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可能使肌钙蛋白升高

   2023-03-20 16:07:40 网络330
核心提示:点击看大图 结合病史解读肌钙蛋白检测结果辨清心肌损伤病因 《肌钙蛋白升高临床实践意义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除对肌钙蛋白检查进行简要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列举了临床中除心肌缺血外能引起肌钙蛋白升高的各类原因。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对于

什么情况可能使肌钙蛋白升高

点击看大图 结合病史解读肌钙蛋白检测结果辨清心肌损伤病因 《肌钙蛋白升高临床实践意义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除对肌钙蛋白检查进行简要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列举了临床中除心肌缺血外能引起肌钙蛋白升高的各类原因。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对于诊断心肌坏死和鉴别心肌缺血十分重要,其意义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2012年公布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作用,将其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心梗的首要标准。 目前,我国一些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有限,缺乏有效的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方法同时,由于各临床中心采用的检测技术不同,其检测结果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肌钙蛋白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参考值都存在较大不同。而指南所推荐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较传统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因此,我认为如果能在我国各中心普及指南推荐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统一检测标准,对于快速识别心肌损伤将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利于ACS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同时,随着技术发展,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敏感,研究者会发现越来越多导致肌钙蛋白轻度升高的疾病,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缺血的观念应被修正。 对临床上合并心肌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出现肌钙蛋白升高时应当首先考虑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而对无缺血症状但伴肌钙蛋白升高者,应更全面地考虑病因,是否存在非缺血原因的肌钙蛋白升高。对非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共识主要提及心力衰竭、肺栓塞、慢性肾功能不全、脓毒症及部分化学毒性相关心脏损伤。在这类疾病中,虽然肌钙蛋白升高并不具有类似其在缺血性疾病中的特异性,但对多数疾病预后都有关键作用,常预示不良转归。 综上,肌钙蛋白升高虽然对诊断心梗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本质是心肌坏死造成的结果,而临床中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纷繁复杂。因此,对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做出正确诊断。

蛋白质工程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什么?首选答案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几年这样回答没问题,现在由于“高敏感肌钙蛋白”的出现,这样回答就不准确了。著名专家Alan Wu教授在2013年6月的一次讲座幻灯片中引用了一张“三车追尾车祸现场”照片,很形象地讲述了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目前所出现的局面。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关键还是交流不够。临床医生对高敏肌钙蛋白学习了解不够;检验科主动走入临床的宣传交流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检验科的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时刻保证结果的精确和可控等。

这些问题几年前在欧洲已出现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马上要批准其投入临床,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但美国人在正式使用前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一些“共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让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最佳地应用及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许多医院已使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有4年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规避一些问题,如何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检验与临床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借鉴欧美经验,避免走弯路或回头路,尽快形成共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敏肌钙蛋白”是检测实验特性的反映(即检测敏感性的提高),而非反映心脏肌钙蛋白的新形式。大多数“高敏”试剂只是加大样本检测量,标记抗体检测浓度的增加,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反应时间延长等方面做了优化改进。

改进的结果是检测敏感性有了10倍的提高,胞浆内6%-8%游离肌钙蛋白的释放就能检出。由于试剂校准物是大肠埃希菌人类cTnT重组体,cTnT第5代试剂校准物与第4代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样本检测的结果会不同,如第4代hs-cTnT临界值(cut-off)值为30ng/L,而第5代cut-off值为50ng/L。关于cTnl标准化问题,虽然一致性的改善达10倍以上,但标准化问题仍未解决。

当cTn升高与临床状况不相关和(或)其升高随时间的改变而无变化,则要考虑分析假阳性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纤维蛋白干扰,应再离心重做。一些干扰性抗体会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实验室使用封闭抗体(试剂盒内应配有)会很容易解决。另外,使用倍比稀释也可以辨别干扰物质对hs-cTn而言,样本的前处理及上述问题的关注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要实现几个统一。第一,命名统一,现英文文献中出现“high-performance”,“highly sensitive”,“high-sensitive”,“ultra sensitive”,“noval highly sensitive”,“sensitive”,“high sensitivity”等。Apple等建议Clinical Chemistry杂志及所有科学文献中统一使用“high-sensitivity”。

同样国内名称也很多,如“高敏”,“高敏感”“超敏”,“增强型”“超超敏”等,建议统一称为“高敏肌钙蛋白(hs-cTn)”。第二,定义统一,要求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第99百分位值处的变异系数(cv)值≤10%。其次.健康人群中,低于第99百分位值的检出率要超过50%(最佳状态>95%)。

目前,有5种hs-cTnl及1个hs-cTnT试剂能满足上述标准,但只有Roche的hs-cTnT检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除外,目前为止FDA未批准),其他几种hs-cTnl试剂在2014年会陆续在国内注册批准而投入临床应用。最后,单位统一,单位统一才能避免混乱,建议采用:ng/L或pg/ml,替代目前常用的mg/ml或ug/L。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尽管再次提出以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但文件中明确要求第99百分位值MI诊断的辨别能力,必须与所使用的具体试剂及所在实验室的质控情况来决定。

试剂商要结合使用人群的实际情况提供各自试剂的第99百分位值,且反复强调同一样本不同的检测试剂的结果会不同,不同的试剂第99百分位值会不同。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数据的一致性较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用于第99百分位值的统计分析和计算。

健康人群的定义是什么仍是当前争论的热点。Apple和Collinson认为健康人群的判断要考虑几点:(1)询问个人用药史,如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药服用史;(2)易引发心血管病变的并发症,如肾病或糖尿病史;(3)临床大夫通过查体,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确定。

