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的案例

   2023-06-18 10:08:34 网络480
核心提示:鱼塘养鸭,鱼鸭结合(即水下养鱼、水面养鸭)是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它主要有以下好处: 1 鱼塘养鸭可为鱼增氧。鱼类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鸭子好动,在水面不断浮游、梳洗、嬉戏,一方面能将空气直接压入水中,另一方面也可将上层饱和溶氧水搅入中下层

生态养殖的案例

鱼塘养鸭,鱼鸭结合(即水下养鱼、水面养鸭)是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它主要有以下好处: 1 鱼塘养鸭可为鱼增氧。鱼类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鸭子好动,在水面不断浮游、梳洗、嬉戏,一方面能将空气直接压入水中,另一方面也可将上层饱和溶氧水搅入中下层,有利于改善鱼塘中、下层水中溶氧状况。这样,即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装增氧机的投入。

2 有利于改善鱼塘内生态系统营养环境。鱼塘由于长期施肥、投饵和池鱼的不断排泄,容易形成塘底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大都是有机物质,鸭子不断搅动塘水,可促进这些有机物质的分解,加速泥塘中有机碎屑和细菌聚凝物的扩散。为鱼类提供更多的饵料。

3 鸭可以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鸭粪中不仅有大量未被吸收的有机物,而且含有30%以上的粗蛋白,都是鱼类的上等饵料。即使不能为池鱼直接食用的鸭粪,也可被细菌分解,释放出无机盐,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源,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饵料。

4 有利于鸭寄生虫病的防治。鸭是杂食性家禽,能及时摄食漂浮在鱼塘中的病死鱼和鱼体病灶的脱落物,从而减少病原扩散蔓延,鸭能吞食很多鱼类敌害,如水蜈蚣等;鸭还能清除因清塘不够彻底而生长的青苔、藻类;鱼塘中有鸭群活动,有害水鸟也不敢随意在水面降落;鸭子游泳洗羽毛,使鸭体寄生虫和皮屑脱落于水中,为鱼食用,又减少了鸭本身寄生虫的传染。

无论哪种鱼塘养鸭,都要以鱼为主。鱼鸭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接混养。用网片在鱼塘坝内侧或鱼塘一角,围绕一个半圆型鸭棚,作为鸭群的活动场或活动池。鸭棚朝鱼塘的一面,要留有宽敞的棚门,便于鸭子下水活动,也便于清扫鸭棚内和活动场上的粪便入水,一些水面大,鸭子数量多的鱼塘,也可以不加围栏。

2、塘外养鸭。离开塘池,在鱼塘附近建较大的鸭棚,并设活动场和活动池。活动场、池均为水泥面,便于冲刷。活动场的鸭粪和饲料残渣,每天清扫入鱼塘,每天将更换活动池的肥水灌入鱼塘,再灌入新水。

3、架上养鸭。在鱼塘上搭架,设棚养鸭,这种方法多用于小规模生产,效益比较明显。具体方法是:在鱼塘上打桩、搭架、设棚,棚高于水面1 米左右;棚周围用网片围起,棚底铺竹片或网目3厘米×3厘米左右的网片,其间隔以能漏鸭粪而鸭蹼不踩空为宜。采用这种方法,每天要赶鸭群到附近河中放牧一段时间。

