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爆螺肉怎么做好吃,油爆螺肉的家常做法

   2022-10-13 21:56:46 网络930
核心提示:用料主料黄瓜1根黑木耳适量海螺800克调料花生油适量食盐少许葱适量姜少许料酒适量蚝油适量油爆海螺的做法1.海螺洗净。放锅内用热水焯一分钟2.把海螺肉用叉子挑出,切成小块。黄瓜切成片,木耳撕成小朵。葱姜切好备用3.锅内热油。8分热,放海螺肉爆

油爆螺肉怎么做好吃,油爆螺肉的家常做法

用料

主料

黄瓜1根

黑木耳适量

海螺800克

调料

花生油

适量

食盐

少许

适量

少许

料酒

适量

蚝油

适量

油爆海螺的做法

1.海螺洗净。放锅内用热水焯一分钟

2.把海螺肉用叉子挑出,切成小块。黄瓜切成片,木耳撕成小朵。葱姜切好备用

3.锅内热油。8分热,放海螺肉爆炒,翻炒一下立即出锅备用。另起锅,放油,放葱姜炒香倒入适量料酒

4.放入木耳和黄瓜,翻炒,再放入海螺肉。再放入适量蚝油和盐。即可

烹饪技巧

1、海螺肉取出后要用盐和白醋搓洗,把黏液洗掉。

2、海螺肉不要炒时间太长,因为在焯的时候基本就熟了,等黄瓜基本熟了再放入海螺肉就可以了。否则肉老了就会非常筋道,不好吃啦~

定增产品10%到30%折价购买什么意思

理财,是针对手中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行为。所以,要时刻清楚,理财是“过程”。 想把过程捋顺,就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事情。 一切行动按计划行事,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坚持。

如何做理财计划呢?你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五点:

分析自己的现有状况

这一项必须做,建议采用记账的方式,否则无法针对手中的资金进行规划。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定一个专属自己的小目标

因为资金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一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但是至少要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比如:

针对目标定计划

一旦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是坚定不移地执行。

切记:要遵守纪律。

很多人不会理财或者理 财经 常亏损,就是毫无计划。

总想赚大钱,又没有可以重复操作的事情,往往连小钱都抓不住。

在资本市场保持长胜业绩的高手,都有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执行方案,从来没见过随便买卖就可以舒服赚钱的操作手法。如果有人这么说,业绩又特别牛的,一定是没说实话。

执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靠小钱赚钱,又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考虑“基金定投”,这种方式很适合普通百姓参与。

但是,基金定投“有风险”!

对于不懂不会的朋友们,你要么就找银行或券商的工作人员,要么就看我的视频学习。 (免费的需要花时间通过各种信息自己整理思路;付费的一共15集,集中讲定投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节约时间)

边做边调整

投资是门技术,也是门艺术,需要不断调整细节。

对你来说,建议从存钱开始;可以考虑买些理财产品;为了以后资金不出现大窟窿,保险产品一定要考虑配置一些;能承受本金出现亏损,可以考虑买高风险产品,比如:基金、贵金属、股票等。

自己选择吧,这个东西没办法劝。

总之,一边操作,一边调整。

总而言之,理财需要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虑,不能仅盯着局部做文章。当然啦,资金有限时,做事更要深谋远虑。思维上要全面,操作中有重点,步步为营,搭建属于自己的螺旋上升的通道。

大家好,我是小希师妹。

总感觉自己很不会理财,你们有什么存钱小妙招可以分享一下吗?

如果存不下钱,这些小方法都可以看看哦!亲测有效:

1、买基金定投

买基金定投存钱,还是比较能够控制的,每个月发工资日定投,一次性定投500-1000元,可以定投2-3年下来,就是一笔不错的存款了,而且还能获得收益。

2、支付宝的花一笔攒一笔

这个功能还是挺好的,只要花一笔钱,就存进去一笔钱,而且还能够控制消费,自己提前设置好基金,比如一次存50-100元,只要花了一笔,就可以直接存进去。基本上不用怎么管。

3、存工资的10%

这个方法是小希师妹用的比较多的,为了防止自己花钱,还特意办了一张没有开通网银的银行卡,每到发工资的那天,先把要存的钱存进去,不过这个需要提前做好预算。

即便是想要花钱,还得去银行或者ATM机取取钱,想想都觉得难跑,就会控制花钱。

4、 52周存钱法,又叫阶梯式存钱法 ,这个方法就是将全年分为52周,每周存入一笔资金,但存款金额要每周递增。

按照52周存钱法,一年累计可存金额为:10+20+30……+520=13780元!一个星期存入几十或几百元并不难,只要按照这个方法长期坚持,一年下来就能存下一万多元,而且这个金额还未考虑存款收益,所以还是很不错的哦!