根据心脏病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分为年轻人组(<30岁)和中老年人组(>30,中位值60-65岁,代表着心脏病的高发年龄),各自选择健康人群,要求询问既往病史,判断潜在的疾病状况,以及检测BNP/Nt-proBNP以排除心功能不全者。分组要考虑性别平衡及种族及人种。

有文章要求更高‘纠,即参考范围的确定应该参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血压、血糖,血清肌酐、BNP在正常范围内,无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通过心脏超声,心脏MRI/CT检查无结构性心脏病等,满足这些条件是一个很大挑战,特别是老年人群。

CLSI的建议是每组最少120人,但这只适用于正态分布非参数评估方法的95%(2.5%和97.5%)参考区间的制定,其不适合第99百分位值的制定,建议300-500人比较恰当。

使用前一代试剂在临床实践中考虑生物学变异不现实,因为这些试剂不能可靠地在健康人群中检出cTn,大多数试剂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小于15%。Apple进行了上述5种高敏试剂生物学变异的研究,他发现个体内变异,cTnl2.2ng/L,cTnT4.9ng/L;参考值变化范围在±32.0%-69.3%。

2007年及2012年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关于肌钙蛋白检测有两个条件,即≥第99百分位值,同时要求该处CV值≤10%,满足这两种要求可以发现系列检测的显著变化。

尽管第99百分位值处的cv值≤20%并不会导致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误判,但如果该处cv值≤10%的话,这对实验室及临床医生是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使他们相信检验报告及随时间而变的变化值,这不是分析“噪音”所致。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诊断全球定义”再次强调:心血管标志物检测(最好是肌钙蛋白)升高和(或)降低,至少1次测定值超过第99百分位的数值,伴有下列至少一项:缺血症状;ECC改变;影像学证据。把肌钙蛋白检测作为诊断MI的首选及必要条件。

但我们必须知道:肌钙蛋白是实验室对心肌坏死/损伤的检测,而MI是临床诊断。所有任何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释都不能脱离临床背景。不要忘记:hs-cTn应用到临床的主要挑战是不恰当的检测及对结果不正确的解读,而不是标志物本身。

诊断ACS的基石仍然是完整和详细的病史,心电图和cTn的结合是当前诊断的核心。一句话“临床背景是关键”。用好了,才会在解渎、诊断、危险分层及患者管理等方面“游刃有余”。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肌梗死或损伤标志物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从“传统的心肌酶谱”到曾经的“金标准”CK-MB,再到目前为止最特异的心肌损伤/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T/I;从曾经的“心肌梗死标志物”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从单纯的心肌梗死诊断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危险分层概念的提出。

这些都体现出检验医学在心血管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这样做的关键是使患者获益。近几年,肌钙蛋白检测的最低检出限在不断下降,同时检测的精密度在不断上升,推出了“高敏肌钙蛋白”,导致诊断心肌损伤的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知到:肌钙蛋白检测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但不能反映特异性的损伤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是“只管后果,不管过程”。因此,我们的惯性思维也要改变,现在必须知道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归因于四个方面: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

既然有上述四种情况存在,故在具体临床应用中,“高敏肌钙蛋白”受到“非议”就在所难免。但不能因为非议/不理解而退缩不前,甚至走回头路。

因为:

一、采用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使以前被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现更多地被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这有利于临床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获益,这是高敏肌钙蛋白应用到临床的主要价值之一。

二、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患者预后不好,要积极寻找病因,积极治疗,这已形成共识。尽管欧、美国家也有医生抱怨许多情况肌钙蛋白升高与ACS无关,称其为“troponimemia”或“troponinosis”,但他们在积极面对,同时不回避存在问题。

1.充分了解高敏肌钙蛋白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要知道会有相当一部分(50%-95%以上)所谓“正常人群”可以被检测出;要知道高敏肌钙蛋白血中检出时间窗会比前一代产品早2-3h;要知道其对心肌损伤的检测有帮助;

要知道肌钙蛋白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检测指标(个体指数较低),要考虑生物学变异,即个体内变异对连续结果判断的影响,相似人群hsTnT(CVi,48%),hsTnl(CVi,9.7%)和个体间变异。

2.检验科的结果要精确可控:分析变异≤20%,最好<10%(第99百分位值处cv值>10%,就不能称其为“高敏感”);出报告要快,TAT时间<60min(最好<50min);设备要24h开机,做好低水平浓度室内质控,参加高质量室间质控;加强设备保养,保持设备最佳状态。

3.临床医生要尽快知道肌钙蛋白升高是急性升高还是慢性升高:即使是急性升高同样也存在有AMI和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NAMI)。

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则有下列情况:

(1)直接性心肌损伤:CHF、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心肌炎、心包炎、恶性肿瘤、肿瘤化疗、创伤、电休克、心脏射频消融术、浸润性疾病、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2)其他原因如肺栓塞、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五、肌钙蛋白检测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是否有必要**

2011年2月的AACC NEWS上公布的几种“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系统”,如Beckman Coulter Access hs-cTnl[最低检测限(LOD) 0.0021ug/L,99th% 0.0086ug/L,10%CV 0.0087ug/L,低于99t%检测值≥95%];Nanosphere hs-cTnl(LOD 0.0002ug/L,99th% 0.0028ug/L,10%CV 0.0005ug/L,低于99th%检测值75%-95%);

Roche-hs-cTnT(LOD 0.002ug/L,00th% 0.013ug/L,10%CV 0.012ug/L,低于99th%检测值≥95%);Singulexmolecular cTnl(LOD 0.0002ug/L,99th% 0.009ug/L,10%CV 0.0009ug/L,低于99th%检测值≥95%),上述有几个LOD<1 pg/ml。

