一批原来从事机械加工和农机生产的企业陆续发展成为二汽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家。短短几年,全市 汽车 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95家,初步形成了二汽系列产品配套、配件、协作的生产格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襄阳 汽车 产业发展步入快速成长期。1992年5月,神龙 汽车 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并在襄阳建设发动机工厂。随后,二汽更名为东风 汽车 公司(简称东风公司)。

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标志着襄阳 汽车 产业开始跨入生产整车的时代。

东风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在襄阳成立后,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相继落户襄阳。随后,东风小霸王轻卡等 汽车 新品种在襄阳正式投产或下线。

2000年,全市 汽车 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

因东风而兴,乘东风发展。经过10年的培育和发展, 汽车 产业迅速成长为我市的龙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 社会 发展的第一引擎。

2010年,全市 汽车 产业实现产值1074.3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襄阳成为全国千亿级 汽车 产业城市之一。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 汽车 产业产值达2011.4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

2017年,全市 汽车 整车产量突破3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27.9%(全国增速为3.2%)。

2018年,在全国 汽车 产业负增长背景下,襄阳 汽车 产业逆势而上,全市 汽车 产量突破38万辆,同比增长23.4%。

目前,全市从事 汽车 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的企业达到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8家,过亿元企业200多家,过100亿元的企业有4家。

产值从百亿级跃升为千亿级,襄阳 汽车 产业用了10年,而从千亿级到两千亿级,只用了5年。

向高端迈进向集群发展 “襄阳造” 汽车 及零部件国内领先

2003年,东风日产第一款高档轿车——天籁在襄阳下线,襄阳乘用车发展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2012年,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落户襄阳,标志着襄阳乘用车发展水平向高端产业链跨出关键一步。

2014年,东风日产高端乘用车英菲尼迪在襄阳下线,襄阳成为英菲尼迪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2015年,东风日产全新旗舰SUV新楼兰正式下线;2016年,高级轿车“西玛”在风神襄阳 汽车 有限公司投产,襄阳乘用车品系不断完善,全国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凸显。

2018年,我市成功引进东风日产畅销车型——奇骏,并于5月正式在我市实现量产,为推动我市整车结构升级、全年产量再创新高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北美洋 汽车 成功导入“君马MEET3”“君马SEEK5”两款SUV车型在我市生产,正式开启我市 汽车 产业国有与民营板块“双轮驱动”新格局。

一个个项目落户,一款款新车型推出,襄阳 汽车 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带动我市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增效,提升了襄阳 汽车 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襄阳整车产能达到80万辆,发动机产能达到131万台,车桥产能超过100万根。主要产品有东风日产天籁、楼兰SUV、奇骏SUV、豪华车英菲尼迪等乘用车,东风小霸王、多利卡轻卡、东风御风高端轻客等商用车,东风天翼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特种车)等整车系列,东风标致、雪铁龙发动机,东风德纳车桥,骆驼蓄电池以及车身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系列,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分总成系列。其中,轻型商用车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三;客车底盘位居国内第一;商用车车桥规模位居亚洲第一; 汽车 蓄电池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座椅调节装置和 汽车 轴承位居国内自主品牌行业第一位;动力总成生产规模和 汽车 摩擦片生产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试验检测机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围绕整车和关键总成近地化配套以及集群集聚发展,襄阳 汽车 产业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枣阳、谷城、老河口、南漳、保康、宜城等区域的发展格局,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了东风 汽车 零部件产业园、东风日产英菲尼迪产业园、东风德纳车桥工业园、神龙工业园、美洋 汽车 工业园、谷城三环工业园、枣阳专用车产业园、南漳机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配套能力和集聚度不断提升。

创新突破打造最强增长极 建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

2002年新能源 汽车 产业起步;2009年第一辆新能源整车下线;2010年东风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开工;2013年被列为国家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示范城市;2016年由襄阳制造的首款纯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下线……从少数企业 探索 ,到形成集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和研发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襄阳新能源 汽车 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襄阳经济发展的最强增长极。

2018年新能源 汽车 整车产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23.7%;新能源 汽车 产值突破23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均创 历史 新高。