52周存钱法的存款金额并不是固定的,小伙伴如果手头资金充裕,可选择起投金额和增长金额可以设置的更高,例如每周存入20元,每月增加20元。

投资者可自行制作一张52周存钱挑战表,将每周需存金额都固定下来,完成一周的任务即划掉一周,直到存满52周。

小希师妹提醒一句 :52周存钱法主要是为了零花钱积攒起来,达到积少成多的目的。所以在设定储蓄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量力而行,避免最后因存款金额累加过高而放弃储蓄。

5、 365天存钱法 ,是指小伙伴每天存入一笔钱,存钱金额从1元至365元递增,例如第一天存入1元,第二天存入2元,以此类推。

当然小伙伴还是要根据自己当天的资金状况,跳跃性的选择某一个数字对应的金额存入,但每个金额在一年内只使用一次,也就是说在365天内每天的存钱金额不重复。

为了方便操作,小伙伴们可提前准备一张写满365个数字的表格,存完一个数字就划掉一个,直到一年后将365个数字全部存一遍,就算完成了。按照365天存钱法,全年可存下的金额为:1+2+3+4……+364+365=66795元。

不过有些小伙伴反馈自己全年工资总额都不到66795元,怎么按这个方法存钱呢?实际上365天存钱法的存钱金额也是可以调整的,例如往前移一个小数点,也就是说存钱金额设定为0.1元-36.5元,那么可存下的金额为:0.1+0.2+0.3+0.4……+36.4+36.5=6679.5元。

第二个就是每月存下的金额可存为银行活期存款也可存入货币基金等产品中。目前货币基金的起投金额一般为0.1元,而且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较低,收益比较稳定。

说到存钱理财小妙招,我还真有几个可以分享给大家,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一起使用,主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

01.善于利用零钱理财,做到积少成多。

可以把每月开支都放在余额宝中,用到的时候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或者转账提现的方式进行使用,这样就可以做到钱没用到时也可以产生利息收入。

我的余额宝账户经过这么几年也积累了有一千多块的利息。

现在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04%,相当于一万放余额宝一年利息收入在206元。

02.强制储蓄,购买一年定期理财。

你如果一直存不下钱,建议每月工资一发拿出一部分直接购买一年定期理财,没有到期是拿不出来,这样你就能存到钱。

支付宝一年定期理财普遍收益率在4.5%以上,买定期理财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买入没有到期无法提前赎回。

相当于一万用来购买一年定期理财收益在450元。

03.购买债券基金做到长期复利。

如果你准备长期投资理财,建议购买债券基金,根据 历史 收益率计算持有五年以上都可以做到平均年化收益率6%。

想不用操心理财,理财的资金又长期用不上,建议直接购买债券基金。

相当于一万用来购买债券基金,一年利息收入在600元。

总之

理财是一个长期复利增值的过程,越早开始复利的时间越长,你所能取得钱生钱的收益越高。

千万不要因为刚开始能投资的钱太少就不理财,理财相当于让你多一个收入来源。

工资发下来的时候 把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强制储蓄 数额每个月不变 只要工作没丢 无论怎样这部分雷打不动 占比由自己决定 推荐到手收入的一半以上 钱到了立马在支付宝里面买定期理财 可以买一个月或者半年或者一年以上的 因为买了你就不能随时取出来 只要你不到期赎回 他就会自动购买下一期 而且看着每天都有利息 这个利息都可以冲抵你每天的交通费 每个月数字固定增加且可以计算未来会增加多少 真的很有希望且成就感爆棚!

第二部分 基本开支 计算出每个月必须支出的基本开支 比如交通费 话费 吃饭等等【划重点!这个计算应该按照最少最基础的来计算,即每个月最少得基础花费】这部分我是放在余额宝里面 没什么利息 辅助工具为:记账!!每笔支出都记在记账软件里 不要怕麻烦!时间长了 一目了然 而且如果你能经常做到最少 说明你在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消费 那自然也就能存下钱啦

第三部分 灵活资金 总收入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 就是可以启动的灵活资金啦 这部分推荐就直接放在工资卡里面 当第二部分超支(不要超太多)可以随时转出来 或者有朋友聚餐 人情往来 买东西什么的额外支出 都从这部分里面用 如果没有的话 就继续存在卡里面 以后总会用到 不用太去care数额

总之想存钱就是要分配资金 提前计划 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也不用太苛待自己,但该节约的还是要节约)一定不要超前消费!!!量力而行!当然最重要的是 想办法增加收入啊哈哈哈哈哈 开源节流嘛