在目前临床需要继续提高敏感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因为,最终判断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具有器官特异性,而无疾病特异性”问题还是要通过对心肌细胞相关损伤蛋白修饰作用不同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提高检测灵敏度来解决。

Omland等使用雅培新一代hs-cTnl检测试剂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慢性阶段,hs-cTnT和hs-cTnl释放浓度的相关性为中度,这提示两者的释放机制和潜在的降解方式可能不同。进一步讲,hs-cTnl而非hs-cTnT是显著和独立的预测先前和随后发生AMI的相关因素。

其发现在AMl发生前,hs-cTnl出现在血循环中比hs-cTnT更重要。每种cTn亚单位起到独立的功能作用,不同的片段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生物特征及转录特性不同),其反映细微的心脏损伤病因学及从血中的清除机制不同,这是否存在不同的诊断和预测特性,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另有研究发现:hs-cTnT可作为一个诊断工具,即立即排除AMI。他们使用Roche第5代cTnT检测试剂(Lod<3ng/L,第99百分位值14ng/L),对703位因胸痛怀疑AMI的急诊患者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随访。

发现,hs-cTnT>14ng/L者中,111例为AMI,101例为非AMl;hs-cTnT3-14ng/L者中,有19例为AMI,277例为非AMI患者;特别引人关注的是195例hs-cTnT<3ng/L患者,半年内无一例最终诊断为AMI。

他们的研究很好地证实了:高于第99百分位值,不全是AMI;低于第99百分位值者,不能立即排除AMI;低于最低检测限(Lod)者,可立即排除AMI。为此,克利夫兰心脏中心急诊医生Peacock专门为本研究写下评论性文章:阴性的价值。

尽管只有27.5%的胸痛患者通过这一单一实验进行了排除AMI,这一数字的临床相关性可能太小,但这一策略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获益是巨大的,这意味着AMI的精确排除。所以,如果在症状出现后6-9h还没有hs-cTn的升高,则不要考虑MI。

关于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专家共识一致认为:对于检测药物相关心肌损伤,hs-cTn是最佳生物标志物。现在制药公司已开始使用hs-cTn去评估潜在的心脏毒性成分,这些研究有可能揭示出新的潜在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但这些都是要有检测的高敏感性做保障。

如此广泛地检测到低水平cTn水平,尽管对其结果的解释将面临挑战,但会开启一个新时代,即对于亚临床人群筛查和提高疾病的监测速度。所以,Jaffe在文章的最后讲到: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因为,肌钙蛋白升高可以揭露一些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患者。

hs-cTn的高阴性预测值和低假阴性率是明确的,但阳性预测值也给临床带来“麻烦不断”。尽管反复强调:要着重考虑cTn升高意味着什么,而不是降低MI的诊断阈值。cTn升高意味着预后不良,但由于cTn升高而引起的不恰当治疗同样也很危险。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在尝试各种检测流程。

尽管cut-off值降低会带来诊断敏感性提高,特异性降低的“双刃剑”问题,但“抬高门槛”则“高敏”就没有意义,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定会“漏诊/掩盖”许多问题,这不利于患者的及时干预治疗。

2007年和2012年全球心梗定义都提到的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模式,其含义就是连续监测、动态观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只有肌钙蛋白浓度很低时使用动态观察才有价值(当然动态会改善诊断急性损伤的特异性,但牺牲敏感性)。

NACB建议两次结果相差20%(以基线为基础),但这一值只是经验之谈,因为,这一值已超过了分析变异(是分析变异的最低要求)。随着hs-cTn的出现,的确有一些患者并没有心肌缺血/梗死,却出现“相对值较大,但绝对值不高”的情况,但这些,“小绝对值增高者”最终并不是MI。故有研究者提出按浓度的高低分段判断,

hs-cTnT≤53ng/L,变化值以50%为标准,高于53ng/L则变化值以20%为标准。挪威实验室建议不用第99百分位值,而选定0.03ng/ml作为MI的cut-off值,以避免MI的过诊断(特别是老年人血循环中cTnT会高于0.014ng/ml,年龄、性别会导致不同的cut-off值)。针对hs-cTnl目前还没有较大型的研究提出具体方案。

针对会引起hs-cTn升高的上述4种情况(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2012年ACCF关于肌钙蛋白升高临床解读专家共识列出诊断流程图供临床参考。

胸痛患者hs-cTn>第99百分位值时考虑两种情况:

一、慢性升高(hs-cTn升高,但连续监测无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则考虑结构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疾病可能,建议超声心动图检测确认。

二、急性升高(经连续监测有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结合[临床病史

](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E4%B8%B4%E5%BA%8A%E7%97%85%E5%8F%B2),ECG或心脏影像检测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缺血机制,如果不存在心肌缺血的可能,则考虑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如肺栓塞,急性心力衰竭等,临床治疗原发病变,但要考虑cTn升高为预后不良标志物。

如果,临床判断考虑有心肌缺血损伤机制存在,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可能。其一,临床表现考虑由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则诊断为1型MI,按指南要求治疗AMI;其二,如考虑其他突发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贫血,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性高血压等,这些情况则诊断为2型MI,临床要考虑纠正突发病变,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

该流程的制定目的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及缩短观察时间,这一流程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如何?要经过临床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指南性文件。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hs-cTn检测对患者的获益是巨大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仍将面临“无数挑战”,因为其是一个“不可知者”(agnostic)标志物,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

蛋白质工程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两方面:

(1)基因水平上的蛋白质改造。这是从根本上实现的蛋白质改造,也就是第二代基因工程。它不再是单纯的基因克隆和表达,而要求进一步的基因操作。基因融合得到的融合基因,可表达得到融合蛋白质,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或者改变了蛋白质合成的调节机理,从而克隆到已建立的表达系统中;定位诱变在基因水平上改变蛋白质一级结构,以调节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和功能;DNA合成技术用于蛋白质功能片段多肽基因的合成,可创造结构和功能全新蛋白质。

(2)蛋白质修饰,即蛋白质翻译后的基因修饰。酶固定化技术在实践中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蛋白质分子中基因的化学修饰和生物修饰,也是目前蛋白质工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修饰往往为了延长蛋白质的稳定性;在临床应用中,延长蛋白质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改变其免疫原性,提高它们对蛋白酶的抗性。

什么是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其与人体的关系?

