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文言文怎么办?怎么学?

   2022-06-12 21:06:50 网络500
核心提示:看不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掌握的实词虚词太少,二是课内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即不会灵活运用。 解决办法:一是扩大实词虚词的积累,高考大纲规定必须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这些必须牢牢掌握,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常用得实

看不懂文言文怎么办?怎么学?

看不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掌握的实词虚词太少,二是课内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即不会灵活运用。

解决办法:一是扩大实词虚词的积累,高考大纲规定必须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这些必须牢牢掌握,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常用得实词虚词也要掌握。大纲规定的这些实词虚词含义及用法在课本上都有,所以必须把课本文言文掌握扎实,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等。二是读一些课外小片断文言文,由浅入深,不必句句读懂,理解大概即可,读多了阅读水平自然提高,另外需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搞好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的衔接,并且作的时候尽量联想一下,这个词语的用法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个词语有几种意思,结合语境判断在这里的意思,多思考多联想,也可以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及用法,文言文不必句句都懂,读懂70%就可以做题了。另外做题时还有一些技巧,你们老师平时肯定讲过,不再赘述。

总之,要想读懂,首先要扩大积累,其次是学以致用,另外是学会推断,这就需要下大功夫,多多努力噢!

祝你成功!

两个要点:多读课外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语法。学英语也是这个道理。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主谓倒置

文言篇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

文言篇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疑问句

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省略句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宾语的省略

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介词的省略

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世说新语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周易中,乾卦的卦爻象、卦爻辞及其含义是什么?(300-500字)

您好,以下是我为您解答的过程:

词类活用:

1.与友期行: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特殊句式:

1.宾语后置:白雪纷纷何所似?