关于如何存钱理财的方法,教科书上说的有非常多的理论,要记账啊,拿铁因子啊,365存钱法啊之类的,这些理论统统都可以叫方法论。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攒钱,还是攒不下来钱,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这是自律的问题。

就像一个人说要健身,一开始没必要非要请健身教练,只要你坚持跑跑步,打打球同样也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这就是攒钱,攒钱是理财的第一步,至于后面要瘦腰还是要练马甲线,可以再系统的学习,这一部分就相当于把你攒下来的钱进行升值。

所以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律,攒钱的核心就是要考虑怎么打败人性的弱点,因为攒钱这个事是违反人类原始本性的,从婴儿开始我们就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

从我自己的经历上来看,在前3年上班的时候我也是月光族,唯一留下来的钱就是公积金,因为这部分实在没法取掉花了。一个月一千多块,3年下来也有好几万, 所以到这里大部分就会说了,强制储蓄,这个的确是最有效的。 要靠自己的意识打败自己的惰性是非常难得,题主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此时此刻你的储蓄意识是暂居上风的,但是我们不能指望着一直是理性的意识一直能的打败想花钱的想法,因此就需要我们“清醒”的时候做点什么,让我们“迷失”的时候也没办法花钱。

强制储蓄的办法有很多种,小时候我们的储蓄罐就是强制储蓄,但是作为一个成人这太小儿科了,基金定投是个最有效的办法。

第一、因为基金定投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投资,短期内可能是亏的,这样会减少你取出来花掉的冲动。

第二、基金定投长期的盈利性非常好,尝到甜头之后,这种储蓄的高回报感觉会刺激继续储蓄的动力。

第三、是基金定投不需要操心,钱自动就扣走了,不用每次做复杂的心理斗争。

目标明确化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这点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猴子翻跟头会有香蕉吃,人辛苦劳动肯定也要有回报,要不谁还工作呢? 存钱的目的不是为了存钱,还是为了获得幸福感,只是让幸福感更大化,更均匀的分布在不同年龄段的一个手段。

我个人的观点是存钱也不能太极端,要和消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特别喜欢攒钱,有一个邻居老太太平时省吃俭用,攒了几十年钱,等待去世的时候家人从她柜子里翻出来1000多块钱,是那种老的纸币退出流通领域的那种,这个钱放到他们年轻时可能值不少钱,但是这么多年之后,这点钱出去吃几顿饭就没了,可是,这是老太太几十年不舍得吃穿的钱呀。说这些并不是我主张消费主义,而是说存钱要适量,要有目标。比如3年之后要结婚,大概花费多少,我现在收入多少,每个月攒多少够。要有个清晰的规划,而且有阶段性的目标做事就会有动力,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就是赏给自己的香蕉。

所以存钱没有那么复杂,也用不着太多的理论。顺着人性定个明确的目标,强制储蓄就行了,不要想着对抗人性靠自觉性攒钱,你会输的很惨,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伟人。

在现代人的资产配置当中,负债结构明显增加。别说存钱了,就是没有负债,你也能跑赢大多数的人。那么具体存钱的方法有哪些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强制储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顾名思义,强制储蓄就是强行的存储自己的一些资金。如果觉得生硬无趣,那就给自己定个目标。每个月存工资的1/3,或者每周存十块钱,第二周存20。以此类推,一年有50多个周,到最后一个周你就可以存到500块钱,这样账户累计下来就可以存到1万多。是不是有点心动了呢?

记账——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结构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很多人都做不到。在现代生活当中,我们的花钱就是某个软件里数字变小根本没有太大的感觉,换句话来说对自己的冲击较小,所以并不好控制。有时候钱不知不觉的怎么就花多了,或者是你的花呗,怎么就欠了那么多钱。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叫做记账。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支出都是哪些方面的,每周总结一次或者每个月总结一次,相信我这样做了之后你会有惊喜。

不仅仅是记账,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砍掉一些多余的没有必要的开支。后来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自律,钱自然也就存了下来。

投资——增值的同时加强储蓄

储蓄或者增值的方式去把钱投入资本市场,就在一直你去拿钱买了债券或者是封闭式基金,多久时间之内不能取出,这和强制储蓄有一定的相似。或者去定投某只基金,每月投入或者每周每日投入都可以,只要坚持下去,最后不仅能达到储蓄的目的还能把钱增值。