但并不是所有缺血的器官在血流恢复后都会发生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其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常见的有:

1缺血时间首先影响再灌注损伤的是缺血时间。缺血时间短,恢复血供后可无明显的再灌注损伤.因为所有器官都能耐受一定时间的缺血。缺血时间长,恢复血供则易导致再灌注损伤。若缺血时间过长,缺血器官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坏死,反而不会出现再灌注损伤。例如,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5~10min.恢复血供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但短于2min或超过20min的缺血,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另外,不同动物、不同器官发生再灌注损伤所需的缺血时间不同,小动物相对较短,大动物相对较长。如家免心肌再灌注损伤所需的缺血时间一般为40min,脑一般为30min(全脑血流阻断),肝脏一般为45min(部分肝血流阻断),肾脏一般为60min,小肠大约为60min,骨骼肌甚至为4小时。

再灌注损伤与缺血时间的依赖关系,提示在缺血过程中组织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基础,再灌注损伤实质上是将缺血期的可逆性损伤经恢复血流后进一步加重或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

2侧支循环 缺血后侧支循环容易形成者,可因缩短缺血时间和减轻缺血程度,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3需氧程度 因氧易接受电子,形成氧自由基增多.因此,对氧需求高者,较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如心、脑等。

4再灌注压力愈高,造成的再灌注损伤愈严重;适当降低灌注液的温度、pH值.则能减轻再灌注损伤;减少灌注液中的Ca’、Na’含量,或适当增加K’、M矿含量.有利于减轻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目前认为自由基的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白细胞的激活是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学环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一、原因

(一)、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疏通、冠状动脉痉挛的缓解、心脏骤停后心脑肺复苏等。

(二)、动脉搭桥术、 PTCA 、溶栓疗法等血管再通术后,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器官移植及断肢再植等。

二、条件

并不是所有缺血的组织器官在血流恢复后都会发生缺血 - 再灌注损伤,但许多因素可影响其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常见的原因有:

(一)、缺血时间 缺血时间的长短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否相关,缺血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例如:大鼠心肌缺血 2min 以内或 20min 以上进行再灌注,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狗心肌缺血 15min 以内或 40min 以上进行再灌注,再灌注损伤不易发生,缺血 15-20min 再灌注,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 25%-50% 。

(二)、侧支循环 缺血后侧支循环容易形成者,因可缩短缺血时间和减轻缺血程度,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如肺脏。

(三)、需氧程度 对氧需求量高的组织器官,如心、脑等,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四)、再灌注条件 一定程度的低压、低温( 25℃ )、低pH 、低钠、低钙溶液灌流,可减轻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使其功能迅速恢复。反之,高压、高温、高钠、高钙灌注可诱发或加重再灌注损伤。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一)、自由基的概念及分类

自由基( free radical )是指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具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如氯自由基( Cl·)、羟自由基( OH·)、甲基自由基( CH3·)等。自由基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非脂性自由基和脂性自由基,前者主要指氧自由基。

1.氧自由基 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属于活性氧的一种,包括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

过氧化氢本身不是自由基,是一种活性氧。 H2O2 在 Fe 或 Cu 的作用下可生成 OH . 或者通过 H2O2 的均裂产生 OH. ,这是 H2O2 造成细胞氧化应激的主要机制。

单线态氧也不是自由基,而是激发态的分子氧,也属于活性氧的范畴 。

2.脂性自由基 指氧自由基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如烷自由基( R ·),烷氧自由基( RO ·),烷过氧自由基( ROO·)等。

3.其他 如氯自由基( Cl·)、甲自由基( CH3·)和一氧化氮( NO )等。

(二)、缺血 -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1.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 XO )及其前身为黄嘌呤脱氢酶( xanthine dehydrogenase, XD ),二者主要存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正常时 XD 占 90% , XO 只占 10% 。当组织缺血缺氧时,由于 ATP 生成减少,膜泵失灵,钙离子进入细胞增多,激活钙依赖性蛋白酶,使 XD 大量转变为 XO 。同时因缺血缺氧, ATP依次分解为 ADP、 AMP、腺苷、肌苷和次黄嘌呤( hypoxanthine ),而次黄嘌呤自身不能代谢生成黄嘌呤( xanthine ),使 XO 的底物堆积。再灌注时,缺血组织重新得到氧,在缺血时大量蓄积的次黄嘌呤在XO的作用下形成黄嘌呤,继而又催化黄嘌呤转化为尿酸,这两步反应都是以分子氧作为电子受体,结果产生大量的 O2·- 和 H2O2 , O2· - 和 H2O2 在金属铁参与下,形成 OH · 。

2.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耗氧量显著增加,其摄入 O2 的 70%~90% 在还原型辅酶 Ⅱ 氧化酶( NADPH oxidase )和还原型辅酶 Ⅰ 氧化酶( NADH oxidase )的催化下,接受电子形成氧自由基,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另外组织缺血可激活补体系统,或经细胞膜分解产生多种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 如 C 3 片段、白三烯等,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间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称为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 )或氧爆发( oxygen burst ),可损伤组织细胞。