“LY-生命素”使用成功案例分享

金秋菊黄蟹正肥,持螯饮酒滋筋髓。眼下,正是河蟹上市的季节。作为应景美食,蟹黄肥厚、肉质细嫩的河蟹成了长兴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而为了河蟹更美味,近日长兴河蟹养殖户参加了全国河蟹“小精高”家庭养殖金坛模式培训班,学习渔业科技入户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河蟹养殖模式。这意味着,长兴正式启动了打造河蟹养殖“金坛模式”。秋日的傍晚,一片祥和:柔美的夕阳倒映在河塘里若隐若现,水鸟安静地栖息等待觅食。与静景相对应的是,一处河塘的岸边,洪桥漾荡牌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钱金元和养殖人员正在给河蟹喂食,忙得不亦乐乎。受前期天气影响,漾荡河蟹曾出现了“食欲不振”等养殖问题。为了“伺候”好这些“宝贝”,钱金元和其他养殖户们便把重心放在了对养殖基地的日常科学管理上。“我们有一个水产微信群,农业局的领导在群里面经常推送一些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醒我们做好防范措施。”钱金元说,比如之前的汛期和高温天,我们就把水草和水质管理好,经常对螃蟹吃剩下的饵料和螃蟹排出来的粪便进行改底。”钱金元介绍,河蟹的味道鲜不鲜,关键要看水质和水草好不好。通过科学养殖,天气丝毫没影响到养殖基地的产量,预计亩产将会达到170斤。如今是品尝河蟹的最佳时期,钱金元一点也不担心销量的问题。原来,针对如何打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量,他有不少办法。“我们的螃蟹都在网上卖,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吃到来自太湖的大闸蟹。”钱金元说,合作社依托1.2万亩的蟹塘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与浙大的电商团队进行深度合作,根本不愁销路。“今天到目前为止,已经接了上百个电话,大部分都是订购河蟹的订单。”漾荡牌河蟹多年积累下来的口碑,让钱金元信心满满。为了走品牌发展之路,洪桥镇于2003年成立了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养殖、统一“漾荡”品牌、统一包装销售,漾荡牌河蟹影响力迅速扩大。当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得益于对高品质的坚持。在提高河蟹品质这条路上,合作社从未停下过脚步,不仅从源头上把控蟹苗质量,还通过套养技术,实现一地双收、一水两用的生态效益。

        案例一: 养殖鳗鱼出现“老头鳗”是养鳗生产中常见的情况,这与鳗鱼的投饵方式有关,养鳗一般多投喂粉状饲料,并做成糊状成团投喂,因投料集中,小鳗鱼抢食能力较差,养殖一阶段后常有少部分鳗苗生长较慢或几乎不生长,俗称“老头苗”,或称“尾苗”,体瘦小,发黑,摄食少,生长慢。实质就是营养不良,严重的鳗苗消化器官萎缩。97年,我们就用“LY-生命素”的相同产品改善“老头鳗”,现在用“LY-生命素”,效果非常突出,通常一星期内就会出现部分鳗鱼体色变蓝,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然后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基本恢复正常,达到正常鳗鱼水平。

        案例二: 广东惠州一养鳗场,2007年鳗鱼出现吃料不好,体色变为茶色,后坚持内服“LY-生命素”+“鱼大四号”,一个月后,鳗鱼体色明显变蓝,吃料增加。

        案例一: 石斑鱼是深海鱼类,喜欢环境稳定,而海水网箱养殖多在浅水区,又因台风、涨落潮等影响,环境反而更不稳定,因此网箱养殖石斑鱼成活率非常低。2002~2003年,厦门杏林湾等处还有大量网箱养殖,一老板养殖云纹石斑鱼,苗种自越南引进,湾内也有多家养殖,其他很少成功,而此老板连续2年养成,当时养殖户间沟通较少,直到后来一养殖户拿着一瓶“清毒散”(主要成分同“LY-生命素”)找到我们,我们才得知此老板一直内服这种药。后来我们用来推广在黄花鱼、鲈鱼等海水鱼上,效果都很突出,如:预防“翻肚”(天气突变后应激造成)等症,效果很好。可以肯定“LY-生命素”的抗应激功能。

        案例二: 海南省会文宝寺村王老板水泥池标粗石斑鱼,驯料后坚持每餐内服以“LY-生命素”(5克/斤料)为主的营养保健套餐,平时很少用抗菌药,今年连续标了十几批珍珠龙胆全部成功。王老板说:“平时多用营养套餐,鱼的体色亮、金黄色,活力也好,吃料猛,不容易生病。”

        对虾病毒病发病率极高,一旦发病,很难控制,因而才逼出了目前我们推广的“可控生态养虾技术”,国内其他同仁也有同样看法。其中稳定环境,提高对虾的抗应激、抗病力是关键点。多年我们以“LY-生命素”或“清毒散”(含“LY-生命素”主要成分)作为提高对虾的抗应激、抗病力的药物效果确实,用过的养殖户几乎都能看出一定的效果。这里我们汇集几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① 增强虾苗体质,提高抗“红体病”的能力