理财是贯穿一生的事,可以慢慢来,但是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对于自己资产的管理以后会是非常重要的,看明白这一点,你就已经跑赢大多数人了。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财富,有了财富,人生价值才会更好的得到实现。财富的积累除了依靠自身的劳动和技能去换取以外,还需要有必要的理财技巧,让钱生钱, “人不理财 财不理你”。

首先,确定财富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理财也一样。短期的目标比如说每个月需要攒多少钱,每年需要攒多少钱。长期的目标就比如我到了30岁应该拥有多少财富,到了50岁又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有了目标就相当于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旗帜。

接下来,开源节流,最大程度上积累本金 。保证自己主业的稳定性、然后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去多学习多积累,紧跟时代发展,选择适当的实际去开拓副业。开销方面,要有计划性,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积累本金的同时,应当按照不同的比例去配置不同风险的储蓄或投资 ,让投资多元化,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比如说家庭50%的资金用来购买风险极小的银行大额存单;30%的资金用来购买国债;20%资金去配置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或者股票类基金。购买股票或者基金的技巧和时机需要通过学习来更好的把握。

光做到这些还不够。 保险也是家庭理财很重要的一部分。 能够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为家庭财产上一把安全锁。常见的险种有:意外险、重疾险、医疗险。

理财范围很广,一时难以说清。但存钱就相对简单,因为存钱是理财的基础,很多人理财都是从存钱开始的。

存钱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你真的想存钱,并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说,想存够5万元,来一次浪漫的旅行等等。

第二,你能够为了存钱,付出一定的牺牲和努力。比如说,你习惯每周喝两次星巴克咖啡,当你真正开始存钱,就要做好牺牲这个习惯的准备。

存钱从记账开始

很多人把自己赚来的钱花掉,可却从来都不知道花到了什么地方,更不用说知道,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了。

记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之前每月的花费在4、5千元,也不知道钱花到哪里了,感觉哪一笔钱都是该花的。

记账之后,我发现,我每月用于朋友间喝酒吃饭的开销很大,最多的一个月差不多2000元。

记账可以让你发现你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并找出具体的问题,加以改正。

要强制储蓄

很多人之所以屡屡存钱失败,是因为,把存钱这件事看得太随意了。一个月工资发下来,先是买买买,等到月底了,看看还剩下多少,就存起来。

看起来似乎问题不大,但很多人到了月底,往往钱已经花没了,存钱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要想存下钱,在工资发现来的第一时间,把计划存的钱存到特定的账户里,并且不能随意动用。

记住:收入-储蓄=开支,而不是收入-开支=储蓄,这个顺序很重要,先存钱,然后剩下的用于开支。

制定简单的开支预算

记住,对开支账户的控制非常重要,不能似是而非。我以前就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朋友新房子装修,他本来的预算是20万元,这是他的心理价格。但在装修过程中,没有控制预算,都想用最好的材料,结果最后花费了近30万。

如果不对开支预算加以控制,后果往往会很严重。

其实理财就是规划资产,想要存钱,开始可以活用以下几个小妙招。

1.合理规划收入支出。

先合理规划自己的收入支出,比方每月薪资多少,基本的花费多少。看看这样每月是否后盈余,如果没有盈余,看是什么造成的,是自己的消费习惯,还是目前短期内因为学习等情况导致。如果是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则需要减少,这样做到个人的收支心中有数。

2.强制储蓄和理财。

合理规划自己收支情况后,根据实际,建议每月都拿出一笔钱存款,定投基金都可以,尽量每月做到,并且除非紧急必要才懂用这笔资金。

3。合理运用信用卡和花呗等信用账户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信用卡和花呗导致消费增多,这是因为自己没有规划收支情况,无节制造成。信用卡和花呗一般都是有50天左右的免息还款,当然这个时间是根据你还款日期订的。如果你合理规划并且理智消费,信用卡和花呗等信用账户就给了你一个理财期限,这样你的现金可以买货币基金或者存款理财,等到还款日才支付,这样相当于无息利用了银行资金。当然前提是你理智并合理规划,不能冲动消费,和无节制消费。

提高自己才是最好的理财,年轻的时候存钱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学会投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理财。

人生每个阶段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个人对大致每个阶段给个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毕业开始工作到30岁前。刚毕业出来工作,尽可能每个月从工资剩余中拿出几百到几千块定投基金,(不影响生活质量为好)刚开始可以选择定投债券基金,如果赶上了大熊市可以选择开始定投股票基金,定投选择范围以指数类基金为好。其实是相当于逼自己存钱,如果定投的资金赶上一波牛市,就把定投的股票基金卖出一大半。卖出的资金继续选择定投债券基金。这样在三十岁左右能存下个几万到几十万资金。