3.线粒体功能受损 因缺血、缺氧使 ATP 减少,钙进入线粒体增多,使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进入细胞的氧经 4 电子还原成水减少,而经单电子还原生成氧自由基增多。而钙离子进入线粒体可使锰 ~ 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降低,使氧自由基生成进一步增加。

4.儿茶酚胺自身氧化增加 各种应激性刺激,包括缺血、缺氧,均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一方面具有重要的代偿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在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通过自氧化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三)、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1.对膜磷脂的损伤作用 ①破坏膜的组分,使膜磷脂减少,膜胆固醇和胆固醇 / 磷酸比值增加;②由于膜组分改变使膜的流动性降低;③使与膜结合的酶的巯基氧化,导致酶活性下降;④形成新的离子通道,当细胞膜两层磷脂中的磷脂过氧化氢沿膜长轴以相互吸引的方向作用时,同一层的磷脂过氧化氢聚集,并进一步形成跨膜过氧化物,从而形成新的离子通道。⑤使膜脂质和蛋白质之间、蛋白质和蛋白质之间交联或聚合,促进膜损伤;⑥促进“脂质三联体”( lipid triad )形成。膜脂质过氧化、磷脂酶活化及过量的有利脂肪酸和溶血磷脂的“去污剂”作用(即具有破坏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合称 “脂质三联体” 的作用。膜脂质过氧化能促进 “ 脂质三联体 ” 的形成,因为膜脂质过氧化能使细胞内 Ca 含量增加,促进磷脂酶活化。磷脂酶活化水解膜磷脂导致了溶血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的聚集,进而引起细胞膜的损伤。此外自由基还可减少 ATP 生成,导致线粒体的功能抑制,使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加重。

2.对蛋白质的损伤作用 自由基可引起蛋白质的交联、聚合和肽链的断裂,也可使蛋白质与脂质结合形成聚合物,从而使蛋白质功能丧失。

3.对核酸的破坏作用 自由基可作用于 DNA ,与碱基发生加成反应,而造成对碱基的修饰,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并可从核酸戊糖中夺取氢原子而引起 DNA 链的断裂。自由基还可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

4.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 自由基可使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的胶原蛋白发生交联,使透明质酸降解,从而引起基质变得疏松,弹性下降。

二、钙超载的作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明显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 calcium overload )。

(一)、细胞内钙超载的发生机制

1. Na /Ca 交换异常 生理条件下, Na/Ca 交换蛋白转运方向是将细胞内 Ca 运出细胞,与细胞膜钙泵共同维持心肌细胞静息状态的低钙浓度。 Na /Ca 交换蛋白以 3 个 Na 交换 1 个 Ca 的比例对细胞内外 Na 、 Ca 进行双相转运。 Na /Ca 交换蛋白的活性主要受跨膜 Na 浓度的调节,此外还受 Ca 、 ATP 、 Mg 、H 浓度的影响。已有大量的资料证实, Na/Ca 交换蛋白是缺血- 再灌注损伤和钙超载时钙离子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

(1) 细胞内高 Na 对 Na /Ca 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作用:缺血使细胞内 ATP 含量减少,钠泵活性降低,造成细胞内钠含量增高。再灌注时缺血的细胞重新获得氧及营养物质供应,细胞内高 Na 除激活钠钾泵外,还迅速激活 Na /Ca 交换蛋白,以加速 Na 向细胞外转运,同时将大量 Ca 转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内 Ca 超载。

(2) 细胞内高 H 对 Na /Ca 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作用:质膜 Na /H 交换蛋白主要受细胞内 H 浓度的变化,以 1:1 的比例将细胞内的 H 排出胞外,而将 Na 摄入细胞,这是维持细胞内 PH 稳定的重要机制。缺血缺氧期,由于细胞的无氧代谢增强使 H 生成增加,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 PH 明显降低。再灌注使组织间液 H 浓度迅速下降,而细胞内 H 浓度很高,形成跨膜 H 浓度梯度。细胞膜两侧 H 浓度差可激活心肌 Na /H 交换蛋白,促进细胞内 H 排出,而使细胞外 Na 内流。如果内流的 Na 不能被钠泵充分排出,细胞内高 Na 可继发性激活 Na /Ca 交换蛋白,促进 Ca 内流,加重细胞钙超载。

(3) 蛋白激酶 C ( PKC )活化对 Na/Ca 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作用:生理条件下,心功能主要受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 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作用较小。但缺血 - 再灌注损伤时,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α 1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相对起重要作用。 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 G 蛋白 - 磷脂酶 C ( PLC )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磷脂酰肌醇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 IP3 )和甘油二脂( DG ),促进细胞内 Ca 的释放; DG 经激活 PKC 促进 Na /H 交换,进而促进 Na/Ca 交换,使胞浆 Ca 浓度增加。

2.生物膜损伤

(1) 细胞膜损伤:生理情况下,细胞膜外板和糖被膜( glycocalyx )由 Ca 紧密联结在一起。①当 Ca 反常时,可使细胞糖被膜受损;②当细胞缺血缺氧时可导致细胞膜受损、破裂;③心肌缺血缺氧时,一方面使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儿茶酚胺能产生氧自由基,从而损伤细胞膜;另一方面,心肌缺血部位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上调,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可导致 Ca 内流增加。

(2) 线粒体及肌浆网膜损伤: 自由基增加和膜磷脂分解增强可造成肌浆网膜损伤,钙泵功能抑制使肌浆网摄 Ca 减少,胞浆 Ca 浓度升高。线粒体损伤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使 ATP 生成减少,细胞膜和肌浆网膜钙泵能量供应不足,促进钙超载的发生。