坚持 科技 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是襄阳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本世纪初,一批从事电气、电机、 汽车 改装、整车生产的企业、研究机构,相继进入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研发和整车改装领域进行 探索 。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进行新能源 汽车 整车底盘设计研发;襄阳特种电机公司研究开发电机与变速箱一体化的驱动系统……

此后,襄阳新能源 汽车 产业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首批15辆商品化纯电动客车在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下线。2010年,东风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携旗下纯电动客车“东风天翼”“帅客MPV”“奥丁SUV”、微型客车、环卫车等7款新能源产品亮相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襄阳宇清传动 科技 有限公司研发的驱动系统通过专家评审并申报专利,为上海世博会新能源 汽车 提供配套产品……

加快产业转型,抢占发展先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襄阳新能源 汽车 产业战略发展规划》《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行动规划》《襄阳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政策的支持使我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全市 汽车 产业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新能源 汽车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襄阳从事新能源 汽车 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院所有30多家,形成了“三纵三横”(纯电动 汽车 、混合动力 汽车 、燃料电池 汽车 ,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产业形态,逐步发展了整车研发、生产(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和市政环卫车等新能源商用车)—检测基地(国家动力电池检测中心、东风新能源 汽车 检测线)—动力电池—驱动、控制系统—充电器生产和充电辅助系统—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运行—推广应用—售后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襄阳坚持以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带动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2018年,我市共推广新能源 汽车 11827辆,其中东风俊风ER30和众泰E200作为我市生产的新能源乘用车产品,成为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的主流车型。

襄阳,正倾力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

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升级 推进 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 新途径,寻求新跨越。在襄阳 汽车 产业发展进程中,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减量化增长为主线,强力推进 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先行先试。利用襄阳自贸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和襄阳达安 汽车 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优势,积极在襄布局智能网联 汽车 项目,抢抓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先机,助力襄阳产业链优化升级。当前,湖北省政府积极支持襄阳市开展智能网联 汽车 道路先行先试工作,“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落户襄阳达安 汽车 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全国两家之一、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智能网联 汽车 检测中心。襄阳智能网联 汽车 试验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襄阳市智能网联 汽车 道路测试管理规定(试行)》对外发布,智能网联 汽车 道路测试工作已正式启动。同时,襄阳市联合东风公司、华为公司积极开展“智行隆中”项目,围绕“智慧 汽车 谷”“智慧出行”“智慧物流”和“智慧交通云”四个方面,启动项目建设工作,致力于将襄阳打造成为智慧交通城市新标杆。

启动燃料电池产业项目。襄阳积极筹备开展燃料电池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东风襄阳旅行车氢燃料电池客车已成功下线,目前襄阳正与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运营及加氢站建设工作,并与国内多家燃料电池核心企业研发机构就氢燃料电池系统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襄阳达安 汽车 检测中心氢燃料电池实验室已经建成,成为国内首个具备氢燃料电池 汽车 测试能力的试车场。襄阳达安 汽车 检测中心、国家动力电池检测中心等机构也在积极加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电堆、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等方面的试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第三方优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发动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测试技术和指标体系研究,积极谋划国内首个“国家氢燃料电池 汽车 检验检测中心”。武汉金凰已与襄阳市达成战略合作,将在我市设立氢燃料电源系统研发生产合资公司,围绕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及其核心技术、加氢站建设和氢燃料 汽车 运行平台等开展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襄阳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襄阳 汽车 产业发展大事记

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正式奠基,为襄阳 汽车 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标志着襄阳 汽车 产业开始跨入生产整车的时代。

2000年,全市 汽车 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以整车为龙头、以 汽车 总成为骨干、以零部件为依托的 汽车 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汽车 产业迅速成长为襄阳的龙头产业。

2004年,经 科技 部批准,襄阳成为国家 汽车 动力与部件产业基地。随着相关支持产业陆续融入 汽车 产业发展, 汽车 产业的关联企业开始集聚,襄阳 汽车 产业集群雏形呈现。新能源 汽车 也进入 探索 、研发、试验阶段。

2009年,襄阳市第一辆新能源整车下线。

2010年,全市 汽车 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74.3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成为全国千亿级 汽车 产业城市之一。襄阳被列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2012年,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落户襄阳,标志着襄阳乘用车发展水平向高端产业链跨出关键一步,也让整个湖北乃至中部地区跻身国内豪华 汽车 生产格局行列。