第二阶段,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左右。想办法用自己积累的钱或者父母亲戚资助一点,买一套婚房。尽量采用贷款买房,而且期限选择三十年。而且房产尽量选择二线以上城市,主要为了解决教育、医疗、就业还有抗击货币贬值等多种功能,尽可能把公积金给用完。另外尽可能为身份亲人买上一份医疗险,作为医保的补充,以防不时之需。

第三阶段,就是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主要还是为下一代考虑,考虑置换一套大一些的房子,继续定投。

第四阶段,为自己养老考虑,继续定投。

所以说,其实人一生的理财归纳起来就是定投加上买两套房,可能时间特别充裕的人可以考虑炒股,定投股票基金就是在炒股,而且成功率更高。

互联网保险,是机会还是陷阱

折价就是低于价格,溢价就是高于价格。定增产品折价购买就是打折的意思。

定向增发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大投资人(例如外资)欲成为上市公司战略股东、甚至成为控股股东的。以前没有定向增发,它们要入股通常只能向大股东购买股权(如摩根士丹利及国际金融公司联合收购海螺水泥14.33%股权),新股东掏出来的钱进的是大股东的口袋,对做强上市公司直接作用不大。另一种是通过定向增发融资后去并购他人,迅速扩大规模。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12-2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过去的两年,是金融产业风云突变的两年。2013 年,余额宝将历史带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同年,P2P 同样将历史带入了互联网信贷的时代;再紧接着,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征信、互联网理财等,各种“互联网+”的模式遍地开花?可就在这样一个风云突变的小时代,保险,作为金融产业中重要的支柱之一,却一直表现的不温不火。难道可以将各种猪吹上天的互联网的风,却吹不动保险这一块顽石吗?x0dx0ax0dx0a一、中国保险行业的四大痼疾x0dx0ax0dx0a在讲述中国的互联网保险之前,就不得不分析一下中国的保险行业的现状。在经历了过去 15 年产品创新、渠道创新两轮驱动下,中国保险行业(产险和寿险)的粗放增长开始变得温和起来。在如今这个时点客观回望,毫不客气地说,发展至今,中国保险行业仍面临四大痼疾。x0dx0ax0dx0a1. 保险意识依然薄弱x0dx0a我猜正在读此文的国人们均应受过不错的教育,但大家问问自己和周围的人,有几个人主动在中国购买过保险产品?如果买过,买过多少?相比欧美日等成熟国家,纵使今天,中国人民群众的保险认识、保险意识仍然较为初步,远未成熟。x0dx0ax0dx0a以寿险深度为例(总寿险保费相对于 GDP 的比),中国大陆的寿险深度大概是不到2%,而同比香港地区是 11%,台湾地区是 15%,即使印度也有3%。另外从人均保单来看,相比欧美人均最高可达 5 张以上保单而言,中国人均保单不足 1 张。尽管近几年来大家对保险的意识越发强烈,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保险的认识仍然以被动推式为主,而非主动拉式。意识薄弱是目前整个行业最深层的痼疾。x0dx0ax0dx0a2. 渠道过于强势x0dx0a**何为渠道?渠道是卖的途径,请注意,这里是“卖”而非“买”。大凡消费者有主动意愿购买的,渠道费用最终都会被挤薄或者被颠覆;但对“卖”的行当,却会变做“渠道为王”。但可惜,保险属于后者。“场景”是从互联网领域借用来的最合适的描述保险渠道的词。x0dx0ax0dx0a由于痼疾 1 的存在,国人买保险,一定是被动推式的,也就是说买保险一定伴随着具体的场景:只有在医院看到生老病死,才会萌生买寿险健康险类的想法;只有在机场看到航班坠毁的噩耗,才会萌生买航意险的想法;只有在期盼淘宝寄货的时候,才会萌生买退货险的想法。场景论导致了保费成本里渠道费用的强势。x0dx0ax0dx0a以航意险为例,大家在机场或者携程去哪儿买到的航意险里 90% 以上都是渠道费用。于此同时,为了卖掉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们也不得不雇佣了 250 万的代理员满地跑,苦口婆心的推销产品,这些费用最终不得已都摊销到了保费上。甚至保险公司发展到今天,渠道的强势使得组织架构也围绕着渠道建立,这使得传统保险公司颠覆渠道又难上加难。x0dx0ax0dx0a不过这一点其实是保险行业里一直无可奈何的悖论。你可以不在机场买贵的航意险,可是不在机场又有谁会想起买航意险呢?近些日子有不少互联网保险的创业企业提出颠覆保险、颠覆保险黑心渠道的口号,从原理上讲这符合互联网精神,说的也是实话;但这里保险公司也是一半被冤枉的,因为这也并不完全是保险公司的过错。其实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推演,当这些互联网保险企业真的垄断了流量,他们会不会自己也演变成一种渠道?这好比早年刚刚起步的旅游门户网站,廉价保险似乎是一种获客与增值服务,但有一天若真变成了携程和去哪,这渠道的费用赚还是不赚?x0dx0ax0dx0a3. 产品同质化严重x0dx0a注意这里用的是同质化严重,而没有说产品匮乏。