        案例: 广东珠海斗门,一南美白对虾池塘,放养的 “土苗”(非一代、二代虾苗) ,放苗15天开始内服“LY-生命素”+“利多精”,在周围虾池多数发病出现“红体”、“红尾”时,此塘虾的活力好,反而提前出现 “蓝尾”(自然体色) ,并较其他池提早20多天出虾。正常养殖“土苗”后期规格多不整齐,此塘虾出池的规格相对整齐,亩产1000斤,在当地养殖算成功的了。

② 配合治疗“红肝”

        案例: 广东珠海小林黄老板,放苗30天左右,虾出现肝肿大、发红,内服“LY-生命素”+“肝胆康”连续5天,虾肝脏恢复正常。肝脏发红、肿大,在白对虾养殖中很常见,现都在了解病毒、细菌、应激等原因都能引起此病症,本病例中是何原因,已无从证实,但从原理上,“LY-生命素”对上三种原因都有一定的效果,配合 “肝胆易康” 应该效果更明显。

③ 配合治疗细菌性“红须”、“红腿”

        案例: 广东顺德,一土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虾规格200~250头/斤。2008年11月12日,虾出现红须、断须、红眼,游泳足尖较红,水体浑浊、略显黑色。根据经验,本病应为细菌引起。内服“LY-生命素”50公斤料/瓶+“菌毒出血康” (已停产,可用“氟苯尼考粉”替代。) 20公斤料/包,混在一起连喂4天,同时外用“EM6” (同“利菌多Ⅱ”) 和“碧水安”调水,均按正常用量。11月16日,虾红须、红脚症状明显减少,水色渐渐转好。

④ 辅助治疗对虾肌肉发白

        案例: 广东斗门,一南美白对虾塘,放苗45天,虾体弱,提起料台,虾活力差,内有多个肌肉不透明发白的虾,并有死虾。内服“LY-生命素”+“菌毒出血康” (已停产,可用“氟苯尼考粉”替代。) 2天,后内服“LY-生命素”+“利多精”,7天后虾恢复正常,无死虾。

⑤ 促进虾摄食,减少发病

        案例: 广东珠海斗门,一口6亩的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2个月,虾吃料慢,肠道较正常的虾细(不饱满),粪便长。内服“LY-生命素”100斤料/瓶,配合“利多精”使用,2天后虾吃料明显增多,效果明显,一个月后依然稳定,最后反而比同一批苗大,其它池塘发病时,此塘没有。

⑥ “虾跳水”处理

        案例: 广东省大鳌钟老板虾塘10亩。“大水虾”(室外土塘养虾),放一代苗45万,50天,喂35斤一餐。该老板称塘头有虾跳,喂料时候跳的厉害,吃完料就不跳了。该情况是由于塘底缺氧,底脏,底层毒素增加引起的虾跳水。后经过改底、增氧,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5:5:1)套餐5天后,无虾跳情况,吃料变快,虾体抗低氧能力增强。

⑦ 增强虾体质,防止“白便”

        案例: 广西省东兴市江平榕树头钟老板的虾塘,2012年至今一直坚持使用利洋营养套餐“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拌料,每天至少拌料一餐,两年来虾没有发生过白便,体色透亮,活力十足,肠胃和肝脏饱满清晰可见,提罾时活蹦乱跳,水花四溅。

⑧ 促进摄食,缓解“偷死”

        案例: 广东省江门市沙堆镇陈老板虾塘,放苗40多天,发现增氧机下有100多条“偷死”,后抛网检查,虾90%以上活力差,“软身”、“红肠”、色素重,虾吃料慢。后少量多餐(5餐/天)并配合“利多精+营养快线+LY-生命素”,坚持一个礼拜后,发现虾活力增强,吃料快,“软身”、“红肠”等现象明显减轻,虾身透亮。

        案例: 甲鱼疾病最难治,一般都则这样认为,因为甲鱼抵抗力较强,很少发病,除稚甲鱼阶段,又很少急性死亡。病甲鱼症状相似,陆续死亡,多呈慢性发病过程,因而治疗也很困难。