(二)、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线粒体功能障碍 再灌注后,胞浆中Ca浓度大量增加,可刺激线粒体和肌浆网的钙泵摄取钙,使胞浆中的 Ca 向线粒体和肌浆网中转移 。这在再灌注早期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可减少胞浆中钙超载的程度。但细胞内钙增多使肌浆网及线粒体消耗大量 ATP ;同时,线粒体内的 Ca 离子与含磷酸根的化合物反应形成磷酸钙,干扰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代谢障碍, ATP 生成减少。二者均使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2.激活磷脂酶 细胞内 Ca 超载可激活多种磷脂酶,促进膜磷脂的分解,使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均受到损伤。此外,膜磷脂的降解产物花生四烯酸、溶血磷脂等增多,增加了膜的通透性,进一步加重膜的功能紊乱。

3.通过 Na/Ca 交换蛋白形成一过性内向离子流( transicent inward current ) 在心肌动作电位后形成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 )而引起心律失常。

4.促进自由基形成 细胞内钙超载使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促进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使自由基生成增多,损害组织细胞。

5.使肌原纤维挛缩、断裂,生物膜机械损伤,细胞骨架破坏 其发生机制为:①缺血 - 再灌注使缺血细胞重新获得能量供应,在胞浆存在高浓度 Ca 的条件下,肌原纤维发生过度收缩。这种肌纤维过度甚至不可逆性缩短可损伤细胞骨架结构 ,引起心肌纤维断裂;②再灌注使缺血期堆积的 H 迅速移出,减轻或消除了 H 对心肌收缩的抑制作用。

三、白细胞的作用

(一)、白细胞增加的机制

1.趋化物质的作用 组织缺血使细胞膜受损,再灌注损伤可使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其中有些物质,如白三烯具有很强趋化作用,吸引大量的白细胞进入组织或吸附于血管内皮。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进一步被激活,本身也释放具有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如白三稀 B 4 ( LB 4 ),使微循环中白细胞进一步增多。

2.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 粘附分子( adhesion molecule )是指由细胞合成的、可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实验发现,在缺血组织内已有白细胞聚集,其数量可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再灌注早期(数秒 - 数分钟),血管内皮细胞内原先储存的一些蛋白质前体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粘附分子。

(二)、白细胞对组织损伤作用的机制

1.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实验证实,在缺血和再灌注早期白细胞即粘附于内皮细胞上,随后有大量血小板沉积和红细胞缗钱状聚集,造成毛细血管阻塞。实验表明,红细胞解聚远较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分离容易,提示白细胞粘附是微血管阻塞的主要原因。通过测量缺血和再灌注心肌的血流量,发现呈进行性下降趋势,特别在心内膜层降低更明显。由于血管的阻塞,平均氧弥散的距离增加,局部氧分压可降低到零,一组毛细血管网阻塞,使所支配的细胞处于低氧环境中,造成细胞功能代谢的障碍。此外,缺血再灌注组织可见到无复流现象( no-reflow phenomenon ),是指缺血再灌注时,部分或全部缺血组织不出现血液灌流的现象。

影响无复流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缺血时间的长短、缺血程度、梗死灶大小等。无复流现象的可能机制为:①血管障碍及中性粒细胞栓塞;②血小板、血栓堵塞微血管;③细胞肿胀挤压微血管;④血液粘滞性变化等。其中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毛细血管栓塞可能是主要原因,因为用去中性粒细胞的血液灌流,能明显减轻无复流现象。

2.产生自由基 白细胞能产生多种自由基,如活性氧,卤氧化合物等,激发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并损伤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3.颗粒成分( granule constitutes )释出 在缺血损伤区,从白细胞释放酶性颗粒成分能导致细胞组织进一步损伤。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出 20 多种酶,其中 3 种引起组织损伤最大。一种是含丝氨酸蛋白酶的弹性硬蛋白酶( elastase ),另外两种是含金属的蛋白酶即胶原酶( collagenase )和明胶酶( gelatinase )。弹性硬蛋白酶几乎能降解细胞外液基质中的所有成分,裂解免疫蛋白、凝血因子,并攻击完整的未受损的细胞,激活的胶原酶和明胶酶也能降解各种类型的胶原,导致细胞的损伤。

4.其他作用 白细胞一旦激活,也可激活磷脂酶 A2,游离出花生四烯酸,导致瀑布效应,产生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如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使血管收缩,通透性增加,促进白细胞对血管壁的粘附等。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短时间缺血后,发生的损伤是可逆的,如果此时得到血液再灌,细胞不至死亡,但心肌收缩功能却不能很快恢复。说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通过实验进一步观察发现,再灌注时心肌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明显缺乏。说明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氧代谢障碍,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影响了心功能的恢复。

1.再灌注时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和总腺苷酸水平减少的原因:

(1) 线粒体受损 : 因缺血缺氧,线粒体产生氧自由基增多,再灌注时组织产生自由基也增多。二者均使线粒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使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 表现为利用氧能力障碍,同时合成 ATP 减少。

(2)ATP 的前身物质减少 : 包括腺苷,肌苷,次黄嘌呤等,在再灌注时被血流冲洗出去,使总腺苷酸水平下降。因此如在再灌注液中补充肌苷或谷氨酸等可促进 ATP 的合成及心功能的恢复。