其实中国保险行业从来不缺保险产品种类(甚至很多奇奇怪怪的险种也能,也只有在中国被发明出来,保监会不鼓励,这里也就不细说了),翻开大凡一个保险公司的产品本,都有成百上千上万的品类,而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人,包括很多保险从业人员,都看不懂这些产品,也挑不出来恰好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多,也不少。x0dx0ax0dx0a这其实也不能全怪保险公司,其实目前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把保险当作理财产品来看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从险种上看,80% 以上的险种都是分红险,传统保障型险种不到 10%。保险公司也要卖保费生存,这就逼着保险公司挖空心思的琢磨推介保险的理财属性。不过近些年这个已经大为改观,到处都能听到“保险回归保障本源”的反思了。x0dx0ax0dx0a同质化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监管对费率的管制。以车险为例,在中国,不同的种的人开同种的车,保费是一样的,不同保险公司卖的产品价格也大致差不多。所以导致大家只能挖空心思的抓渠道、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客、留客,进而逼着保险公司都变成了销售公司、服务公司。所以,消费者、保险公司、监管几方盘根错节的融成了今天中国保险产品复杂的现状。x0dx0ax0dx0a4.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x0dx0a在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例,保险销售员是很高大上的行业。因为美国搞的是综合销售,而保险本来就是个人金融投资资产里的重要又复杂的环节,所以只有高端的金融人才才可以从投资组合的角度为消费者提供量身订做的综合产品推介,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保险销售员都是大学生,而且都是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但中国似乎完全相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卖保险的似乎成了贬义词。x0dx0ax0dx0a而的确客观来看,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保险代理人都是大妈。大妈卖保险本来没什么,但问题出在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按此理论,被大妈卖的人一般也是大妈?那所谓的有保险意识的白领、金领,他们的保险找谁来卖呢?x0dx0ax0dx0a这造成了中国保险市场有一个有趣的现状——有保险意识的人发现好像不知道哪里买保险;而不相信保险的人家总有人推销保险。不过近年来也西学东渐,国内大的保险公司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试水高端保险销售团队了,这里不赘述。这也客观上给互联网保险一个可能的契机。x0dx0ax0dx0a二、互联网保险面临的四大挑战x0dx0ax0dx0a开篇其实点了一个题:互联网+的模式层出不穷,为什么互联网保险一直不温不火。有了I的铺垫,第 II 部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其实不是不温不火,而是每次火起来都被扑灭,以失败告终,而且至少有三波了。所以这里要说说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总没搞起来的四大挑战。x0dx0ax0dx0a1. 保险的非标准化x0dx0aP2P 为什么能爆发,很大一个原因是信贷/理财产品的标准化。对于投资人来说,绝大部分人只关心产品的回报和期限,而并不关注这些 P2P 和宝宝的投资标的。理论上讲,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所以原理上 P2P 产品的定价应该是蕴含了风险估值的(至于目前国内的 P2P 平台是否正确的定价了风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适合互联网销售的。x0dx0ax0dx0a但保险不一样,保险是非标准化的。特别是寿险产品,当消费者面对几页或者几十页的产品说明书时,没有人敢说能完全看的懂。这里引出了保险的一个根本特性:寿险产品的非标性导致了人的重要作用,而消费者真正购买的触发点只会有两个—— 要么是“场景”,要么是信任。这便是为什么几番互联网保险的尝试后,大家发现直接在网上卖传统寿险产品是行不通的,所以有了中间路线——要么卖财险(航意、车等),要么把代理人搬到线上。那么互联网上是否有适合的寿险产品?这是后话。x0dx0ax0dx0a2. 保险的“场景”问题x0dx0a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描述了。但这里引申出互联网保险的第二个挑战。保险的场景是广泛的,既有线下、又有线上——医院、机场、幼儿园、电商?线上的场景可以变成互联网保险内生的渠道,但线下的呢?既然说保险产品是顺人性的,那线下的场景能不能一定搬到线上呢?x0dx0ax0dx0a3. 