2013年,襄阳被列为国家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 汽车 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

2016年,由襄阳制造的首款纯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下线。

2018年,襄阳市政府与东风公司签署《促进襄阳 汽车 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2021)》。明确了东风公司襄阳基地的“六大基地”发展定位(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动力总成生产基地、 汽车 零部件生产基地、 汽车 检验检测基地和重要的进出口基地)。湖北美洋 汽车 成功导入“君马MEET3”“君马SEEK5”两款SUV车型在我市生产,正式开启我市 汽车 产业国有与民营板块“双轮驱动”新格局。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落地襄阳,湖北省第一个智能网联 汽车 道路测试管理规定及测试路段相继发布;氢燃料电池客车在我市成功下线,国内首个具备氢燃料电池 汽车 测试能力的试车场在襄阳市。

襄阳除了地产,就靠 汽车 产业了。

襄阳作为全国十大汽车工业城市,有没有晋级的想法?

二汽襄樊基地选址的幕后故事

1983年9月1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重要建设项目——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饶斌同志亲笔题写了“奠基纪念”四个大字;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正式举行开工典礼。二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汽襄樊基地的创建有两个原因

国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是我国要大力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二汽要建成大型汽车集团的前提条件。此为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则是“自筹资金,续建二汽”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得二汽基本具备了进行全方位发展的条件。二汽要大发展,但当时二汽的铸造能力不足,成了明显的瓶颈。要扩大铸造能力,就必须兴建更大的、更具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新厂区。于是,第二基地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设计革命”带来的铸造三厂

所谓“设计革命”,指在“文革,中不遵循基本经济规律,为了适应极左思潮和不顾实际的“节约闹革命”的口号,凭着想当然对科学设计乱改乱动的做法。

按照原来的设计,二汽的铸造能力可达20万吨以上,本来是完全够二汽自身产车之用的。像二汽这样的特大型企业的工程设计,都是严格按照生产和设备所需的工程环境,经专家反复论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的结论。这是历经几级检查验证,最后由中央批准定案的。但在实施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竟毫无道理地认为二汽的设计“贪大求洋”,不符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要求,是“修正主义”的设计方案,不问青红皂白,推翻了原来的许多正确设计方案:.本来国家计划要投资20多亿建设二汽.也被压缩成了9个多亿;很多工艺设备、水、电、路、桥、涵洞、防洪设施、动力设施、后方研发基地等被强行砍掉;特别严重的是.工厂的铸造能力被大幅削减,使二汽的铸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汽车生产的要求。

由于铸造设备被砍,铸造能力严重不足,二汽实现大规模正式生产后,铸造就成了影响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二汽领导们经反复研究,决定建设新的铸造厂以满足需求。

1978年1月10日,李先念副总理视察二汽时,了解到二汽的实际困难后,一次批给了二汽5300万美元外汇,作为引进铸造及其他关键设备的经费。有了计划,有了钱,这事情就好办了。副厂长李子政专程赴日本、欧洲进行考察,经多方对比,最后引进了三条分别来自日本和瑞士的“高压造型线”。1980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二汽的“铸造扩建工程”,当年10月29日,二汽成立了铸造三厂筹备组,开始选择厂址。

你们先去看看吧

铸造一厂、二厂都在十堰,那么铸造三厂《以下简称“铸三”)应该选址哪里?

建设铸三,厂址究竟是选在十堰还是外地,意见很不统一。有人认为还是十堰好,离其他工厂近,也便于运输和调度,但十堰便于建设工业化大厂的平地已经不多了。所以,就算铸造三厂能建在十堰,二汽未来的发展需要建设的新厂房还是要迁出去,到时候仍然存在运输和调度问题,不如未雨绸缪,先把铸三建在一个适合二汽更大发展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在京郊的廊坊一带,有人提出应建在镇江,还有人说山东的发展条件好,应该去山东。就在各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国家机械委的一位领导提出,江西九江有一个军工企业要下马,可以利用他们现成的厂房,九江附近还产铸造所需的造型砂,如果建在那里,还可以节省投资和造型砂的运输费用。