2.省略句:待君久不至。

小女子学识尚浅,只能帮助至此了,抱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

。日常言论讲究诚信,日常行为讲究谨慎,防止邪恶的侵蚀,保持忠诚的秉性,引导世人向善而不夸耀,德行博大而能感化人民。《易经》上说:‘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就是说民间出现了有才德的君子。”九三爻辞说:“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终究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知道事业可以发展就发展它,从而努力去捕捉一瞬即逝的时机;知道事业应该终止就终止它,从而保持行为的道义。所以处于尊贵的地位而不骄傲,处于卑微的地位而不忧愁。所以君子勤奋努力,随时提高警惕,虽然处境危险也没有灾害。”九四爻辞说:“也许跳进深潭,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有时处在上位,有时处在下位,本来就是变动无常的,不是什么行为邪恶的缘故。有时奋进,有时退隐,本来就是应时变化的,不是什么喜爱离群索居的缘故。君子致力于培养品德增进学业,随时准备着抓住时机全力以赴,所以没有灾难。”九五爻辞说:“龙飞腾在天,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声息相同就互相应和,气味相投就互相求助。水向低湿的地方流动,火向干燥的地方漫延。云萦绕着龙,风追随着虎。圣人兴起,万物景仰。根基在天上的附丽于天空,根基在地上的依附着大地,万物 都归属于各自的类别当中。”上九爻辞说:“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祸之困。”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身份显贵而没有根基,地位崇高而没有人民,有才德的压抑在下层,不能获得他们的辅助,因此有所行动必招祸殃。” 【注释】 ①遯,本作遁,逃遁。闷,烦闷。遯世无闷,犹言甘心隐居,无所烦闷。②两庸字,李鼎祚说:“庸,常也。”庸言、庸行,犹言日常的言行。③闲,《集解》引宋衷曰:“闲,防也.”④善世而不伐,善,这里用如动词。善世,獬青明导世人向善。伐,夸耀。不伐,犹言不自称其能。⑤知至至之,前至字,名词,发展。后至字用如动诃。⑥今本无“言”字。阮元曰:“古本足利本与下有言字。”《集解》本亦有言字。依文意有言字是。今据补。几,《系辞》下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即今所言事机、征兆。⑦知终终之,前终字,名词,结果。后终字,用如动词。 【原文】 “潜龙勿用”,下也①。“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②。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译文】 “潜伏的龙,无法施展”,是说有才德的君子压抑于底层。“龙出现在大地上”,是说君子暂时隐伏等待时机。“终日里勤奋努力”,是讲君子刻苦修身自强不息。“也许跳进深潭”,是讲君子投身社会自我考验。“龙腾飞在天”,是讲君子获得地位治国治民。“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殃”,是讲事业极盛必由盛转衰。“天的美德”“纯阳全盛”,是讲天下政治安定。 【注释】 ①沙少海先生说:“‘下也’二字,意不完整;且与下文‘时舍也’、‘行事也’等句结构方式不同;‘下’字上疑脱‘处’,字。王弼注:‘潜龙勿用何乎?必穷处于下也。’似王本原有‘处’字。”②穷,极限,穷极。穷之灾,犹盲事物发展到极限,必遭穷困之灾。 【原文】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②。“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③。“亢龙有悔”,与时偕极④。“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译文】 “潜伏的龙,无法施展”,初九阳爻居下位,象征万物蛰伏,阳气潜藏。“龙出现在大地上”,阳爻上升一位,象征万物发生,大地锦绣,风光明媚。“终日里勤奋努力”,阳爻再进一位,象征万物蓬勃,与时俱进。“也许跳进深潭”,阳爻又升上一位,象征阳气更盛,天道发生变化。“龙飞腾在天空”,阳爻上升到崇高的地位,象征时值金秋,天的功德已圆满完成。“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殃”,阳爻上升到极限,象征阳气极盛,将由盛转衰。“天的美德”“纯阳全盛”,阳爻依位次而上升,阳气依时节面旺盛,六爻全阳,将尽变为阴爻,从而体现了天道运行的原则。 【注释】 ①文,纹章,此处讲草木生发,大地锦织有文采。明,明媚。②革,变化。乾道,天道。③位乎天德,九五之爻,处于上卦中位,此位又称天位。此爻是全卦之主爻,集中体现了天的品德属性。④偕,《说文》:“偕,俱也。”与时偕极,犹言阳爻依次上升,阳气依时旺盛,一同达到了极限。⑤天则,天的法则。 ’ 【原文】 乾元亨者①,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②。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译文】 《乾》卦的卦辞:元、亨,是讲天具有生成之功,和谐之美。利、贞,是讲天具有恩惠之情,永恒之性。乾为天,只有天才能把美满的利益施予天下,而且从不提起它的恩德,伟大呀!伟大的上天!真正是刚强、劲健、适中、均衡,达到了纯粹精妙的境地。六个阳爻发挥舒展,广通天道、地道、人道。阳气的结晶——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飞行,分布着云彩,降洒着雨露,普天之下同享和平。 【注释】 ①王念孙说:“乾元下亦当有亨字。”此说是,今据补。②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犹言周流错综于六个爻位之问的阴阳之爻,发动舒展,沟通反映出天道、地道、人道的情状。 【原文】 君子以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①,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②,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③;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译文】 君子以养成自身的品德作为行为的目的,每天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潜”的意义在于,隐伏而不显露,当自身修养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为。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诘疑来辨明是非,以远大作为内心的目标,以仁义作为履行的责任。《易经》说:“飞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这就是说出现了有才德的君子。九三爻辞的含义是指,九三阳爻处在重叠的阳爻之上,没有处在上、下卦的中位,既没有占据天位,也没有占据地位,还须勤奋努力,随时提高警惕,不过处境虽然险恶,还没有灾难。九四阳爻处在重叠的阳爻之上,没有处在上、下卦的中位,既没有占据天位,又没有占据地位,也没有占据人位,所以有“也许”的说法。“也许”这个词就是表示迟疑。但没有灾难。九五爻辞所讲的“大人”,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合,生成万物,他的光明与日月相配合,普照一切;他的政令与四季相配合,井然有序;他的赏罚与鬼神相配合,吉凶一致。他的行动先天而发,但上天不会背弃他,他的行动后天而发,那是依奉天时行事。上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亢奋”这个词意思是,自以为自己的事业只会发展不会衰败,只会存在不会消亡,只会胜利不会失败。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 【注释】 ①重刚而不中,九二阳爻为刚,九三阳爻为刚,所以说“重刚”。九三不在上下卦的中位,所以说“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上卦中位即第五爻为天位,下卦中位第二爻为地位,九三之爻即不处上卦中位,又不处下卦中位,所以说,“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田,即指地位。②中不在人位,下卦上位,即第三爻,为人位,九四之爻固不在人位。③合,配合,一致。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乾卦的总体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总体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宇宙自然的法则而言,天道之刚健有力与地道之柔顺宽柔双向互补,协调并济,共同促成了万物的化生,就人文的价值而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也是两种应当具备而不可或缺的品德,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因此,乾坤并建,作到刚而能柔,柔中有刚,把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而形成一种中和之美,是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从事实际的运作所应当奉行的基本原则。但是,能有谁至阳又至阴?