保险互联网化离不开保险公司x0dx0a同样参比 P2P。P2P 能够爆发其实有关键的一点,经常被大家忽略,就是 P2P 和银行的关系。P2P 两端,无论是标的还是投资人,从本质上是可以脱离银行的。脱离银行的直接好处,是摆脱了监管从而可以野蛮生长,因为金融的监管从本质上一定是风险相恶的,这也是为什么 1 年之内冒出 2000 家 P2P 的重要原因。而保险不然。保险产品卖出去只是第一步。x0dx0ax0dx0a后面还有承保、赔付、投资等一大堆后续工作,这一切都离不开保险保险公司;更主要的是,按照现行监管,只要收取保费,那么保费就要一定放在保险公司牌照下。这就意味着互联网保险从内生上便无法摆脱保险公司的魔爪,一定要与保险公司伴生。有金融监管的剑悬着,又是保险这种对风险极为谨慎的重剑,这与强调颠覆与解放的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向左。除非自己变成一家纯粹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互联网化谈何容易,这也是后话。x0dx0ax0dx0a4. 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x0dx0a说明这个问题,要说说保险赚钱的一个重要本质。最原始的保险形态赚的是概率的钱,也就是所谓的死差,后来才有了所谓的利差和费差。也就是说承保群体必须足够大才能满足大数法则,才可以让不出事的人的钱补给出事的人和保险公司。x0dx0ax0dx0a从邪恶的角度看,保险最喜欢的群体,应该是那些被动说服的被危言耸听的群体,因为他们出险的概率不高;而最不喜欢的群体一定是那些主动要买保险的人,一般不整天出差飞来飞去的人怎么会主动想到买航意险?所以这里推演出了互联网保险的另一个重要悖论:互联网渠道跳过了人做中介,意味着消费者一定是主动购买,而主动购买的群体很可能是出险概率偏高的,而出现概率偏高的群体很可能是赚不到钱的。所以互联网保险的隐型定向群体恐怕就是不赚钱的群体。x0dx0ax0dx0a三、互联网保险的七大趋势x0dx0ax0dx0a尽管保险行业有自身痼疾,尽管互联网保险有避不开的挑战,但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的步伐我们倒是坚信一定是不可逆的,尽管这一演进必然也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按照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作者认为互联网保险可能也会按照渠道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三步的规则进化,但由于消费者已经被互联网金融过分的教育过了,所以恐怕这三步的步伐会紧凑很多。未来已来。在当前时点,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互联网保险的七大发展方向,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有的颠覆性,有的微创新。x0dx0ax0dx0a1. 保险价值链分拆与细化x0dx0a目前的保险公司从获客、承保、理赔、投资通吃。但理论上讲,其实获客、理赔、投资都可能出现细分玩家。保险公司不可替代的部分是资产负债表的承载体。所以保险公司并不一定是产品开发、获客、理赔、投资的最强玩家,至少不是唯一玩家。所以未来不排除整个保险的价值链会出现分拆与细分。这一点在美国已经出现了趋势。谷歌和亚马逊逐步承担起了渠道和营销的智能,而风险管理和理赔都出现了非保险公司的新型玩家(Verisk、Guidewired 等)。x0dx0ax0dx0a2.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精算定价x0dx0a作为金融机构,保险最为核心的地方,就是对风险的定价。目前保险产品的定价都是基于传统的定价理论和模型(目前中国寿险很多产品的定价仍基于上世纪制定的死亡表)。伴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信保险定价一定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实现对各种风险更为精准、自我学习、动态的定价。就保险本质,死差是侠义的保险最核心的盈利模式。所以谁能更精确的定价风险,谁能赚的更多。x0dx0ax0dx0a但科技的进步向来都是双刃剑。对于大数据对风险的精准定价其实保险业内存在争议。简单的说,保险是要大数法则才能转起来的,也就是说总要把出险概率高和低的人放在一起,才能赚大数的钱。假设未来大数据发展到极致,可以精准的定义每个个体的差异化的风险,那保险最后赚的是谁的钱?这里不展开讨论了。x0dx0ax0dx0a3. 基于个体的定制化定价x0dx0a围绕保险产品,如前文所述,目前市场上基本同类产品的定价都差不多(比如以车险为例)。伴随第二点的深入,以后必然会出现差异化的定价、差异化的产品以致差异化的分工。比如,做 VC 的 30 岁女开红色的跑车,在保险公司A的车险可能是 100 元;但在保险公司B可能只有 50 元。也就是说,伴随着费率的市场化,未来会就产品和人群一定会出现专业细分的保险公司。x0dx0ax0dx0a4. 基于云+端的远程信息获取、处理、定价系统x0dx0a以车险为例,通过创新的车联网技术,使得车况、路况、驾驶员习惯都能得以实时捕捉与分析,进而得到更为精准的定价和更为迅捷高效的查勘定损。