        东莞博罗黄老板养甲鱼十多年,6口池塘,自养亲鳖,自繁自孵自养,多余的小苗卖掉,在甲鱼养殖多年的大浪淘沙中,还活了下来,实属不易。黄老板年年养的亲鳖都有一病,越冬后陆续死亡,日死亡量多在0~3只,多年都用抗菌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每年也有几百只死亡,后改用以内服“LY-生命素”(4g/kg料)为主的方案,同时少量多次用“福地安”改底,结果半月内死亡看不出变化,20天后感觉死亡减少,1个月后极少死亡。以后也采取这种方法,效果都很稳定。可见,这种“用保健当作治疗”的方法对慢性病还是很有效的。

        案例: 2007年,我们在广东惠州泰龙鳗鱼养殖场推广可控生态养鳗技术,该厂养殖水面350亩,池塘共计24个,07年投苗50万尾。06年本场烂鳃、指环虫病严重,治疗困难,以致老技术员偷偷跑掉,无奈原场会计接手负责技术及管理,在公司的帮助下,07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养殖过程中未发生虫害,150天未杀过虫;发病率低,除细菌性烂鳃外,未见有大规模发病,死亡率低;吃料稳定,吃食快,高温期不退食;生长速度快,26P到4.2P生长时间为150天;饵料系数低,饲料浪费少;回池率低,规格比较齐整。

        以3号养殖池塘为例,面积11.8亩,平均养殖水深1.2米。6月18日放苗1239kg,26P,共32214尾,养殖5个月共计投饵9695kg。11月17日出售5896kg,抽样为4.2P,回池1243kg(包括能销售的2.5P、3P的鱼),平均5.8P,养殖150天,净增重5900g,成活率99%,出成率77%,饵料系数1.6,饲料利用率61%。

        养殖过程除不换水、改水、改底等稳定环境措施外,主要是内服保健,长期坚持内服“LY-生命素”2.5克/公斤饲料+“利多精”2.5千克/公斤饲料,应该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一: 山东莱州大棚养殖海参(原来养大菱鲆池),半夏眠期间海参经常出现发黑、发硬现象,使用“LY-生命素”5克/立方水+“营养快线”5克/立方水,连续药浴5~7天,海参发黑、发硬情况减少。

        案例二: 辽宁大连交流岛地区总结,海参网箱保苗过程中,饲料添加“LY-生命素”5克/公斤料+“利多精”5克/公斤料+“营养快线”5克/公斤料,在整个保苗过程中参苗成活率明显提高,且生长速度快,苗光泽度好,体质健壮。

        案例三: 2013年山东即墨田横,“北参南养”模式。使用水车运输参苗到福建,需要20多个小时,海参经常出现“排脏”(吐肠)、僵直、死亡现象,运输成活率较低,而在运输前使用“LY-生命素”1~2ppm+“营养快线”1~2ppm,强化营养、增强体质的参苗,运输成活率明显提高,用没用过“LY-生命素”的苗都能看出来。

        案例四: 山东省莱州崔家张老板大棚养殖海参,25平米的池子放苗50斤,海参苗从抓回后就使用“LY-生命素”10克/池,连续使用了一个月后,海参状态非常好,基本没“吐肠”(排脏)现象,刺很坚挺,摄食量大,排出的粪便较好,个头大小与不用“LY-生命素”的对比也有所增长。

        案例五: 山东莱州市海参养殖出现“老头苗”,使用“LY-生命素”5g/方水+“营养快线”5g/方水,1周开始吃食,半个月能与其它苗规格差不多。

        案例一: 江苏省高淳县团结圩杨老板30亩蟹塘,长期投喂“LY-生命素+利多精”保健套餐。6月中旬池塘暴发蓝藻,多次杀蓝藻后,也没控制住,但是塘里河蟹没有出现伤亡,活力还挺好,之后一直坚持投喂营养套餐至上市。螃蟹成活率7.5成,规格平均3.5两。

        案例二: 江苏宜兴高塍朱家渎村陈老板养蟹十年。2010年至今,养蟹全程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保健套餐。之前每年7、8月份塘中有螃蟹损伤现象,用保健套餐拌料后,连续三年河蟹吃料好,几乎无损伤。