五、内皮素的作用

ET 促进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心肌膜上 ET 受体上调、促进胞内钙超载、 PMN 聚集、粘附、氧自由基释放及内皮细胞自稳态失衡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可引起心肌细胞膜上 ET 结合点密度增加。 ET 可通过蛋白 -IP 3 途径导致胞内 Ca 浓度的增高,胞内 Ca 浓度增高,既可导致冠脉强烈收缩,又能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降解,损伤细胞膜。 ET 具有明显地促进 PMN 聚集和粘附的作用,其机制在于 ET-1 能促进 PMN 表面粘附分子 CD11/CD18 的表达,这种作用可被抗 CD18 抗体 ISI/18 阻断 。

六、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on Ⅱ)的作用

Ang Ⅱ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心肌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肥厚等生理作用,主要由 AT 1 介导。 Ang Ⅱ与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再灌注过程中 Ang Ⅱ水平增高, AT 1 受体上调,以及应用 ACE 抑制剂或 Ang Ⅱ受体拮抗剂具有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第三节 缺血 - 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为①激活心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导致肌原纤维挛缩,不但加速能量的消耗,其挛缩力可使肌纤维膜破裂;② Ca 能以磷酸钙的形式沉积于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功能,使 ATP 产生障碍;③激活钙依赖性的酶,进一步损伤细胞膜;④ Ca 能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反应,促进血栓的形成。

(二)、再灌注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时的电生理改变为静息电位降低,动作电位上升的速度变慢,时值缩短,兴奋性和传导性均降低,一些快反应细胞转变为慢反应细胞。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缺血心肌对应部位 ST 段抬高, R 波振幅增加。再灌注使缺血中心区 R 波振幅迅速降低, ST 段高度恢复到原水平, Q 波很快出现,从而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后对激动的传导时间延长,自律性增强,都为心律失常创造了条件。再灌注后心脏由窦性心律转变为心室颤动,或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转变为室颤,这是由规律、迅速、反复的室性异位活动的结果。动物实验发现,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失常的发生率可达 50%~70% ,临床上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及溶栓疗法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高达 50%~70% 。

(三)、再灌注对心功能的影响

短期缺血后再灌注心功能可得到恢复,若阻断冠脉 1 小时后再灌注,血流动力学常常进一步恶化,早在 70 年代就发现,夹闭狗冠状动脉 15min 并不引起心肌坏死,但缺血 - 再灌注后心肌收缩功能抑制可持续 12h 。这种短期缺血早期恢复灌注时,心肌收缩功能不能迅速恢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天到数周),心肌收缩功能低下,甚至处于无功能状态( nonfunction state ),称为心肌顿抑( myocardial stunning )。心肌顿抑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病机制与自由基爆发性生成和钙超载有关。

(四)、再灌注对心肌代谢的影响

短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可使心肌代谢迅速改善并恢复正常,但缺血时间较长后再灌注反而使心肌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ATP/ADP 的比值进一步降低, ATP 和 CP 含量迅速下降,氧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不再对 ADP 反应。这是因为再灌注时自由基和钙超载等对线粒体的损伤使心肌能量合成减少;加之再灌注血流的冲洗, ADP 、 AMP 等物质含量比缺血期降低,造成合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底物不足。

(五)、再灌注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缺血 - 再灌注损伤时,超微结构可见细胞水肿,细胞膜损伤加重,细胞挛缩加重,某些线粒体嵴破裂消失,线粒体内 Ca 大量沉积,形成致密颗粒,肌原纤维断裂,节段性溶解和收缩带形成。

再灌注也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加重,胞浆形成突起物伸向管腔,内质网扩张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引起管腔变窄,甚至阻塞,同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聚集、阻塞在微循环中。上述变化使心肌恢复灌流后,可使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应,出现无复流现象。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对代谢的影响

1.代谢障碍 缺血时细胞内 ATP 、 CP 产生严重减少,影响 Na 泵、 Ca 泵的功能。由于钠钾泵功能降低,膜离子梯度不能维持,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而细胞内钠水潴留。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加重了膜损伤,使细胞肿胀,同时细胞内细胞器也肿胀,影响各种细胞器功能的发挥。由于毛细血管管外水肿压迫,管内细胞的肿胀的堵塞作用,影响了脑微循环,加重脑损伤。

2.细胞内酸中毒 缺血时糖酵解增强产生大量乳酸,造成更严重的组织损伤。

3.钙稳态破坏 钙超载能触发下列的反应:①突触前兴奋性氨基:谷氨酸及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gluthamate and N-methyl-D-aspartate )释放,引起受体依赖性通道中 N 型钙通道释放。在某些神经元上存在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在有毒的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下,受体兴奋可引起受体依赖的 Ca 内流。②激活磷脂酶 A 2 ,引起膜磷脂降解,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增多,再灌注后,花生四烯酸进一步代谢,生成前列腺素类、白三烯类和血小板激活因子,并在氧自由基的作用下,启动膜脂质过氧化,形成脂性自由基,并进一步促进钙受体通道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③激活蛋白酶,核酸内切酶,导致神经元降解,微管解聚,细胞骨架破坏。④使突出前膜和突出后膜蛋白质过度磷酸化,使线粒体滞留钙作用降低,神经末梢去极化,谷氨酸释放增多,中性蛋白酶激活, Ca 大量内流,线粒体 Ca 浓度缓慢增高,最终导致神经元迟发性死亡。

4.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 在脑缺血期,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内铁池破裂, Fe 从铁池中释出,使 OH . 形成大大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使细胞受损。