乾卦解析人生六道坎儿

作者:乾泉 孔子在《论语》中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结合今天,从《参考消息》北京版,看到台湾《人生的6个坎儿》一文(黑色部分),觉得与《易经》的乾卦基本原理一致,故摘录解析之以共勉。人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到死亡,就那么几十个春秋。也就是那么几个“坎”,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 A、20岁之前谈梦(见下图π/6 ) 人自母体分离出来,初谙世事至少要十四五年,而初谙世事并不意味着成熟,很多想法都很浪漫,有些近似童话。所以,这个季节经常做梦,梦见自己会飞,梦见自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也往往与现实离题万里。在这段花季年华里,一切都是浮动的,一切都是彩色的。 《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①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乾泉:青春花季,心中有梦,志当存高远,潜心学习,潜龙勿用。 B、20岁以后谈理想(见下图π/3 ) 20岁是迈入大人行列的第一道门坎,以前的彩色梦幻渐渐淡化,在现实面前,开始走向成熟,也开始有了人生的目标。但20岁的抱负却又气吞山河,有些不切合实际。所以,我们说人到20岁已经长大了,但绝对不意味着已经成熟。总之,20岁时,已经有了向前跋涉的目标,少了很多梦幻色彩。 《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乾泉:立志成材,科学规划事业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生涯目标,乃“见龙”也。 C、上了30岁谈责任(见下图π/ 2) 三十而立于今人来说也许为时尚早,以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计,人生尚未过半,少年得志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多数。但30岁已是成熟的人了,至少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基点。在这阶段,很多的重担会压在你的肩头,你无可逃遁也别无选择地要背着这些重压往前走。人生由此便多了一种沉甸甸的东西—责任,因之人生的内涵也丰富起来。结婚了需要有个爱巢栖息爱情,儿女出世了要拼力哺育,父母老了要尽赡养之责,还有,工作的担子也加重了……这一切责任,都得30岁的你一个一个地去履行,没人能够替代你。这个时候,一切言谈行为都变得那么实在。 《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乾泉:人生充满各种诱惑尤若暗礁,一定把握航标,乃责任尔。乾龙乃善于把握方向之龙也, D、40岁谈事业(见下图2π/3 ) 迈过30岁的沟坎,人已如日中天了,此刻有志者已经事业有成,即使是平凡之辈,积蓄也开始殷实。人的生理心理也已熟透,万事都有主张,一切责任也因为时光流淌而减负了。也许父母已经过世,儿女也快自立。这个时候,人通常会像爬上一道高坡一样,长长地舒口气。然而当回头看时,才发觉前些年为自己活得太少。于是,发展自己便成了这个阶段的主旋律。 《文言》: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泉:“上下无常,非为邪也”乃善于应变。“进退无恒,非离群也”知进知退、进退自如,“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善于捕捉机会,大展鸿图,正当其时。

E、50岁开始谈经验(见下图5π/6 ) 古人道“五十而知天命”,此刻对于人来说应该是尘埃落定的时候了。优胜者已经胜出,淘汰者已经出局。那么,优胜者便领受被尊敬的风光,淘汰者也只好独尝出局的悲哀。无论优或劣,都会明白成败的原因。而大局已定已难更改,优胜与淘汰的总结成了宝贵的经验,化作了后人的财富。 《文言》: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乾泉:人生已有积累,发挥已有经验和资源优势,“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精诚团结,则定会“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F、60岁以后谈往昔(见下图π ) 衰老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人老了就力不从心了,即使想大展宏图也难于展翅了。此刻的成功者可以享受他自己创造的成果,失败者也只好独饮他自酿的苦酒了。好汉不提当年勇也好,蹉跎一生不堪回首也罢,岁月刻在自己身上和心上的痕迹是无法抹杀的。夕阳苦短,来日无多,不再思想前景的辉煌,但回首昔日的风光或坎坷,多少能激活生命的潜力,保持旺盛的活力。 一辈子就这样走过来了,不管辉煌还是平凡,都得一个一个坎地迈过,当然,怎样迈,迈得成功与否,听听人们60岁以后的诉说就知分晓。 《文言》: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泉: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美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 乾卦之炒股、炒期货解释 潜龙勿用:趋势不明朗时不要操作。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趋势刚出现时有利于做长线。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趋势确定后也不要放松,警觉才不会犯大的错误。 或跃在渊,无咎:有时会回调,不会影响大趋势。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趋势非常强劲时可以大胆操作。 亢龙有悔:趋势到极限时,就会反转。 见群龙无首,吉:当市场上没有庄家时就好了。

原文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乎。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也,可与几也。知终终也,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平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尔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起明,与四时合起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以上就是关于看不懂文言文怎么办?怎么学?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