        案例三: 安徽省马鞍山市湖阳军区圩陈老板养蟹面积50亩。2010年之后就开始投喂“LY-生命素+利多精”营养套餐,促进河蟹摄食及消化吸收,减少粪便、残饵对底质的污染。池塘底层淤泥发黑、发臭的慢,水质也一直都很好。

        案例: 江苏大丰东台,10~11月份易出现“牛奶病”(病蟹俗称“牙膏蟹”)。其症状主要为:折断梭子蟹步足后发现有乳白色液体流出,打开蟹壳以后,发现内脏及肌肉呈乳白色液体。出现该问题的池塘,一旦发现死亡,3~5天可达到死亡高峰期,死亡量大,用药治疗时,效果不明显。后来经过证实,长期内服“LY-生命素”(2~4克/公斤料)+“水产诱食酵母”(4克/公斤料)可以有效预防此病。据报道,这种“牙膏蟹”是由一种血涡鞭毛虫引起,这可能与“LY-生命素”的抗虫作用有关。

        案例一: 福建宁德地区大量养殖大黄鱼,是我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有20多年的养殖历史,开始几年养殖成功率很高,近年因污染加重、病害严重,特别是隐核虫病泛滥成灾,隐核虫本来就难治,特别是网箱养殖更是无计可施,成活率越来越低。08~09年我们也推广以内服抗病为主的思路,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效果突出,不仅隐核虫病少,其他病害也减少很多,同时吃食旺盛,饵料转化率高,体色漂亮。

        案例二: 福建东山土池养殖牙鲆,冬春经常发生隐核虫病,采取内服“LY-生命素”+“低聚糖-500”,并配合改底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三: 山东莱州叶家大菱鲆苗室,十几个池子,每池放5.5头/斤的苗一千尾左右。五月份,发现鱼苗活力差,脑袋、眼睛发白,到店检测,十条鱼有九条鱼的脑组织里检出盾纤毛虫,曾经用过甲醛药浴,效果不明显,鱼苗摄食情况和体质越来越差,养殖户都想放弃。使用“LY-生命素”5克/斤料+“利多精”5克/斤料,连续内服两个月,鱼苗状态逐渐恢复,吃的好,消化好,活力也好。

        案例: 天津汉沽大田镇温棚养殖白鲳鱼,吃食不好,消化不良,肠壁变薄,后肠粪便发黑、发臭,镜检粪便中含有大量六鞭毛虫。内服“LY-生命素”200斤/瓶,连续使用几天后,白鲳摄食情况好转,肠道内六鞭毛虫数量明显减少。

        案例一: 广东台山杜老板养殖鳗鱼,2007年2月8日,鳗鱼因药残建议内服“LY-生命素”5克/公斤料降解,用药期间周边场正流行爱德华氏病,其他场多数出现较高死亡。2个月后杜老板的鳗鱼药检合格售出,同时未发生爱德华氏病。事后分析未发生爱德华氏病的原因,认为既然“LY-生命素”解药残,而降解药残主要在肝脏,其保肝、解毒功能应该很强,后来果然证实此推断,“LY-生命素”的保肝功能非常突出。

        案例二: 2008年7月18日,福建福清林老板水泥池精养池养殖鳗鱼,出池时药检发现硝基呋喃类超标(0.47ppb),不能出售,发现后内服“LY-生命素”5克/公斤料,连用1个多月,后经多次抽样药检,未检出呋喃类,鳗鱼顺利出售。

        案例一: 福建龙海等地区也多次反映,长期投喂“LY-生命素”的虾池,虾的弹跳力强,虾壳光滑,光泽好,肉质鲜美,无土腥味,相当于海水虾的品质。

        案例二: 天津汉沽大田,地下热水温棚养殖白鲳鱼,面积2亩,水深3.5米。每年四月中旬出鱼,土腥味很重,换水(每天换30~40公分水)、清淤(半个月吸一次底)处理,效果不明显。据养殖户崔老板反映,使用LY—生命素“(1吨料拌8瓶,约250斤/瓶),连续投喂三个礼拜以上,土腥味能明显减轻。

以上就是关于生态养殖的案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