再以寿险为例,结合可穿戴设备,可以对用户的体征进行更为精准的采集,进而实现饮食、行为的推荐,达到对保费的重新定价。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些财险和寿险公司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x0dx0ax0dx0a5. 无缝的数字化中后台与大数据的变现x0dx0a保险公司内部转型与变革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大部分的传统保险公司在中后台管理和自身数据的分析处理上仍以手工、静态为主,自动化程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因此服务于保险公司的创新、易用的数字化手段依然看好。x0dx0ax0dx0a6. 基于互联网场景的险种x0dx0a如前文叙述,保险的销售一定伴随着场景。传统的保险产品是由传统的线下场景伴生出来的。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无论在产品、需求、客群等方面均出现新的“线上场景”,比如虚拟生活与虚拟资产、简单明了的专项重疾险、适合家庭群体特征的捆绑险、赔付灵活(日缴月缴)的意外险等。x0dx0ax0dx0a这些险种很大程度上伴随着互联网现象会出现短平快的需求。而传统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报备上大船难掉头,很难满足这一快速创新、快速迭代的要求,这客观上给了初创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窗口与机会。但从长期来看,同业与互联网巨头的介入也必然使这一领域竞争愈发惨烈。x0dx0ax0dx0a7. 构造纯粹的“互联网保险”形态x0dx0a如今中国保险行业中渠道过于强势,导致产品、组织架构都要围绕渠道建立。因此导致传统的保险公司很难真正做好互联网保险——他们不可能从组织架构层面重新塑造一个保险公司。所以颠覆性的保险公司只能从推倒重来。x0dx0ax0dx0a保险最原始的本质是互助(比如美国的 western mutual,英国的 Lloyd 都是互助本质),互联网其实是最可能实现互助的载体(使得地理位置、时间的聚集成为可能)。因此从真正颠覆的角度看,“相互保险”很可能未来会出现真正的大众的、纯粹的互联网保险形态:有相同需求、利益的群体将资金放到统一的互助池中,出险以后从池子里来,不出险就分还互助人。真正的取之与众,用之于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由于大家的需求、利益相同(同类人),风险定价会有同质性,更主要的是真正的消灭了渠道,大幅降低了成本。x0dx0ax0dx0a互助是保险的本源,所以并不是天方夜谭。而从监管层面,对于这一形态也先知先觉,日前出台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明确了态度,却也提高了门槛。x0dx0ax0dx0a四、互联网保险的最大悖论x0dx0ax0dx0a作者把本文结题部分定做互联网保险的最大悖论。那么什么是互联网保险最大的悖论? 互联网保险的最大悖论,其实就是互联网保险,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保险。这个问题其实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是蛮难回答的,至少作者还的确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 P2P 经历了一整年的喧嚣之后,作者给 P2P 最大的悖论下的结论是,P2P 源于互联网,但回归金融本质。那互联网保险也是这样吗?x0dx0ax0dx0a互联网作为新型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颠覆性。互联网带来最大的颠覆性之一,可能是用所谓“想象空间”来估值的神奇理论 _ 按照这一神奇理论,互联网元素公司的估值不是以盈利能力为准绳的,而是以可想象变现的用户数与数据量为准绳的。x0dx0ax0dx0a在此种理论下,最郁闷的莫过于那些有着巨大可变现用户数和数据的传统行业了,比如电信、银行、保险。以银行为例,它有着海量的用户数和数据量,它做大数据、征信绰绰有余,但可是谁叫它是传统金融行业呢?也只能在前些年还以低于 1 的 PB 估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不愿意惹上金融、要和金融撇开关系的原因。x0dx0ax0dx0a同理,那互联网保险呢?如果从保险的角度看,资本市场对保险的评估是以内涵价值为准绳的,这便是为什么保险公司一定希望做长期的寿险产品。按此,目前市面上不断涌现的互联网创新险种,其实内涵价值是不高的。但若以互联网的角度看,却是另一个故事。x0dx0ax0dx0a低价值的险种、甚至免费的险种变成了获客的巧妙手段,的确,高赔付的成本或许比日益渐涨的流量获取成本还要便宜。按照这一逻辑,获客之后,下一步便是希望这些“用户”能够购买高价值的保险产品。当然,这一步是否能实现目前还无法知晓了。x0dx0ax0dx0a所以考虑把这一问题留给读者,也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以上就是关于油爆螺肉怎么做好吃,油爆螺肉的家常做法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