这时,二汽许多职工发表了意见:二汽在十堰,新建的铸造三厂应该和二汽在一起,不说建在十堰吧,起码也不应该很远,这应该是基本常识。比如九江的那个方案就是典型,距离十堰太远,组织生产困难,长期运输费用高,地块也太小,没有发展余地,根本不适合建设大型工厂。综合考虑后,以黄正夏为首的二汽领导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和压力,坚决要求把铸造三厂建设在二汽周边。

为了给新建的铸造三厂选一个合适的厂址,二汽专门成立了选址小组。选址小组开始决定在十堰白浪地区建设,可是当时主管基建的副总工程师马志诚据理力争,认为建在十堰,交通运输、地块、防洪都存在问题,只能离开十堰,向外寻找。选址小组首先来到丹江,选了几处都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如果铸三建在丹江大坝的下游,一旦大坝出了什么问题,整个厂都会遭到“灭顶之灾”。世界各国建设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都会回避紧挨着大坝下游的地方。这个方案被否定了。

1982年,选址小组又去谷城一带察看,经勘察选定了黄康、胡家井等几个厂址方案。可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地方太小!仅仅一个“铸三”是可以的,可当时二汽已经有了生产8吨民用载重车和把整体生产能力提升到20万辆的计划。如果想在谷城建设一个大基地,这地方就不够用了,这样的话还不如就建在十堰。

马志诚认为,如果顺汉江而下,从丹江口向东,不过几十公里,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的襄樊地区,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宽一点呢?到襄阳一带建厂,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可受国家三线建设战略思想的影响,一时不敢贸然向总厂领导提出。思前想后,马志诚终于下定决心约了原铸造二厂党委书记段兴钊等几个人跑到了黄正夏厂长的家里,当面进行汇报:我们在十堰地区和谷城一带的选址都不理想,可否过江去襄樊?

黄正夏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方案有前途!襄樊有可能会是二汽的未来!他略加思索,说道:“你们先去看看吧。”

就这样,二汽的命运从此就和襄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定址油坊岗

襄阳作为全国十大汽车工业城市,有没有晋级的想法? 谢谢邀请!襄阳地处中国腹地湖北省,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年间,历来地势优越,物产丰饶,今所辖1.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0余万。汽车制造行业是襄阳目前第二产业的主体,如今年产值2000亿元左右,雄居全国十大车城之一。目前,襄阳市已经吸纳东风股份、风神汽车、美洋汽车、神龙汽车、德纳汽车、骆驼集团、襄阳轴承、中车电机等一大批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涵盖多种车型,年产量在30万量左右。同时,还有像天籁,英菲尼迪等等中高端品牌的进驻,使得襄阳积累下了一系列完善的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生产线。2017湖北省政府和襄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鼓励外地资金和技术向襄阳转移,并且公布“黄金十条政策,鼓励高端人才落户襄阳。扶持措施可概括为“十有”:有场地创业、有项目资助、有贷款担保、有股权投资、有风投补偿、有薪酬激励、有引才优惠、由政府奖励、有科技扶持、有保障服务。给襄阳市的人才引进和企业进驻铺平前路。襄阳市具有湖北省其他地级市不具备的第二产业储备,在自己的产业结构上需要扬长避短,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的生态产业链。襄阳矿产丰富,应充分发挥以原材料为导向的企业产业,结合健康成熟的既有企业产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地域优势,建成完善的汽车从原料到整车的产业链。一个高级形态的成熟城市。不仅仅靠单一的产业支撑,襄阳市要想从普通地级市地级市向上跳跃,要改善的不仅仅是汽车制造行业。建立一个庞大的城市集群,衡量的指标不仅仅只有第二产业;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已经是外界对一个城市的首要考量。一个优秀的城市首先对内:居民幸福指数高,政府公信力高;对外:文化软实力强,社会影响力大。这是中国目前所有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很好的指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所以,襄阳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首先继续挖掘拓展自身的优势,继续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以汽车产业为王牌,进一步打响襄阳城市名片。构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以第一、第三产业为辅生态发展道路。如今,城市发展进入快速时期,个城市之间优势凸显,想要做大做强,还得各凭本事! @2019

以上就是关于总投资65亿元宝雅电动汽车整车制造落户襄阳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