(二)、对脑功能的影响

脑缺血 - 再灌注也可造成脑功能严重受损。脑缺血时脑细胞生物电发生改变,出现病理性慢波,缺血一定时间后再灌注,慢波持续并加重。如在夹闭双侧椎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的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现,颞叶组织内神经递质性氨基酸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即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随缺血 - 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抑制性氨基酸(丙氨酸、 γ- 氨基丁酸、牛黄酸和甘氨酸)在缺血 - 再灌注早期明显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越长,兴奋性递质含量越低,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

(三)、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肿胀,有钙盐沉积,并可见线粒体嵴断裂、核染色质凝集、内质网高度肿胀,结构明显破坏、星型细胞肿胀, Nissl 体完整性破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隙增大并有淡红色水肿液、白质纤维间隙疏松,血管内由微血栓、髓鞘分层变性,呈现不可逆损伤 。

三、肺缺血 - 再灌注损伤

(一)、对代谢的影响

肺缺血再灌注后, ATP 下降明显, ATP/ADP 比值降低,糖原含量下降,乳酸堆积, DNA 合成降低。

(二)、对肺功能的影响

再灌注后可造成肺动脉高压,非心源性肺水肿,肺淋巴回流增加,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肺分流率增加,造成急性呼吸衰竭。

(三)、超微结构改变

肺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内质网扩张,Ⅱ型细胞的板层体消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肿胀,Ⅰ型上皮细胞肿胀,在出血区多数毛细血管肺泡呼吸膜严重破坏,有严重的不可逆性细胞损伤。

四、其它器官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肠缺血时液体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而形成间质水肿。再灌注后,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更加升高,严重肠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特征为肠粘膜损伤。其特征表现为广泛的上皮与绒毛分离,上皮坏死,固有层破损,出血及溃疡形成。这可导致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及粘膜的通透性升高,使大分子溶质得以通过。此外,损伤的肠道还可成为多种有害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

肾缺血 - 再灌注时,血清中肌酐含量明显增加,表示肾功能严重受损。缺血 - 再灌注时肾组织学损伤较单纯缺血时更明显,表现为线粒体高度肿胀、变形、嵴减少,排列紊乱,甚至线粒体崩解,空泡形成等,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严重,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此外,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肌肉微血管和细胞损伤,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增强。

与其他生物分子一样,蛋白质是人类及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营养要素。蛋白质是细胞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内一些生理活动性物质(如酶、激素、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和正常渗透压的重要物质。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3%,即一个60千克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8千克。

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分子呈线性排列所形成,相邻氨基酸残基的羧基和氨基通过形成肽键连接在一起。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在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发挥某一特定功能。

蛋白质四聚体(四级结构)

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化学元素组成,多数蛋白质还含有硫和磷,有些蛋白质还含有铁、铜、锰、锌等矿物质。蛋白质内4种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为:碳 15%~55%、氢67%、氧21%~23.5%、氮15%~18.6%。在人体内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元素,其他营养素不含氮。因此,氮成了测量体内蛋白质存在数量的标志。

蛋白质具有以下性质:

(1)溶解性:有些蛋白质和鸡蛋白能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很大,达到了胶体微粒的大小,所以,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有的难溶于水(如丝、毛等)。

(2)水解:我们从食物摄取的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人体内各种组织的蛋白质也不断地被分解,最后主要生成尿素,排出体外。

(3)盐析: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等)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做盐析。这样析出的蛋白质在继续加水时,仍能溶解,并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性质。采用多次盐析,可以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4)变性:蛋白质受热、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如铅、铜、汞等)盐、一些有机物(甲醛、酒精、苯甲酸)等的作用会凝结。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即凝结后不能在水中重新溶解,这种变化叫做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不仅丧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运用变性原理可以用于消毒,但也可能引起中毒。

(5)颜色反应: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例如,有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时呈黄色。有这种反应的蛋白质分子中一般有苯环存在。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在皮肤上而使皮肤呈现黄色,就是由于浓硝酸和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的缘故。

(6)蛋白质的灼烧:蛋白质被灼烧时,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常见蛋白质有以下几种。

纤维蛋白(fibrous protein):一类主要的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通常都含有呈现相同二级结构的多肽链许多纤维蛋白结合紧密,并为 单个细胞或整个生物体提供机械强度,起着保护或结构上的作用。

球蛋白(globular protein):紧凑的,近似球形的,含有折叠紧密的多肽链的一类蛋白质,许多都溶于水。典型的球蛋白含有能特异的识别其他化合物的凹陷或裂隙部位的功能。

角蛋白(keratin):由处于α-螺旋或β-折叠构象的平行的多肽链组成不溶于水的起着保护或结构作用蛋白质。

胶原(蛋白)(collagen):是动物结缔组织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它是由原胶原蛋白分子组成。原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右手超螺旋结构的蛋白。每个原胶原分子都是由3条特殊的左手螺旋(螺距0.95纳米,每一圈含有3.3个残基)的多肽链右手旋转形成的。

肌红蛋白(myoglobin):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曲线型。

血红蛋白(hemoglobin): 是由含有血红素辅基的4个亚基组成的结合蛋白。血红蛋白负责将氧由肺运输到外周组织,它的氧饱和曲线为S型。

当饮食中蛋白质不足时,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体重减轻、肌肉萎缩;成人容易产生疲劳、贫血、创伤不易愈合、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和病后恢复缓慢等症状。严重缺乏时,还可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因此,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质含量要因人而异。普通健康成年男性或女性每千克(2.2 磅)体重大约需要 0.8 克蛋白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合成新蛋白质的效率会降低,肌肉块(蛋白质组织)也会萎缩,而脂肪含量却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老年时期肌肉会看似“变成肥肉”。 婴幼儿、青少年、怀孕期间的妇女、伤员和运动员通常每日可能需要摄入更多蛋白质。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情况可能使肌钙蛋白升高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